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反思_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605.35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现代风险社会的信仰危机与拯救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时期人类信仰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和环节,当代人的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现代风险。
这种风险直接威胁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仰被普遍置于反思和怀疑的状态之中。
在当代中国,要解决因风险引起的信仰危机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
信仰危机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质是信仰体系遭到质疑。
一方面,信仰危机意味着传统价值体系受到挑战或者破坏;另一方面,信仰危机也潜藏着信仰体系修正与完善的可能。
在现代转型社会,导致信仰危机的诱因之一是现代社会中的风险。
认识当代社会中风险与信仰危机的关系,对一个国家与民族走出信仰危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探讨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产生与拯救,希望能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现代社会与风险风险与人类社会是同在的,任何事情在结果出现之前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风险,但在现代社会,风险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和危险了,而是内在于社会运行机制自身的某种不确定性和危机。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谈到现代性时认为,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都更加意义深远。
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他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新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导致普遍的不安全感。
吉登斯认为:在工业社会,人们可以根据当下场景确定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预期,但在当代社会,时空的分离使地域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人们无法预知面临的风险。
首先,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由于时空跨度增大,一项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实施都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后果根本不可能完全被预知,虽然各个国家都建立了各种制度以防止和降低风险,但往往是这种制度本身又反过来成为制造风险的源头,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变成了“制度化风险”。
《山西青%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1〜4期总目录青少年研究新中国70年青年精神基因的基本内涵与传承路径/刘章仪(1)试论五四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情商观的树立/徐冀宁$)怀旧与想象:透视土味视频中的青年表达/吴国泰,潘子斌(1)“风险社会”中青少年社会越轨行为的微观研究/林秀梅,彭振芳,佟立洲(1)我国青年社会组织研究述评一以CNK K2010—2019年)的中文文献为样本/史英博,冼诗尧(1)当代青年提升知行合一能力的思考一基于《实践论》的视角/程刘畅,郭清(2)新时代青年责任观的哲学意蕴与多维认同构建/韩俊詰(2)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体系的构与研究/温晓年(2)网络时代青少年政治表达新特点研究一以“帝吧网友”携手“饭圈女孩”网络“出征”事件为例/孙静怡(3)从“四新人”为“时代新人”的意、逻辑机理与实践指向/崔明丽(3)打:“斜杠青年”群像临摹与透视/穆佳Q(3)思学视当代青年社会的自我/陈宝,热合木吐拉•艾山(4)青年志愿服务助力社区治理的困境、优势与路径/陈优,刘雪东⑷新时代青年新研究一以哩”“2019最美的夜”跨年晩会为例/郑思瑜(4)论新时中国青年形象的重构——以"青春中华"和“少年中国”观念为例/解娇(4)共青团理论与实践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组织的核心一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重逻辑语义下的思考/宋俪超(2)视青建基的文本变迁与历史回溯/张琳(2)视域下共青团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境遇与路径选择/豆艳⑵依法治国视阈下共青团的软法治理/孙刚(3)理论视的青研究/何宗元(3)“团一大”召开前地方团组织数量之谜探究/李春丽,袁珊(3)当代大学生研究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与应对/彭普秀⑴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朱凡凡(1)同体的交往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引/王璐(1)社会分层视角下大学生兼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位何君(1)不实信息新时代学的影响及策略/徐诚,熊姝然(2)德育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赵莎(2)当代学劳教育的状与路径新探讨一以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刘璐(2)新时代职学思想行为及行为变化规律探究一以山西省5所高职院校为例/高佳佳,刘伟(2)毛泽东思想与新时代学自信养成/廖若兰(3)大学生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原则及其践路径/王兰惠,蔚炜(3)学生团员对高校共青团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应对/刘志杰(3)山西红色在学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析/崔,晓(3)人的全面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探析/武梦晨(4)英雄文化在大学社会观培育中的践式/莫冠(4)大学典型群体人际关系研究/刘超(4)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美好生活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考察/王瑜(1)新时代意传播的新经验一以共青团中央在“HI H哩”弹幕视频网的投稿为例/彭瑞康(1)遮蔽与祛蔽虚无的出场逻辑、表现和超越进路/实(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的特征探析/程俊霖,曾红(1)“伟斗争”的哲学追问、践向度及旨归/宿秀平(2)107论中国特色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延伸/黄佳(2)政治冲突与政治冲突理论探析/赵强(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王敏(2)走出革命的“困境”——恩格斯晩年思想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王薪岩(2)移动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翟富珍,苏立宁(2)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历史考察/李根(3)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价值论析/李跃(3)法制政府的生成条件及其理论逻辑分析/方8(3)党的领导与文化安全制度的嵌制研究/亢勇杰(3)中国和法治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化新与——从历史上的“儒法关系”说开来/李智慧(4)析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的演进与发展/赵强(4)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一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郭荣浩(4)从国工人阶级状况》看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许夕青(4)治理与民政治与的转变/黄丹(4)法律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宪法学透视/赵方铃(1)程序性行政行为可诉的认可与完善/秦臻(1)家法中制制度思与基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包志会(1)对国宪法条款的再认识/赵海军(2)动与研究/史博文(2)论法法论的/李泽军(2)全法治国下法义的立法/李瑜琪⑵务中 