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7.41 KB
- 文档页数: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趣味导入师:(画一个月牙),同学们能说出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诗句吗?生:嫦娥奔月生:吴刚砍桂树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你知道诗人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吗?生:对家乡的思念生:孤独、寂寞的心情、生:苦闷……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这首词也是围绕月亮来写的,同学们猜想一下,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思念朋友生:思念亲人生:思念弟弟生:思念妻子师:同学们想象的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验证你们的猜想。
(板书课题)二、诵读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字词障碍的同学之间解决。
……(找同学朗诵,之后提问)师:请同学们概况一下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词主要是表达对弟弟的怀念。
师:仅仅是表达对弟弟的怀念吗?(提示可以到小序中去找依据)除了怀念弟弟之外,还可能有什么情况呢?生:不是只表达对弟弟的怀念。
我认为可能是当时作者刚刚失去亲人。
生:我想当时作者可能是被贬官。
生:从资料中我知道苏轼41岁时,在密州做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它的弟弟有六、七年不得相见。
所以我认为他们回答得都正确。
师:好,同学们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来猜想、推测非常好。
苏轼原来是在朝廷上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所作,当时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深入理解师:大家想,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怎样呢?生:苦闷生:惆怅生:孤独生:难过……师:是呀!贬官了,与弟弟又多年不见了,能不苦闷、惆怅吗?于是大醉后面对中秋的圆月,作者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同学们想,作者有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他要上天,上美好的月宫去,但他又怕冷,非常矛盾。
师:他为什么要上天?生:因为月宫非常美,是琼楼玉宇。
师:从哪可以看出心情非常矛盾呢?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同学们思考一下(给学生时间考虑)把你们的想法同桌交流,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17打渔杀家(节选>教学目的1.了解京尉的一般常识。
2.了解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3.了解戏剧剧本的一般特点。
4.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京剧常识,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
2.难点:培养对戏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倪(ni2) 呔(dai1) 膂力(lu3) 懦弱(nuo4)把网撒(sa1) 往外瞅(chou3) 不省事(xing3) 3.解释下列词语。
膂力:体力。
懦弱:软弱无能。
二、导人播放录像片断或其他京剧剧目,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目的是使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上我们看了一个京剧片断。
京剧在我国有200年的历史,有丰富的传统剧目,就是其中优秀剧目之一。
全剧大意是:北宋时,梁山英雄萧恩暮年隐退.携女桂英打鱼为生。
豪绅丁员外勾结官府,私收渔税,派爪牙大教师登门强讨,被萧恩打回,萧恩往县衙告状,反遭贪官吕子秋毒打,并勒令萧恩往丁府赔礼。
萧恩忍无可忍深夜闯入丁府,怒杀其全家,逃往他乡。
全剧表现“惩恶”的主题,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场,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
三、正课1.指名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复述故事基本要求——(1)讲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可适当运用原材料中的语句。
(3)次要内容的细节描写可删除。
可以依据这三点给复述评分。
参考答案:这是全剧的故事开端部分。
描写年老体衰家境贫苦的原梁山好汉萧恩,起义失败后带着女儿桂英隐居江湖,以捕鱼为生,度日艰难。
夏季的某一天,父女摇船去捕鱼,因天气炎热将船靠在岸边柳荫下乘凉。
这时,萧恩的旧友、原梁山泊好汉外号叫混江龙的李俊和里的好汉外号叫卷毛虎的倪荣,来到萧恩的船上一同畅饮聚谈。
不久,土豪恶霸丁员外派丁郎来向萧恩催讨渔税银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玩不?生:有的说谁不喜欢玩呢?有的说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学习不?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
师:说“喜欢”的,老师不知道你是否出于真心。
但老师很欣赏说“不喜欢”的同学的坦诚。
但老师要说,你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间,学习是你们的正事,你们必须要好好学习。
老师上活动课,今天想让你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大家说好不好?生:(鼓掌)说好极了。
二、活动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活动一:“月亮的诗句知多少?”师:看哪个组写的多,写的快,且字写的漂亮。
优胜组得2分。
生:各组都选综合实力强的同学在自己组的位置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师:大家都记的挺多的,特别是第二、第三组,还写出了两没学的诗句。
第二组同学字写的工整,规范。
第二组加分。
老师这里再问一下,这些月亮的意象,往往表达怎样的情感?生:思乡,思念亲人。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老师讲的诗词中的意象,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轼的有月亮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活动二:你是小记者,我是苏轼师:每组同学查注释,资料,了解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师:这又是谁的诗?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
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
(启发)是思念——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
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生纷纷举手,师检查)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
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最高官至礼部尚书。
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2.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诵读本词,感悟作者的乐观旷达。
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铺垫(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
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
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
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苏轼走得更近。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
