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担任海军副司令长达十年,却一贫如洗,晚年帮助农民卖粮
- 格式:docx
- 大小:9.2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海军领导人周希汉生平简介周希汉,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是中国海军创建初期的领导人之一,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倾注了全部心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海军领导人周希汉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周希汉生平简介周希汉,出生于1913年8月27日,籍贯为湖北麻城。
父亲名叫周企耀,是个农民。
周希汉是周企耀的独子,是周企耀在40岁时才有的儿子,是他们家的三代单传。
1927年,周希汉参加黄麻起义,一年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一生参加了多场革命战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希汉身兼数职:他不仅是麻城县独立营通信班长,独立团通信排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还是红十三师三十八团共青团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红九军作战科科长兼教导队队长和第三十一军作战科科长兼教导营营长。
他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与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之后,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
1935年3月,周希汉强渡嘉陵江,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周希汉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作战股股长。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会爆发,他担任冀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神头岭、林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组织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周希汉创造了生擒国民党将领六十一人的功绩。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周希汉于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58年年底至1963年3月,周希汉一直担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参谋长,在这大约4年的时间里,周希汉组织并参与了中国第一次导弹试验,参与并筹划了总参组织的以原子战争为背景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等诸多大事。
1988年11月7日,周希汉骨折住院。
1988年11月8日凌晨,周希汉突然去世。
去世时,周希汉75岁。
周希汉老婆周璇周希汉老婆周璇,原名柴英,是山西荣和人。
周希汉和老婆周璇的婚姻,那叫一个纠结又纠结。
此将军太清廉,二弟来信要钱,他回了一封信,二弟说:我给您钱!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他们之所以受到尊敬,不止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而且还因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
他们为官清廉,而且还甘于奉献,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今天我要说的这位开国将军,他曾是战场上威名赫赫的战将,建国后,他是执掌一方的政府大员,可他并没有因为权力在手而迷失自己,而是牢牢地坚守着党的纪律,是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石新安这位开国将军名叫石新安,他出生于湖南邵阳县,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员,但工资很低,连自己都养不活,他出生的时候,石家只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当真家徒四壁,家里除了几张破桌子、烂板凳,便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所以,石家经常断米断粮,没有办法,石新安的父亲只好向当地的地主家借,有一次,石父让石新安带着亲笔信和借据到地主家借粮。
地主对石新安很看不顺眼,硬是把石新安晾在地主家院子里一整天,最后石父亲自赶过来,跪在地上央求地主,地主才同意给石新安家借粮,当然利息不低。
石新安就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穷人家的艰难,他在心底默默地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努力让穷人富起来。
一九三零年,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石新安决定一个人出去闯一闯,后他加入了国军炮兵训练营,成为了一名炮兵战士。
不久后,他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马上离开国军部队,辗转加入了红军。
此后,石新安历任炮兵连连长、红三军团供给军械科科长、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
石新安办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且非常廉洁,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私利,他也为此受到部队首长们的认可。
八路军抗战爆发后,石新安先后担任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鲁西军区政治部部长、冀鲁豫一分区政委。
一九四二年,石新安前往延安,后中央任命他为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副处长。
抗战胜利后,石新安担任晋冀鲁豫军区七纵二十旅政委,后率领二十旅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他最出名的一次战斗,当属一九四七年的巩堂战斗,当时石新安的二十旅与国军一四零旅硬碰硬,石新安硬是将这支号称全日式装备部队打得节节败退,后来,一四零旅不得不向石新安投降。
