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的起源及其原始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1
房屋建筑的起源及其原始功能①作者:崔宏王俊杰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3期摘要:在总结前人有关房屋起源的认识和人类居住现象的考古成果基础上,结合高等动物生殖习性和人类习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房屋的原始功能在于保障生育。
并认为,住房是附属有生活设施的建筑,建筑史其实就是以建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房屋原始功能穴居保障生育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061-02房屋的发明是人类生存技术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庇护场所,而且随着房屋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将这一技术用于兴修水坝、渠道、桥梁、栈道等,推动着人类生存技术发展。
没有房屋的发明,就没有原始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农业的诞生与发展以定居为基础。
只有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人类才能自由地选择定居地,才能更容易遇到适宜的地形、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的季节和相对稳定的时期,深入观察植物习性,尝试种植,形成种植观念,开始其原始农业的探索历程。
因此,分析房屋建筑的起源,不仅有助于理解建筑技术的发展规律,揭示建筑的本质,也有助于理解人类的文明历程,以便更好地把握未来。
1 有关房屋起源的假说近代科学兴起之后,西方学者开始以理性主义思想为基础研究房屋的起源问题,试图用人的理性行为来揭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认为建筑的发明是古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其中以劳吉尔、夸特美尔·德昆西和维奥莱特-勒杜克三人为代表[1]。
劳吉尔(Abbe ugier 1713~1769年)属于新古典主义学派。
劳吉尔设想,最早的时候一位古人在草地上休息,当炎热的太阳开始烘烤他的皮肤时,他跑进丛林躲在树阴下乘凉。
风雨袭来,他又躲进附近的洞穴里。
他发现洞穴里黑暗无光,空气污浊,于是走出洞穴,决心以自己的努力建造一座房屋。
他选择四根结实的树枝竖立在地上作为柱子,在柱子上横向安放四根树枝,再在上面斜向放置几根相交于中间的树枝,形成房屋框架,用树叶掩盖屋顶,最后又在柱子之间添满填充物。
建筑知识:建筑的起源和演变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本文将从建筑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对建筑知识进行阐述。
一、建筑的起源据考古学证明,史前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天气、野兽和其他危险的侵袭,开始使用自然材料,如树枝、石头和草等构建简单的遮蔽物。
这些遮蔽物是人类最原始的住所,它们的外形形态往往采用最直接便捷的方式,如山洞,罗马时期儒略大帝就曾居住在岩洞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狩猎和采集生活的时代被农业时代所取代,农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同时也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建筑和宗教密不可分。
古巴比伦人建造了宏伟的神庙,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和神殿,希腊人建造了神殿和剧院,罗马人建造了大型的竞技场和公共浴室等。
二、建筑的演变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建筑的形式、功能和样式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建筑演变的历史中,建筑材料的发展对建筑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人类的建筑材料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树枝、草、土等。
中世纪时期,随着烧砖技术的发展,砖石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而近现代,钢筋混凝土、高空玻璃等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建筑界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建筑的样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在古代,建筑师通常会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建筑材料,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的宫殿式建筑风格非常的盛行,是民族精神文化体现,而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则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希腊的古典建筑则以优雅、简约的美感而著称。
三、建筑的社会功能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类社会中,建筑拥有多种社会功能,包括:1.居住:建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居住场所。
2.宗教:建筑和宗教的关联非常密切。
它可以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如:教堂、寺庙、清真寺等。
