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比较阅读的有效方法,供参考。
一、确定比较对象。
要明确比较的两个文言文文章或者段落,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比较。
可以选择两篇主题相同、体裁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同一篇文章中的两段进行比较。
二、分析比较的文言文文本。
在进行比较之前,对比较的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主题思想:确定每篇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通过主题思想的不同可以推测作者的立意和表达方式。
2. 内容结构:分析文言文的内容结构,了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其排列次序。
比较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结构,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判断其相对重要性。
3. 表达手法: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
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表达手法,找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了解不同的表达手法对文言文的作用。
三、逐段比较。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按段落进行比较。
具体操作如下:1. 读懂每一段的意思,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标注关键句,做好段落的分析。
2. 然后,比较和对照两篇文言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可以列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比较每个段落的主题、观点、论证方式等。
3. 总结归纳比较结果,评价两篇文言文的相对优劣。
可以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思考。
四、拓展阅读。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可以选择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现代作品进行阅读,并与文言文进行比较。
通过拓展阅读,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广度。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的一些有效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际比较阅读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反思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中,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比较阅读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首先,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的文本,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含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教师在设计比较阅读教学时应重视选材的合理性。
选材不合适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比较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但又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选取一些有深度和思考性的文本,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的故事。
其次,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Venn 图、表格等方式来整理和呈现信息。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两个文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思考中。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本交流能力。
比较阅读不仅仅只是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更是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理解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个别辅导或小组讨论,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结起来,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通过比较不同的文本,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
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
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
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
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
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
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
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活动,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提升思维能力、增强自我修养等。
具体来说,比较阅读的好处如下: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不断练习自己的阅读能力,使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注意力都得到提升。
扩大知识面: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提升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增强自我修养: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多彩。
提升自我表达能力: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自我表达能力,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总之,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活动,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多方面得到提升。
《两小儿辩日》比较阅读1. “哎呀,孔子都不能判断呢,这太阳到底啥时候离我们近呀!”就像我和小伙伴争论糖果到底谁的多一样难分胜负。
- 那天我和小伙伴为了谁的糖果多争得面红耳赤,我说我有五颗,他说他有六颗,谁也说服不了谁,真像两小儿辩日那般激烈呀!2. “一个说早上近,一个说中午近,到底谁说得对呀!”这不就跟我和弟弟争论先写作业还是先玩游戏一样嘛。
- 我和弟弟经常为了先写作业还是先玩游戏吵个不停,我觉得先写作业好,他却非要先玩,真是让人头疼呢!3. “两小儿辩得好有意思呀,我也想辩一辩呢!”就好像我想和同桌辩一辩谁的文具盒更好看。
- 我看着同桌的文具盒,再看看自己的,就忍不住想说我的更好看,要是能像两小儿那样辩一辩该多有趣呀!4. “他们的理由都好有道理呀,真让人纠结!”这跟我纠结选红色裙子还是蓝色裙子一样纠结。
- 要去参加聚会了,我在衣柜前纠结半天,红色裙子漂亮,蓝色裙子也好看,真不知道选哪个,太纠结啦!5. “哇,两小儿辩日真精彩,我都听入迷了!”就跟我听故事听得入迷一样。
- 那次听妈妈讲故事,我完全沉浸其中,故事结束了还意犹未尽,真像看两小儿辩日时的感觉呀!6. “这太阳可真神秘呀,让两小儿争成这样!”就像我对那个神秘的礼物盒子充满好奇一样。
- 看到那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我心里充满好奇,一直想着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太阳对两小儿来说也是这样神秘吧!7. “两小儿辩日呀,我也好想参与进去辩一辩!”好比我想参与到哥哥姐姐的游戏中去。
- 哥哥姐姐在玩游戏,我在旁边好着急,好想加入他们一起玩,就像我想加入两小儿辩日一样。
8. “他们怎么能想得这么多呢,我都想不到!”就像我想不到怎么把拼图拼得更快。
- 玩拼图的时候,我怎么都拼不好,看着别人那么快,我就感叹自己怎么想不到好办法呢,两小儿的想法可真多呀!9. “两小儿辩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跟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惊讶一样。
- 第一次看到大海,那无边无际的辽阔让我惊讶得合不拢嘴,两小儿辩日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呢!10. “哎呀,到底谁对谁错呢,真让人捉摸不透!”就像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一样。
