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软骨损伤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5
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概述 (2)第二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病因分析 (4)第三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6)第四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发展趋势分析 (8)第五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 (10)第六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鉴别诊断 (12)第七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5)第八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17)第九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护理方案 (19)第十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的科学管理 (21)第一部分关节软骨损伤-疾病概述关节软骨损伤-疾病概述一、引言关节软骨是位于关节表面的一种特殊组织,具有减震、缓冲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然而,由于外部因素或内部机制的干扰,关节软骨可能会受损,导致关节软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关节疾病,严重损伤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本文将全面探讨关节软骨损伤的疾病概述,包括其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内容。
二、定义与病因关节软骨损伤是指关节软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包括软骨表面磨损、裂隙、剥离、溃疡等情况。
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外伤:剧烈的运动或意外事故可能导致关节软骨的受损,如扭伤、摔倒等。
过度使用:长期过度使用某个关节,如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等,容易引起软骨损伤。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的弹性和修复能力逐渐减弱,易发生退行性改变。
其他因素:遗传因素、代谢紊乱、炎症性关节疾病等也与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相关。
三、分类关节软骨损伤根据损伤范围和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软骨磨损:关节软骨表面发生摩擦,出现磨损现象。
软骨裂隙:关节软骨出现裂缝,损伤程度较轻。
软骨剥离:关节软骨与骨骼分离,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软骨溃疡:关节软骨遭受严重破坏,暴露骨骼。
四、临床表现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表现因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活动时关节疼痛明显,休息后稍有缓解。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刘延青关节软骨破坏是骨关节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外伤等原因所致软骨损伤最终也会导致骨关节病.软骨损伤后没有或很少有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软骨修复成为骨科领域重要问题。
一.软骨损伤后的自我修复正常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由软骨细胞和基质及纤维组成。
近关节面软骨细胞较小而幼稚,软骨生长时细胞渐向深部移动,体积变大形成2--8细胞群,周围有软骨囊;基质化学成份为软骨粘蛋白,其主要成份是酸性糖胺多糖(GAG);纤维为胶原原纤维,主要是II型胶原。
糖胺多糖和II型胶原对维持透明软骨弹性好,耐磨损,低磨擦的特性起重要作用。
未穿透全层的软骨损伤,由周围软骨细胞分泌基质和纤维化愈合[1];损伤至全层和软骨下骨由纤维样软骨愈合。
如损伤部位与骨髓腔相通且较小,可被骨髓细胞修复,两月后由纤维软骨充填,仍不同于正常透明软骨,且修复组织不与周围组织结合,随时间延长而退变崩解[1、2]。
这种修复能力在年轻动物比年老动物强,可能与骨髓成骨干细胞的数目和活性有关。
Furukawa.T等[3]分析软骨自身修复后胶原成分变化,4周I型40%,II型60%,12周主要为II 型胶原6月后胶原含量较正常多,而氨基己糖(hexosamine)较正常少,提示修复组织纤维样结构是缺少蛋白多糖(proteoglycan)引起的,而不是胶原型的变化。
二.人为干预软骨修复1.软骨下骨钻孔修复软骨缺损如前所述全层软骨和软骨下骨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将部分软骨损伤钻孔至软骨下骨可诱导修复,修复组织起源于松质骨中具有成骨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组织为类透明软骨。
Mithchell.N等认为修复组织1年时变为纤维软骨:深层保持了正常软骨细胞而表层为典型纤维软骨。
有报道认为实际的修复率相当低(10-20%),且只见于年轻动物[5]。
原因是成骨干细胞数目不足以充填缺损,另外修复过程太慢导致纤维化和修复失败[4]。
2.软骨移植早在1836年Paul Bret首先进行动物自体软骨移植;1908年Lexer进行了23例全关节移植和11例半关节移植;Pap于1961年开展带薄层骨关节软骨移植(shell osteochondrol grafts)。
