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84.47 KB
- 文档页数:12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9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25题,共150分,共10页。
注意事项:1.答题时,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谈谈你对“发一点光”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黑夜里的一点光并非不知道,最暗的星也比我更辉煌。
我还是一闪一闪地飞行,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
——《萤火虫》初读这首诗时,便爱上了它,不是因为他有多美的言语,多华丽的辞藻,也非纯粹的喜欢他的韵脚,只是从内心深处,莫名的传来一种声音,向我诉说着一分坚强,一分执着与一分坚强。
“人,并不是生来注定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
”这是我从前对于“坚强”这两个字的认识,只是现在,发现他有点遥远,不过还好,这只小小的萤火虫却告诉了我另一种坚强——黑夜里的坚强。
这种黑夜,这种坚强,对于每个同龄人来说都应该是不陌生的。
在这黑色的夜里,似乎有前进的荆棘坎坷,有沉重的心情,有脆弱的难以扛起寻梦之翅的双肩,那些月光皎洁,星光璀璨似乎早已成了人世生活的主色调,但眼前的这只萤火虫,这片黑夜,却意义更深。
晚上,我倚着微弱的台灯光,咀嚼着黑夜带来的孤独与沉默,再一次读《萤火虫》。
其实《萤火虫》只是一首再也普通不过的诗了,他并不是人人皆知,或许说很少有人知道。
它没有徐志摩的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收,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的寂静轻灵,也没有郭沫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那么热情奔放,更没有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这样传神的让人忧伤迷茫。
他讲述的,只是一只萤火虫不灭的信念。
仅此而已。
眨着有些迷茫的眼睛,我又重读这短短的文字,忽然间,我似乎读到了这只萤火虫的魅力,深味其中的坚强,寻求人生的点点哲思。
2019学年重庆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试题。
名士家风两晋南北朝的各个家族,权势虽有大有小,有久有暂,有长有消,但其为“权势”则一,其于家风则有异。
“家风”二字,完全可以对等译为家族精神文化传统。
当时士人好教子弟,诫子弟,以至南北朝之末有集大成式的《颜氏家训》一书,正是向后世传递自家传统,当时又好修撰“家谱”“家录”“家传”之类,也是提醒后世保存家族传统,如谢灵运《山居赋》有云:“家传以申世模。
”便明言以家传申述家族文化模式的用心。
各个家族的家风除有“共相”外,又有相对而异、保持甚久的“殊相”。
何为陈郡谢氏家风的殊相?《南史·谢晦等传》史官评论说:“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
”显然,“雅道相传”便是谢氏特有的殊相。
“雅道相传”四字甚好。
“雅道”是一种精神文化风貌,“相传”正是现代所说的文化传承。
“雅”“俗”这对价值判断,其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在儒学兴盛的汉代,以言行合于五经为雅,以悖于五经为俗。
在老庄玄学流行的魏晋六朝,则以高蹈出尘、任情背礼为雅,以尘务经心、拘挛礼法为俗。
如当时语云“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以偃蹇倨肆为优雅”,可以看出那种喜尚不理政务、任诞放达的价值取向。
在魏晋六朝,雅是名士风流的同义语,“雅道相传”的谢氏家族便得此种精神风貌。
《晋书·谢安传》说时人比谢安为王导,只是“文雅过之”。
王导、谢安都是东晋名相,是王谢两家在政治上的最有成就的人物,也是两家家风的典型代表。
“文雅过之”不仅是王导、谢安二人之异,也是王谢二家之异。
王导的五世孙、南齐名臣王俭曾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已。
他也不能不承认在名士风流方面,其高祖王导终不能不让谢安一头。
在我看来,谢氏文化传统的殊相是名士家风,这种家风的精神底蕴是庄老心态,这种心态的结构是重情轻礼。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怎样的积极意义?这值得好好回顾与总结。
首先,礼是人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人从动物界脱胎而来,这就决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但是,人与动物毕竟存在着本质区别。
那么,人应该怎样定义自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理由究竟何在?《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孔颖达疏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
”可见,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而其他动物则不能。
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
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
韩愈在他的《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
而夷夏之别则在于一个“礼”字。
春秋季世,王纲界纽,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乘机进攻中原,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完全失却享受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故只配把它们当夷狄看待。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2019级半期语文检测试题说明: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总分值为150分。
2.考生请将答案填图到对应的答题卷上,在试题上答题一概不给分。