人的法研究/刘青哲(2)成人件的分析和对/徐领怡(2)论成人查法属及其运用/朱静泊(3)著作权法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李陶(3)论民间爱心捐赠的法保障以水滴筹平台为例/朱书敏(3)家讼中未成年人的程序保障研究一一以保障未成年人子女意见表达权为视角/马晓形(4)比例原则对政量权的适用/常绍荣(4)污染环境主体的限缩解读以中立帮助行为理论为视角/李韬(4)涉驰标认定案件管辖问题研究/金艺波(4)个人权的权利属性及私法保护/谢文辉(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综述/李源泉(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期问题探讨/栗孟杰(1)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媒介开发的四个着力点/尚晓丽(1)后真相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向/陈吉旭(2)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何湾(2)马克思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冬燕(3)新时代“激活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探析/郑默含(3)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叙事分析/陈晓晶(3)批判思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杨孝旭(4)论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吴爱菊(4)哲学•社会•历史•文化论论智能时代的“人机伦理”一基于马克思机器思想的思考/刘芷雅(1)何谓形而上学一形而上学的特质及内涵释义/刘永金(1)历史流变中的《白蛇传》民俗文化探析/孙婷婷(1)明清时期大同区书院及费源探究/李(1)金岳论道》中的理主义思想/陈,吴#2)中国道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生逻辑/#2)在中国发展的文化思考/赵#2)化化视下期发展的困境与思/(2)德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关系/燕(3)论熊十力对人生神的/陈吉旭(3)化大形的批判与思/慧(3)政策执化研究一基于米特尔-霍恩系统模型的视角/关梦雪(4)中区时期及其家属政策研究/陈兴伦(4)时期院共间的/李楠(4)语言•文学•艺术《云中记》的空间叙事研究/张思远(1)永乐宫《朝元图》女性形象在商业插画中的设计转化/张康宁(1)的语探讨/许(3)向的以说《现实一种》与《活着》为例/赵(3)主服的文化与特/(3)析境审间的成及其特/(4)主思想初探/王,(4)教育研究革国义务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进思/王,刘(1)PDCA循环理论在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王志峰(1)“发现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侯淑萍(1)生人格的生成逻辑及探析/张(4)高职院现代制人运行路径探讨/郭燕萍(4)经济•管理代新发展述/吴(3)激制在人力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裴晖(3)108。
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重建
安治民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1(000)028
【摘要】伴随中国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转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着社会的演进而日趋淡化,主要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出发,阐释信仰迷失的危害,重构信仰的方法路径,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总页数】4页(P251-254)
【作者】安治民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 [J], 常丽丽
2.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 [J], 常丽丽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重建之路 [J], 周文华
4.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信仰危机与原因分析 [J], 卢有志
5.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本位确立——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J], 崔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多维分析与现实应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式微的危机,从多维度对其进行理性审视。
通过内在原因,外部困惑以及信仰教育层面的反思,探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根源,以此奠定现实应对之基。
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信仰的体系整全性出发,拟对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创造性转换;另一方面,由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而至情感认同,构建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路径。
标签: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多维分析;体系建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然而,鉴于社会主义发展完善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仍在发展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虔诚性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蔓延。
要化解这一危机,必须解决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的内在诉求与信仰对象(马克思主义信仰资源)顺利对接的问题。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多维分析随着主体意识的强化,大学生的信仰需求也日益增加,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对主流信仰的跟从,而是主动地对作为先在的社会信仰对象进行理性审视:能否解决现实人生问题,能否回答终极追问与关怀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被多数当代大学生所“信”所“仰”这一现象,我们应先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进行理性反思,同时结合其面临的外在困境以及当前信仰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来探析危机引发的根源。
就内在原因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对象在解决人生意义、现实性超越、本体存在、道德坚守问题时没能完全达到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首先是价值误读。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在部分大学生看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无论是现实性的“为人民服务”,还是理想性的“实现共产主义”,似乎对人的终极关怀不甚关注。
这里面明显存在学生误读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即在看到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的同时忽视了其对人及其发展的关注。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刘 莹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 ocie2 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①,形成了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特性风险(risk),不同于“损失”或“冒险”,指的是依未来的可能性来计算损失。
“风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7世纪海上保险业中估算帆船驶入未标明水域的可能损失,后来用在银行业务或投资上,用于对投资可能结果的计算。
现代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精确计算未来得失、风险大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福利国家基本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其用意是当个体在遭遇意外伤害、疾病、失业或年老时,能免受其害。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并没有“风险”的概念,而只有“危险”。
20世纪80年代,贝克在他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赋予“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②”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有了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能够以人为的方式介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才有了现代风险的概念。
但是,人们为了处理可能的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方式,其结果却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时,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种“风险”。
贝克将“风险”定义为:处理因现代化本身所引起的危机(hazards)与不安全(insecu2 rities)的一套系统方法。