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组织学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关节软骨损伤与再生修复的机制•组织工程在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中的应用•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01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由于其缺乏血管和神经支配,因此损伤后难以自行修复。
02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运动人口的增长,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03目前临床上对于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关节软骨损伤的再生修复机制及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关节软骨损伤的再生修复,可以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提高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研究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组织学变化,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探究药物治疗对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作用及机制,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02关节软骨损伤与再生修复的机制急性损伤例如骨折或脱位,可直接导致关节软骨损伤。
慢性损伤例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软骨长期受到炎症刺激,逐渐出现损伤。
关节软骨损伤的病因1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23关节软骨损伤后,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产生炎症介质,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关节软骨损伤后,部分细胞凋亡,导致损伤部位无法自行修复。
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关节软骨的基质逐渐降解。
基质降解关节软骨再生修复的机制细胞迁移和增殖损伤部位周围的健康细胞开始迁移到损伤部位,并进行增殖,以填补损伤区域。
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分泌新生的细胞会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的关节软骨。
距骨软骨损伤二级
距骨软骨损伤二级是一个相对较轻的损伤,通常不会对关节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软骨损伤主要是由于关节受到撞击、挤压或者长期磨损等原因所引起的。
距骨软骨损伤二级的症状可能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
在损伤发生后,应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以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缓解疼痛和消炎的主要方法,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或者处方药。
物理治疗包括休息、冰敷、压迫和抬高等方法,可以帮助减轻肿胀和疼痛。
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者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对于距骨软骨损伤二级,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并注意保护关节,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同时,还应该注意预防关节的进一步损伤,避免长期过度使用关节或者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关节骨软骨损伤修复术手术级别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关节骨软骨损伤修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修复损伤的骨软骨组织,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不同类型的关节骨软骨损伤所需的手术级别各有不同,接下来将对关节骨软骨损伤修复术的手术级别进行介绍。
一、关节软骨损伤的手术级别1. 一级手术:轻度软骨损伤一级手术适用于轻度关节软骨损伤,通常通过关节镜下手术进行治疗。
医生将缝合、削平或修复受损的软骨组织,以恢复关节功能。
这种手术级别的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康复周期短,通常能够在数周内康复,对于早期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较好。
2. 二级手术:中度软骨损伤二级手术适用于中度关节软骨损伤,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式进行修复。
除了关节镜下手术外,可能还需要进行软骨移植、软骨修复等手术,术后的恢复周期较长,需要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才能够恢复正常活动。
3. 三级手术:重度软骨损伤三级手术适用于重度关节软骨损伤,这类损伤可能伴随有严重的软骨磨损、软骨碎片等情况。
修复这类损伤往往需要进行复杂的软骨修复手术,可能需要使用自体软骨移植、异体软骨移植等技术,术后的康复周期较长,恢复效果也相对较差。
二、关节骨损伤的手术级别1. 一级手术:轻度骨折一级手术适用于轻度的关节骨损伤,通常通过内固定手术或者骨折复位手术进行治疗。