第I卷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9分)围棋与国家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卮.(zhī)酒杯杓.(sháo) 体恤.(xù) 蜚.(fēi)声国际B. 菲.(fēi)薄抹.(mā)布攒.(cuán)射螳臂当.(dāng)车C. 残骸.(hái) 通缉.(jí) 创.(chuàng)伤沆.(hàng)瀣一气D. 字帖.(tiě) 氓.(méng)隶押解.(xiè) 书声琅琅.(lǎng)【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B项,菲fěi薄;C项,通缉jī,创chuāng伤;D项,字帖tiè,押解jiè,琅琅láng。
故选A。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影牒戊戌寒喧心无旁骛B. 殒身屠戮租赁胸无城府C. 消夏平添聘用夙兴夜寐D. 妆奁垝垣文身直截了当【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影牒——影碟,寒喧——寒暄。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来到英国后,她发现周围的同学们个个都有特长,或能歌善舞,或能言善辩,而自己却别无长物....,什么都不会,简直是个自卑的丑小鸭。
B. 父子俩虽然身在不同的岗位,但是相互勉励,比翼齐飞....,父亲王发升率全村人走上科技致富路,儿子王新峰在部队荣立二等功。
重庆市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家不仅仅是一伙人共同聚居的场所,更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整个社会的构成单元来看,家的确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将之比喻为社会的细胞,这是很形象的。
所以,古代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家庭细胞健康的保持与维系。
家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②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讲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
所谓国家,即国和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
孟子强调的是,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
而要国家富强安定,就必须家庭和睦,家风仁厚淳朴,即国家的基础是家庭。
家庭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即家庭的基础是个人。
孟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链条:人——家——国——天下。
其中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独立。
对于个体而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家庭。
家道端正,天下也就安定了。
由家至国的序列,在古代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为著名的当属修齐治平。
③修,修身。
齐,齐家。
治,治国。
平,平天下。
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则为“修齐治平”。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实,《大学》中的这段文字规划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蓝图,其进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面四个阶段,更多的属于个体内在心理的范畴,远没有修齐治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正因为如此,修齐治平就成为古代士子的人生目标,成为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也是他们的终身追求。
这个成语更多的时候被简略为“修齐治平”,字面的意思无非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整治好家庭,治理好辖区,实现国家的太平。
这些方面,不出伦理与政治的范畴,所以,有时也用这个成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在这四个层次中,家庭与国家经常被凸显出来,因为古人认为“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有共通性。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文本阅读,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家不仅仅是一伙人共同聚居的场所,更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整个社会的构成单元来看,家的确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将之比喻为社会的细胞,这是很形象的。
所以,古代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家庭细胞健康的保持与维系。
家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②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讲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
所谓国家,即国和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
孟子强调的是,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
而要国家富强安定,就必须家庭和睦,家风仁厚淳朴,即国家的基础是家庭。
家庭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即家庭的基础是个人。
孟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链条:人——家——国——天下。
