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7
一、选择题1。
(2016·广东惠州三模)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江西南昌模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 A。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解析题干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依赖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专制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明代朝政混乱的根源应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3。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
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解析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 项正确。
答案B4.(2017·广东肇庆调研)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
[考纲清单]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概况2.演变(1)瓦解①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争霸。
③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通过改革,发动兼并战争。
(2)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遗存:汉初郡国并行,皇室分封一直延续到明清。
3.影响(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2)消极: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概念辨析]“封建”的不同含义[特别提醒]分封制不是王权专制严格地说分封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一种贵族分权制政体。
表现在:(1)分封出去的国家都是实体性的存在。
(2)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内政、外交等主权等。
(3)诸侯国的事情,周王是无权一一过问的。
二、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
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
[误区警示]长子≠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故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
三、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向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7·江苏盐城模拟)央视2016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系社群、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
千百年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些村落传承绵延。
与这些村落千百年“传承绵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选取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系社群、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传承绵延,是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7·江苏淮安模拟)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国家管理 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解析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血缘团体是国家的基本单位,通过血缘团体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故A正确。
答案 A3.(2017·江苏苏州调研)《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亲疏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解析根据材料“疑生争,争生乱”可知,题干强调了宗法分封制在维系周王室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 A4.(2016·江苏金陵中学质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鲁 B.齐 C.燕 D.宋解析材料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国在中原地区,周天子封商朝旧贵族微子,建立宋国,正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
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轻巧识记——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史论术语——填后背诵]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轻巧识记——夏、商、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这一事件直接() A.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B.开始确立君主制C.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D.动摇了王位世袭制解析:选C“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说明不再对周天子统一尊奉为王,不符合分封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宗法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君主制形成于秦朝以后,故B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继承王位制度,当时并没有废除,故D项错误。
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解析:选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
3.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以下对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揭示了大宗与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B.图示揭示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图示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D.图示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析:选B西周分封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统治,由图示可以看出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故选B项。
单元主线主线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垄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