这类手术的风险较低,术后的恢复周期也相对较短,患者通常能够在数周内恢复正常活动。
2. 二级手术:中度骨折二级手术适用于中度的关节骨损伤,这类损伤可能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手术修复,如开放性骨折复位、内固定等手术。
术后的康复周期较长,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够恢复正常活动。
3. 三级手术:重度骨折三级手术适用于重度的关节骨损伤,这类损伤可能伴随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需要进行复杂的手术修复。
术后的康复周期较长,恢复效果也难以保证。
关节骨软骨损伤修复术的手术级别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的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级别非常重要。
为什么会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髌股关节软骨损伤跟什么因素有关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原因一、发病原因任何影响关节滑膜正常分泌或关节软骨挤压机制,有碍关节正常活动的因素均可引起关节软骨的损害。
二、发病机制1.急性或慢性创伤可能直接撞击软骨,破坏软骨中胶原纤维网状拱形结构。
也可直接造成软骨的切线骨折。
Chrisman多年来从生化角度研究创伤与髌骨软骨病的关系,他发现软骨受到创伤撞击后2h内,软骨内游离花生烯酸浓度可增加4倍。
花生烯酸是磷脂膜的主要成分,前列腺素的前体,其产物转变成前列腺素E2,刺激AMP循环,释放出组织蛋白激酶,破坏软骨基质中硫酸软骨素与蛋白质结合的链,使软骨基质丢失,导致软骨软化。
代谢产物进入滑液引起滑膜炎性反应,炎症又刺激滑膜释放大量的酶,进一步破坏软骨,造成恶性循环。
2.髌股关节的劳损长期对髌骨软骨产生异常的摩擦、挤压等,特别是在膝关节屈曲位上反复的蹲起、跳跃、负重、扭转都可引起髌股之间的应力过高或应力分布不均,使髌骨软骨容易发生损伤而患髌骨软骨病。
3.髌股关节不稳定常见的不稳定因素如高位或低位髌骨、膝Q角异常、髌骨倾斜、胫骨扭转畸形、髌骨或股骨髁发育异常,由于髌骨的位置异常或对线排列异常,或造成髌股间的接触面、接触应力异常而引发髌骨软骨病。
不少学者对髌股关节的应力分布和应力测试做了大量的工作,有高接触压学说、低接触压学说、压力分部不均学说和髌骨骨内压增高学说等,都有实验支持。
但是,无论是压力过高、压力不足还是压力分部不均,只要压力超过或未达到髌骨软骨正常承受的范围,均可能导致软骨变性。
4.病理改变髌骨软骨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髌骨软骨的软化、黄变、龟裂、剥脱、溃疡形成,以及滑膜炎症、分泌增多,髌周筋膜炎、髌旁支持带炎性变并增生或挛缩。
脱落的软骨片在关节腔内可能游离成关节鼠,造成膝关节交锁。
运动员髌骨软骨的病变以内侧偏面最多见,其次是中央区(60接触区)和内侧区。
然而Ficat报告以外侧区发病最高。
关节创伤分类
关节创伤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关节和韧带损伤:关节损伤主要包含髋、膝、踝、肩、肘、腕这6大关节的损伤,韧带损伤包括膝关节内侧韧带、外侧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等。
2. 骨折:包括疲劳性骨折和应激性骨折。
3. 关节软骨损伤:轻微的关节软骨损伤可能只发生于关节软骨面的小区或表浅部位;严重的关节软骨损伤可能导致关节面软骨骨折、碎裂或脱落,后期可能出现关节内游离体或脱落的软骨碎片,引起关节交锁。
4. 关节内软骨盘损伤:这种损伤多见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5. 关节内韧带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关节内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内的交叉韧带。
这些类型的关节创伤需要及时的医疗处理,以避免长期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这些问题的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保健提供者。
软骨细胞功能异常引发关节损伤原因剖析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相关疾病,往往导致疼痛、炎症和功能障碍。
其中,软骨细胞功能异常是引发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软骨细胞是关节软骨中的主要细胞类型,具有重要的功能,如维持关节的顺滑运动、吸收冲击力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然而,当软骨细胞功能受损时,就会导致关节的异常改变和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软骨细胞功能异常引发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剖析。
首先,软骨细胞本身的功能异常是引发关节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软骨细胞在维持正常关节功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合成细胞外基质和维持软骨的机械性能。
然而,由于遗传、环境和代谢方面的因素,软骨细胞的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导致关节病理性改变。
例如,软骨细胞的分泌功能减退可能导致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增加关节疼痛和损伤的发生。
此外,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关节炎和软骨退行性改变。
因此,软骨细胞本身的功能异常是引发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外界因素对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也是引发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界因素包括机械刺激、氧化应激、炎症等。