3.文化:建筑也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
建筑对于传承并发展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各地的民族特色建筑,古建筑群等。
基础知识建筑行业的起源与发展基础知识:建筑行业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本文将探讨建筑行业的起源,并介绍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一、建筑行业的起源人类最早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没有固定居所。
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意识到需要有地方居住,于是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
栖息地由天然的洞穴和树木变为建筑构筑物,这就是建筑行业的起源。
最早的建筑形式是人工挖掘的地洞,众所周知的典型例子是中国的土楼。
土楼是福建、广东等地的少数民族土楼群落建筑,它们由土砖和木材构成,可容纳数百人生活。
与此同时,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古代文明中,人们开始利用石块和砖块建造房屋和宫殿。
这些建筑以其庄严壮观的规模和特殊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二、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逐渐演化出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古代希腊是建筑行业专业化发展的典范。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由于城市建造的需要,建筑工匠成为重要的职业群体。
同时,希腊人还创造了建筑学的学科体系,并开创了建筑艺术的全新篇章。
古代罗马也有着辉煌的建筑发展史。
罗马人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工程,如斗兽场、罗马大剧院等。
罗马的建筑工程师非常擅长使用拱门、圆顶和穹顶等建筑元素,并运用这些元素打造出富有宏伟气势的建筑。
中世纪欧洲见证了建筑行业的再次飞跃。
康提伯里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教堂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的巅峰。
这些教堂建筑以其精细的尖顶、窗花和雕塑等装饰艺术成为欧洲建筑的经典之作。
建筑行业在近代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建筑业采用了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
现代建筑师们开始关注更加科学和环保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功能性、美学和可持续性。
三、建筑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今,建筑行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无论是城市的建设项目、住宅的建造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建筑行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
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
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
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
一种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
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建筑的发展史建筑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筑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以下是建筑的发展史。
1. 原始建筑原始建筑是人类最早期的住所,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草等搭建而成。
这些住所主要用于保护人们免受外界天气和野兽侵害。
原始建筑还包括一些祭祀场所和墓葬等。
2. 古代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来搭建房屋和其他建筑。
在古代,许多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等都留下了众多壮丽的建筑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金字塔、神庙、剧场、竞技场等。
3.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许多宏伟的教堂和城堡被兴建起来。
这些建筑通常是由石头和砖块等材料搭建而成,具有厚重的墙壁和拱形的屋顶。
中世纪建筑还包括许多修道院和城市建筑,这些建筑在当时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中心。
4.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对于建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内,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设计元素被重新发掘并应用到了当时的建筑中。
文艺复兴建筑通常具有对称、比例和精细装饰等特点,代表作品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圣马可广场等。
