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3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第二十四单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阶段特征]本单元的断限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80年代中期。
涉及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国的霸权政策、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美苏争霸、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兴起、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是世界当代史的第一个阶段。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新格局。
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
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美国对国际经济控制的削弱,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的发展,使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和全球化的特点。
[知识线索]Ⅰ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①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a.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
b.经济:工业:具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金融:具有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夏);基本特征: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a.军事力量空前壮大。
b.在战争中扩展了疆土。
(2)雅尔塔体系确立:①条件:美苏在战争中形成的力量对比。
②雅尔塔体系: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③具体内容(主要在雅尔塔会议确定,也包括开罗、德黑兰、波茨坦等会议确定的内容):a,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b.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c,建立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到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③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④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的兴起(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历史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大局稳定小波浪不断。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②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②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历史第15课笔记历史第15课: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美国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苏联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自身安全。
●1949年,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与苏联对抗。
苏联则在1955年与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TO)。
二、冷战时期●冷战是指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国之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对峙。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朝鲜战争(1950-1953年)和越南战争(1955-1975年)是冷战期间最著名的两大局部战争。
三、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此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即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
这些力量中心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等。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军事打击。
这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协调。
四、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和互动不断改变着国际关系的格局。
同时,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