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对中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1.39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技术在改善中风患者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中的影响价值体会发布时间:2021-11-26T02:55:24.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3期作者:王懿[导读]王懿(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江苏苏州215500)【摘要】目的: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技术在改善中风患者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中的影响价值体会。
方法:此次实验为对比研究实验,探究实验的时间为2020.1-2021.5,探究实验的对象是40例中风患者,并且按照相关要求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技术开展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患者早应用中对于患者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结果:由对比实验可以看到,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技术在患者护理中,能够促使中风患者在治疗中,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
【关键词】中风患者;康复技术:心理护理;自理能力;精神状态我院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患者中就包括了中风患者,这种疾病的患者在患病期间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会比较高,还会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1]。
加强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时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实验为对比研究实验,探究实验的时间为2020.1-2021.5,探究实验的对象是40例中风患者,并且按照相关要求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技术开展护理和常规护理,2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60.26±2.16)岁,病程10-19天,平均(13.26±1.85)天;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性12女性8例,年龄47-74岁,平均(61.52±2.21)岁,病程10-18天,平均(12.95±1.81)天。
中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中风(也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通常会导致脑部供血中断或血流受阻,进而引发大脑组织损伤。
该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同时也对他们的家人和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护理要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风患者的护理问题,并介绍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问题1. 行动能力障碍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行动能力受限的问题。
由于脑部损伤,患者可能丧失平衡、肢体活动能力降低或完全丧失。
这给患者的生活自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日常生活自理困难中风患者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如进食困难、穿衣困难、洗漱困难等。
这些问题使得患者更加依赖他人的帮助。
3. 情绪不稳定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包括焦虑、抑郁、易怒等。
这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和病情变化所致。
4. 语言障碍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降的情况,甚至完全失去语言能力。
这给与他人交流带来了困难。
护理措施1. 行动能力障碍的护理针对行动能力障碍,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 给予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以帮助恢复行动能力。
- 提供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患者的稳定性和行动能力。
- 定期检查患者的行动能力,并根据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2. 日常生活自理的护理为了帮助中风患者克服日常生活自理困难,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 提供适量的帮助和支持,确保患者能够正常进食、穿衣和洗漱。
- 提供助餐器具、穿衣辅助工具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自理任务。
- 积极与患者交流,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护理中。
3. 情绪不稳定的护理对于中风患者的情绪不稳定问题,以下措施可以帮助缓解情绪困扰: - 与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倾听,尊重他们的情绪表达。
- 提供积极的情绪引导,如通过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方式来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
-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和社交活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4. 语言障碍的护理对于中风患者的语言障碍问题,以下措施可以帮助改善语言能力: - 提供语言治疗,包括练习发音、语言理解和交流技巧,以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语言能力。
针药并用干预中风后抑郁症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周翠侠;崔晓;胡永善;倪欢欢;吴佶;史骏超;冯美兰【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中药(疏肝健脾法)干预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8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西药组,每组32例.分别予中药、针刺、中药配合针刺及氟西汀胶囊治疗,各组疗程均为30 d,治疗前后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观察不同方案对PSD近期疗效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结果四组各有30例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后HAMD 量表评分降低(P<0.0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针药组与其他三组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积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提高口常生活活动能力,且针刺配合中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2(031)004【总页数】3页(P228-230)【关键词】中风;抑郁症;针刺;针药并用;中药疗法【作者】周翠侠;崔晓;胡永善;倪欢欢;吴佶;史骏超;冯美兰【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40;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针刺、针刺配合中药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作用,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探讨针刺配合中药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社区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分析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脑卒中患者在生理上面临很多挑战,同时心理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区作为脑卒中患者最常居住的地方,对于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区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意义和价值。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树立信心,更好地适应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而社区又是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地方,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也更为直接和持久。