5. 工业革命与现代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来搭建房屋和其他建筑。
钢铁、混凝土等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并且新型机器设备也使得生产和建造变得更加高效。
现代建筑通常具有简洁、功能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代表作品包括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等。
总结建筑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从原始建筑到现代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也将不断创新和演变。
房屋建筑的发展史房屋建筑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屋建筑也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发展过程。
下面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古代房屋建筑、中世纪房屋建筑、近代房屋建筑和现代房屋建筑四个阶段进行叙述。
1.古代房屋建筑(公元前7000年前-公元476年)在公元前7000年前,人类开始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建立稳定的村落。
此时的房屋建筑多为木屋或陶土屋,带有简单的石头或土堆的墙壁。
例如,远古时代的石灰岩巨石建筑希腊迈锡尼文明的宫殿和俄罗斯的真理教堂。
后来,随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人口的增长,崛起了更复杂和宏伟的建筑。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它们用于埃及君主和贵族的墓葬。
另外,中国的故宫和罗马的科洛塞姆都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示了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2.中世纪房屋建筑(公元476年-1500年)中世纪是房屋建筑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特别是欧洲。
在这一时期,基督教教会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
以弗赛教堂、巴黎圣母院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为代表,这些建筑以其庞大的尖顶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除教堂外,在农村地区,人们还建造了石头,木材和泥土为主要材料的城堡和庄园,以保护农民和地主的生命和财产。
城堡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显示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3.近代房屋建筑(1500年-1900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建筑师们开始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理念,重视比例和对称。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米开朗基罗设计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圣彼得大教堂。
它以其穹顶和壮观的宫殿式的外观而闻名。
同时,巴伐利亚的梦幻城堡新天鹅堡以其浪漫主义风格和尖顶塔楼而闻名。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对房屋的建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铁和钢的广泛应用使得可以建造更高的建筑物,并引入了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电梯。
4.现代房屋建筑(1900年至今)在20世纪,建筑师开始尝试新的建造方法,采用新材料和设计理念,如玻璃,钢铁和混凝土。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起源
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建造房屋。
当时的建筑主要以木质和土质为主,以简单的凉亭、棚屋和竹
楼为主。
这些建筑主要用于藏草、挂壁、避风和宗教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实用和象征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深厚,中国建筑从古代到现代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尤其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建筑达到了顶峰,出现了无数杰出的建筑作品,代表了中国建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震撼了世界。
汉朝的建筑受到西北部的外族蛮夷的影响,因此汉代的建筑更加倾向于实用性,在城墙、宫殿等领域作出贡献。
唐朝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艺术和规模,如唐高宗建造的法门寺
和洛阳大慈恩寺等。
宋朝的建筑则更加突出木与瓦相结合的特点和飞檐翘角的空间变化,
在建筑工艺上追求精细、灵巧和浪漫之美。
元代建筑则沿袭了宋朝的建筑风格,同时增加
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建筑成果。
明代以布景居多,清代则以宗教建筑最为著名,由此形成了各项发展,各具特色的建筑历史。
同时,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遗迹。
比如秦始皇陵、长城、凤凰城、