其中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独立。
对于个体而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家庭。
家道端正,天下也就安定了。
由家至国的序列,在古代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为著名的当属修齐治平。
③修,修身。
齐,齐家。
治,治国。
平,平天下。
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则为“修齐治平”。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实,《大学》中的这段文字规划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蓝图,其进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面四个阶段,更多的属于个体内在心理的范畴,远没有修齐治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正因为如此,修齐治平就成为古代士子的人生目标,成为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也是他们的终身追求。
这个成语更多的时候被简略为“修齐治平”,字面的意思无非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整治好家庭,治理好辖区,实现国家的太平。
这些方面,不出伦理与政治的范畴,所以,有时也用这个成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在这四个层次中,家庭与国家经常被凸显出来,因为古人认为“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有共通性。
总之,古书上常讲“天下一家”,既能表达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
家、国的被强调,还生成了另一个成语:齐家治国。
⑤《大学》中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那是绝对没有的。
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
这还是强调家与国的关系。
只有把家庭整治好,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由此可见,家庭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⑥总之,在大多数古人眼中,家国同构,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
北宋司马光著有两部书:一部是《资治通鉴》,另一部是《家范》。
前者深受后人重视,是政治家、史学家必读之书;后者是一部治理家庭的规范杂抄,知名程度远没有前者大。
不过,司马光自己却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
他说这话的时候,就是基于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的传统理念。
(节选自王立群《修齐治平、齐家治国:家的位置在哪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社会组织,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将“家”喻为社会的细胞。
B.成语“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即提高自身修为进而治理好国家。
C.为使《大学》所定的人生蓝图流传更加广泛,因此,古代士子常常谈论“修齐治平”这一话题。
D.相比《资治通鉴》,司马光更看重《家范》的史学价值,但实际上前者的知名度远大于后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首先揭示“家”的内涵,然后巧用比喻,形象地点明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其重要性成因的分析。
B.第②段引用孟子“天下国家”这段话,对比论证了人、家、国、天下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本文行文的依据。
C.第⑤段引用《大学》中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在强调,君子要注意在家庭中的修养,这样方能治理好国家。
D.全文通过剖析“修齐治平”“齐家治国”的内涵,并引述司马光的看法,充分论述了家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修齐治平,最基础的是修身,修身的基础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这四者常被士人忽视。
B.当代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与古人的“家国同构”,都表达了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
C.“天下一家”这一说法,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家”相当于“国”,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
D.“齐家治国”与“修齐治平”都强调了“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前者更直接体现了“家国同构”这一理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旧味清欢程琼莲立秋那日傍晚,下过一场透雨,树丛里忽然响起一阵蝉鸣,声音不复夏日嘹亮,嘶哑而悠长。
那是我家院内的一棵柿子树,硬而光滑的叶片绿中开始泛黄,蝉就躲在这些树叶里鸣叫。
一声声,喑哑的音色,余音在风里颤,袅袅不歇。
蝉声像人用尽全身力气后的一声哀叹。
我当时正走过树下,不期然那蝉鸣来了。
我停住脚步,仔细地在树叶丛里寻找,并不见蝉的身影,只看见一树青中透黄的柿子叶,把天空切割得零零碎碎。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寻找一只入秋的蝉,我寻找的初衷是什么?就算找到又能怎样?固然我已不是顽劣的幼童,希望捉一只蝉来作为玩具,无视蝉的痛苦与挣扎,就像幼时我的那些小伙伴,夏日里“噌”的一声爬上一棵树,身手敏捷捉住一只正在鼓噪的蝉,听任它在手里挣扎发出焦灼凄厉的叫声,乐得哈哈大笑。
