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卷文言文欧阳修《偃虹堤记》翻译注释
- 格式:docx
- 大小:9.25 KB
- 文档页数:2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共13分)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②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③。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释]①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②冲:交通要道。
③虞:忧患。
8.解释加点词语。
(4分)(1)予发.书按图(▲)(2)问其作而名.者(▲)(3)不逾.时以成(▲)(4)而功未及就.(▲)9.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共5分)(1)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从这篇《记》中看到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谈谈你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看到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分)(1)发:打开(2)名:命名、取名(3)逾:超过(时间)(4)就:完成、到达9.(5分)(1)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1分),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1分),只能在南岸的渡口(码头)停泊(1分)。
欧阳修《偃虹堤记》翻译注释有自岳阳至者(有……者:有……样的人),以(拿)滕侯(滕子京)之书(书信)、洞庭之图来告曰:“愿(希望)(您)有所记。
”予发(打开)书按(查看)图,自岳阳门西(往西)距(至,到达)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隆高(高起,突起)以(而)长(cháng)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建造)而名(命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滕侯)所以(……的原因、动机)作之利害(利益与损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荆州)、潭(湘潭)、黔(贵州)、蜀(四川)四会(会集)之冲(要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定语后置句:昔往来湖中舟),至无所寓(停泊的地方),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沉没)之虞(忧虑,担心)。
今\舟之至者(定语后置)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我)问其(堤)大小之制(规模),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以(而,相当于就)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把)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定语后置句:其能吏。
)行视(巡行视察)(事)可否,凡(总共)\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于)三司,然后曰可,而(这些)皆不能易(改变)吾侯之议也。
”曰:“此(是)君子之作(举动)也,可(可以)以(之)书(写文章)矣。
”盖(大概)虑于民也\深(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则其谋始也\精(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功效)多。
夫以(凭借)百步之堤,御(抵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担心,忧虑),惠(使……得到好处)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无论)远迩(远近)之人皆蒙(蒙受)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定语后置句,来而止者舟),日凡有几(一天要有多少呢)!使(假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恩惠及人使之得利)于人物(人和物),可(可以)以(用)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岳阳楼记》的仿作《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所以并未登上岳阳楼[1]。
不过,《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欧阳修的散文《偃虹堤记》是继《岳阳楼记》的仿作。
其文章开头即说:“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共13分)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②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③。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释]①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②冲:交通要道。
③虞:忧患。
8.解释加点词语。
(4分)(1)予发.书按图(▲)(2)问其作而名.者(▲)(3)不逾.时以成(▲)(4)而功未及就.(▲)9.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共5分)(1)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从这篇《记》中看到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谈谈你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看到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分)(1)发:打开(2)名:命名、取名(3)逾:超过(时间)(4)就:完成、到达9.(5分)(1)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1分),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1分),只能在南岸的渡口(码头)停泊(1分)。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_试题答案及翻译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显用之常:曾经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偃虹堤记欧阳修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⑴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⑵以长者,曰偃虹堤⑶。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⑷,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有人从岳阳来,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一篇记。
”我打开信看了,又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外面有一条长长的又隐隐高起的堤岸,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是谁,那人说:“这是我们滕太守修建和命名的。
”又问他修建偃虹堤有什么好处,那人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岳阳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岳阳州府办事的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害怕风浪兴起,船被打翻,人被淹死。
现在船到了岳阳全部停泊在偃虹堤下,到岳阳州府里办事的,路又近又没有生命之忧。
”我问这条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工,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从顶部到底部三十尺,从顶部每往下挖二尺就往外二尺再往下挖,需要用工一万五千五百个,而且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就完成了。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设计方案。
”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修建的,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偃虹堤记阅读答案(20XX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偃虹堤记阅读答案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显用之常:曾经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2019 年北京卷文言文欧阳修《偃虹堤记》翻译注释有自岳阳至者(有……者:有……样的人),以(拿)滕侯(滕子京)之书(书信)、洞庭之图来告曰:“愿(希望)(您)有所记。
”予发(打开)书按(查看)图,自岳阳门西(往西)距(至,到达)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隆高(高起,突起)以(而)长(CHNG )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建造)而名(命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滕侯)所以(…… 的原因、动机)作之利害(利益与损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荆州)、潭(湘潭)、黔(贵州)、蜀(四川)四会(会集)之冲(要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定语后置句:昔往来湖中舟),至无所寓(停泊的地方),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沉没)之虞(忧虑,担心)。
今舟之至者(定语后置)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我)问其(堤)大小之制(规模),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以(而,相当于就)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把)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定语后置句:其能吏。
)行视(巡行视察)(事)可否,凡(总共)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于)三司,然后曰可,而(这些)皆不能易(改变)吾侯之议也。
”曰:“此(是)君子之作(举动)也,可(可以)以(之)书(写文章)矣。
”盖(大概)虑于民也深(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则其谋始也精(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功效)多。
夫以(凭借)百步之堤,御(抵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担心,忧虑),惠(使…… 得到好处)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无论)远迩(远近)之人皆蒙(蒙受)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定语后置句,来而止者舟),日凡有几(一天要有多少呢)!使(假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恩惠及人使之得利)于人物(人和物),可(可以)以(用)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翻译: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译文: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侯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希望能为滕侯所建的新堤写一篇记文。