福建土楼、布达拉宫、故宫、颐和园、黄山、天坛等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为现代的科
技提供了宝贵的建筑和文化资料,也是观赏中国建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建筑史漫长而璀璨,不仅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
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房屋建筑的起源及其原始功能摘要:在总结前人有关房屋起源的认识和人类居住现象的考古成果基础上,结合高等动物生殖习性和人类习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房屋的原始功能在于保障生育。
并认为,住房是附属有生活设施的建筑,建筑史其实就是以建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房屋原始功能穴居保障生育房屋的发明是人类生存技术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庇护场所,而且随着房屋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将这一技术用于兴修水坝、渠道、桥梁、栈道等,推动着人类生存技术发展。
没有房屋的发明,就没有原始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农业的诞生与发展以定居为基础。
只有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人类才能自由地选择定居地,才能更容易遇到适宜的地形、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的季节和相对稳定的时期,深入观察植物习性,尝试种植,形成种植观念,开始其原始农业的探索历程。
因此,分析房屋建筑的起源,不仅有助于理解建筑技术的发展规律,揭示建筑的本质,也有助于理解人类的文明历程,以便更好地把握未来。
1 有关房屋起源的假说近代科学兴起之后,西方学者开始以理性主义思想为基础研究房屋的起源问题,试图用人的理性行为来揭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认为建筑的发明是古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其中以劳吉尔、夸特美尔·德昆西和维奥莱特-勒杜克三人为代表[1]。
劳吉尔(Abbe ugier 1713~1769年)属于新古典主义学派。
劳吉尔设想,最早的时候一位古人在草地上休息,当炎热的太阳开始烘烤他的皮肤时,他跑进丛林躲在树阴下乘凉。
风雨袭来,他又躲进附近的洞穴里。
他发现洞穴里黑暗无光,空气污浊,于是走出洞穴,决心以自己的努力建造一座房屋。
他选择四根结实的树枝竖立在地上作为柱子,在柱子上横向安放四根树枝,再在上面斜向放置几根相交于中间的树枝,形成房屋框架,用树叶掩盖屋顶,最后又在柱子之间添满填充物。
这就是第一座原始屋。
夸特美尔·德昆西(A.C.Quatremer de Quincy,1755~1849年)认为,原始屋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的模仿,先用树枝,后用树干,当人们开始以人体为模型建造房屋时,建筑艺术便诞生了。
维奥莱特-勒杜克(Violett-le-Duc,1814~1879年)用一个虚构人物爱泼戈斯描述了原始屋的诞生过程。
爱泼戈斯来到一个生吃爬虫的原始部落,看到他们缩居在大树底下,蒙受风吹雨打。
于是爱泼戈斯就在部落人面前挑选了一棵树上的两根嫩枝,把它们弯到地面,捆绑在一起,再涂上泥巴,就形成了一个掩蔽物。
部落人见了大感兴趣,他们搬来地上的树枝树干,在爱泼戈斯的指导下搭起了一栋圆形的小屋,未到天黑,部落人已经全部学会了这一新技术。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就开始关注房屋的起源问题。
春秋未年孔子(前551—前479年)所著的《周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礼记·礼运》记述孔子的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
”战国中期孟轲(前372年-前289年)的《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战国中期庄周(约前369-前286)的《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战国未年韩非(约前280—前233年)的《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西汉初年陆贾(约前240—前170)的《新语·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
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西汉早期刘安(前179-前122)的《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认为远古先民出于某种迫切的功能需求而发明房屋,正如《淮南子·氾论训》所言:“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具体到哪一种功能需求,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三派:一派认为是躲避风雨寒暑等不利气候因素,即舒适的功能需求;一派认为是防御禽兽虫蛇等侵害,即安全的功能需求;一派则认为二者兼具,既有舒适的功能需求,又有安全的功能需求。
多数学者还把房屋的发明归功于某一位圣人。
值的注意的是,战国中期的庄周只说先民巢居以躲避禽兽的侵害,这个“巢”既可能是人工构筑之物,也可能仅仅表示栖居树上,到了战国未期的韩非笔下,则变成“构木为巢”,并认定这个“构木为巢”的圣人就是有巢氏。
很明显,韩非是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认识形成了个人观点,其论述逻辑性强,被多数后世学者所接受,有巢氏也被认为是中华建筑始祖。
至今在有关人类发明房屋原始动机的讨论中,大多数学者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2 从天然房到原始屋现代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穴居生活,他们在一定情况下总是寻找一些天然掩蔽场所,即天然房栖身。