现代文阅读之比较阅读-精2020-12-12【关键字】情况、传统、地方、问题、难点、现代、了解、热点、需要、能力、方式、特色、作用、主体、分析、形成、拓展、保护、强化、帮助、创新、提高、中心、内心【考点提示】比较阅读是近几年中考阅读题中的热点与难点,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反复比较与品味,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基本考点有:一、整篇课文的比较阅读,1、就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2、就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3、就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4、可以就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二、文章中某一部分(部分间)的比较阅读。
中考阅读题往往以某一语段为主,并联系有关内容将有同类意思的题目迁移到一起。
1、所讲述的课文语段牵涉到某一类似或不同情景时,可以将有关的语段展示出来。
2、语段中牵涉到某一文学常识时,可以举出几个类似的语句。
3、课文中的前后内容有较大变化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创新题例】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手握阳光曹文广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
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
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
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呢,兄弟。
”乞丐也“紧紧地捏了捏”作家的手指。
“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屠格涅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
”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施舍者在给予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分享着,他们已经使某些东西得到了新生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帮助别人。
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你就不是一无所有,在你的掌心永远有一种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去,只需要简单的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撒播的少。
阅读技巧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一种阅读技巧,它可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比阅读指的是同类文章或不同篇章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阅读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比较不同观点,找到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对比阅读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选择两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
2.在读文章前尽可能了解两篇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作者意图。
3.在读完第一篇文章后,进行比较。
可以列出相似点和差异点,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4.阅读第二篇文章,也是进行比较分析。
5.总结两篇文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确定两篇文章的作者意图和重点。
1.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可以使用图表、列表等工具记录下来。
2.对于相似点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不同之处,进而扩展思考。
3.对于差异点可以深入思考,考虑原因、影响等,找到更多的信息和关系。
4.需要注重两篇文章的重点和作者意图,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
5.要学会鉴别两篇文章的优缺点,找到它们的长处和短处,并从中学习和借鉴。
对比阅读可以对各种文章类型进行,如新闻报道、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等。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提高阅读水平,并扩展思维深度。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词清新别致的意境,体会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更通过这首词对李清照这个人有所了解,仅通过这一首词,显然对词人的认识是肤浅和片面的,如果只是在简介作者的环节中三言两语的介绍一下生平,有显得单薄没有说服力。
只有通过读作品才能读懂这个人。
那么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对比阅读。
在理解了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后,我又拓展了对《武陵春》这首词的阅读,“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前后期风格迥然不同,前期活泼而富有情趣,后期哀愁而消沉。
她的《武陵春》和《如梦令》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种特点。
二者都写“泛舟”,一个是“乐”,一个是“愁”,风格差异极大,但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只不过前者是游玩中“不知归路”,而后者是忧愁的内心“不知归路”。
学生读过后,,老师适时引入对词人生平的介绍,不需更多的解释,学生自然而然的对词中的情感基调就能把握准确。
这样既读了作品,又读了作者。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读《声声慢》,既是积累又是更深入的阅读比较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接触性阅读,它是一种透视现象的思考性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因此,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激发学生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步骤: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比较阅读做好铺垫。
2.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可以选择两篇相关的文章,或者两个角度来比较同一篇文章。
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 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个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有何异同?- 你认为哪个角度更能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3. 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上一步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4. 学生展示和总结请学生代表各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对比较阅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提问,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相关的比较阅读材料(可以是文学作品、科技文章、历史事件等)-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讲台或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检查学生对比较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情况-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总结,分析他们对比较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反思:根据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如更换比较阅读的材料、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通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的英语能力发展。
比较阅读、群文教学、专题教学摘要:一、比较阅读1.定义与特点2.方法与策略3.应用与价值二、群文教学1.定义与特点2.方法与策略3.应用与价值三、专题教学1.定义与特点2.方法与策略3.应用与价值正文:一、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将不同文本、不同作者或不同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的阅读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定义与特点比较阅读是一种主动、深入的阅读方式,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主要特点是突破文本局限,拓宽思维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2.方法与策略比较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按照主题、形式、作者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