马克思对社会风险的经典描述对马克思风险理论的考察,必须厘清如下两个方面的认识:(1)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使用过“风险”概念,通常情形下他都是用“危机”一词来表述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就代表着马克思的风险理论。
(2)虽然马克思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社会及个体自我所可能面临的危机的忧虑与关切,但从总体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反思,透过对经济危机的分析而将研究视野扩展至其他领域。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并没有明确使用“风险”、“社会风险”这样的概念,也没有直接阐述社会风险的系统理论。
但就当代西方社会风险理论作为一种从风险视角反思现代性的本质及其趋势的学说而言,它与马克思主义有共同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异化”、“危机”等概念来讨论资本主义现代性“阴暗面”,并建构了与之相关的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风险性问题的基本视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社会风险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分析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风险问题仍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穿透力。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揭示和解答当代社会风险问题的实质、根源、形成机制和应对之策,与当代西方社会风险理论展开对话。
才能辨明其得失及实质,批判地借鉴其合理因素,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发展风险观。
马克思的危机概念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辨证统一。
一方面,马克思的危机概念表示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或者风险状况,它是任何社会制度中都固有的﹑客观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危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危机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社会后果﹑主要根源以及调控危机的实现途径都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社会化生产方式﹑资本积累以及有机构成比例密切相关。
在对危机一般属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将之置于资本主义的视野之下,才能对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获得科学的理解。
收稿日期:2009 12 2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M LD013)作者简介:范迎春(1980 ),女,河南郸城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清聚(1978 ),男,河南镇平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讲师,现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0年5月第37卷第3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hanx i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 Ed ition)M ay ,2010V o.l 37 N o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反思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范迎春,李清聚(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94)摘 要:作为全球化后果的风险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与质疑。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片面、教条的理解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反思性、个体化危机等导致了困境的产生。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必须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实现由传统的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信仰的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以提高党应对执政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风险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图分类号:A 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0)03 0030 05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风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
所谓风险,不仅指有害于人类的客观事物,还指人们相应的价值观念,是风险意识和风险客体的内在统一。
风险和风险社会为我们展示了审视和反思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视野。
立足于风险社会来反思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人们对作为精神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质疑与边缘化搁置。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们事实生活和价值生活的完整表征,既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们信仰的内容而被包含在人们的信仰之中,同时还包括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价值性的信奉。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与反思也只有置于风险社会的视域下,才能对当代人们精神和价值生活领域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做出合理的说明与反思。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表现当风险成为与人类生存始终相伴且人类在现实中不可逾越的生存背景时,人们必然会在认识风险、反思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人们已有的关于自身存在的信仰。
作为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风险的冲击,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信仰困境。
(一)对理想社会能否实现产生怀疑。
对共产主义的相信或信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走向和谐、有序、自由的状态,直达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观念是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理论基点的。
按照这一观点,科学技术越是发达,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强,人类个性的发展就会越自由,我们的社会就越和谐有序。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由个性在日益扩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正是这一系列风险给现代性以一种失控的毁灭性力量的感觉,并使我们内心充满了本体的不安全感。
[1](P204)人类社会并没有越来越和谐、有序,反而要面30对越来越多的风险,成了 风险社会 。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产生怀疑,进而会动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质疑。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而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手段,由于没有过多地进行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不是唯一决定力量 的宣传,人们同样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按照这种简单化的逻辑推理,人们必然把科学技术看作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
但从知识论上来说,风险社会的出现正是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而科学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的。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化解一系列风险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
