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格式:doc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6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相关概念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原因是K+外流动作电位: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原因是Na+内流K+外流.Na+内流均为被动运输,即为协助扩散3.传导过程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内负外正受刺激时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电流从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依次传导4.特点:双向传导(离体条件下)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规律总结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电流表指针偏转a b d c(1)刺激a点时,b点先兴奋,c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d点(db=dc)时,b点和c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动作电位ab段—静息时,K+外流(协助扩散)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c段—受刺激时,Na+内流(协助扩散)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d段—恢复静息,K+外流(协助扩散)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e段—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Na+泵出,将K+泵入(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以恢复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注: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细胞外Na+浓度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传递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膜即轴突膜②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亚显微结构(电镜)(2)突触的类型(3)突触存在部位: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C.轴突—轴突型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胞吐),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新的神经冲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注:兴奋时Na+通道开放,抑制时Cl-(阴离子)通道开放)4.传递特点及原因(1)单向的方向: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1)在突触处:电—化—电2)突触小体:电—化3)突触后膜:化—电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要慢,原因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经过化学信号的转换5.神经递质的类型和去向类型兴奋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等去向:迅速被降解或回收到突触小体,以免持续发挥作用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1)作用点:突触(2)作用方式1)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施放速率2)干扰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3)兴奋剂1)概念: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2)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4)毒品: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可卡因(1)通过突触起作用1)作用对象: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的神经元2)正常情况: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3)机制:可卡因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4)后果: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2)可卡因能起到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3.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3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课标要求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的传导(1)传导形式:________________,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写出图甲中标号代表的结构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乙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突触结构的注意事项①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________,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②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____________,神经递质、激素等属于______分子。
(4)传递过程①过程②传递特点及原因a.________________。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__________________中,只能由____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05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实现,其传递具有单方向传递的特点。
3.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并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任务驱动】在蛙坐骨神经上(神经纤维膜外)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他们连接到同一个电流表上,引导学生观察神经不受刺激或不同部位受到刺激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请同学们思考,坐骨神经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坐骨神经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在神经纤维膜外,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什么方式传导的?【问题思考】1.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
现在世界田径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思考下面的问题:①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经过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等结构。
②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2.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
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原因是什么?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故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不影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
3.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该在何种溶液中测定?为什么?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
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1)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2)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3)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4)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答案〗(1)√(2)√(3)×(4)√1.钾离子和钠离子在神经元内外的浓度高低分别是如何的?它们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哪种?〖提示〗钾离子在细胞内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内。
钾离子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钠离子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提 示〗 (1)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 +外流,使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Na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图中膜内、外都会形成局部电流,请说出它们的电流方向(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哪种电流方向一致?〖提 示〗 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 ←b →c ,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 →b ←c 。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2.突触的常见类型A .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
B .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3.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蛙坐骨神经的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也叫。
2、在未收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
此时,神经细胞外的浓度比膜内高,比膜内低,而神经细胞膜对各不相同:静息时,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使。
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这称为静息电位。
3、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通透性增加,,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
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这样就形成了。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由恢复。
4、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叫作。
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等相接近,共同形成。
5、突触的结构包括、与。
在神经元轴突末梢处,有许多。
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同时。
当神经递质经通过,与上的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引发突触后膜,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随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方向,速度7、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方向原因,速度原因。
8、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联系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这些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引起。
9、某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例如,有些物质能,有些会,有些会。
10、兴奋剂原是指,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11、毒品是指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有些就是毒品,它们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12、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
该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禁毒工作实施以防治为主,综合治理,并举的方针。
参与制毒、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13、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来传递愉悦感。
第38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标要求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情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3·海南·T92023·江苏·T212023·广东·T192023·浙江6月选考·T202022·全国乙·T32022·北京·T82022·山东·T92022·海南·T172022·河北·T212022·广东·T152021·江苏·T62021·海南·T92021·湖北·T232021·辽宁·T162021·天津·T22021·全国乙·T42.膜电位变化2023·全国乙·T302023·北京·T172023·山东·T162023·湖北·T152021·河北·T112021·江苏·T212021·湖南·T112021·湖北·T17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提醒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2)兴奋传递的过程提醒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每个小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知识梳理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叫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可以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其他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教材拾遗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P19相关信息)(1)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
(3)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
(4)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一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另一途径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再利用。
1.判断关于兴奋传导说法的正误(1)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4)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其上传导(√)(5)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判断关于兴奋传递说法的正误(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点梳理及巩固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
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2)而在图示位置的左侧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2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a、b间两次出现电位差。
(3)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兴奋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 +外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 +内流形成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和突触(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2)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2.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
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
2、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连体神经。
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
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
动物越进化,
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
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
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2)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
A.轴突——树突表示为:
B.轴突——细胞体表示为: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a、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c、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d、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e、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f、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g、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
度慢。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
∙知识点拨:
1、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
相同。
2、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
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3、判断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法已知突触结构图时,膜内有突触小泡,则该膜为突触
前膜,否则为后膜。
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
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
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
知识拓展:
一、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
1.在神经纤维上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
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二、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的分析判断与设计
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判断与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人,由传出神经传出。
2.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