慈善名将——曾思玉作者:丁金栋来源:《慈善》 2010年第5期口丁金栋在遐迩闻名的大连红军村,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沙场战将,他就是开国中将曾思玉,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于慈善公共事业,用淳朴和善良演绎着这位老红军、老将军许多感人的慈善故事。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曾老将军从广播和电视上得知后坐立不安,吃不好睡不好,他的一颗爱心早已飞到了灾区,想到了期盼得到救助的灾区人民。
几天后,老将军委托秘书把自己积蓄的一笔救灾款交给了红军村党组织,委托其转交给“三江”灾区人民。
几天后,曾思玉老将军闻听大连市要举办名家书画赈灾义卖活动,他立即报名参加。
时值8月盛暑,天气酷热,年轻人都热得难以忍受,可是这位年近九秩的老将军不顾炎热和年迈,带着笔墨早早来到义卖现场一一大连商场,在高大明亮的大厅里挥毫泼墨,纸上舞太极,他的书法笔力雄健,章法飘逸,字字凝重而古朴,尤其是他书写的“剑”字,书体流畅,充满着剑胆侠气和典型的军人风格,一位爱好书法的大学生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得到了曾老将军的一幅“剑”字,自然喜出望外,他感慨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德高望重的曾思玉老将军,今天不仅见到了他本入,还得到了他的墨宝,这‘剑’字写得真到位,书体大气,意蕴宏阔,书如其人,写出了老将军的雄风,是我难得的收藏。
”这天,曾老将军意气风发,精气神很好,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他创作的10多幅艺术作品被人们竞价争购,义卖所得的善款全部交给了大连市慈善总会。
大灾有大爱,彰显将军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曾思玉老将军又坐立不安,老人抚今追昔,当年长征时他曾路过这里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红军缺衣少粮,人民群众虽然生活也极度困难,但他们宁愿自己饿着肚子纷纷向红军战士送衣送粮,今天灾区人民遇到了灾害,作为一名老红军、老党员必须凸显爱心,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他立即捐款捐物,缴纳特殊党费。
不久,大连老战士书画会、大连老干部书画会、大连老年书画研究会联合举行书画赈灾义卖,身为大连老战士书画会名誉会长的曾思玉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他写的一幅书法作品被人们竞价争购,卖出了全场最高价,以自己的爱心续写了新的慈善故事。
做过贺龙副官的开国中将顿星云作者:张瑞安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6期张瑞安顿星云,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团长、旅长、军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兵司令员,装甲兵副司令员等职。
先后参加创建黔东、湘鄂川黔苏区和反“围剿”及长征,率部参加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等战役战斗。
他忠诚于党,英勇善战,文武兼备,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丰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莫如让我出去闯闯,说不定有个出头的日子”1912年2月,顿星云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邹家剅口乡弓扒丈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贫,顿星云只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回家种地了,生活的苦难激发了顿星云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
1928年3月,石首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组织,邹家剅口乡农民协会由秘密转到半公开,顿星云参加了少先队,任中队长。
在党的启发教育下,顿星云逐渐成长起来。
1930年2月,石首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苏维埃政府号召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怀着对革命的向往,顿星云积极响应。
当给家人说了后,母亲哭,祖母拦,就是不让他走。
顿星云劝慰老人说:“莫如让我出去闯闯,说不定有个出头的日子。
”老人拗不过,只好同意。
5月初,顿星云参加了红军,在红6军第16师第46团1营2连当了一名战士。
7月,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兼第4军军长贺龙率部进至公安,与红6军会师,共同组成红2军团,贺龙担任总指挥。
9月22日拂晓,红军分三路向监利攻击前进。
红6军第16师一部攻占毛家口,红2军第4师一部攻占堤头,红6军第17师从正面进攻监利。
顿星云随部队一起投入攻城战斗。
城内国民党军新3师教导团和监利保安团共2000余人,在红军战士的持续进攻下,终于抵挡不住,纷纷溃退。
顿星云随先头部队突进城里。
残余国民党军1个营据守着大庙和城南江堤顽抗,红军从四面八方压过来,直打到23日晨,国民党军才缴械投降。
顿星云在这次战斗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因作战勇敢受到上级表扬,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周希汉,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旅参谋长、旅长、军长兼滇南卫戍司令员,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等职。
先后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率部参加神头岭、百团大战、临浮、吕梁、进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西等战役战斗,参与组织领导了海军第一代导弹、常规潜艇、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等装备的研制。
周希汉用兵精于算计,指挥果断,屡出奇兵,是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总指挥、129师和二野刘邓首长及陈赓大将格外倚重的著名战将。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以寡克众,战场巧用兵周希汉,1913年8月27日出生在湖北麻城县周家坳普通农户家庭。
