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边的寂寞何曾休止_卞之琳_寂寞_细读
- 格式:pdf
- 大小:148.17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B13汉语言文学一班李瑶134109050052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在中国文论中,“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意”和“象”最初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哲学思辨的关系。
“象”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南朝的刘勰最早把美学概念的“意象”提了出来,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了“意中之象”的生成。
“意象”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命题。
作为现代派的诗人卞之琳,其诗歌深受中国的李商隐、姜夔、温庭筠等花间词派和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魏尔伦等象征派等的影响,诗歌风格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韵。
袁可嘉认为其“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但相比较而言,卞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受艾略特、瓦雷里等后期象征派影响,显现出浓厚的“欧化”及“古化”倾向,因此而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间的一座桥梁。
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之新,在于诗歌语言、形式、技巧所具备的现代特征,在于从构建意境到提炼意象地转变。
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都离不来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孙玉石先生说,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朦胧性、意象性和多义性,而朦胧性和多义性的形成是意象性的结果。
作为现代派代表之一的卞之琳诗歌朦胧多义,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意象的选取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意象的运用也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在对卞之琳诗歌的详细阅读与统计下,其诗歌意象分类众多,有黄昏、寒夜、荒街、梦、泪、桥……等庞大而丰富的意象群。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黄昏、夕阳、荒街、古城。
“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而且不会自动生成需要诗人自主摄取物象来寄托他的诗情,而他的诗情和物象、意象摄取跟他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
1934年叶公超嘱托卞之琳翻译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在文中提出:“是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真是受艾略特的影响,卞之琳诗歌几乎不关于“我”的直接抒写,他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情,克制、冷却自我感情,将诗情与诗思最大限度的沉淀,查阅诗人的性格和生平,在自序里他写道:“我写诗,而且一直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故意做“冷血动物”,对自己这个时期的情绪做“冷淡深挚”的描述。
现代诗赏析篇一:经典现代诗歌赏析经典现代诗歌赏析一身(萧缆)夕阳下,缩着身子,月落时,难耐感慨,昨夜未睡,今晨又被惊醒手提壶,煮白开水一杯,一生,因不静而伤悲,看车流量土星儿漫飞。
【能以这首诗作为这卷的结尾真的好高兴,人生如断章啊!】【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以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因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纹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死亡冬天、冬天,你用寂寞埋葬我的名字。
当我徘徊在十字路口,眼里含满了泪,你的雪花飘落下来,仿佛映我的凄凉,兆示我将死亡。
我死亡在那个灰色的深渊里,向着那寂静的天空。
这个城市,没有我的名字。
我风化了。
在那一次哇哇落地的分娩,我的哭声里就那样的凄凉。
【这晚,心情严重的不高兴,唉!我的心痛,我的人啊!】断念(一)那一片,哦,是那一片,上班的早晨,我左躲右闪,躲开了,一天天不兴奋的心情,却看到那一片枯黄的落叶,飘进我的心里。
(二)斟起咖啡,看时间飞走。
我的手指长长,摸到了一支笔,于是思念在冬季里泛滥,墨水渐渐浸润,我的泪水。
(三)冬日,呼吸,心情比季节更冷,人情比心情更冷,现代社会,我在纸张上,审视,繁荣的意义,用手指摸索,辛苦两个字迹。
(四)她来,象一阵风,真的,清清楚楚的迷住了我的眼睛,在梦里还留着吮指的笑;她走,怅然若失,辉一挥衣袖,没有一片云彩。
(五)我发誓:将爱情进行到底,她发誓:将爱情逃避到底,我们两个都没有错,只是观点不同,我看她象彩虹,她看我象青蛙,呱呱我的绿色爱情。
(六)【有时候有点佩服那些超人了,那样的永远前进,不知疲倦,但我相信我是水草。
】原来我并不伟大,知道这个秘密,我的心里那么忧伤,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平静的生活里,我只是一个看客,看水里来去出入的鱼,我觉得我很平常。
(七)今晚北京的风好上大,让我想起故乡的冬季,是该下雪的时候了,我用步子丈量时长。
不知道多少步?可以看见雪景。
不知道多少步?可以回到家乡。
(八)【生活总是这样,让你被迫的承认每一天的重复虽然那么有意义,然后看到时光雀舌木,你在机械的运动中所告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卞之琳《断章》读后感1文中的作者不会被一些世俗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该透悟人与世界,获得内在自由与超越。