机械刺激是关节运动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当机械刺激超过软骨细胞的耐受范围时,就会引发软骨细胞功能异常和关节损伤。
此外,氧化应激也是引发软骨细胞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失调,导致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从而引发软骨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影响软骨细胞的正常功能。
最后,炎症是关节损伤的常见伴随症状,当关节发生炎症反应时,会影响软骨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因此,外界因素对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是引发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年龄和遗传因素也会对软骨细胞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此外,一些遗传因素也会导致软骨细胞功能异常,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软骨细胞的转录调控异常,进而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正常功能。
关节镜软骨损伤分级标准noyes分级标准关节镜是一种内窥镜技术,用于检查和诊断关节内部的疾病。
软骨损伤是指关节软骨的损伤,常常是由于创伤、炎症、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的。
Noyes分级标准是常用的软骨损伤分级标准之一。
它根据损伤的深度、面积、位置等因素,将软骨损伤分为四级。
具体如下:
一级:软骨表面出现磨损、软化、碎裂等现象,但深度较浅,没有达到软骨下骨。
二级:软骨损伤深度达到或超过软骨厚度的50%,但没有穿透整个软骨层。
三级:软骨损伤穿透整个软骨层,但没有穿透软骨下骨。
四级:软骨损伤穿透软骨下骨,引起骨性关节炎或骨刺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Noyes分级标准只是一种常用的软骨损伤分级标准,具体的分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而有所差异。
对于具体的病例,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关节镜软骨磨损分级是一种用于评估关节软骨损伤程度的方法,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级别:0级:关节软骨表面光滑,无损伤。
1级:关节软骨表面有轻度的损伤,出现小的剥脱或缺损。
2级:关节软骨表面出现中等程度的剥脱或缺损,但关节表面仍然光滑。
3级:关节软骨表面出现较大的剥脱或缺损,关节表面不光滑。
4级:关节软骨表面出现大量的剥脱或缺损,关节表面呈坑洼状。
关节镜软骨磨损分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关节软骨损伤的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的软骨损伤,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注射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重度的软骨损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关节镜下软骨修复术等。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其分级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软骨是连接骨头的组织,起到减震、润滑和保护骨头的作用,一旦受损就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软骨损伤可由外伤、炎症、缺血缺氧等多种原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软骨损伤分级标准的研究较为成熟,通过不同级别的分级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软骨损伤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主要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几种:1.根据损伤范围分级。
软骨损伤可分为局部损伤和弥漫性损伤两种。
局部损伤指软骨损伤仅限于关节表面的某一部分,而弥漫性损伤则是软骨在关节表面广泛或全面性受损。
根据损伤范围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2.根据损伤深度分级。
软骨损伤可分为软骨浅层撕裂、软骨中度撕裂和软骨全层撕裂。
软骨浅层撕裂是指软骨表面一层被损伤,损害较小;软骨中度撕裂是指软骨的中层被损伤,损害较为严重;软骨全层撕裂是指软骨损伤达到软骨全层,损害最为严重。
根据损伤深度的不同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软骨浅层撕裂可以采用保守治疗,而软骨全层撕裂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3.根据损伤区域分级。
软骨损伤可以发生在关节的不同部位,如股骨头、胫骨、髌骨等。
根据损伤区域的不同,可以对软骨损伤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治疗。
