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4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1、牛顿(英国科学家):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③代表作:1687年出版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影响: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⑤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命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地位:近代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近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②思想自由(重要因素)③科学家的勤奋、实践、创新(个人因素)二、文学巨匠3、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代表作:①《人间喜剧》: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描绘了他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
评价:恩格斯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也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地位: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3)名言:拿破仑用宝剑未能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
—巴尔扎克4、列夫·托尔斯泰①地位: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②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作品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③名言: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托尔斯泰三、音乐美术大师5、贝多芬(德国的一位天才作曲家):(1)代表作:①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
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
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
“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第七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
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
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
“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包括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重要科学理论,以及莎士比亚、贝多芬、毕加索等重要文化艺术家的贡献。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近代科学与文化的辉煌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科学理论和复杂的文化艺术作品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掌握重要科学理论和文化艺术家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2.难点:科学理论和文化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理论和文化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3.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章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为什么被称为近代科学的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理论,以及莎士比亚、贝多芬、毕加索等文化艺术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