生2:他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人。
生3:我借用林语堂的一段话吧:“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嗯,还有几句我记不起来了。
师:这是《苏东坡传》序里的一段话。
你是个有心的读书人!我想,对于读完《苏东坡传》的你们来说,了解得越多,越难用三言两语为苏轼定位。
接下来,我们还是到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一番吧。
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
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组织学生齐读。
)第二部分苏轼的孤独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丙辰(chén)宫阙(què) 不胜(shèng)寒绮(qǐ)户婵(ch án) 娟(生自由朗诵。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
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化身”为苏轼,合作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堂实录师:大家好,为什么要说大家好,因为我们是校友,四年前我就在对面的大学读书,中学里的大学,大学里的中学,校友见校友是一种兴奋的感情,我昨天又在校园去看了看,因为我曾经喜欢一个人,他曾经影响了我的人生,你猜这个人是谁。
生:是你的伴侣。
师:很好,我要奖励你一个深情地拥抱,我很多年前有一个梦想就是站在西师附中的讲台,今天这梦想实现了,你们子啊舞台的中间,我在角落,今天的主角是你们,常言道人生易老天难老,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歌,了解作者心中的月亮,和作者心中的情感。
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怎样?生:时代背景生:文章内容一、读准文句(字音准、停顿准、重音准)师:我个人觉得要了解内容,先读课文,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生:学生读书。
师:刚才大家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我要求大家读准课文,要记住“准”的内容——字音准、停顿准,重音准,强调“准”,出示“阙、胜、绮”。
师:配乐范读师:我朗读了一遍课文,你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点评一下(学生说好),老师读得好是因为理解了这首诗歌,你们也要理解,我请一个同学也来读一读。
生:主动读(幽默型)师:不仅读得好,还有绅士风度,你能帮忙点评一下。
生:停顿基本上还是可以,重音也还不错。
师:你觉得重音处理得好在哪里,(生:最后一句)你可以试一下吗?女:读师:我们说过要理解这首诗歌必须首先读好,现在请全班同学来朗读一下吧。
生:全班齐读。
二、读懂文意出示:方法指导:1.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并在教材上做好批注,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自己不懂的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3.小组无法解决的说出来全班交流。
生:齐读这些学法指导。
然后进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状态。
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生:“欢饮达旦”的意思不理解师:哪个同学帮忙解答。
生:达:到;旦:早晨(天亮)生:“兼怀子由”是啥意思生:都不知道。
师: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这是小序,你能知道这是什么作用?生: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事件师:很好,兼怀子由就不是一件事情,至少都有两种解释。
“五环节教学法”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苏轼师生问好。
一、导学1、屏幕显示图片:一轮圆月,几只竹。
文字: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音乐:古筝曲——月儿高。
生:……2二、师:态;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比如“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师:看来这位同学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说的非常完整,谢谢你给大家的讲解,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预习时用心,才能展示时精彩,请坐。
师:刚刚有提到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收集苏轼的相关材料,不知怎么样,是不是也能像刚才的那位同学一样精彩呢?谁来说一说?生: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师: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台词说“真有才”,可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谁来简介一下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五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因此中秋对月,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蹴而就。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师:是呀,满怀的思绪只能对月倾诉了。
这样的苏轼又会在词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词,看谁能把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
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一般为一课时40~45分钟或者是连续两课时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篇1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生在提示下背童谣: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月儿就是我们挂在天上的梦。
望着洁白的月儿,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倾吐心事,看着美丽的中秋圆月,我们都想为远方的亲人捎去美好的祝愿。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生:齐声读学习目标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得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关注写作背景。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苏轼,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写作背景: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苏轼兄弟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生:齐读投影内容。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更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苏轼带给我们的明月青辉的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师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诵这首词?生踊跃举手,师指名朗诵。
生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首先让我们来听一首歌。
(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的上半首歌)师:谁来说说这首歌的歌唱者是谁?生:王菲师:那么这首歌的歌词作者又是谁?生:苏轼师:很好,苏轼是一个文学大家,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他二首诗歌。