而我呢?唉……四周死一般沉寂,没有鸟叫,没有虫鸣,夜游的动物似乎也都藏了起来。
我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孤赏”夜幕里的伤感。
现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有人用“惨淡”来形容夜色了,我的心也如惨淡一般。
从小到大,我经历过不少的成功,胜利与喜悦似乎也从来没有离开我,可这突如其来的惨败让我措手不及,我就像被人从山顶一下推入了谷底。
我害怕同学们的嘲笑,老师逼迫的眼神,更害怕父母的责骂。
寒风打过,不禁打了个冷颤。
独自徘徊在小路上,想压抑心中的苦闷,不想这深沉萧瑟的夜里让我添了几分寂寞,几许惆怅,几许悲凉,用迷茫的眼神扫视着夜,夜用惊奇的目光窥视着我的心灵。
我无神地看着周围,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着黑夜的迷茫。
“还有希望吗”?我在心底问着自己。
前途茫茫,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放弃,我不甘心;坚持,我已经看不到希望。
我该怎么办呢?黑夜。
突然,一片树叶落到我的身上,我抑起头,只见树上的叶子歪歪斜斜的往下落,凝视着向下飘动的枯叶,我内心的尘埃仿佛也被某种东西擦去了,我弯下腰拾起了一片落叶,将它放在手中仔细的端详着,从清晰的叶脉中还能看出昔日的辉煌。
这看似平凡的落叶,它触动了我的心。
使我想起《断章》中诗人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畏一时得失哀乐而透悟人与世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超越。
我明白了,我们何必为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耿耿于怀,去耽误大好的时光呢?滚滚红尘,尘起尘落;滔滔大海,潮涌潮跃,大千世界,草荣草枯,这都是自然的法则。
今天的失败还有明天,只要我们努力就有希望。
花有重开之日,叶有再生之时,人自然还会有成功之日。
等哪天我要放飞——放飞多年来收集在水晶瓶里所有的梦想。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2初读《断章》,只觉得它明白如话,竟然没有让我遐想。
可是读第二遍,我就背着明白如话的诗吸引住了,感觉诗在开头就流淌出一股清泉:“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寂寞--卞之琳你也能发这样的图文免费下载寂寞——卞之琳经典重读 2019-12-07 10:47打开App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故乡的仓库总是偷偷攀进高高的仓房倒在金灿灿的希望上呼噜中月亮被母亲蒸成白馍把夜馋出了口水喘息的岁月养成肥胖的日子再也不用搬上搬下可从此我也闻不到了里面拥挤的芳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免费制作你自己的图文故事立即下载体验评论(7)樊里予 5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生日快乐雅坤 2生活总是那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心酸大熊1215在读此诗,体会与之前大不相同非常yl看不懂妖邑亓梦??????????下载简书,参与文章讨论作者信息经典重读简书陪你读经典这里是简书官号作为简书出版公版书计划的一部分—热门文章—《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胡适》《成为你自己——尼采》热门推荐《你的名字: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第四波,你来发,我来画》《你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还谈什么改变?》打开应用 | 完整网页下载简书,看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右上角的「··· 」按钮分享给朋友请点击右上角的「··· 」按钮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后再次尝试~当前浏览器无法正常跳转,请用其他浏览器访问本页面再次尝试~我知道了快去下载最新简书客户端吧~稍后下载立刻下载站长统计。
《题剔空菩提叶》卞之琳原文及赏析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作常常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题剔空菩提叶》便是他的一首佳作。
原文如下: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消沉,慈净——那一天一闪冷焰,一叶无声的坠地,仅证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这首诗以菩提叶为载体,蕴含了诗人对于生命、智慧、美以及时间的思考。
诗的开头,“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诗人以疑问的语气开篇,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
这里的“透明体”指的是剔空的菩提叶,而“智慧的叶子”则赋予了菩提叶以特殊的象征意义。
菩提在佛教中代表着觉悟和智慧,而这片掉落的菩提叶,仿佛是智慧从神圣的境界坠入了凡间。
“消沉,慈净——那一天一闪冷焰,一叶无声的坠地,仅证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这几句描绘了菩提叶坠落的情景,用“消沉”和“慈净”来形容,营造出一种既落寞又平和的氛围。
“一闪冷焰”形象地表现出叶子坠落瞬间的凄美与决绝,“无声的坠地”则强调了其寂静与孤独。
而“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则传达出智慧在世间的孤独与无奈,暗示了美好而崇高的事物在现实中往往难以长存。
“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在这里,诗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时间的无情威严使得美也难以逃脱其消磨,昨天的美好已然消逝,只留下回忆。
“骸骨”和“魂魄”的意象,增添了一种凄美和神秘的色彩,暗示着即使美好的事物消逝,但其精神或灵魂仍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留存。
