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4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第二课时。
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
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涉及到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这两大类群,在动物的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刚开始学习无脊椎动物,内容又比较多,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避免学生混淆,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次说课说第二课时环节动物。
在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本节课当中以蚯蚓为代表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实验,感知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并能根据几种环节动物总结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确立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会概述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蚯蚓》,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蚯蚓的实验。
教学难点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及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进一步了解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体验人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第2课时观察蚯蚓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呼吸等生理活动。
2.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了解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实验等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提高同学们分析、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小动物建立感情,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认识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呼吸等生理活动。
教学难点:尝试观察、实验等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提高同学们分析、探究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人教版(2011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共分3课时,这是第2课时观察蚯蚓(实验课),所以在上一节课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线形动物,在此基础上很自然的过渡到环节动物的学习,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总结异同,可以自主发现生物进化的顺序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导入:温故知新,承上启下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列举出常见种类。
2.思考:蚯蚓是线形动物吗?学生活动:1.共同阐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2.将蚯蚓与几个常见线形动物的图片比较,发现两者的直观不同,即蚯蚓身体分节,而线形动物没有。
得出结论一:蚯蚓不是线形动物。
新授:活动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教师活动:1.引导同学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思考: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2.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背腹面和左右侧?学生活动:1.通过利用生活经验和教师展示的“吸管模拟身体分节在运动中作用”,得出结论二:蚯蚓身体分节使运动灵活。
2.通过观察实物,发现成熟的蚯蚓有环带,靠近环带的是前端,远离环带的是后端;发现背腹体色不同,颜色深的是背面,颜色浅的是腹面。
得出结论三:蚯蚓身体呈两侧对称。
活动二:探究蚯蚓的运动教师活动:1.引导同学触摸蚯蚓腹面,并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思考:刚毛的作用是什么?2.提出问题:比较蚯蚓在平滑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和粗糙纸面上的运动速度,哪个快哪个慢,为什么?3.基于以上两点,引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认识到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双重身份。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识别环节动物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蚯蚓的形态构造特点以及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环节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环节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进展“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教学过程:附1:[观察指导]1、观察蚯蚓的体色和体形、体节,为什么属于环节动物?2、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用放大镜观察口和肛门。
3、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反面和腹面?4、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什么感觉?来回抚摸,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在一些体节上是否可以看到许多突起的细刺——“刚毛〞 5、活蚯蚓分别放在玻璃板、硬纸板或土壤上,〔注意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其体表,为什么?〕哪种外表比拟适合蚯蚓的移动?为什么?6、用手指或玻璃棒轻轻触动蚯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观察它分别有什么反响?7、把浸过醋的棉球分别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后端附近和体壁观察它分别有什么反响,思考:蚯蚓对刺激的反响有什么特点?8、再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小电筒分别照射其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观察有什么反响?附2:观察提纲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
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
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外表。
蚯蚓的体表〔枯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__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
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二课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导入:
【提出问题】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
为什么它不属于线形动物而属于环节动物?
新授:
环节一:蚯蚓的主要特征
【讨论】展示蚯蚓生活环境图片,提问:蚯蚓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
【播放视频】通过观察蚯蚓视频来了解蚯蚓,并思考教材P10讨论问题。
【思考讨论】问题一:蚯蚓的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具有哪些形态特征?通过观察,逐一讲解。
【拓展】通过蜡烛和纸巾筒进行类比,从体腔的知识角度讲解蛔虫的圆柱形和蚯蚓的圆筒形的区别。
【提出问题】通过视频观察蚯蚓的运动,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问题】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何意义?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提出问题】蚯蚓又是如何进行取食和消化的呢?
【小结】通过表格总结蚯蚓适合土壤穴居生活的身体特征
环节二:其他的环节动物
【展示图文】介绍沙蚕和水蛭,并提问: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拓展】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何意义?疣足是什么?
环节三: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图片】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四:课堂巩固
讲评教材P11练习题
金牌学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蚯蚓的实验。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蚯蚓的活动视频。
观看视频。
初步认识蚯蚓的外形。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蚯蚓的外形是细长的,为什么不属于线形动物?蚯蚓的外形与蛔虫有什么不同?【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观察,学习蚯蚓,从中找到答案。
环节二讲授新课:观察蚯蚓,总结主要特征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
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再次抛出前面的问题:蚯蚓的外形是细长的,为什么不属于线形动物?【讲解】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部和腹部,左侧和右侧?观察、描述,进一步认识生物体的两侧对称体形。
【讲解】在蚯蚓身体的前部有一个较粗的,分节不明显的环带。
【提出问题】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它的运动有什么意义?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你有什么感觉?依据已有的经验推测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
【讲解】蚯蚓身体分节,运动比较灵活。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小的突起且有黏液,小突起是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小突起的着生部位。
【提出问题】蚯蚓的这些特点与运动有关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
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1.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保持湿润。
2.观察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
3.实验后,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