股骨头软骨损伤较为严重,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治疗;而髌骨软骨损伤则可以通过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来修复。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软骨损伤分级标准外,还有一些细分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软骨损伤的病因、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等方面对软骨损伤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软骨损伤分级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在软骨损伤的治疗过程中,了解软骨损伤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级别的软骨损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软骨损伤较轻时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和物理疗法来恢复软骨的功能;而软骨损伤较重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或软骨移植等治疗措施。
软骨损伤属于工伤几级
软骨损伤属于工伤,工伤等级根据工伤程度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三级:轻微、一般、重大。
具体划分工伤等级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规定和确定。
软骨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工伤类型,常见于关节和骨骼系统。
软骨损伤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炎等一系列症状和影响工作能力。
软骨损伤的工伤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一般情况下,软骨损伤工伤等级为一般级,即七级工伤。
一般级工伤是指导致部分劳动能力丧失或者伤残程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工伤,造成轻度的残疾或丧失关节的某些功能。
软骨损伤属于骨骼系统的损伤,可能会导致劳动能力的减少,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残疾或完全丧失关节的功能。
然而,具体工伤等级的划分还需要根据伤残程度评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伤认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工伤等级还需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定来确定。
总之,软骨损伤属于骨骼系统的损伤,根据一般情况来看,一般被划分为一般级工伤(七级工伤)。
但具体的工伤等级划分还需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具体的评定和判断。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常见于膝关节、肘关节和脊柱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软骨是连接关节骨头的组织,起着减震和保护骨头的作用。
软骨损伤严重时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甚至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软骨损伤至关重要。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是根据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将软骨损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软骨损伤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目前,主要的软骨损伤分级标准有ICRS(国际软骨修复学会)分级和Outerbridge 分级。
ICRS分级标准将软骨损伤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级别0:正常软骨软骨表面光滑,无损伤。
级别Ⅰ:软骨表面软化软骨表面开始出现软化,但没有明显的断裂或凹陷。
级别Ⅱ:软骨断裂软骨表面有小片状的断裂或凹陷,但未超过1.5cm。
级别Ⅲ:软骨断裂严重软骨有显著的断裂和凹陷,但未达到全层破坏。
级别Ⅳ:软骨完全破坏软骨已经完全破坏,暴露出骨头。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帮助医生对软骨损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不同级别的软骨损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软骨损伤,可以通过物理治疗、保守治疗和关节镜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严重软骨损伤,可能需要进行软骨修复手术,包括软骨移植、软骨再生等治疗方法。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是对软骨损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软骨损伤。
患者在发现软骨损伤时应及时就医,根据软骨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便尽快康复恢复关节功能。
通过科学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对关节的不可逆伤害。
【软骨损伤分级标准】【本文2000字,希望对软骨损伤分级标准有所了解。
】第二篇示例:软骨是人体最重要的结缔组织之一,它位于关节表面,起到减少摩擦、缓冲冲击和保护关节的作用。
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可以由外伤、炎症或老化等原因引起。
软骨损伤程度的严重程度不同,有时需要根据损伤的程度来制定治疗计划。
关节软骨损伤TAMARAK.PYLAWKARICHARD W.KANGBRIAN J.COLE关节软骨在关节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润滑、缓解压力并提供光滑关节面的功能。
急性、反复性外力和关节扭力均能够造成膝关节软骨面损伤。