他少言寡语,聪明倔强,勤于思考。
父母期望他“光宗耀祖”,便变卖家产,送他进私塾。
由于受不了富家子弟欺辱,他折断笔杆,摔了砚台,从此辍学。
1926年秋末,在共产党员邓盘楚影响下,周希汉成为农会积极分子。
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
起义失败后,周希汉听说黄麻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蔡济璜是被叛徒李家裘出卖的,便在外出寻找麻城游击队的前一天晚上,乘叛徒酒后上厕所的机会,狠狠地给了他一闷棍。
第二天,绰号“松鼠”的叛徒才被人抬出厕所。
1928年9月16日,周希汉由邓盘楚、丁茂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月,周希汉升任麻城独立团政治处共青团委书记。
到团部报道时,团党代表舒乃贵把周希汉介绍给正在团指挥所检查工作的红四军参谋长徐向前。
徐向前惋惜地说道:“就是单薄了点。
”周希汉不服气,回答:“关云长也打败仗,庞士元也打胜仗。
”徐向前并不介意。
听说周希汉上过私塾,就让他指认某村庄在军用地图上的位置,周希汉坦言看不懂,但自信能学会。
徐向前满意地点点头,勉励他一定好好学习。
从此,周希汉与徐向前结下不解之缘。
1931年春,已是该团连指导员的周希汉遭人诬陷当作富农嫌疑被红军除名。
解放军空军中将邝任农简介邝任农简介提起邝任农这个人,不熟悉历史的人大概是不了解的。
他是拥有着诸多功绩的开国将领,功劳之大怕是诸位想象不到的。
然而就是这个有着无数荣誉和光环的将军却有着平易近人的性格,深受百姓和士兵们的爱戴和拥护。
邝任农的一生充满了大风大浪,可是他并不畏惧,带着满腔的豪气铸就了这一辈子闪闪发光的功绩。
1910年12月的一天,是个平常却又伟大的日子,在江西省的一个小县城里,邝任农降生了。
他的出生不仅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还为中华大地的未来注入了一股新的希望。
他峥嵘一生的开端是游击队,1927年,他成为本县游击队的队长,紧接着又成为排长。
后来,他终于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从一个小小的中队长做起。
细数之下,各位会发现,他的脚步几乎遍布中华民族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战时期,又或者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他带领兵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终于,苦尽甘来,新中国成立了,这些经历了无数战争的英雄们也露出了他们的笑脸,在这个时期,邝任农还先后担任了民航局长,空军副司令等重要官职,也足以看出领导人对他的重视。
邝任农遗孀牛秀珍邝任农这个名字,相信诸位都多多少少的听到过。
他戎马一生,一辈子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肩上的每一枚勋章都沾满了热血。
然而,这样一位热血的将领,却有着朴实的品质。
他的妻子也是如此,虽然身居高位却很亲民。
走近邝任农的遗孀牛秀珍,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采。
说起邝任农的遗孀牛秀珍,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想起两年前上了头条的那则新闻。
那是一条引起了众多热议的新闻,主要内容是,开国将领的遗孀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将原有的住房腾出。
相信这条新闻的人都会被牛秀珍老人感动,虽然曾经是空军顾问,丈夫也曾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但这些并没有使她变得嚣张,自傲,她身上的那种老红军的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直没有消失,甚至在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之后变得更加光彩耀人了。
在牛秀珍的新家里,记者发现了这么一块地方,那里的布置和老房子里一模一样。
开国中将:建国后农业有啥成就解放20多年还有讨饭的建国农业开国中将:建国后农业有啥成就解放20多年还有讨饭的2014年07月23日08:52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核心提示: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廖汉生说:“决定”一开始就说我国农业如何了不起,什么了不起?解放20多年还有讨饭的。
廖汉生中将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韩钢,原题为:艰难的转型:一九七八年中央工作会议的农业议题,本文为节选廖汉生简介:中共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
1928年3月参加贺龙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十四大代表,党的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一、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2006年病逝北京,享年95岁。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农业议题,是讨论三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决定》(讨论稿)、《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讨论稿)、《关于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说明报告》参见《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是1961年发布的,所以此次为修改。
(以下简称“决定”、“条例”、“报告”)。
“决定”和“条例”是主要文件。
与会者从一开始即对这两个文件尤其是“决定”普遍表示不满。
中国是个农业国度,从1949年中共建立新政权到1978年开中央工作会议近30年,尽管一直强调农业是基础,但实际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而且屡遭重创。
“决定”尽管承认农业的落后(这也是讨论农业问题的出发点),但对农业成就的估计却引起与会者质疑。
“决定”称: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1.5倍,棉花增长3.5倍,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超过世界1/5的人口;还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①。