人类由古猿经能人、直立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4个阶段进化而来,后三者分别出现于150~200万年前、50万年前和16~20万年前。
考古发现,早在直立猿人阶段,人类就已经开始了穴居生活。
直立猿人聚群生活,每群人数20~50人不等,包括几个成年男人和五六个成年女人,以及年轻人、孩子和婴儿,他们多利用天然岩洞和突出岩石的下方作为住所。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猿人。
法国尼斯的泰拉阿马达一个岩洞,从直立猿人阶段开始,该洞曾经长期被人类连续居住,其中甚至还发现像掩蔽所一样的建筑物。
早期智人的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由于被经常发现于洞穴之中,因而又被称为穴居人。
在环绕地中海和法国南部内陆的岩洞,都曾发现被尼安德特人先后居住数千年。
在法国西部多道尼山谷的康贝格伦诺一个岩洞,曾被尼安德特人先后住过6.5万年,地层多达64层,其中发现一个柱洞贯穿第14层到第21层,表明当时曾存在一种粗糙的建筑。
在俄罗斯一处尼安德特人遗址发现许多炉灶,粗略排成圆形,外围用象骨、象牙排列成圈。
据分析,这些象骨和象牙与木头构成框架,架子外面覆盖兽皮、茅草等而成为帐棚类住所。
在法国尼斯附近的拉扎勒岩洞,有证据表明,早在1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建造同样设施了。
建筑学家张良皋在其《匠学七说》中认为,中国最早的建筑分为巢居、穴居和庐居三大类,统称为“中国建筑三原色”,其中的庐居就是类似帐棚的建筑。
晚期智人在我国的著名代表是北京山顶洞人和田源洞人,他们均被发现居住在洞穴之中。
在欧洲发现的晚期智人被统称为克罗马努人,因其最早被发现于法国勒艾齐斯维积尔峡谷的克罗马努岩洞而得名。
在法国多道尼山谷被克罗马努人利用的岩洞分两类,一类位于悬崖之下,洞口开阔,可以用树枝或兽皮围住,是克罗马努居住的岩洞,洞中留有很多炉灶,越接近现代的炉灶其体量越大。
另一类岩洞深入地下,被克罗马努人用来绘制壁画。
克罗马努人建造住所的现象更为普遍。
在捷克多尼维斯托尼斯一处有 2.7万年历史的克罗马努人遗址,也发现了同类原始房屋,屋内有炉灶,炉灶被罩在圆顶小建筑物内,可能是一个瓦窑。
从上述考古成果可以看出,自然洞穴是人类早期的天然房。
早在直立猿人阶段,人类就开始了利用天然房的聚群定居生活。
到早期智人阶段,定居现象更加普遍,而且在定居的基础上,通过对洞穴内居住环境的改造发展出原始建筑技术,能够将天然房改造为半自然半人工的住所。
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脱离天然房自建住所,即原始屋。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大量自建住所,基本摆脱了对自然洞穴的依赖。
人类有两个习性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人类洞居历史的悠久。
人类的婴儿天生一付坏脾气,稍不如意便号啕大哭,哭声足以传出百米之外。
哭声会招来掠食动物的袭击,哭声越大,风险越大。
如果是在旷野中,人类婴儿这种嚎哭的习性非常有害。
只有定居在洞穴中,这种习性才具有生存意义。
婴儿离不开母亲的照料。
洞穴中光线昏暗,视觉受阻,听声辨物最有效,婴儿的啼哭声能让母亲找到自己。
在洞穴定居生活中,婴儿的哭声越大,母亲越容易找到婴儿,越能够及时给予照料,越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发育。
因此,大声啼哭是洞居生活中人类婴儿的一大生存优势,最终进化为人类的独特习性。
许多人天生惧怕老鼠,一见到老鼠就毛骨悚然。
人们对老鼠就像对蛇一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
很多蛇类有毒,咬人一口足以致命。
怕蛇会让人远离蛇类而免受其害。
老鼠为小型动物,没有毒性,不可能给人带来致命伤害。
从致伤方面来看,人类惧怕老鼠毫无生存意义。
只有考虑到人类进化史中长期的穴居生活,人类怕鼠的天性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老鼠又称家鼠,是一类伴人生活的小动物,人类定居到哪里,老鼠就追踪到哪里,以偷食人类的食物为生。
远古时期穴居的人群总会在居穴中储备一些食物。
老鼠追踪而至,白天藏在洞穴角落里,晚上就会出来偷食人们储备的食物。
在缺乏贮存技术的时代,人们只能时刻警惕,一见到老鼠就驱而逐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人群中的有些人会变得对老鼠非常敏感,熟睡之中也会被老鼠走动的窸窣声惊醒。
晚上大家入眠之后,这些对老鼠敏感得有些神经质的人就成为保护食物的天然哨兵。
如果一个人群中缺少防鼠哨兵就难以保住储备的食物,当连续几天不能获得食物时,整个聚群就会集体饥饿。
长此以往,这样的聚群势必越来越衰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有几个对老鼠敏感的人是整个聚群的一大生存优势,这种优势会在人类世代之间被逐步强化,最终对老鼠的敏感就进化为部分人的怕鼠天性。
3 房屋的原始功能房屋由天然洞穴发展而来,不是某一个先民理性行为的结果;房屋建筑技术则是人类洞穴定居技术发展的结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那么,人类开始穴居生活的动机是什么?人类出于什么样的功能需求走上穴居之路呢?舒适和安全是一切高级动物的本能需求,人类也不例外。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的成年个体来说,固定住所虽然可以满足舒适和安全的本能需求,但同时也会带来两个不利影响。
其一,觅食结束,吃饱喝足,身体机能转入消化吸收食物的状态,血液供应集中于消化系统,导致四肢慵懒,加之腹中饱胀,行动敏捷性降低,自我防御能力下降,返回固定住所,走的路越长,遇袭受害的风险越高。
其二,定居生活导致觅食范围局限于一定地域之内,定居者要为保卫领地内食物、饮水等生活资源而战斗;还需要熟悉领地内的地形地貌、水源、动植物及其随季节变化的情况,要牺牲休息时间巡视领地;群居动物还要熟悉同伴的体貌、气味、声音等特征,记忆每个成员的等级地位,熟练掌握协作技巧,以便合作狩猎,共同抵御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