1. 缓解焦虑抑郁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因为疾病的影响而产生焦虑和抑郁,对未来充满恐惧和失望。
社区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支持小组等形式,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化解心理冲突,减轻负面情绪。
一些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使患者更加乐观积极面对生活。
2.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脑卒中患者在意识和认知方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社区心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训练、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活。
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增强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社区心理干预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患者,还可以通过患者的家人和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康复效果。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的家人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学会更好地支持和照顾患者。
心理干预也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区心理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早期社区康复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6-2007年脑卒中1年内的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等康复治疗手段,采用ADL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改善效果。
结果: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17人(80.95%),对照组改善3人(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相当高。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20~150万,50.00%以上为老年人,存活患者中约75.00%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00%[1]。
约3/4的幸存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治疗,对减少肢体功能残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脑卒中后4~10 d就开始康复介入最为有利[2]。
本文从2010年起探索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社区新发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45人,病程均在1周内。
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
其中康复组21人,其中男14人,女7人;年龄最大86岁,最小50岁;缺血型卒中13人,出血型卒中8人。
对照组24人,其中男17人,女7人;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缺血型卒中16人,出血型卒中8人。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干预组于偏瘫1周内开始社区综合康复训练①运动疗法卧位训练、坐位训练、立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②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
③物理治疗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中频、四肢循环治疗仪等。
中风偏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标签:中风;偏瘫;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趋表现出来。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控制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1]。
近年来,中风偏瘫患者的比例日渐升高。
临床研究表明,中风偏瘫患者不仅有外在的病理缺陷,同时还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使其形象、工作、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更易影响其心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
因此要正确分析中风偏瘫患者的心理准状态,给予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信心,促进其早日康复。
1 心理障碍的形成与特点1.1 心理障碍的形成心理障碍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注意、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智能、人格偏离正常人群,不能按社会公认的、适宜的方式行动,社会适应不良[2]。
中风偏瘫患者初期由于独立功能的改变给其心理造成障碍还不太明显。
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其生活质量下降,自我形象的破坏及心理适应能力降低,心理负担加重,心情变得消极、沮丧,在人际交往中,自尊心严重受损,认为自己活着是社会的负担,家人的累赘,心理障碍的程度加重。
1.2 特点1.2.1 自卑心理因为中风偏瘫患者急性期过后常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导致自我形象改变,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意与别人来往,与家人疏远,缺少朋友,缺乏信心,甚至内疚、自责、自罪。
鲜明的对比使心灵扭曲,产生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的情绪。
情绪紧张常常加重了语言障碍,结果终日沉默,内心压抑。
肢体活动障碍,需长久卧床,逐渐出现了肌肉萎缩和营养不良而使自卑感加重。
1.2.2 焦虑及抑郁心理中风后因为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可以导致抑郁,加之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容易发生焦虑、抑郁心理,而这种不良心理阻碍了其有效康复。
中风的康复计划中风的康复计划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导致大脑细胞死亡。
中风后的康复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风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的目标、康复的方法和康复的时间表。
康复的目标中风后的康复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康复计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语言能力: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包括失语、语言不流畅等。
康复计划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使其能够正常交流。
2. 恢复运动能力: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肌肉无力等症状,影响其日常生活。
康复计划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行走、上下楼梯等。
3. 恢复认知能力: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康复计划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正常思考、记忆和学习。
4. 提高生活质量: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等问题,影响其生活质量。
康复计划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康复的方法中风后的康复计划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
具体来说,康复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风后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引、电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
2. 语言治疗:语言治疗是中风后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语言治疗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3.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中风后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