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就不赞成这个说法,他说“养活”有各式各样的养活,糠菜半年粮是养活,丰衣足食、营养充足也是养活,现在我国农民养活自己的水平太低了。
倪志亮——开国中将倪志亮介绍中文名:倪志亮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65年12月15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主要成就:荣获一级八一勋章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荣获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代表作品:《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军衔:中将倪志亮(1900-1965),北京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00年生,北京人。
读私塾4年,15岁高小毕业后做杂货店学徒。
1917年春入皖系军队当兵,任过班长、排长。
1924年春入陕军第一混成旅炮兵营当文书。
1925年秋考上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接受革命教育。
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逮捕拘禁。
广州起义时被起义部队开释,遂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因病掉队。
3月去豫东南的新蔡县,参加党的秘密工作。
5月任中共新蔡县工委干事。
10月组织鄂东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
1929年2月任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三大队大队长。
1930年4月任红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三大队大队长。
6月至7月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支队支队长。
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
1931年1月至10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团长。
10月至11月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
11月至12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
1932年7月至1933年6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
1933年7月至1934年12月兼任红四方面军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1933年7月至1935年3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司令部参谋长。
参与指挥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各次反“围剿”作战。
1935年4月参加长征。
《毛泽东选集》中提及的开国中将毕占云作者:何立波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8年第4期在朱德、陈毅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毕占云,是率领国民党军队整连整营成建制加入红军第一人,起义后被毛泽东委任为“特务营营长”,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了他。
红军时期,毕占云是我军一员虎将,曾任红22军参谋长、红1军团第1师参谋长、红8军参谋长、红9军参谋长等职。
在长征路上,毕占云是红军主力红8军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毕占云大部分时间战斗在太岳军区,任军区参谋长、太岳纵队参谋长等职,曾护送刘少奇回延安。
在解放战争时期,毕占云作为豫皖苏军区支前司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占云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受朱德、陈毅的影响,毕占云毅然起义上井冈毕占云1903年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大革命时期,毕占云原系川军向成杰部,敌人为阻挡红军进攻湘东南,将毕占云临时调归湖南军阀唐生智部阎仲儒旅指挥,毕占云任阎部第8团所部营长,先后驻平江、礼陵、安仁、桂东等地。
1928年6月,由于毕占云部的3个连中有2个连连长为共产党员之事暴露,团部命令毕占云立即处决这两个连长。
毕占云将两人叫到营部,开门见山地说:“共产党是好是坏,我心中有数。
现在团部要进行‘清党’,我留不得你们了。
”当晚,毕占云放了这两位连长离队。
团部对毕占云不再信任,将毕占云营缩编为一个连,他由营长降为连长了。
8月底,毕占云部驻桂东,在沙田、寨前等地,以阻止红军进入湘南。
在一次战斗中,红军俘虏了毕占云麾下的部分官兵。
红军优待这些俘虏,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给他们讲红军的纪律,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三天后就把他们放回去了。
这些俘虏兵回去以后,不仅揭穿了湘军对红军的诬蔑和欺骗宣传,还当了红军的义务宣传员,大讲红军的好话。
有的俘虏兵还这样说:“到底老乡就是老乡,朱德、陈毅对我们四川老乡格外好哩!”毕占云虽深感寄人篱下的艰难,但要他立即把队伍拉到红军中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iv class="article_tit"> “三起三落”铸就中将传奇一生 </div> <span>作者 : 冯喆鲍沈平</span> <p> 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刘转连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屡建功勋。
曾任红军“模范师”师长、三五九旅旅长、军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革命战争年代,他以其智其勇创造出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军战史上记载着他叱咤风云的辉煌。
然而,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刘转连有过关斩将的荣耀,也有走“麦城”的低谷,正如路有高低不平,月有阴晴圆缺―― <br/> <br/> 新婚之妻遭调戏“模范师长”诉冤屈 <br/> <br/> 刘转连,原名叫刘昌发,1912年9月11日出牛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石陂村。
