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肌张力的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6.32 MB
- 文档页数:34
肌张力的评估
肌张力是指肌肉的紧张程度或强度,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用来评估和监测肌肉病变、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肌张力的评估主要包括观察、叩诊和运动检查等几个方面。
观察:在评估肌张力时,首先观察患者的静止状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肌肉的大小、运动幅度和速度等,可以初步判断有无肌张力异常。
例如,如果患者的四肢出现明显的屈曲畸形,可能是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叩诊:叩诊是一种通过敲击患者的部位来评估肌张力的方法。
通常使用的是锤击器或手指敲击的方式,通过敲击后感觉到的肌肉的紧张程度来评估肌张力。
正常的肌张力是一种中等程度的肌肉紧张感,如果肌张力过高,敲击后感觉到的肌紧张程度会更显著。
运动检查:通过观察和要求患者做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来评估肌张力。
例如,让患者做手指屈曲和伸展的动作,观察手指的活动范围和力量即可初步判断肌张力异常的情况。
如果手指活动范围受限、有抖动或活动无力等情况都可能是肌张力异常的表现。
肌张力评估还可以使用其他辅助工具,如力量计、抓力仪等。
力量计可以用来测量特定肌群的力度,抓力仪则可以测量患者的手指握力。
根据力度的大小和稳定性来评估肌张力的异常情况。
总体来说,肌张力的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综合的工作。
通过观察、叩诊和运动检查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初步判断肌张力异常的情况,并进一步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同时,评估肌张力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来进行准确判断。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如下:
0级:肌肉没有任何收缩力,没有任何运动能力,表现为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萎缩,可以收缩,但不能带动肢体活动维持肢体的正常动作。
2级:肢体可带动关节在床面上平行挪移,但不能够支撑自身重力,不可抬离床面,离开床面不能自主移动。
3级:肢体能抵抗自身重力,也可抬离床面自主移动,但不能对抗摩擦阻力,稍加外力便会掉下来。
4级:肢体可做轻微的抗阻力动作,但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正常人稍弱。
5级:肌张力完全正常,可支撑身体进行正常活动。
肌张力的评估方法
肌张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病史检查:详细询问痉挛发生的频率、受累的肌肉及数目、痉挛的利弊、引发痉挛程度改变的原因等。
2. 视诊检查: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肢体或躯体的异常姿态、刻板样运动模式、自发性运动缺失等。
3. 触诊检查:以触摸肌肉的硬度来判断肌张力。
4. 反射检查:应特别注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进等现象。
5. 被动运动检查:被动运动检查可观察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通过检查者的手来感觉肌肉的抵抗,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通过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是否存在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是否有阵挛,并与缩进行比较和鉴别。
6. 摆动检查:是以一个关节为中心,使远端肢体快速摆动,摆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交互快速收缩,观察其摆动幅度的大小。
肌张力减低时,摆动幅度增大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幅度减小。
7. 让患者平躺,被动活动其上肢和下肢,正常肌张力可以感受到抵抗,也可以自己调节来协同。
肌张力高的活动肢体阻力明显,肌张力低的活动肢体阻力明显减小。
8. 通过站立及行走了解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高或者低时站立不稳,行走不稳。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肌张力情况,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