生:《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师: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两首诗师: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呢?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生: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开词中豪放一派。
师:不错,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生:苏轼生于1037-1101年,21岁中进士。
师:你对他了解得真详细。
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
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
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师:先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散读课文生:(在座位里小声朗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生:齐读课文(学生没有较注意语气、语调等问题)师: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范读),下面再请大家把这首词读一下。
生:(较有感情地朗读)师: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但愿人长久》一文,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来回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师:(看讨论时间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就进行大组交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课前活动:学生背诵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二、导入新课:师:高天上一轮明月,越经了古今变迁,人世纷扰。
借月咏怀之作历代不绝,其中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秋咏月的佳作,苏轼的《水调歌头》师:(呈现课题、并板书课题)三、诵读全诗:师:(教师呈现原文幻灯片)看课文大家先出声自读一遍注意字音、停顿。
生:出声自读。
师: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注意停顿、语气。
(配乐朗诵)师:有没有同学也想为大家读一下?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流利、有感情。
有两处停顿,老师建议你这样读,“我欲”连读,“人有”“月有”连读……师: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师:出示幻灯片师:阅读小序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了解了创作的时间和当时的情境。
生:知道了这首词是为了怀念自己的弟弟而写。
师:是唯一目的吗?生:没有回应。
师:我们看这个“兼”字。
就知道他的目的不止一个。
师:你知道作者创作这首词更多的背景吗?生: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政治上很不得意。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生: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这句话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生:喜欢“人有悲欢离合……”很有哲理。
五、品味赏析:师:说的很好,接下来我们细细的品味赏析!师: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读出了什么生:乘着酒性质问青天,将青天拟人化想象大胆奇特。
师:这句话是脱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生:表达了对天宫的牵挂、向往。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XXXXXX课前分析此课是我代表黑龙江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参加“送培下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展示课。
我带着XXX老师的“语文味”到青冈、XXX和绥棱三地一路送课和交流。
《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一课就是参考XXX2011年在广东省的学术研讨会上讲授的代表课《锦瑟》而打造出来的。
1.以硕士论文为理论基础。
XXX基于对XXX老师语文教学思想与“语文味”教学理念的认同,我以《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论文答辩时,五位评委一致给出了“优秀”的成绩并叮咛:“这篇文章是研究XXX语文教育思想的,18万字的硕士论文是要争取出版的。
XXX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界很有影响,所以你一定要继续研究并把它完善!”在“语文味”理论的基础上,我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把握住任何一个可以求证语文味教学法的机会。
由最初的18万字到最后的28.5万字,终于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语文教育教学专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2.以实践经验为科研课题。
实践研究期间,我都在反复琢磨和推敲XXX老师所提出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一概念。
与此同时我主持并研究了《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该科研成果曾经编写成三本校本教材在全国出版并刊行。
目前,学生完全可以单独闇练使用的阅读办法有四类:①“四问法”是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办法:写了什么?为何写?如何写的?写得如何?②“四美法”是用于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③“四知法”是用于诗词赏析的阅读方法:知背景+知作者+知内容+知主旨。
④“八步法”是用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文化内涵、表达情感。
XXX老师提出的“一语三文”衍生出的课题研究中的“四美法”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教版任务教诲课程标准尝试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的授课环节主要实际根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一、情境创设,自然导入
(屏显月亮的美丽图片,配乐。
)
师:中国人是喜爱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
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寻觅到圆;的痕迹,你看,正月十五的元宵是圆的,八月十五的月饼是圆的,连我们吃团圆饭用的都是大圆桌。
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却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
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二、教师朗读,学生跟读
师:跟老师一起读这首词,好吗?注意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师生读。
)
师:看来大家也很享受这朗读的快乐了,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生齐读。
)
师:读得很好,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老师朗读时的处理。
为什幺这样处理。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授课教师:
汪烨(北京市酒仙桥一中,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学生范读,学生听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预习作业展示,找到与月亮有关的素材。
三、赏析诗词
板书:问月思人盼团圆。
4.词中是否只怀念自由?
