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 格式:ppt
- 大小:659.50 KB
- 文档页数:34
测量平差资料第⼀章绪论⼀、观测误差1、为什么要进⾏观测必要观测、多余观测2、误差存在的现象3、误差产⽣的原因观测条件: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4、误差的分类粗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5、误差的处理办法⼆、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三、测量平差的两⼤任务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第⼆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偶然误差的规律性1、随机变量2、偶然误差的分布正态分布3、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由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偶然误差具有下列特性:1、在⼀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定的限值,即超过⼀定限值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2、绝对值较⼩的偶然误差⽐绝对值较⼤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4、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零⼆、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反映随机变量集中位置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2)反映随机变量偏离集中位置的离散程度----⽅差(3)映两两随机变量x、y相关程度的数字特征---协⽅差3、协⽅差(a) 定义相关系数三、衡量精度的指标1、⽅差和中误差2、平均误差3、或然误差4、极限误差5、相对(中、真、极限)误差四、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1、随机向量2、随机向量的数学期望3、随机向量的⽅差-协⽅差阵协⽅差阵的定义协⽅差阵的特点4、互协⽅差阵协⽅差阵的定义协⽅差阵的特点五、精度准确度精确度观测值的质量取决于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
1、精度:描述偶然误差,可从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看出精度的⾼低。
2、准确度:描述系统误差和粗差,可⽤观测值的真值与观测值的数学期望之差来描述,即:3、精确度:描述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的集成,精确度可⽤观测值的均⽅误差来描述,即:即观测值中只存在偶然误差时,均⽅误差就等于⽅差,此时精确度就是精度。
七、⼩结第三章协⽅差传播律⼏个概念1、直接观测量2、⾮直接观测量---观测值的函数⽔准测量导线测量三⾓形内⾓平差值3、独⽴观测值4、⾮独⽴观测值----相关观测值独⽴观测值各个函数之间不⼀定独⽴5、误差传播律6、协⽅差传播律⼀、观测值线性函数的⽅差设观测向量L及其期望和⽅差为:若观测向量的多个线性函数为三、两个函数的互协⽅差阵四、⾮线性函数的情况五、多个观测向量⾮线性函数的⽅差—协⽅差矩阵设观测向量的t个⾮线性函数为:对上式求全微分,得六、协⽅差传播律的应⽤1、⽔准测量的精度2、距离丈量的精度3、同精度独⽴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精度七、应⽤协⽅差传播律时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测量实际,正确地列出函数式;(2)全微分所列函数式,并⽤观测值计算偏导数值;(3)计算时注意各项的单位要统⼀;(4)将微分关系写成矩阵形式;(5)直接应⽤协⽅差传播律,得出所求问题的⽅差-协⽅差矩阵。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测绘基础、控制测量等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习后,能够应用测量平差知识解决控制网平差计算问题。
二、课程目标通过《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使用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并掌握对数据进行平差的基本能力。
为今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及内容;(2)掌握误差分类及误差来源;(3)了解数学期望、方差和、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含义;(4)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质;(5)掌握最小二乘原理及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方法;(6)掌握条件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77)了解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8)掌握间接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99)了解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10)掌握误差椭圆和相对误差椭圆元素计算;10能力目标(1)会进行期望、方差和协方差的计算;(2)具有应用误差、权倒数、协因数传播率解决测量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应用条件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4)能应用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5)能应用间接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6)能应用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7)具有准确计算误差椭圆、相对误差椭圆的三个参数并画出略图的能力;(8)具有应用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的能力;11素质目标(1)具有诚实敬业、专研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2)具备一定的计划、组织与沟通、协作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个人专研能力;(4)具备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I、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务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尽可能形成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本课程通过典型控制网的平差项目案例分析,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情境。
2.课时分配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一)《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40%)、平时表现(占20%),作业(占10%)、项目(占20%),素质考核(占10%)等六方面构成。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在机器学习中,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目标变量或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
误差分布是指在不同的预测结果中,误差值的分布情况。
误差分布的分析和评估对于理解模型的表现和改进模型的精度都至关重要。
因此,本章将介绍误差分布的基本概念和精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1.误差分布的基本概念在机器学习中,误差是指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具体来说,误差可以用公式表示为e = y - y_hat,其中e表示误差,y表示真实值,y_hat表示模型的预测值。
误差分布是指在一组预测结果中,误差值的分布情况。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误差分布来判断模型的表现是否良好,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例如,如果误差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则说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别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这可能意味着模型的表现较好;如果误差分布呈现偏态分布,则说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在一些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可能意味着模型存在一定的问题。
2.精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了评估模型的表现和对比不同模型之间的优劣,我们需要引入一些精度指标。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精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平均绝对误差(MAE)是最简单和最直观的误差度量方法。
它表示了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差异,计算公式为: MAE = 平均(,y - y_hat,)。
对于MAE来说,数值越小表示模型的表现越好。
- 均方误差(MSE)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精度指标。
它表示了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均方差,即差异的平方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MSE = 平均((y - y_hat)^2)。
对于MSE来说,数值越小表示模型的表现越好。
- 均方根误差(RMSE)是MSE的平方根,计算公式为:RMSE =sqrt(MSE)。
与MSE类似,RMSE的数值越小表示模型的表现越好。
-决定系数(R^2)是用来描述模型对样本数据的解释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R^2=1-(SSR/SST),其中SSR代表回归平方和,SST代表总平方和。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319608【英文译名】:Error Theory and Surveying Adjustment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4 【总学时数】:64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必修课之一、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概率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分析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作为处理观测数据的基本原则,合理计算处理,以得到更接近真值的结果。
在内容上,主要讲解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论述近代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介绍测量数据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平差课程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并很好的掌握几种主要的平差方法.在了解了近代平差基本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后续的课程中灵活应用对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测量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后续课程:GPS原理、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
四、课程内容《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研究误差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合理计算处理,以得到理想的结果。
本课程要求:基本知识的掌握,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不同性质误差的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
权的概念及不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误差的合成及分配,回归、相关等。
本课程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主要介绍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观测误差及测量平差理论研究的对象。
属于了解内容。
第二章误差分布及精度指标环境与资源学院基本内容:本章节主要介绍有关平差的含义、观测条件、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概念。
及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性及精度、方差、中误差的概念。
重点:掌握概念:观测条件、系统误差、偶然误差;难点:偶然误差的规律性以及所服从的分布;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基本内容:本章节主要介绍有关协因数传播率的概念及应用领域,使学生掌握协因数、协因数阵、权阵的概念;掌握协因数传播律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权倒数传播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