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病毒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5.27 MB
- 文档页数:26
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教学目标】1.能说出细菌的结构及分类。
2.能说出细菌分裂的方式。
3.能区分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及了解常见的真菌的繁殖方式。
4.了解细菌真菌的利弊。
5.知道食物保存的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区别。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细菌和真菌。
导入:是什么使食物变味或发霉呢?(细菌、霉菌等。
)新课:一、引入食物放久了以后会发臭,使食物发臭的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
细菌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在猪肉块上看到的每一团细菌就是一个菌落。
二、细菌1.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2)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存。
2.细菌按形态分类:螺旋菌、球菌、杆菌。
3.细菌的繁殖:细菌分布广,数量多,繁殖快。
繁殖方式: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4.细菌的利与弊:弊:1)有些细菌会使食物腐烂变臭;2)有些细菌会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利:1)能治病;如大肠杆菌能合成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2)利用细菌可以制成酸奶,酸乳酪,醋,泡菜,酸菜等;3)细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环境物质再循环。
三、巴斯德消毒法有些食物不能用高温加热(如奶),否则会影响它们的营养和味道。
对于这些食物,我们可快速将它们加热至一定温度(一般为80℃),持续半分钟,然后迅速冷却。
这样既能杀死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又能保持原有的味道。
这种加热法叫做巴斯德消毒法,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明的。
四、真菌使面包发霉的是一种霉菌——面包霉。
1.霉菌的结构(与细菌结构比较)。
真菌在细胞结构上,它与动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
2.真菌的种类:霉菌、食用真菌、酵母菌。
《真菌、细菌和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真菌、细菌和病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真菌、细菌和病毒》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繁殖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微生物世界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生物学中的其他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设置相关的探究活动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真菌、细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这些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3)认识真菌、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比较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由此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