关节软骨损伤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并可加速关节退行性病变。
保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佩戴支具和物理治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从简单的关节镜下清创到复杂的组织修复,以及自体软骨细胞种植等多种方法。
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关节活动度和损伤特点。
本章节概述了关节软骨损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在美国每年约有900,000人出现软骨损伤,其中大约200,000名患者为重度损伤(Ⅲ级或Ⅳ级)需接受手术治疗。
Curl等人对31,516名接受关节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63%的患者确诊存在关节软骨损伤,其中41%的患者为3级,19%为4级。
Hjelle等人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1,000名接受膝关节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61%的患者确诊有软骨或骨软骨损伤,其中55%为3级,5%为4级。
研究同时显示不同程度的软骨和骨软骨的损伤,在单个关节内可表现为简单损伤也可表现为复杂损伤;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最常见部位在股骨髁内侧的承重区域(58%的软骨损伤发生在膝关节);股骨髁外侧和髌股关节处亦可发生软骨损伤。
组织结构关节软骨由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和唯一的细胞类型---软骨细胞组成,其中软骨细胞稀疏地分布于组织间,占整个组织重量的10%左右(见图30-1)。
软骨细胞对关节软骨内环境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合成、分泌和维持细胞外基质(ECM)稳定等作用。
软骨细胞在代谢过程中维持关节软骨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与各种因素有关,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以及流体静力和化学压力感受等作用。
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由水(占总重的65%-80%)、蛋白多糖(聚蛋白聚糖,占总重的4%-7%)、胶原蛋白(主要是2型胶原蛋白,占总重的10%-20%)和其他一些寡蛋白、糖蛋白组成。
组成关节软骨的水份根据与关节软骨面的距离呈不均性分布。
大部分水份分布于细胞外基质(ECM)的分子间隙,部分水份聚集于软骨面起到润滑作用。
当存在压力梯度或组织压缩时软骨内水份可在组织内移动。
软骨内蛋白多糖大部分以蛋白聚糖聚合物(聚蛋白聚糖)形式存在(见图30-2)。
Core 蛋白聚糖是一类非常复杂的大分子糖复合物,主要由糖胺聚糖共价连接于核心蛋白所组成。
蛋白聚糖具有亲水性,能够结合水份来抵抗外界压力。
胶原(主要是Ⅱ型胶原)作为结构性分子主要分布于软骨组织内,通过其分子表面的微纤维连接并聚集于组织内不同位置。
胶原分子的这种特殊结构能够给软骨组织提供足够的抗拉强度来抵抗外界剪切力。
自关节面向深部,关节软骨可分为浅表区、过渡区、深区以及钙化软骨区。
(见表30-1,图30-3)。
骨性关节炎可加速关节软骨的退变,患者在50岁以后其病变程度呈非线性增长。
一般来说,骨性关节炎可引起弥散性功能障碍、蛋白纤维形成和关节软骨变薄等病变。
软骨软化多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软骨破坏,如不同深度软骨的软化、出现裂缝等(如表30-2)。
软骨软化的程度还可根据关节镜检查结果并利用Outerbridge分级法来确定(如图30-5)。
但目前较为常用的软骨损伤分类法是国际软骨修复协会的5级分类法(见表30-3)。
病理正常的关节软骨厚约2-4mm,能够承受5倍体重的重量。
关节软骨损伤分为3种类型:局部损伤、全层损伤和骨软骨骨折。
局部关节软骨损伤指仅限于关节表面细胞和基质成份的软骨损伤。
这种损伤的特点为蛋白多糖含量的减少和水合作用的增加。
研究显示这些特点能够引起软骨硬度减少、液体渗透性增高,并使胶原与蛋白多糖、基质交换作用增加,加重了细胞外基质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下骨质的交换作用,最终导致骨的重建。
有假说指出软骨细胞能够修复细胞外基质损伤,因此只要存在足够的正常软骨细胞,就可以保证蛋白多糖丢失的速度不超过合成速度,从而能够保持胶原网状系统的完整性。
发生全层关节软骨损伤时,关节软骨内可见机械性的软骨破碎。
这种类型的损伤特点是软骨龟裂、分层、破碎和软骨细胞损伤。
由于软骨内缺乏完整的脉管系统,间充质干细胞无法移行到损伤部位,因此限制了此类型软骨损伤的修复。
软骨损伤修复开始于软骨细胞再生及合成细胞外基质。
然而这种修复反应比较短暂,只能完全修复部分损伤,大部份软骨缺损仍然存在。
因此,损伤部位附近的正常关节软骨将承受更多的压力,随着时间的变化,将加速这部分软骨的退变。
骨软骨损伤时关节软骨及其下骨质均可见机械性破碎。
当外力突然施加于软骨上,导致软骨及其下骨质发生骨折时可出现此类损伤。
继发性出血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常可引起炎症反应。
当血管蛋白凝集到软骨缺损部位时,可刺激血管释放活性炎性介质和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它们都参与了骨软骨缺损的修复过程。
最终的软骨修复组织是正常透明软骨和纤维软骨的混合物,但其硬度和渗透性都较正常关节软骨差。
虽然这种修复组织存在时间不长,但可观察到蛋白多糖减少、水合作用增加、软骨脱落、纤维化和类软骨细胞样细胞减少现象,因而可证明软骨损伤的存在。
但剥脱性骨软骨炎较为特殊,它表现为慢性骨软骨缺损,而没有自我修复反应(图30-6)。
诊断病程与查体●一般来说,根据病史、查体、X线检查和既往手术史即可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软骨损伤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病理改变,如内翻或外翻排列异常、髌股关节排列异常、韧带不稳和半月板病变。
急性全层软骨损伤或骨软骨损伤一般表现为软骨脱落或其他机械性损伤体征。