当今社会的风险有一大部分是 人造风险 ,于是人们心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造成的,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还要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呢?(三)对社会主义当前风险治理的担忧。
我国正处于高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摧毁了一部分传统体制下化解社会风险的机制,而新的应对风险的机制又尚未健全,致使社会风险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积聚起来,使我国整体上已进入一个社会风险高发的阶段。
道德危机、贫富差距拉大、群体事件上升,经济体系脆弱、政治生态复杂、安全事故频发等风险普遍存在,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并不比其少,反而更多、更复杂。
特别是在风险的治理上,虽然我国在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已有了很大进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的风险治理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以分散管理为主的风险处理系统比较脆弱,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和预警管理相对滞后等。
而我们长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又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于是人们感觉不到优越性在哪里,也必然会动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或信奉。
(四)对党执政风险的担忧。
执政风险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动摇其执政地位的危险。
一个政党从执政那天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执政风险。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面临着执政风险问题,特别是在高风险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的今天,在一部分党员身上发生了背离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和行为,使党的执政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再加上,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缺乏对人民群众进行风险教育和引导,也增加了人民群众对党执政风险的担忧,致使一部分群众动摇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
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领路人,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高风险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产生既与人们的主观认知有关,又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变化。
(一)从主观认知方面来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片面、教条主义的理解。
首先,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人们的信仰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不是别的信仰,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中。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凝固的教条,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提供给我们的一种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就目前的风险而言,马克思主义也只是提供给我们的一种应对风险的方法指导,而不是具体的解决不同风险的方法。
其次,当代社会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矛盾的结果,由工具理性所主导的现代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文明。
但另一方面,科技所造成的风险又威胁着人的生存。
人们开始对一切被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产生怀疑,而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时,又过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说明却很少,或者论证千篇一律,缺乏说服性,也没有彰显其价值性特征,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们既然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应该把这一理论作为完整的体系来看待。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沿袭了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式,将其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被肢解导致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偏差。
而当前的困境也主要是集中在人们要么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破灭,要么是觉得它们虚无缥缈,要么是认为那种说教和宣传是虚伪的。
31(二)风险的反思性加大了对信仰对象的批判,信仰被置于普遍的反思之中。
风险社会并不是悲观地宣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陷入风险或灾难的宿命,而是要求对现代化进程及其经典理论构想进行深层的反思。
在风险社会这个阶段,对由技术的、工业的发展所制造的危险的难以预测性的认同,驱动了对社会环境的基础的自我反思与对占统治地位的习俗和 理性 原则的评价。
[2](P102 103)风险社会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性。
而风险是人类实践的一种特性,对风险现象和问题的反思根本上所展现、反映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特定关系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信仰是人类基于生活实践的一种自我超越,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起着生活价值导向的作用。
一个人信仰什么,可能信仰什么,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去确立或放弃自己的某种信仰,都必定经过他或她反复思考、选择并最终决定的。
于是反思之后不难发现,人们在对待共产主义问题上, 陷入了一种把共产主义信仰 终极化 与 世俗化 的二律背反之中 [3](P62)。
一方面,人们单纯地从人的活动或历史运动的结果入手,把共产主义当作与现存对立和预成的理想状态加以设定,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逐步改善以及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提高方面,从而把共产主义信仰孤立地、片面地终极化,无法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之间的实在联系,认为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事每物都具有 共产主义 性。
这种二律背反,用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性和信仰性,消解了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反过来,又用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消解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性和信仰性。
共产主义信仰被搞得混乱不堪,这样也就丧失了人们对其的信奉和追求。
(三)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政治伦理性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
风险总是意味着不确定性,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危险。
正是风险定义的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对风险的界定来保护自己,并通过界定风险的方式来规避影响到他们利益的风险,因而风险社会成了一个责任主体模糊和缺位的社会。
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联盟制造了现代风险,然后又建立一套强势话语来推卸责任,最终形成了对待风险的真实态度是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不仅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有着 很明显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使得具有强大威力和潜在风险的现代科技之负面影响所造成的巨大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4](P28)。
社会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和认识具有特殊的政治爆炸力,它必然触及对权力和权威及其理性基础的再认识。
再加上,近几年来确实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对党的信任,也损害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