在实际操作中,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阅读目的,灵活选择比较方法和策略。
3.应用与价值比较阅读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
通过比较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群文教学群文教学是一种将多篇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
通过群文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多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共性和差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1.定义与特点群文教学是一种以多篇文本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特点是突破单篇文本局限,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
群文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关注每篇文章的独特性,又要关注多篇文本之间的联系。
2.方法与策略群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按照主题、形式、作者等不同维度进行组合。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选择群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应用与价值群文教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如语文、历史、地理等。
通过群文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多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共性和差异,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专题进行教学的方法。
《活板说》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甲】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选自沈括《活板》)(二)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
②[书契]书籍文契。
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
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
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唐人尚.未盛为之/礼尚.往来殊.不沾污/殊.途同归B.有奇字素.无备者/素.不相识旋.刻之/天旋.地转C.字平如砥./坦荡如砥.瞬息可就./一蹴而就.D.兼.与药相粘/德才兼.备更.互用之/少不更.事2.翻译(一)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翻译:用黏土刻字,字模的边缘薄得像铜钱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语文阅读理解比较阅读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还需要能够深入分析文本背后的含义、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比较阅读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阅读技巧,它要求学生将两篇或多篇文本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学生首先需要对每篇文本进行单独的阅读理解,把握每篇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
然后,学生需要将这些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
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主题比较:分析不同文本所探讨的主题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它们是如何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的。
2. 结构比较:比较文本的组织结构,如段落划分、论点的安排、故事的叙述方式等。
3. 语言风格比较: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以及这些语言特点如何影响文本的表达效果。
4. 情感色彩比较:探讨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本的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
5. 作者意图比较:分析作者通过文本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来实现这些意图的。
6. 文化背景比较:如果文本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比较这些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文本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要能够识别文本的相似之处,还要能够发现它们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文本,如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等,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比较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更加高效地筛选和整合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北冥有鱼》比较阅读(一)(2022春·陕西渭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鱼昆。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②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①穷发:指不毛之地。
②斥鴳(chì yàn):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志.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绝.云气,负青天,( )④且.适南冥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而.彼且奚适也B.翼若垂天之.云穷发之.北C.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化而为.鸟不足为.外人道也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4.文中大鹏和斥鴳的形象,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1.记载离开穿透将要2.B 3.(1)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海。
(2)(它的)脊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示例:喜欢大鹏,大鹏硕大无比,有远大理想,而斥鴳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上海中考比较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技能,对于学生的成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中考比较阅读是指在中考中设置了比较性阅读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多篇文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得出结论。
这个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质量。
以下是我对上海中考比较阅读目的的详细阐述。
1.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比较阅读是指学生需要通过比较多篇文本之间的异同,归纳总结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这种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类文本的特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比较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全面地思考,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2.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比较阅读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多篇文本的异同点,从中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之间的内涵和结构,把握文本的要点和特点。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质量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多篇文本的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特点,提高阅读的效果和学习的质量。