慢性软骨损伤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一些机械性症状(活动障碍、捻发音)●详细询问记录病史,包括起始症状(隐匿性或外伤性)、机械性损伤、外伤史及相关手术史、强迫体位等。
●进行全面的肌肉、骨骼检查,排除影响治疗的病理因素。
关节活动度检查,单病灶软骨缺损患者常规检查;步态检查,患者多通过步态来代偿并转移患侧体重,如内翻、外翻步态和屈膝步态。
放射学检查●X线检查是早期评价关节病变的最有效检查手段。
X线检查应包括屈曲45°负重后前位、髌股关节和不负重侧位片。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关节间隙狭窄程度、软骨下硬化情况、骨赘及骨囊肿。
●磁共振检查可提供关节表面、软骨下骨质、膝关节韧带和半月板情况。
然而,磁共振检查结果一般较关节镜检查轻。
●对于骨扫描检查的作用存在争论,因为它可能观察不到那些未穿透软骨下骨质的单病灶软骨缺损。
●尽管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提高,但关节镜检查仍然是诊断关节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治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模式(理疗、减肥)、佩戴支具(膝关节袖套、减压支具)和药物注射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透明质酸类药物)。
●保守治疗对强活动或出现症状的患者往往无效,或许对那些低要求患者有效。
如希望避免或延迟手术治疗的患者和退变性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修补术禁忌症)的患者。
●关节软骨损伤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形体纠正、口服软骨保护因子(如氨基葡糖、硫酸软骨素)。
氨基葡糖能够加速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生理活动,然而,软骨素可以抑制降解酶的活性,并可抑制关节周围组织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可缓解疼痛、减轻关节线性触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行走速度。
目前尚无临床资料显示这些口服药物会影响关节软骨的机械性质和生化性质的一致性。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考虑接受矫形外科医师的检查。
适应症见BOX 30-1。
手术治疗●选择关节软骨表面修补手术方法时应考虑诸多因素,包括缺损大小、深度、位置、病程长短、既往治疗的影响、合并的病理变化、年龄、身体状况和患者的要求。
同样大小的关节软骨损伤的术式有很多种,在矫形外科医师中尚无统一的标准。
系统治疗方法(Aigorithm 30-l)可视为对外科手术治疗的整体概述,其包括长期动态临床资料,如手术指征及软骨修复术的疗效。
●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可分为三类(表30-4):姑息性治疗、修补性治疗和恢复性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通过关节软骨表面重建提高关节相合性,预防进一步软骨退变。
●为最大程度缓解症状需治疗相关病变,如排列异常、韧带不稳定和半月板缺损。
姑息性治疗●姑息疗法包括关节镜清创、冲洗和热软骨成形术。
●关节镜清创、冲洗术是姑息疗法中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偶发、微小软骨缺损(<2cm2)。
●接近70%的患者经过简单冲洗,除去关节内碎屑后能暂时缓解症状,如果联合行软骨成形术,术后有效率会更高。
●简单冲洗可除去碎片。
●这些操作可除去由于软骨崩解所造成的退行性碎屑、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a)和蛋白酶。
●术后主要采取负重等恢复性、耐受训练及加强训练。
●表30-5提供了关节镜清创、冲洗术疗效的临床资料。
●清创术的缺点包括不能根治软骨缺损,一般也不能使关节软骨面成形、光滑及固化。
●对于关节软骨表面缺损,热软骨成形术(激光、射频)可提供更加精细的关节表面外形。
研究表明死亡软骨细胞的深度要超过单一机械削除造成软骨细胞丢失的深度。
这些研究在许多矫形外科医师中引起争论。
修补性治疗●修补性治疗通过手术操作穿透软骨下骨质至骨髓,使骨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行至软骨缺损区,从而在软骨缺损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和继发性纤维软骨。
●一些治疗方法中需使用这种技术,包括微骨折术、软骨下骨钻孔术、磨削性关节成形术。
这些操作对患者要求包括活动性病变、症状中度且缺损较小(<2cm2);缺损较大(>2cm2)的低期望值患者。
●微骨折术是治疗软骨缺损的首选骨髓细胞刺激技术,因为此项技术可避免热损伤。
软骨下骨钻孔术通过在软骨缺损区垂直于软骨下骨板钻孔使软骨下骨再血管化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修补术的缺点是术中用刮匙或刮刀操作时会损伤缺损处基底部的钙化层,并会与周围正常软骨形成“双肩部”。
齿孔之间距离大约在3-4mm,注意避免造成软骨下骨板骨折(图30-7)。
股骨髁软骨和胫骨软骨损伤术后恢复性治疗应包括保护性负重6-8周及持续性被动活动。
表30-6概述了微骨折术的疗效研究。
康复性治疗●康复性治疗技术涉及组织工程(自体软骨细胞种植ACI)和骨软骨移植。
●自体软骨细胞种植ACI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关节镜下获取正常关节软骨活组织(300-500mg),一般选择不负重区软骨(股骨髁内上侧或髁间窝)。
获取的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在第二步关节切开术中种植到软骨缺损处骨膜下(图30-8)。
修复性治疗往往形成玻璃样软骨,一般认为这种玻璃样软骨在生物力学上优于纤维软骨。
术后康复性治疗包括不间断的被动关节活动,保护性负重至少6周。
关节切开自体软骨细胞种植术(ACI)用于治疗中等大小以上病灶软骨缺损(>2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