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课件 北师大版.pptx
- 格式:pptx
- 大小:681.10 KB
- 文档页数:18
《“三顾茅庐”评点》毛宗岗【我之解读】三顾茅庐十一曲文似看山喜不平中国古典小说,素以情节取胜。
行文一波三折,自然动人情境。
若是平铺直叙,便是索然无兴。
疑似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
峰回路转桃源,于无声处雷惊。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喜不平。
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文似看山喜不平。
”“三顾茅庐”在《资治通鉴》中仅仅五字“凡三往,乃见”,何等简捷的史家笔法;而在《三国演义》中洋洋洒洒数千字,起伏跌宕,吊足读者胃口:诸葛亮天外飞仙,神龙见首不见尾,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罗贯中的笔法妙极,孰料毛宗岗评法妙到毫巅:仅仅就“第三顾”,就连用了十一个“曲”字,摇曳多姿,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有轮回,罗贯中定会和毛宗岗心有灵犀,一见倾盖!一曲:诸葛均不肯引见。
二曲:昼睡童子不敢报。
三曲:先生只是谁不醒。
四曲:虽醒不起且咏诗。
五曲:童子待问后才报。
六曲:不睬俗客自更衣。
七曲:不肯赐教反复辞。
八曲:出谋画策取二刘。
九曲:不肯出山再三推。
十曲:固辞聘物明心迹。
十一曲:看似随行却留宿。
湖海散人撰三国,三顾茅庐名章节。
心有灵犀毛子庵,锦上添花评情节。
千回百转十一曲,曲径通幽灯明灭。
阳春白雪相映趣,高山流水知音客。
【相关课程标准】1.阅读文言文,提高欣赏品味。
2.有心得看法,合作解决疑难。
【评价任务】1.问卷调查对文学评论的认识。
2.纸笔测试对古文片段的评点。
【教学目标】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一、月旦评——导入新课(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教师导语: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出师表【教学目的】1.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第二单元鉴赏评论(第一、二课时)课前预习:阅读全文,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做好预习,自己疏通文意,熟读会写生字词。
了解作者情况,初步体会感受这两篇文章。
相关课程标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1、赏析《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表现事物精妙的写作技巧。
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
3、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赏析《口技》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教学难点: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评价任务:1、学习用比喻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
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播放视频《洛桑学艺》中口技模仿的片段。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导学案)1.什么是口技?关于口技: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2.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著有《铁崖文集》等。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
3.生字注音:少顷()夫齁声起()曳屋声()无敢哗者()叱大儿声()中间力拉()犬吠()呓语()许许()声溺()狺狺()嘿()叹4.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当是时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虽人有百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5.一字多义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妙众妙必备以为妙绝绝以为妙绝群响必绝呼忽一人大呼“火起” 呼呼风声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起夫齁声起夫起大呼一又一大儿醒一时齐发6.词类活用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3、妇抚儿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4、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5、妇手拍儿声用手名词作状语6、无不伸颈,侧目用眼睛看名词活用作动词7.翻译全文:重点语句:1、京中有善口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