”我打开书信和地图,见从岳阳门到金鸡堤的右方,有一道隆起的标记,又高又长,名叫偃虹堤。
《偃虹堤记》注释及翻译原文:堰虹堤①记欧阳修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②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③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④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⑤,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选自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①偃(yǎn)虹堤:滕子京任岳州知州时修建的一座堤坝。
②滕侯,即滕子京,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官员,屡遭贬黜,做任岳州知州时,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欧阳修《偃虹堤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欧阳修《偃虹堤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试题一: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显用之常:曾经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遭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翻译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会对各项工作措施考虑得愈周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偃虹堤记阅读答案_文言文偃虹堤记翻译赏析文言文《偃虹堤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2)按图:按照地图。
这里指看着地图。
(3)利害:这里偏指好处。
[偃虹堤记阅读答案]偃虹堤记偃虹堤记篇(一):欧阳修《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原文: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
”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偃虹堤记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2分)偃虹堤记欧阳修①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②。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③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
”②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③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④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④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注】①滕侯: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当时被贬谪岳州担任知州。
欧阳修作此文时,是在被贬安徽滁州期间。
②虞:忧患。
2019 年北京卷文言文欧阳修《偃虹堤记》翻译注释
有自岳阳至者(有……者:有……样的人),以(拿)滕侯(滕子京)之书(书信)、洞庭之图来告曰:“愿(希望)(您)有所记。
”予发(打开)书按(查看)图,自岳阳门西(往西)距(至,到达)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隆高(高起,突起)以(而)长(CHNG )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建造)而名(命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滕侯)所以(…… 的原因、动机)作之利害(利益与损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荆州)、潭(湘潭)、黔(贵州)、蜀(四川)四会(会集)之冲(要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定语后置句:昔往来湖中舟),至无所寓(停泊的地方),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沉没)之虞(忧虑,担心)。
今舟之至者(定语后置)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我)问其(堤)大小之制(规模),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以(而,相当于就)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把)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定语后置句:其能吏。
)行视(巡行视察)(事)可否,凡(总共)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于)三司,然后曰可,而(这些)皆不能易(改变)吾侯之议也。
”曰:“此(是)君子之作
(举动)也,可(可以)以(之)书(写文章)矣。
”
盖(大概)虑于民也深(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则其谋始也精(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功效)多。
夫以(凭借)百步之堤,御(抵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担心,忧虑),惠(使…… 得到好处)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无论)远迩(远近)之人皆蒙(蒙受)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定语后置句,来而止者舟),日凡有几(一天要有多少呢)!使(假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恩惠及人使之得利)于人物(人和物),可(可以)以(用)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建造的人)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危险废弃)。
自古贤智(有贤德有才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兴利除弊),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假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遗弃有利的事物)乎?此(是)滕侯之所以
(…… 的原因)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想让我给后人写篇纪念的文字。
)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正当)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曾经)显用(重用)之。
而(表转折)功未及就(成功),退守(动词,做太守)一州,无所用心(没有用他全部才能的地方),略(简略地,稍微)施(施展)其(他)余(余下的才能),以(凭借)(之:修堤)利及物(众人)。
夫虑熟谋审(深思熟虑),力不劳而功倍(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作事(处事)可以为(被)后(后世)法(效法),一宜(应当)书(写)。
不苟(贪求)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把)(之)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人民,百姓)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记载,记录),三宜书。
以(因为)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于是,就)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文集》)
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请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
”我打幵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
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
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湘潭、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
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恐惧风波,担心船翻人被淹死。
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
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
”我问这个堤有多大, 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
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
完成。
”我问他幵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
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
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然后催促我说:
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
看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险阻和不可测量的担心,恩惠当地百姓
并且遍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
个堤的利益。
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对人或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
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
建造人幵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
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
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
到处都有。
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
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
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
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
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
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
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
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
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
岳阳
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
由。
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