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6.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20
《乘减、乘加混合运算》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三上第六单元窗1《乘减、乘加混合运算》。
下面我就从这8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看教材的知识逻辑体系: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简单的同级两步运算,以及简单的乘加乘减计算、分步解决乘加乘减应用题。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列综合算式解答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应用题及不同级两步计算混合运算顺序。
第一个信息窗是第一次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采用脱式进行计算。
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发展数学思想的载体。
其次,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写意图:1、分散难点,整体推进。
本单元教学内容前有铺垫,后有延伸,乘减、乘加混合运算之前,在二上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相关链接;二上第九单元《休闲假日-解决问题》;二下第七单元《快乐大课间-两位数乘一位数》已有计算和应用作铺垫。
教材编写将算理的教学层层夯实,分散教学难点,螺旋上升,使乘减、乘加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2、选材贴近生活,新颖有趣。
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所谓理解,就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合起来也就是结合现实素材来描述运算顺序,即结合算理来理解运算顺序。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解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
2、正确进行简单的乘减、乘加混合运算。
三、学情分析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前面对于此类知识已有接触,但是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1、对于为什么先算乘理解不是很到位。
2、计算综合算式时只写结果,没有过程;写法不规范。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材分析】: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本单元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2、突出了运算法则形式的层次性。
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教材在设计内容时采取了“减缓坡度、留有空间”的策略。
一方面,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概括和提炼;同时,还注重将一部分空间留给学生,在他们获得了“先乘后加减”的经验后,主动推广,概括出“先除后加减”的结论,最后形成完整地认识。
这样一安排,有利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4、感受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算理,提出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掌握运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先来考考大家,看谁反应快!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信息(课件出示图片),女生有30人,男生20人,问题是一共多少人?第二个条件,问题是生列式,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加法?这里是将谁和谁合起来了?板书:女生+男生=总人数师:像这样含有文字的式子就是数量关系式。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不错,而且还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把这道题改编一下,你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吗?二、初步感知1、师: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下:(纸条贴)呈现:合唱队女生站5行,每行6人;男生有20人。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说课稿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李玥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含有两级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心智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好奇、喜欢动手操作等特点,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和合理推理的能力。
在知识储备上,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加法、减法三种计算。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要板贴的问题二、教法、学法本节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以思维活动为主旨,以动手计算为辅助。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6.1混合运算乘加(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算没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计算下列各题。
12 275×43×7 1015-2×4提问:第三题和第四题是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 学习新课(1)出示例1。
提问:谁能根据题意提出一个用加法和乘法算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每只船可以坐多少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提问: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坐2条船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2提问: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3条船比2条船多坐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3×2提问:这个算式与前面学的乘加、乘减算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中有两个乘法算式,而且有乘法,又有减法。
提问: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板书:3×4-3×2=12-6=6(人)(2)出示例2。
提问:谁能根据题意提出一个用减法和乘法算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7-42提问:这个算式与前面学的乘加、乘减算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中有两个乘法算式,而且有乘法,又有减法。
提问: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板书:4×7-42=28-42=-14(元)3.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82页“做一做”的第1题。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60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分析、推理、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理解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学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采摘节到了,光明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和家长一起来摘桃子,仔细观察右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⑴还剩几只篮子?⑵3辆车一共坐了多少人?……教师谈话: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
设计说明: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采摘园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
直接提出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师谈话:我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先来研究“还剩几只篮子”吧?(板书)。
引导学生读题感悟,自主探究。
师适时出示:探究提示:⑴想一想,要求还剩几只篮子?必须先求什么?⑵议一议,总只数、已分的只数、剩下的只数三者有怎样的关系?⑶试一试,尝试自主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指导,收集交流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师谈话:经过大家独立自主的探索,谁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来分享?1. 探究汇报,铺垫认知:要求还剩几只篮子?必须先求已分了多少只篮子。
我们想可用“总只数-已分的只数 = 剩下的只数”,总只数知道了,要先求已分的只数,自己尝试列出算式:2.尝试综合,体会顺序。
《乘法与加法、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的知识---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第一学段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邓,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三口去参加采摘节的情境,包含两幅图。
左图包含的主要信息有:一共有60只篮子,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借助问题“还剩几只篮子?”引入对含有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右图包含的主要信息有:一辆大巴车上共有48人;两辆中巴车,每辆车有26人占借助问题“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引入对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最后,借助问题“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先算什么?”引发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思考,总结出“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通过该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够列综合算式解决乘加、乘减计算的问题,明确包含乘法和加(法)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学情分析: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 60 页信息窗 1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成熟了呢?这一切都在等着我们来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采摘节上逛一逛吧!有哪些新的收获?课件出示情境。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预设:(1)18 家分了多少只篮子?(2)2 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3)还剩多少个篮子?(4)3 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采摘活动入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解答“(1)18 家分了多少只篮子?(2)2 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质疑: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独立解决问题“(3)还剩多少个篮子?(4)3 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课件出示)想一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求出什么,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小组活动。
活动要求: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交流,比较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并由组长记录下结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讨论、指导。
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学生独立展开自主学习,认真看例题,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思考如何运用计算方法做类似的习题。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展示问题“(3)还剩多少个篮子?”的解决方法。
《乘减、乘加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0~62页。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跟着爸爸妈妈去过采摘园吗?在采摘之前要准备什么工具呢?小桶、篮子、框子……)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也一起去采摘番茄了。
看看从这幅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图1)图1预设1:60只篮子够吗?(学生可能会用算的办法也可能会用估算办法)预设2:还剩几只篮子?【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更是精彩的,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盈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而真切的应用价值。
二、合作探索(一)解决红点问题:还剩几只篮子?1.分析数量关系。
师:想一想,还剩的只数怎么求呢?说说你的想法。
师:总只数知道吗?已分的只数呢?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分步解答。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师:给大家讲讲,18×3求的什么,60-54求的什么?让学生充分讲解算式的含义,给学生时间理解。
3.列综合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是分步解答的,这道题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师:为什么要用60-18×3?(板书:60-18×3)4.尝试计算。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对比、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理解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学具准备】学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预设生:喜欢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果园逛一逛,解决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吧!【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
呈现学生熟悉的采摘节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活分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经验,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
】二、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师:仔细看图,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采摘园一共有60只篮子。
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生:还剩几只篮子?师:好,现在谁能完整的读一下题?预设生:采摘园一共有60只篮子。
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还剩几只篮子?师:同学们会求吗?预设生:会。
师:你能在1号作业纸上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完的同学想一想,你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都写完了吗?好,快速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完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来(1)预设生说,师板书。
18×3=54(只) 60-54=6(只)师:你能到前边来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谁听清了。
师小结:老师也觉得这个同学很会思考,说的有理有据,讲明了先求什么,就是先算什么,再求什么,就是再算什么。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2)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师: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直接列了一个综合算式60-18×3=6(只),你们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吗?他又是先算的什么?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