比较阅读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全面分析,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上海中考中设置比较阅读题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质量。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比较阅读也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上海中考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质量。
比较阅读的四个步骤嘿,咱今儿就来说说比较阅读的那四个步骤呀!你想想,读书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比较阅读呢,那就是给这场冒险加上了超级装备!第一步,选好要比较的书呀!这就好比你要去参加一场比赛,得先挑好对手不是?不能随便抓两本就开始比呀。
得找那些有可比性的,比如主题相近的,或者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
就像跑步比赛,你得找和你实力相当的人比,那才有意思,才能看出差距来呢!第二步,认真去读每一本书。
可别马虎呀,得像品美食一样,细细咀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感受书里的情感、故事、思想。
这就好像你要了解一个人,得从他的言行举止方方面面去观察。
读书也一样,得沉浸其中,才能真正理解。
第三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可需要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啦!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比如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写作的风格等等。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哇,原来两本书之间有这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比较呢!第四步,好好思考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背后的意义。
这就像是解开一道谜题,你得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是作者的意图?还是时代的背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通过这样的思考,你会对这些书有更深的理解,就像你突然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宝藏一样兴奋!比较阅读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哦,它能让你收获多多呢!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个主题,可以发现不同作者的独特之处,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不就像练功升级一样,让你的阅读能力蹭蹭往上涨呀!咱就说,要是不学会比较阅读,那不是错过了很多精彩嘛!你想想,光读一本书,那多单调呀,就像只吃一种菜,时间长了也会腻的。
但是通过比较阅读,就像一下子有了好多道菜摆在你面前,那滋味,别提多棒啦!所以呀,大家都赶紧行动起来,按照这四个步骤去试试比较阅读吧!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这种阅读方式的,就像爱上一场刺激又有趣的冒险一样!。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是中考语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分析来解答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建议:
1. 抓住关键词句:在对比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关键词句可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关键词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主题。
2. 关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对比阅读中,要特别关注两篇文言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3. 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言文的骨架,通过把握文章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思路和主题。
在对比阅读中,要特别注意两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对比阅读中,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可以将两篇文言文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等进行联想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和意义。
5. 注重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文言文的特色之一,通过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和思想。
在对比阅读中,要特别关注两篇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总之,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这类题目。
比较阅读,让思维与语文和谐共生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语文的内容过于抽象,学生们很难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较阅读便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比较阅读通过比较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观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内容,让思维与语文和谐共生。
比较阅读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比较两篇或者多篇文章,让学生从中体会文章的不同之处,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比较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比较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内容。
语文教育中,常常会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情感描写、人物刻画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中找出不同文章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
我们可以拿唐诗宋词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比较不同文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比较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相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比较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从而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发现新奇的事物,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中学《狼》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学《狼》对比阅读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7~21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___,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晚归,担子里的肉已经被取完,只剩下些骨头。
途中遇到两只狼,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了骨头就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扔了一块骨头,后面的狼停了下来,前面的狼又走回来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之前一样并排前进。
___,恐前后受其敌。
___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___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___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户感到非常窘迫,害怕前后都会受到狼的攻击。
他看到野外有一个麦场,场主在其中堆了一堆秸秆,形成了一个小山丘。
屠户跑到山丘下,放下担子拿起刀。
狼不敢靠近,只是眼神凶狠地对视着他。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坐在他面前。
