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石钟山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钟⼭⽯钟⼭有上、下⽯钟两座⼭,其实这两座⼭都不算⾼,最⾼处也就海拔61.7⽶。
因其临⽔⽽⽴,崖如⼑削,登临其顶,险峻之势绝不亚于庐⼭。
千百年来,⽯钟⼭因名⽽⽣疑,也因疑⽽吸引⼈们的关注。
早在《⽔经》⼀书中,就有鄱阳湖出⼝处有⽯钟⼭的记载。
缘何称⽯钟⼭,历史上众说纷纭。
北魏郦道元作《⽔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浪,⽔⽯相搏,响若洪钟”;唐代江州(现九江)刺史李渤说,“得双⽯于潭上,扣⽽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抱⽌响腾,余⾳徐歇”。
因⽯钟⼭⽯质奇特⽽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学家苏轼送长⼦苏迈赴江西德兴县赴任,途径湖⼝,登临⽯钟⼭。
他对上述两种说法⼼⽣怀疑,决定实地考察。
于是在⽉明星稀之夜,带上⼉⼦苏迈乘坐⼀叶扁⾈,出没于绝壁深潭之间,但见“⼭下皆⽯⽳罅,不知其深浅,微波⼊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回⾄两⼭间,将⼊港⼝,有⼤⽯当中流,可坐百⼈,空中⽽多窍,与风⽔相吞吐,有款坎镗答之声,与向之噌宏者相应”。
还对苏迈说,“事不⽬见⽿闻,⽽臆断其有⽆,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予同,⽽⾔之不详。
⼠⼤夫终不肯以⼩⾈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渔⼯⽔师,虽知⽽不能⾔。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钟⼭记》。
苏⼦的《⽯钟⼭记》主要是对⽯钟⼭名字由来的考证探佚,对⽯钟⼭的描述仅限于:⾄暮夜⽉明,独与迈乘⼩⾈,⾄绝壁下。
⼤⽯侧⽴千尺,如猛兽奇⿁,森然欲搏⼈;⽽⼭上栖鹘,闻⼈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有若⽼⼈咳且笑于⼭⾕中者,或⽈此鹳鹤也。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噌吰如钟⿎不绝。
⾈⼈⼤恐。
徐⽽察之,则⼭下皆⽯⽳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回⾄两⼭间,将⼊港⼝,有⼤⽯当中流,可坐百⼈,空中⽽多窍,与风⽔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百余字中,⽯钟⼭⼭体为岩⽯,巨⼤陡峭峥嵘,临⽔处下有洞⽳。
我以为⽯钟⼭的最⼤特⾊苏⼦已经⾔尽。
⽯钟⼭为⽯灰岩岩体,南北临⽔,临⽔⾯为峭壁。
石钟山,是由中生代石炭纪的石灰岩构成的海拨60多米,面积有0.2平方公里山体。
千古以来石钟山为什么会叫石钟山?引得数千年以来人们来此寻方究尽。
石钟山襟江带湖,临江湖面山势陡峭。
自古以来这里就“吴楚咽喉、江右冲要”。
是历代军事家关注的战略要地,早在公元420年-479年间的南北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就在这里设有哨所---“湖口戌”。
元朝未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以石钟山作为营垒,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并大败陈友谅于此。
清代咸丰时期,太平军在此设防与湘军浴血奋战了迎五个春秋。
这里扼住长江天险,也锁住鄱阳湖的咽喉。
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地方。
因为频繁的战争,给石钟山的建筑也带来频繁的废兴。
现在石钟山的古建筑多是清代的遗存,现在经过多次修复,在这将近九万平方米的石钟山上共汇集亭、台、楼、阁、殿、厅、祠、院、轩、廊等三十多种建筑形式。
山上建筑多以露为主、以涵为辅。
我们从大门进去,看到的第一座亭子“石钟亭”。
亭中有一块大石头,当我们拿其他的石头击撞击它时,就会听到“嗡、嗡”的响声,这是唐代李渤当年探访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沿着台阶而上,我们看到了怀苏亭中的苏东坡。
我们早对石钟山的印象,基本上都是从他的大作《石钟山记》而来。
在怀苏亭中的苏东坡像的背面,就刻着这篇文章的全文。
走进紫云廊中,看左边墙上嵌碑如林,看右边的乱石都变成紫色的了,好一派飞来若紫云。
在琳琅满目的碑刻摩中,大文豪郭沫若的诗特别醒目: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
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
船厅前临陡崖,就象是条正在鄱阳湖上开动的大船,这里视野辽阔,江湖之胜可以尽收眼中。
从左往右、鞋山、五老峰、湖口大桥、梅家州、长江历历在目。
在船厅挂着杜锡蛙的提字“湖山一览”。
在船厅看落日是石钟山上的一桩美事“乌飞千点白,日没半红轮”。
由船厅左下右转,我们就来到了“泛舟岩”,这里是石钟山最险的地方。
也是苏东坡月夜里坐小舟探寻石钟得名由来的地方。
此处以前是没有路的,自1980年开始在这陡壁上修起这条小路。
鄱阳湖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
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
为解决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谜底终于揭开了。
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名扬中外了。
关于石钟山来历还有一些民间神话传说:天上玉皇大帝建造灵宵宝殿,用九华山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命力士下凡搬运,力士腾云驾雾,肩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分。
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而石钟山上又山临水、水绕山,素有“小蓬莱”之雅称。
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清浊分明,合流近50华里而不混。
两座钟山又以下钟山较胜,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众多,历史上早已成为旅游胜地,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名篇手书,古迹甚多。
主要名胜古迹有怀念苏东坡月夜泛舟探石钟山的怀苏亭、纪念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归去亭及江天一览亭、半山亭、锁江亭、临江塔、绀园、船厅、报慈禅林、太平天国遗垒、同根树等三十余处。
石钟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多次大战,如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曾国藩之战等,现仍存有太平军营房壁垒遗址——太平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