而“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则再次强调了时光的流转和变迁。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卞之琳通过对剔空菩提叶的描绘,探讨了生命的无常、智慧的孤独以及美的短暂。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间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卞之琳的诗上次在图书馆心血来潮,要做回初中时的文艺青年,跑到文学名著专区找出一本《卞之琳诗选》,便回家研读了。
我一直认为现代诗文那些零零散散的句章就像生命丛中的花瓣,随意却别致地摆着,装点了心情,深厚了生活。
繁花中良莠不齐,寻一芳香内秀,玲珑精致的才不愧这一番游览。
细品后我发现卞之琳的诗便是这样的赏心悦目,一如那兰花。
卞之琳的诗是寂寞的兰花。
至今依然没有徐志摩等文辞华丽优美的诗歌受人欢迎,为人熟知。
时光匆匆溜走,它仍然在那里漫游。
《记录》、《傍晚》、《一个闲人》、《一个和尚》,有谁用心记录这些孤单的小人物?惟有那些寂寞的诗人,因为内心读过那凄凉,百无聊赖,于寂寂中悒悒,无人问津,甚至连自己一贯的唯一伴侣《影子》也要离开,去追寻往日的温暖。
寂寞寂寞着,时光的车轮无情地碾过,留下的是歪歪唧唧的车轮印,与漫无目的的脚丫。
每次读到“那两颗小核桃,多么滑亮,轧轧的轧轧的磨着,磨着…哎!磨掉了多少时光?”似乎看到时光如流水细沙从指间凋落,灵魂也空虚着,一起飘散,便忍不住的疼。
为那些个百无聊赖的人生片段,为那些个随意打发掉的时光。
卞之琳的诗向那深刻的版画,爱把那小人物刻画,但入木三分,在寂寞中传达真挚的感情。
卞之琳的诗是活在风景中的兰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想在诗歌中看风景,所以他在诗中种满了风景,让我们也有幸赏玩。
大陆温柔地摆开纤细的手,便是那《半岛》,遥指三神山,三面是水,亭心有泉,人们似墨迹般描过,画在门前。
三两笔就勾勒出一幅画,人在画中,情感便好陈述了。
梆子声在高低不平的街石上跳跃,却不会敲破别人的梦,老瞎子在街上徐徐而行,沉浸在他的那个神秘、宿命的世界中,更夫在深夜依旧要工作,尘世的苦难沉闷与内心的隐忍构成了他的生活,吵吵的毛儿在梦中哭闹,破旧的床头憨厚的父亲却只能用算命来照亮他的未来。
一幅画中暗含三道情境,为我们展现了30年代旧中国的写实画。
《寂寞》卞之琳原文及赏析卞之琳的《寂寞》是一首独特而引人深思的诗作。
以下为原文: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首诗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命从童年到死亡的历程,其间渗透着深深的寂寞之感。
诗的开篇,“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展现了乡下孩子简单而直接的对抗寂寞的方式。
蝈蝈的存在,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声音和陪伴。
这种对寂寞的惧怕,是孩子内心深处对温暖和陪伴的渴望的体现。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长大进城后的他,面对生活的操劳,选择了夜明表作为陪伴。
夜明表的滴答声在寂静的夜晚或许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但这也暗示着他内心的寂寞并未真正得到消除,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压力而愈发沉重。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这里透露出一种对死亡的懵懂认知和对宁静归宿的向往。
孩子羡慕蝈蝈能在墓草中拥有一个看似宁静的家园,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中的喧嚣和不安的厌倦。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这是全诗最具冲击力的一句。
生命已经消逝,但夜明表却还在不停地走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夜明表的不停歇,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和寂寞的永恒。
它象征着生命中的那些操劳和不安即使在死亡面前也无法停止,寂寞如影随形,直至生命的终结。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个人不同阶段对抗寂寞的方式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本质。
无论是童年的蝈蝈,还是成年后的夜明表,都无法真正填补内心深处的寂寞。
这种寂寞并非个体的偶然感受,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
在表现手法上,卞之琳以简洁的文字和朴素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氛围。
他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让读者在平淡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诗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如童年与成年、生命与死亡、寂静的墓草与不停的夜明表,这些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和感染力。
《寂寞》卞之琳全文及解析卞之琳的《寂寞》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诗歌,全诗如下: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
诗的开篇,“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描绘了一个乡下孩子的形象,因为害怕寂寞,所以在枕边养蝈蝈为伴。
这里的“寂寞”是孩子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恐惧和对陪伴的渴望。
蝈蝈成为了他在寂静夜晚的伙伴,为他带来了些许安慰和欢乐。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孩子长大后来到城市,生活变得忙碌和操劳。
夜明表的出现,一方面是他在城市生活中的一种实用需求,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在喧嚣与忙碌中,依然渴望在黑暗中有一丝光亮和陪伴。