过了一段时间,它的眼睛似乎闭上了,意识变得很空闲。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砍了狼的头,又砍了几刀。
他正准备离开时,发现秸秆后面有一只狼洞,意图从后面攻击他。
狼已经半身进去,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它的腿,也将它杀死了。
他这时才意识到之前的狼假装睡觉,是为了诱骗敌人。
狼也很狡猾,但是最终两只狼都被杀死了,动物的变幻莫测,诈骗的手段何其多。
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屠惧,投以骨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赢,故___一狼径去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止增笑耳D.┤___不止答案:A⒙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比较阅读
作者:黄京琛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5期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探究性比较阅读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把比较探究引向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鉴赏、创造,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这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比较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实施探究性学习,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比较阅读的教学模式,即遵循目标、精选材料——找准切入、合作探究——反馈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个人的点滴心得。
一、遵循目标,精选材料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组织选择比较阅读材料应遵循一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兰亭集序》的教学重点是在充分了解文言文中“书序”的特点的同时,把握即景抒情、就事言志的手法,透析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理想追求。
基于这一教学目的,笔者选择了李白的书序《春夜宴桃李园序》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而学习《鸣凤之死》时,作为小说,其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我们则引导学生选择小说《祝福》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将悲剧女主人公祥林嫂与鸣凤作比较。
又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故而,笔者选择固穷守节、寄意田园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如果材料的选择不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将显得无的放矢。
二、找准切入,合作探究
文章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面对诸多信息,学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之后合作探究,精读材料。
比如将《兰亭集序》与《春夜宴桃李园序》比较阅读时,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比较阅读:(一)比较文体特点;(二)比较结构思路;(三)比较手法风格;(四)比较审美情趣与风格追求。
将鸣凤与祥林嫂作比较时,两人临终前的心理状况是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的“抓手”,故而教学设计中的重点环节是将两个人物临终前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
《定风波》与《归去来兮辞》比较时,将比较的视点落在陶、苏二人归隐思想的探析上,有利于加深理解苏轼的心胸、志向以及人生态度。
故而,设计的思考题为:《定风波》中的苏轼与《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共同发出了“归去”的人生感叹,他们何以有这样的人生感叹?这一声“归去”的感叹中饱含的思想是否一样呢?
在探究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更深刻的层次上探究,应引导学生于课前借助网络、报刊、书籍多方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而后仔细研读作品,将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探究分析。
如学习《定风波》之前,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一系列作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报刊、书籍查阅苏陶二人的资料,如上“国学网”阅读《苏轼传》,研读陶渊明的《杂诗》及苏轼的《和陶诗》、《答毕仲举》,还有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等作品。
三、反馈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互动,进行反馈总结、拓展延伸,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如在《兰亭集序》与《春夜宴桃李园序》探究性阅读后,学生总结到:(1)《兰亭集序》与《春夜宴桃李园序》叙事、写景只是由头,感物、抒怀则是目的,它们都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文,但《兰亭集序》以叙为引,由景及情,而《春夜宴桃李园序》起笔即大发感慨,先定情调再叙议,以“情”来先声夺人。
(2)《兰亭集序》笔法清新洗练,叙议虚实相间,令人联想到“书圣”的幽怀逸趣;《春夜宴桃李园序》笔法汪洋恣肆,气概豪爽,“诗仙”浪漫主义的风格一览无余。
(3)《兰亭集序》由“乐”生“痛”、生“悲”而后思“感”,显露东晋士大夫们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
《春夜宴桃李园序》强调良辰美景当及时行乐,体现了李白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豪情逸兴。
又如学习《鸣凤之死》时,学生反馈总结认识到:《鸣凤之死》是用刻画细腻、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来表现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善良无私、渴望幸福爱情的性格特点,折射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阴暗冷酷;《祝福》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简单的对话、神情的勾勒来让读者洞察祥林嫂的内心世界,促使读者深切同情她的不幸遭遇,憎恨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制度。
将《定风波》与《归去来兮辞》比较时,课堂上学生积极交流探究成果:陶苏二人性格、气质接近,“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相同,在政治上的失意也相似。
但二人归隐田园的缘由不同。
陶渊明是自愿辞官归隐。
只要自己愿意,他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去吃那“五斗米”。
而苏东坡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被逼无奈地来到贬谪地,过起田园生活。
此外,二人的精神归宿相异。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逃避社会,营造个人的桃花源。
而苏轼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环境允许,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观其一生,他用儒家的精神来过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以释、道的精神来过一种精神化的生活。
故而激烈的新旧党争,虽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但并没有使他消沉颓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代表他的心境,那就是对待政治风雨和自然风雨一样,忘怀个人得失。
苏轼的归隐是归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到宠辱皆忘、旷达超然,而非对世俗的逃避。
陶苏二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于是苏诗和陶诗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
课堂上学生围绕“陶、苏二人归隐思想”这一比较点,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深化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取得了切实的学习成效。
实践证明,把比较探究引向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鉴赏、创造,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这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