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认知能力。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中风后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生活,减轻情绪问题。
中风病人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是指通过确定一套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提供统一的护理流程和医疗服务,以提高病人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针对中风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急性期、康复期和护理出院期三个阶段的护理工作。
一、急性期:1.早期护理:在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初步护理评估,包括病史了解、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等。
并迅速进行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中风部位和类型。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急救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风病人,进行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缺血性中风病人,在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对于出血性中风病人,则需要迅速控制出血源并将患者送至手术室。
3.药物治疗: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及降血脂药物,并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4.并发症防护:监测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咽喉反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进行规范的护理措施,如口腔护理、卧床位转换等。
5.病情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饮食摄入、尿液排出、肢体活动情况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二、康复期:1.康复评估:对于急性期病人,通常在出院前或康复期初进行康复评估,包括功能状态评估、自理能力评估等,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2.物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物理治疗计划,如康复体操、踏步训练、肢体被动运动等,以促进患者肌力和协调能力的恢复。
3.语言治疗:针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专业语言治疗,包括疏导、启发性言语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
4.营养指导: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特殊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必要的营养补充,以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康复效果。
5.心理支持:中风病人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三、护理出院期:1.出院指导:详细说明患者出院后的饮食、生活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并提供相关的宣教资料,以确保患者在家中获得达到护理目标所需的照顾和支持,减少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
中风后角色变化可能引发的心理情感障碍及护理1.1 否认中风患者在病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表现出对疾病的不理解和否认。
在有单侧忽略障碍时,患者的个体感觉是四肢都能动,完全否认有偏瘫,且这种否认会持续一段时间,前者是一般心理反应,而后者是中风时大脑皮层损伤特有的心理障碍。
1.2 愤怒大多数患者很快由否认的态度转到“为什么让我瘫痪”的愤怒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抑郁,焦虑,有的会爱发脾气易激惹。
1.3 期望患者的早期恢复速度较快,会有部分肢体和言语功能地恢复。
于是,患者训练过度积极,急于希望立即改变偏瘫的事实。
1.4 抑郁为了能够尽快地改变偏瘫的事实,他们迷信于药物、手术、宗教、到处求医,但是除了TIA和RIND之外,完全性脑卒中是不可能很快恢复的,所以大多数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而且他们关于能否恢复又焦虑、悲观或希望与失望交替反复,严重的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由于完全性脑卒中的运动功能恢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留有后遗症(特别是上肢)。
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1.5 承受最终中风患者承认现实,接受偏瘫,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残疾人。
这一系列角色变化,使中风患者的心理承受了一次剧烈性的震动,而这不同阶段的心理情感障碍会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2 中风后的心理护理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必须做到尊重病人、态度真诚、称呼亲切、语言温和、主动为病人着想,随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
2.2 良好的语言交流采取理解同情的方式与患者交谈,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愿意说些什么、要求什么,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其解决问题。
对有消极情绪的患者就其病情、疗效和应持的态度进行诚恳的劝导,以他人如何战胜疾病的例子说服其打消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医学的进步,防止有病乱投医。
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尽量不向他们暴露医费用。
中风病患心理及其康复护理问题思考中风后患者心理上容易发生的情绪波动,容易陷入抑郁的心理状态,对中风后病患的功能康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抑郁是中风后患者情绪波动中最常见的变化,是影响中风后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中风后病患的心理状态的分析,对于了解病患抑郁情绪的程度,并及时对病情做出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由于中风病症带来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病症并积极的接受康复护理,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标签:中风病患心理康复护理1.1中风病患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经研究发现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会比较高,这种抑郁症可归属于继发性抑郁症。
产生的抑郁症不仅使病患情感上感觉痛苦,还会减慢病人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影响病人的康复,从而形成不良循环,不仅是增加了病人在医疗方面的开支,还给社会、病患家庭、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严重者甚至可使病患死亡,因此有关中风后病患心理的分析和康复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2中风病患产生心理问题可能的诱发原因从患者的心理分析,中风多发病十分突然,突然的发病使患者初期大部分患者因突发中风,而害怕自己就此会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患者不可避免的会感觉到消沉、忧虑、失望;也有的患者会因为猛然离开了熟悉日常的生活环境,缺少了与朋友、亲人交流的机会,病人有可能会思虑过度、心情忧虑,对眼前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从而感到抑郁;也有的患者在生病前就属于性格平时就比较内向孤僻,平时就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好强。
相比较来说内向的人在中风后,要比性格豁达、开朗者更加容易产生忧郁;还有的患者在病后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产生失落,严重者进一步导致心理抑郁。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
2 对中风病患的康复护理时应注意的问题2.1在对病患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更加专业化、要能够及时的了解病人的心理在对病患的康复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要能够了解到中风病患的心理情况,才能针对病患心理状况采取合理的科学有效地护理措施,因此要重视对病患心理状况的了解,密切对病情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及时抓住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有利时机,采取及时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