我一直都比较胆小,将一只活生生的动物抓住在手,我不认为有什么乐趣,况且我也不会爬树。
那么我的动机是被这只蝉的哀鸣打动?但我清楚我并不能帮到它。
当秋风一起,气温降低,一只成蝉的生命连同它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
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吧,它一样感受到了秋的脚步?我想起盛夏,年轻的蝉躲在翠绿的枝叶间,激越歌唱,往往是一只领唱,一声亮开嗓子,高亢结实的歌喉向着无限递进的高音攀上去,金嗓子羞煞人类的歌手。
接着,一群蝉不甘示弱,一齐加入合唱,在这样浩大的歌唱里,阳光仿佛更亮烈。
人躲在树荫下、房屋里,摇着扇子,一阵倦意上来,头靠着木椅在鸣蝉声声里沉人梦乡,手中的扇子滑到地上,成了一只苍蝇的飞机场。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不急不缓,穷一些,心里也不着慌。
水稻种在门前水田里,正抽着穗,早先田里肥下得足,一丘稻子长得抽风一般,稻禾叶儿绿得沉甸甸的,看一眼那稻子,心里就有了底;红薯种在坡地上,红薯藤此刻正风风火火爬出了地界,红薯则在土里越长越大;圈里的肥猪吃了睡睡了吃,哼哼唧唧,心满意足的样子;鸡鸭在稻场前的草丛里觅食,一只惹是生非的红冠子大公鸡在鸡鸭群里乱窜;菜园里的瓜菜枝枝蔓蔓,被夏日里的几场透雨浇得枝肥叶大,黄瓜、豆荚、茄子,见天一个样,等着人去采摘。
有了这几样,农人们心里踏实,在蝉鸣声里尽情打着瞌睡,或者三五个一起摆龙门阵,见多识广的那个成了谈话的中心,唾沫飞溅,说着电视上看到的事。
那时候我多半在和小伙伴玩游戏,跳房子、踢毽子、过家家,我们总能想到各种千奇百怪的玩法,自己把自己折腾个够,晚上吃了饭洗过澡头一挨上枕头就睡,梦里还是做游戏。
有时也要干活,拎个竹篮和小伙伴一起去打猪草,一路上吵吵嚷嚷,像是在和嘹亮的蝉声比谁的嗓门大。
去小河里捞鱼,拿个竹簸箕在水里晃荡,把一轮白亮的日头都晃碎了,忽然一下拎起,几尾小鱼在簸箕里欢蹦乱跳。
有鱼吃咯——欢快的笑声盖住了蝉鸣。
那时候蝉鸣无处不在,乡村在蝉鸣声里笃定地翻过一页又一页日历。
那时候我们以为日子都是这样一成不变。
来小城后听见蝉鸣相对少了,与乡村慷慨高歌不同,小城里偶有微弱的蝉鸣,是绿化带或者见缝插针栽种的一棵树上的蝉,然而它们孤零零不成气候的鸣唱最终被市声掩盖。
我怀念小时候乡村里蝉儿辽阔的歌唱,声音饱满有力,激情澎湃,更见得村庄静寂,恍若洪荒。
在这样浩瀚的声音里,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只鸣蝉,日日引吭高歌,忘记了生之短暂。
要不干脆就是一株野草,一棵杨树,一朵小花,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任意一草一木。
何时,我们失去了那样的从容与无争?终于明白寻找那只入秋的蝉也有惊喜的意味,像碰见阔别的儿时伙伴。
那时雨正一阵一阵,紧一些慢一些。
一阵风来,就有了秋日苦雨的意思。
而蝉恰巧就在这时唱响,好像感受了雨的凄婉调子,又像是为自己最后的歌唱。
蝉竭力鼓起最后的余勇,终是不济事,败下阵来,调子慢下来,暗下来。
我站在雨里发呆。
(选自《散文》2018年4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笔下,儿时的乡村生活与如今的城市生活截然不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的生活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异,读者从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过去的乡村别有趣味。
B.作者寻找那只入秋的蝉,是因为蝉的生命连同它的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作者因此被它的哀鸣打动,内心充满同情。
C.作者善于借助描写来表达情感,比如对盛夏的蝉鸣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写,既有对高亢激越的夏蝉的怀念,也含有一种对充满激情的生命的赞赏。
D.本文回忆了幼时生活的温馨的画面,但并没有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不急不缓的日子,穷而不慌的日子,总是从容而无争,这才是踏实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流动人口能实现“生活方式移民”吗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扩大、家庭移民的增多,以及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异质性的增强,对于很多远离家乡的流动人口而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
不可避免地,城市生活渗入了流动人口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改变着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与经济移民、教育移民相对,移民研究领域出现了“生活方式移民”这一个专属类别。
具体而言,生活方式移民往往希望追求并融入接收城市中更加方便多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选择,希望以此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和满足的新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生活方式移民”的往往集中在经济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能够自主转变生活模式,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新生活的人群之中。
而对于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流动人口来说,接收城市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在经济状况之外的个人生活?城市生活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基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和时间利用的相关研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来看看他们是否得以实现“生活方式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