5.赏析上阙
问天,内容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愿望是:“我欲乘风归去,”
担心:“又恐琼楼玉宇”
原因:“高处不胜寒”
板书:望月问天想宫阙。
重点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刻理解词人的思想和旷达情怀。
7.小结
8.带着这节课的赏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全班再次诵读本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二、导学课时:一课时。
三、导学过程1.依照惯例,四位同学演讲生1.《猜谜语》生2.《妈妈给我讲道理》生3.《我家的小豆豆》生4.《磨豆浆》生5点评:略2.导入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他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使人联想到初生事物的萌芽;一轮圆月,让人联想到生活的团圆美满;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光明磊落做人风范。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豪放浪漫之人,当他遥望中秋明月时,想象的翅膀任天上人间翱翔。
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
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清人胡仔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作者)3.检查预习作业每小组3号学生上黑板接受检查,每小组1号学生检查你下一组的1号学生,随机检查五小题,并作批改点评。
每组2号学生检查你下一组的余下学生。
获星小组:第一组、第五组。
扣星小组:第二组。
4.走进文本,理解语言学生齐声背诵《水调歌头》后,就语言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讨论。
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师: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佳节,上星期我们刚刚度过什么节日呀?生:中秋节。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生:我们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
生:我妈买了几只螃蟹,还有一盒月饼。
全家人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师:下面,再看看咱们班的两位同学是怎样一起过中秋节的。
(学生开始表演小品)生甲:(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自语)╳╳说好来我们家过中秋节的,都八点了,怎么还不来。
生乙:(敲门)有人吗?生甲:请进。
(拿出月饼)来,尝尝我妈特制的营养月饼。
生乙:(咬一口)真好吃。
生甲:先去我的小屋坐坐,然后一起去阳台上赏月吧。
生乙:好的。
(做入屋状四处观望)哎:你这儿什么时候多了一幅画啊?生甲:这是咱们班田╳送我的,标题叫《对酒当歌邀明月》。
生乙:画上那位神秘的白衣男子是谁啊?生甲: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
生乙:哦,我知道他写过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生甲:对,这首词就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的。
生乙:也不知古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二人作沉思状,然后回座位,众生笑。
另一学生饰苏轼上)生:今天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色迷人,我却十分的抑郁苦闷。
我远在异乡,多年无法与弟弟子由见面,回想小时候与他一起嬉戏玩耍,是多么快乐啊!如今他不在,我只能一人对月独饮了。
今晚就让我喝个痛快,一醉方休!(从酒壶中倒水,作痛饮状,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众生笑,鼓掌)师:刚才,我们一起目睹了古代文学家苏轼的风采。
这节课,学习他写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板书课题和作者)同学们打开书,先听一遍录音整体感知一下这篇课文。
(放录音,朗读者是方明)师:注意“低绮户”,中“绮”这个字的读音。
大家把书拿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学生齐读)师:读得很好。
我们以前也学过几首词,谁还记得?(众生举手回答,有《沁园春•雪》、《如梦令》、《西江月》等)师:回答正确,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词的知识,“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生(抢答):词牌名。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师:这又是谁的诗?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
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
(启发)是思念——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生11:没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光辉的巨钻,它上承唐、五代,下启元明清,千百年来精品如林,名家辈出,其中有一位,文汪洋恣肆,诗清新豪健,书画丰腴跌宕,词更是开豪放一派,知道这个人是谁吗?生:苏轼。
师: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收集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谁来汇报一下。
生:分别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师: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台词说“真有才”,可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因此中秋对月,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蹴而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二、诵读赏析师:请同学把书打开P184页,看词前的小序,词前小序叙述作词原因、时间、领起一篇。
师:请同学们先放声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师:怎么样,有生字词困难吗?生:没有师:那我考考你,指一男生,一女生板演。
(宫阙、丙辰、绮户、婵娟、琼楼玉宇)师:没有了生词障碍,读起来应该容易多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举手的学生很少)来你给推荐一位。
生:读词师:你还真是伯乐,那你在给推荐一位吧生:再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来评价一下,谁读得好一点,为什么?生:评价,我认为赵蒙读得更好一些,因为他读得不仅流畅,而且有感情。
师:读诗词除了要注意:语音、语速、节奏外还要在感情上多下功夫。
苏轼的这首词缠绵悱恻中现乐观、旷达,同学们好好揣摩下,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方才读的都很用心,但好像还欠点火候。
这样吧,老师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范读一下,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好,谁再来试试。
生:感情朗读(很有感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玩不? 生:有的说谁不喜欢玩呢?有的说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学习不?
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
师:说“喜欢”的,老师不知道你是否出于真心。
但老师很欣赏说“不喜欢”的同学的坦诚。
但老师要说,你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间,学习是你们的正事,你们必须要好好学习。
老师上活动课,今天想让你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大家说好不好?
生:(鼓掌)说好极了。
二、活动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活动一:“月亮的诗句知多少?”
师:看哪个组写的多,写的快,且字写的漂亮。
优胜组得
2分。
生:各组都选综合实力强的同学在自己组的位置展示。
页 1 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师:大家都记的挺多的,特别是第二、第三组,还写出了两没学的诗句。
第二组同学字写的工整,规范。
第二组加分。
老师这里再问一下,这些月亮的意象,往往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思念亲人。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老师讲的诗词中的意象,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轼的有月亮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活动二:你是小记者,我是苏轼
师:每组同学查注释,资料,了解苏轼。
然后,一、二组扮小记者,三、四组扮苏轼。
要求“记者”要设计好问题,页 2 第
和课文内容要密切相关。
“苏轼”要联系资料,和学过的课文,合理想象,作出有依据的回答。
生:一、二组的同学积极谈论,小声的设计采访问题,三、四组翻阅资料,紧张全面的了解苏轼。
并选出记者和苏轼。
采访的部分内容:
记者:我是新华社记者xxx,我今天有个特殊的任务,我要连线宋朝的在书画、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大贡献的苏轼。
拨通电话。
喂!你是北宋的苏轼吗?
