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一)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1.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1)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2)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医,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认知学习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个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以学生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的促进个人发展。
2.罗杰斯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特征(1)罗杰斯有意义学习的含义: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一级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具有4个特征:①全神贯注。
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都投入到学习中;②自动自发。
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③全面发展。
学习者的行为、态度和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④自我评估。
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1.“非指导性”教学的含义“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而是指导的另一种形式。
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
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的指导。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激化、演示讲解、丰富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中。
2.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因素(1)真诚一致:学习的促进者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完整而真实的人,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学习促进者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接纳其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同理心: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生的内在反应,了解其学习过程,为其设身处地,使其感同身受。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类本质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因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智慧、创造力和能动性的来源,学习应该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由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提出,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成长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贴近个体,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自我认知度和自我决策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成长和完善。
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改变和完善,而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支持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被赋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权力。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支持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作为权威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种合作者、协同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个人生的花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角色。
因此,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的整个人生发展,而不仅是学习经验。
教育应该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
它是一种重视人性本质的学习理论,关注学习本身对个体的意义和所营造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局限性,转而推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了学习的综合价值,并强调了教育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一、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罗杰斯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二、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认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三、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物体的潜能才得以实现、维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是源于人性的自我压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外部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它的重点是灌输而不是理解,属于被动的、机械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强制的。
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反对外部学习,提倡内部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学派。
由于其观点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故被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持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 学习与教育的结果在学习结果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学生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
因此,人本主义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
(二) 学习的分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
罗杰斯认为,无意义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在他看来,所谓无意义学习,就是指所学的材料是没有个人意义的,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仅涉及经验积累和知识增长。
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rom the neck up)”发生的学习。
而意义学习则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
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是推动力或刺激都来自外界,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都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弄清他们想知道的东西、明了自己原来不清楚的某些方面。
第三节⼈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本主义学习理论⼀、理论产⽣背景:⼈本主义⼼理学是20世纪五六⼗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种⼼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教学运动之⼀。
⼆、⼈本主义的⽬标和内涵:1、⽬标:⼈本主义的⽬标是要对作为⼀个活⽣⽣的完整的⼈进⾏全⾯描述。
⼈本主义⼼理学家认为,⾏为主义将⼈类学习混同于⼀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类本⾝的特性,⽽认知⼼理学虽然重视⼈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的⾏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为者的⾓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个⼈的⾏为,⾸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与⼈的差异的“内部⾏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为中⼼来构建学习情景。
2⼈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本主义核⼼的思想就是认为⼈性来⾃⾃然,⾃然⼈性即⼈的本性,反对将⼈的⼼理低俗化、动物化,强调⼈是⾃然实体⽽⾮社会实体。
这同以往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为主义学派相对⽴,因此也被称作⼼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三、代表⼈物及学说1.马斯洛的⾃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类⾏为的⼼理驱⼒不是性本能,⽽是⼈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类、七个层次、好像⼀座⾦字塔,由下⽽上依次是⽣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我实现需要。
⼈在满⾜⾼⼀层次的需要之前,⾄少必须先部分满⾜低⼀层次的需要。
第⼀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与动物所共有,⼀旦得到满⾜,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
第⼆类需要属于⽣长需要,可产⽣成长性动机,为⼈类所特有,是⼀种超越了⽣存满⾜之后,发⾃内⼼的渴求发展和实现⾃⾝潜能的需要。
满⾜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理的⾃由状态,体现⼈的本质和价值,产⽣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一)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三)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为现象学的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
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响巨大、影响深远。
•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康布斯的学习理论1、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营造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使整个校园成为更有挑战、但却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威胁的学习情境2、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3、學習一事含有兩種意義(Combs, et al.,1971):其一,學到一種新知識;其二,該知識使個人產生了新意義。
4、教育的目的絕不只限於教學生知識或謀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識)、情(情感)、意(意志或動機)三方面均衡發展,從而培養其健全人格。
5、成功的教學不是在於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在於教師能啟迪學生使知識個人化,從而獲得意義。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一) 教育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1、自我实现的定义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资或称之为天数、命运和禀性,定义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对一个人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2、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马斯洛通过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以及对历史上和当代著名学者、文艺家和政治领袖等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与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得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其它学派最大得不同就是特别强调人得正面本质与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得问题行为,并强调人得成长与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一)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得、安全得、尊重得、归属得、自我实现得等各种不同得基本需要,这些基本得需要就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实现得需要就是人格形成与发展得核心动力。
自我实现得需要就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与发挥得欲望与倾向,也就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她就必须成为什么,她必须忠于自己得本性”(三)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得、消极得自我概念,心理治疗得目得就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得、积极得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得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得理解二、人本主义得学习观(一)学习得目得与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得目得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得就是针对学生得情感发展,使她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
学习得目得与结果就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得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得人,一个充分起作用得人,也就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得宗旨与目标应该就是促进人得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成长得人,即培养学会学习得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得过程。
(二)有意义得学习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得学习,就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得学习”因而与完整得人得成长无关。
所谓有意义得学习,不仅仅就是一种增长知识得学习,而且就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得学习,就是一种使个体得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得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一、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instinct oid)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二、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学派。
由于其观点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故被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持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学习与教育的结果在学习结果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学生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
因此,人本主义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
(二) 学习的分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
罗杰斯认为,无意义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在他看来,所谓无意义学习,就是指所学的材料是没有个人意义的,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仅涉及经验积累和知识增长。
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 rom t he ne ck up)”发生的学习。
而意义学习则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
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是推动力或刺激都来自外界,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都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弄清他们想知道的东西、明了自己原来不清楚的某些方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学生应该被视为研究的主体,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研究过程,积极地参与研究活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二)人本主义的教师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学生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四、人本主义的教育实践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实践强调学生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我实现。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实现和发展。
XXX。
XXX "non-directive teaching" XXX and value their students。
XXX。
trust them。
and also XXX.XXX。
"teachers are the possessors of knowledge。
while students are passive receivers。
teachers can control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lectures。
exams。
and other means。
while students have no choice。
teachers are the possessors of power。
while students are followers." Therefore。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与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与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与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与发挥的欲望与倾向,也就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她就必须成为什么,她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就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她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
养其健康人格。
学习的目的与结果就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应该就是促进人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就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就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就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就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瞧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为此她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与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就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就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演讲、考试等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
师就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就是服从者”。
因此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
教师的任务不就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就是为她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这样学生就会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人本主义教育中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朋友式的。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作出如下努力:1、真诚2、认可3、移情
四、人本主义学生观对教育的意义
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学习理论,不仅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也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
它不仅丰富了人类学习理论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过程。
首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与完整的人发展联系起来,强调学习的目的就是促进人格的发展,就是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的人。
同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有意义学习,将学习与学生的期望、兴趣与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些观点对于只重视知识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就是一种突破。
其次,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与自我实现愿望,突出了动机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再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内在驱力,强调审美与创造力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
面作出了贡献。
但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自然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倾向,崇尚潜能论与自发论,把艰苦学习所需要的规范约束与自由选择对立起来,忽视系统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动机的决定作用,主张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显然就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就是很难行得通的。
五、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模式
补充:马斯洛与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她认为人类的需要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
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接着就是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安全的需要主要就是指对安全、稳定、依赖、保护、秩序、法律等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指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有深厚的关系等。
尊重的需要包括: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对地位的需要。
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又包括:对自我尊重,对她人的尊重与她人对自已的尊重(即自尊、她尊、人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
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
教师要重视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与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与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2、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①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②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③学习就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④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她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与自己学到了什么。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就是权威,而就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与认知。
教育就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就是培养“全人”。
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就是促进变化与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