1926年秋,中国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湘赣大地,只有十几岁的刘转连积极参加识字夜校,还加入了由农会组织的童子团,初步受到了革命斗争的熏陶和锻炼。
不久,刘转连参加了红军,在红六军团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闭长、师长。
在长征期间,朱德总司令命名的“模范师”师长的刘转连,率领全师作为军团的开路先锋,血战甘溪,抢路突围;围城打援,忠堡奏捷;强渡澧水、沅江;将军山设伏歼敌;甘孜受命,攻克两当,一路过关斩将,打了一个义一个胜仗妙仗。
陈伯钧军团长称赞这支部队“是好样的,不愧是模范师”。
刘伯承总参谋长称赞他们这种以少胜多、顽强坚决的战斗精神值得发扬。
<br/> 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略中国,全民抗战爆发。
8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协定,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此时,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改编为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下辖七一七、七一八两个团)。
开国中将之中,周仁杰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人,但毫无疑问,在长达三十年的海军生涯中,他
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MISSING IMAGE: , ]
周仁杰
周仁杰一九二九年参加茶陵县游击队,正式走上革命道路,茶陵县游击队可不是一般的队伍,它乃是红六军团的基础部队,后来先后改编为湘东独立师、湘东南独立师,后与兄弟部队一
起组成了红六军团。
周仁杰参加红军后,他作战勇敢,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过战功,他也因此
受到首长的看重,不久后,一个天大的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组织上决定挑选一批优秀
的战士进入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学习,而周仁杰有幸得到了这个机会,此后,他开始了长达一
年的学习生活。
第四分校的课程都是按照德国、日本军校的标准来设置的,在一年的的学习生活中,周仁杰
不仅提升了军事理论素养,也强化了身体素质,为以后指挥战斗打下了基础。
从第四分校毕
业后,周仁杰又回归红军队伍,被任命为红六军团十七师营长,一九三四年,红二、六军团
会师后,周仁杰又被提拔为团长。
一九三五年,周仁杰率队参加了胡家沟战斗,战斗中他指
挥部队义无反顾地向敌军发起冲锋,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臂,顿时鲜血直流,周仁杰却坚持
带伤指挥。
[MISSING IMAGE: , ]
红六军团
一九三六年,周仁杰出任红六军团十六师师长,当时他左臂上的伤口复发,经检查发现是由
当年被子弹击碎的骨头碴子引起的感染。
当时红军长征,药品稀缺,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感染,不仅左臂保不住,更有甚者会有生命危险。
卫生部提出给他截肢,但周仁杰坚决不同意,说他一个师长,要是左臂没了,怎么带兵打仗?后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戴正华决定亲自给他
做手术,但当时没有麻醉药,戴正华挑开了伤口处,顿时脓血溢出,他用镊子在脓血处不断
摸索,终于将所有的骨头碴子挑了出来,手术完成后,周仁杰痛得昏死了过去。
周仁杰的左臂保住了,一九三六年,红军到达陕北,周仁杰进入抗大学习,在这里,他认识
了老班长许世友,两人常常促膝谈心,发展起来了极为深厚的友谊。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周仁杰被任命为警备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此后,开始了长达五
年的“守边”生活。
一九四一年冬,警备团战士没有棉衣过冬,一个个在冰天雪地里直冷得打
哆嗦,周仁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得不将收缴的烟土秘密运送到国统区,筹得一些钱
买了冬衣,解了燃眉之急。
[MISSING IMAGE: , ]
周仁杰夫妇
抗战结束后,周仁杰被派往东北,历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副
司令、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副军长等。
一九四八年,周仁杰率部参加了塔山阻击战,以劣势
兵力,顽强地坚守阵地二十多天。
在辽西会战中,周仁杰以一个师抵挡住了敌军四个师的进攻,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在上级要求他撤出战斗前线的情况下,他坚持不下火线,多次打退
敌军攻势,为四野主力部队歼灭廖耀湘兵团,创造了条件。
建国后,周仁杰被任命为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一九五五年,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一九五
八年,周仁杰担任东海舰队第一副司令。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开始后不久,东海舰队司令陶
勇去世,原本司令一职应由他这个第一副司令担任,然而由于反动派从中作梗,他不仅没能
担任东海舰队司令,反而被免职下放到学习班。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周仁杰见到了毛
主席,毛主席还记得他,并向他问好,听说他被下放,毛主席非常生气,说不应该埋没人才。
就这样,不久之后,周仁杰结束了学习班的生活,被任命为南海舰队司令员。
[MISSING IMAGE: , ]
周仁杰老将军与农民的合影
一九七零年,周仁杰被提拔为海军副司令,一九八三年,周仁杰退居二线(中间曾离职三年),此后一直进行文史研究工作,搜集了近一百万字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了十
年的海军副司令,但周仁杰却仍旧一贫如洗,中央要为他安排一套房子,他却拒绝了,坚持
要住在老房子里。
退休后,周仁杰曾到边远山区考察,他非常关心农民的生活,当时湘赣地
区粮食丰收,但农民们却卖不出去余粮,他马上写了一篇调查报告给国务院,此时引起了国
务院的重视,派专人实地考察,后来经过广泛宣传,农民的余粮终于卖了出去。
[MISSING IMAGE: , ]
粮食丰收
一九九七年,当得知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周仁杰悲痛不已。
二零零一年,周仁杰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