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总结: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格式:ppt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3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地理网一直陪伴您。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键入文字]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
1。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总结案(人教版必修3)[习目标] 1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3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环保理念和措施。
专题一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总体讲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分析区域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
某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光照、热量、降水等因素出现异常,会成为区域生态破坏的潜在威胁,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进行整体分析。
2.人为因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经济活动起到了加剧加速,甚至决定性作用。
归纳人为因素要从人口规模、人类主要的活动方式、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
【专题练习1】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被誉为“中国母亲的皱纹”,历尽沧桑,苦难深重。
据此回答(1)~(3)题。
(1)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环境污染.风力强大 D.土质疏松(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③植被破坏严重④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A.①② B.②③.①③ D.①④(3)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房屋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地表专题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关联性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
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会使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
荒漠化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含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本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表现:耕地退化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草地退化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林地退化次生盐碱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地区)二、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
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
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
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动力条件:大风频繁物质基础: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用水不当、开矿3.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具体原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河流: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显著自然地理特征:干旱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四、荒漠化的危害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选题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
兴建该工程最主要是为了()A.绿化美化环境B.保持水土C.减缓温室效应D.防风固沙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各国争论不休。
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下左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位置见下图),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B.哈巴格希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C. ce—光照充足、风沙小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以下两题。
6.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面上升B.水土流失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7.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
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考试成绩,更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和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上过度放牧、滥垦荒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大片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
而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则是困扰当地生态的一大难题。
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每逢暴雨,大量的土壤被雨水冲走,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还导致河流泥沙淤积,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在南方一些地区,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酸雨,对土壤、水体和建筑物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此外,森林资源的减少、湿地的萎缩、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等问题也在不同的区域存在着,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气候干旱是其自然原因之一,但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则是加剧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牧区,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退化;而在一些农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大量开垦草原和荒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
水土流失的产生,除了黄土高原本身的土质疏松和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以及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中的植被破坏,都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而森林资源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灾、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和非法采伐。
章末整合网络构建整合提升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的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3)根据典型确定措施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
如参照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治理、江西千烟洲和河南商城县农业资源开发、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等的成功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分别提出我国某些水土流失区、中低产田区、荒漠区等的发展措施。
3.我国生态脆弱区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及防治措施(1)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防治措施练习1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读“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第(1)题,该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沙漠广布,面临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第(2)题,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措施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