夜明表的滴答声或许能在寂静的夜晚给他带来一种别样的慰藉。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这一句将孩子的思绪拉回到了童年,他羡慕蝈蝈能在墓草间自由自在地生活。
墓草在这里象征着一种宁静、自然、不受尘世纷扰的环境。
孩子对这种环境的向往,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纯真和自由的追求。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诗歌的结尾充满了悲剧色彩。
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夜明表却还在不停地走动。
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那些无生命的物件却似乎能永恒地存在下去。
同时,夜明表的不停歇也象征着城市生活的忙碌与喧嚣并未因个体生命的消逝而停止,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凄凉。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死亡的过程,展现了生命的变化和无常。
童年时的寂寞与对自然的向往,成年后的操劳与对陪伴的寻求,以及死亡来临时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冷漠,都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在艺术手法上,卞之琳运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描绘得十分细腻。
通过对比的手法,如童年的宁静与成年的喧嚣、生命的短暂与物件的永恒,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期关注· 7 ·从《无题·四》看卞之琳诗学主张——细读卞之琳《无题·四》吕银飞【摘 要】卞之琳的《无题·四》结构精致严谨,很好地体现了诗人“非个人化”的诗学主张。
卞之琳融爱情的悲欢冷淡于精巧的诗行中,又能不动声色地传达出“色空观念”,具备“智慧诗”的品格。
【关键词】《无题·四》 卞之琳 非个人化卞之琳的无题(五首)在他的诗歌中,别具魅力,这五首诗是诗人情感悲欢深切体验的外化。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极尽克制,往往在感情将要爆发时,忽然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感情的跌宕婉转传达出的内心悲喜,极耐人寻味。
这五首诗虽名为无题,但却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那就是写爱情。
笔者拟通过细读卞之琳的《无题·四》来分析卞之琳在形式上,以及情调和意境上的一些变化,和他诗歌表达上的克制。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怀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付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帐[1]诗的第一节,诗人用了“隔江泥”“隔院泉”以及“海外的奢侈品”这样三个隐喻性的意象,表达对于思慕对象的爱恋。
用“隔江泥”为你盖屋子,把“隔院泉”送到你的怀里为你解渴,拿“海外的奢侈品”装饰你的美丽。
这三个意象是不同寻常的,泥是隔江泥,泉是隔院泉,奢侈品是海外来的,是煞费苦心寻觅的赠给思慕对象的礼物。
前三句中,隐匿了行为的主体,衔泥的是燕子,挑泉的是脚夫,舶来奢侈品的是水手,为了讨得思慕对象的欢心,“我”竭尽所能,甘愿化身为燕子,脚夫和水手,上天入地下海为你寻觅心爱的东西。
至此,诗歌中充溢着满满的浪漫气息,爱恋的情绪已经孕育成熟了,然而就在炙热的情感喷薄而出时,却突然出现一句“我想要研究交通史”,这句看起来毫无诗味,一下子让炙热的情感跌至冰点。
也即是说,前面费尽心力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表达一种爱意,而只是“我”研究交通史的副产品罢了。
旧元夜遐思
当代:卞之琳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
“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
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
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标签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
译文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
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关于作者。
这无边的寂寞何曾休止——卞之琳《寂寞》细读
潘庆玉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卡之琳的《寂寞》,情感深沉婉转,结构匀称精致,韵律也自然生动。
这首发表于1936年的现代诗,乍看上去词句清浅,叙事明了,但略一细读深思,便会顿时感到似乎有无数的话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有无数的事作者还没有交代出来,有无数的情愫和慨叹等待着读者去感受、探寻和沉思。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潘庆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一曲相思调千般寂寞情——卞之琳《断章》主题辨正 [J], 贾忠良
2.寂寞灵魂的深沉思考——解析卞之琳早期诗歌的思想与情怀 [J], 张艳
3.卞之琳与戴望舒的同题诗《寂寞》解读 [J], 史新玉
4.从寂寞到寂寞的解脱——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J], 仲红卫
5.寂寞灵魂的深沉思考——解析卞之琳早期诗歌的思想与情怀 [J], 张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卞之琳的10首经典诗1.《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寂寞》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3.《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4.《鱼化石》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5.《旧元夜遐思》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6.《灯虫》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