苏轼:在下正是。
记者:我想采访你几个问题,请不吝赐教。
苏轼:能回答你的问题,我不胜荣幸。
记者:你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苏轼:我的一生,仕途坎坷,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我与弟弟子由也已经七年未见了。
再加上又只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中秋佳节,应该是月圆人欢,幸福美满。
而我去被贬,远离朝廷,手足难聚。
不禁悲从衷来。
你们平时看我挺豪放、豁达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一蹴而就,就写了这首词,倾
吐我的心声。
页 3 第
记者:是有感而发,真情的流露呀,怪不得挺感人的。
你恐怕还不知道,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感谢后人的抬举。
师:大家活动的很有趣,大家笑声不断,语言较生动,特别扮苏轼的,神态语气还像个大文豪(生笑),内容也紧扣课文。
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你听出了怎样的画面
师:饱含感情的范读一遍,让生说说听到怎样的画面。
生1:在月亮的照射下,院子就像积了满满的一下水,清澈、透明。
在朦胧美丽的树旁边,一个人穿着一袭长衫,如神仙般飘逸、超脱。
他端着酒杯,对月质问。
师:这同学想象丰富,还联想到以前月景的文章,加以巧妙的组合,很好。
生2:诗人乘风而行,准备到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广袖飘飘,裙袂飞扬。
人和影相互映衬,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生4:夜很深了,月亮已经照到很低的刻着花纹的窗子上了,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而且生动、具体可感。
下面咱们进行第四个活动
页 4 第
活动四:我是诵读高手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诵读时注意:(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3分钟后,各组进行诵读比赛。
5个班干部当评委,语文课代表是嘉宾,嘉宾对诵读要加以点评。
优胜组加2分
生:四组分别选了一名同学,诵读比赛。
嘉宾点评:四组同学都读的很好。
第一组有一个小小的瑕疵,“今夕是何年”节奏、语气不到位。
他读的节奏是:今夕|是何年。
我觉得这样处理更好“今夕|是|何年”。
并示范读此句。
第二组读的没什么可挑剔的。
第三组有个字音不准,但是很有感情,很用心,很投入,最能感染人,打动人。
我给第三组赞。
第四组没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师生鼓掌)
评委也一致认为第三组胜,加2分。
师:I 服了you,咱们班真是藏龙卧虎,我才知道咱们为啥考试、各项活动都得第一。
读的好,点评的更精彩。
我啥时见到毕姥爷给他说一声,《星光大道》请你去当嘉宾。
梁宏达、师胜杰一定都让你比下去了。
(教室阵阵欢乐的笑声,有同学还说,她每个星期六晚上都看《星光大道》呢)怪不得点评的这么好,就是我们班上的老梁。
(点评的同学脸上露出
了自豪的笑容)
页 5 第
下面我们进行第五个活动
活动五:品诗词,我拿手
师:为了帮助大家全面品诗词,老师出一些题,加以提示。
1、这首词有几部分组成?
2、小序交代了什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3、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 有知道的同学吗?
a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字面是什么意思呢?他真正想问的是什么?
c“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d“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e“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f“人间”指什么?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5、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怎么解释?是谁在
恨,为何恨?
页 6 第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襟?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第一组讨论1、2题;第二组讨论3题;第三组讨论4、5、6题;第四组讨论7、8题。
老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重点提示点拨第二组,点拨他们联系背景考虑,最后大家认为“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指的是朝廷,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讨论了5分钟后,各组回答问题。
第一组的问题简单,回答没有一点问题。
第三组6小题要借助第二组的分析。
第四组的也很好回答。
第二组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也完成了讨论) 师:大家讨论的比较认真,很好。
老师再对内容强调一下: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两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短短的词中流露出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苦闷--矛盾--自嘲--幽愤--豁达--祝愿),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六个活动
页 7 第
活动六:我是记忆超人
(刚说完话,有的同学就举手背诵,陆续有同学背诵,到下课前2分钟,90%的同学都背过了,背过的同学加1-2分,同学积极性很高。
)
三、作业
写出这首词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要求文字尽可能优美些。
学唱王菲《明月几时有》
页 8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