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齐发,白帆篷拜倒于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
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后看明窗净几,待我来把你们吹空,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7.《墙头草》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古镇的梦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8.《入梦》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上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9.《影子》一秋天,唉,我常觉得身边仿佛丢了件什么东西,使我更加寂寞了:是个影子,是的,丢在那江南的田野中,虽是瘦长点,你知道,那就是老跟着你在斜阳下徘徊的。
卞之琳诗歌读后感一读卞之琳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每一首诗都是一朵独特的花。
他的里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啊,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看世界,却不知道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有时候,我在公交车上看路边的行人,那些行人或许也在看我这个坐在车里的人呢。
卞之琳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诗,就把人和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真的很厉害。
二卞之琳的诗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再品却韵味悠长。
像,初读的时候我有点懵,感觉那些意象就像一团乱麻。
可是当我静下心来,再去琢磨的时候,就像是慢慢解开那团麻,发现里面有着精巧的结构。
这就好比是拼图,刚开始那些碎片看起来毫无头绪,可一旦你找到关键的几片,整个画面就逐渐清晰起来。
我和朋友讨论这首诗的时候,朋友也是一开始摸不着头脑,我们一起研究了好久,才慢慢体会到诗中的妙处,这过程就像是一起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
三我觉得卞之琳是个心思特别细腻的诗人,他的诗就像一把精致的小梳子,能把那些平常被我们忽略的情感和思绪梳理得井井有条。
他在里写道:“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现在的生活,童年有那些简单的快乐,现在却在忙碌中常常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我就问我妈,她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我妈说她也觉得小时候的快乐很纯粹,现在很多时候都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
四读卞之琳的诗就像在听一个智者的轻声诉说。
他的诗里没有大喊大叫,都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就拿来说吧,“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这诗让我想到了爱情,有时候爱情不就是这样吗?两个人互相融入彼此的生活,最后即使分开了,也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就像鱼化石一样。
卞之琳《寂寞》用那破旧的彩色14寸的电视机播放影碟《花样年华》时,两个喇叭重复着嘎吱嘎吱的读碟障碍,仿佛要和慢吞吞的电影较劲。
电影的配乐总是会在我们快要枯闷无聊的时候有节奏地响起来,在雨中,在奔赴下一次约会的路途上,它为我们的耳朵演奏一种背叛的小快乐,大绝望,郁郁寡欢。
他们要为我们带来了四十年代的苦闷无助,在我们印象里,黑白片的市井生活笼罩着一种无望和年复一年。
一半真心,一半虚荣,我在高中的时候开始阅读、抄写中国新诗,它们大多候购买了一本诗集,它其实是一本钢笔字帖,各种字体的文字漂流在漂亮的彩色纸张上。
卞之琳《古镇的梦》曾经是最让我熟悉的作品,这首诗营造的那种意境刺激了我那颗有点偏小的心脏——我感到空虚并且不安,像梦中被惊醒后的空空落落:“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那桥下流水的声音”。
重新检讨我们的阅读,卞之琳或许是现代文学中优秀成熟的新诗诗人——如臧棣先生所说的,他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大师。
和他诸多同时代的诗人不同,我在读诗中发现两个特征:第一是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很少看到他简单地在诗节之间重复一种节奏,像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朝哪个方向吹》,我们几乎可以认为他是在一首诗歌里填空;另一个,卞之琳的诗歌也不会顺着惯性把一种节奏一直顺势而下地漂流,在他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他总会用下一句的节奏适当地换掉上一句诗行的节奏,它们没有产生太多的惯性,损伤诗歌的形式美,总有那些不动声色的变化使我们不厌倦。
我以为,在卞之琳的超级短诗中,《寂寞》是比那首著名的《断章》更优美的。
寂寞乡下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一首八行的诗歌,它有力地呈现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并且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
蝈蝈/夜明表;枕头边/墓草,在寂静的对称里,这几个此显现了多么深的相近,而这两组又在那一动一静的相反之中像虚弱的血流,悄悄流淌,它们成了活着和死亡的见证和承担之物,像一个呼吸着的黑洞,诉说着生死皆寂寞的生命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