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
- 格式:ppt
- 大小:605.00 KB
- 文档页数:65
腹泻病诊疗规范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综合征,婴幼儿常见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腹泻,如痢疾、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肠炎);②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
【诊断】(一)大便性状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3.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正常或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二)病程分类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四)临床诊断1.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等作出诊断。
2.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3.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4.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五)脱水的评估(见表1-3)。
表1-3 评估病人脱水状态1.望诊:一般状况良好*烦躁、易激惹*嗜睡或昏迷、软弱眼窝正常凹陷明显凹陷眼泪有少或无口舌湿润干燥非常干燥口喝饮水正常无口渴*口渴、想喝水*只能少量饮水或不能饮水2.触诊:皮肤弹性捏起后回缩快捏起后回缩慢(小于2秒)捏起后回缩很慢(大于2秒)3.诊断无脱水生征有些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1个*所示的症状或体征。
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1个*所示的症状或体征。
腹泻病人的健康教育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成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一、心理指导:
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合理的安慰和解释,消除焦虑不安的情并主动关心,帮助病人,协助作好清洁护理,使其身心舒适。
二、饮食指导:
腹泻严重者早期禁食,给肠道适当的调整时间,缓解期可食用少量油腻,少渣、高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食物,如少油的米汤、稀粥、面以及淡茶水、果汁等。
早期吃些清淡米汤,中期好转后最好吃面条等半流质食品,这些食物既易于消化吸收,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大量电解质,又可补充热量和维生素,注意做到少食多餐。
三、作息指导:
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由于体液的丢失,患者身体疲软,乏力,抵抗力下降,因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里,容易受凉,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此时应注意保暖,特别是避免腹部受凉,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四、病情观察指导:
应注意观察、记录粪便的性质、颜色及次数,必要时留取标送检。
疑有传染性疾病,应按隔离原则护理病人。
五、出院指导:
向病人讲解预防和护理腹泻的有关知识,指导病人选择合理的饮食,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病人养成艮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腹泻病的名词解释
腹泻是指排出的粪便中含水分超过一定比率的情况,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
腹泻的病因可能是某种感染,主要治疗方式就是采取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改变饮食习惯,以缓解症状。
首先,腹泻的定义。
腹泻是一种典型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慢性腹泻、急性腹泻等。
慢性腹泻指的是历时较长,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中水分比率超过健康水平的情况;急性腹泻指的是历时短,每天排便次数超过5次以上,粪便中水分比率超过健康水平的情况。
腹泻的病因也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等。
病毒性腹泻是指以病毒感染的消化道导致的病症,如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动物腹泻病毒等。
细菌性腹泻是指以细菌感染的消化道而引发的病症,如霍乱、百日咳、伤寒等。
寄生虫性腹泻是指以寄生虫感染的消化道而引起的病症,如蛔虫病、蛆虫病等。
除以上的病毒、细菌及寄生虫之外,腹泻的病因还可能与环境污染、饮食不当等有关。
腹泻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取药物治疗,重要的是要及时考虑腹泻是由什么引起的,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此外,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抗寄生虫药物,以治愈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等。
此外,为了控制腹泻,还需要改变饮食习惯,比如吃清淡的食物,减少或不吃油炸、腐烂的食物和辛辣的食物等,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给腹泻患者适当的液体补充,以缓解症
状。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采取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改变饮食习惯,以缓解症状,以控制腹泻发作。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确诊并控制腹泻,以避免因腹泻而引发的严重并发症。
腹泻的分级标准
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其分级标准主要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分为轻度腹泻、中度腹泻、重度腹泻和持续性腹泻。
1. 轻度腹泻
轻度腹泻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加不多于3次,大便形状轻度改变,水分增加不多,没有脓血。
患者
通常没有发热、腹痛等症状,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
这种腹泻通常很快就能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治疗。
2. 中度腹泻
中度腹泻的症状比轻度腹泻更严重,每天大便次数较多,可能超过5次,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
能伴有脓血。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
这种腹泻需要进行治疗,以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 重度腹泻
重度腹泻是最严重的腹泻级别,每天大便次数可能会超过10次,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伴有大
量脓血。
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这种腹泻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4. 持续性腹泻
持续性腹泻是指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周没有缓解。
这种腹泻可能是因为某些慢性疾病或者肠道炎症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总之,腹泻的分级标准是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分的,从轻度腹泻到重度腹泻症状逐渐加重。
对于不同级别的腹泻,治疗方法也不同,需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也是预防腹泻的重要措施。
腹泻病名词解释腹泻,又称为泻利或腹泻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大便次数显著增多,便便质地水样,排便过程持续时间短暂,并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
下面将对腹泻的相关术语进行解释。
1. 腹泻:指一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大便量增多,通常伴有大便质地水样、排便时间短暂以及其他胃肠道症状的疾病。
2. 水样大便:大便质地变得稀薄,呈水状,通常是由于排便速度加快,粪便中水分含量增加造成的。
3. 慢性腹泻:指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周的腹泻,通常持续时间相对较久且反复发作。
4. 急性腹泻:指症状发作突然,并持续时间较短(<2周)的腹泻,通常是由于感染、食物中毒或病毒引起的。
5. 细菌感染性腹泻: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6. 病毒性腹泻: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毒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7. 病毒性肠炎: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发炎,常见的病毒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和腹痛。
8. 食物中毒:指摄入受污染或不洁食物后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和发热等。
9. 嗜酸性腹泻:是一种罕见的腹泻类型,主要的特征是肠道黏膜上皮的嗜酸性细胞增多,导致腹泻症状,与食物和药物过敏有关。
10. 充泻:指腹泻的同时产生气体,形成肠胀气的症状。
11. 腹部疼痛:是腹泻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剧烈的腹痛、灼热感或绞痛感,与肠道炎症、感染或肠道蠕动紊乱有关。
12. 扁桃体炎:指扁桃体的炎症,也称为咽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可能引起腹泻症状,尤其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水样,伴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的疾病。
根据腹泻的持续时间和原因,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其中急性腹泻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慢性腹泻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腹泻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等。
腹泻病防治知识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的发生率很高,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
腹泻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腹泻病的防治知识。
一、腹泻病的症状
腹泻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腹泻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不同,有的人只是轻微的腹泻,有的人则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腹泻病的防治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腹泻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口腔-粪口传播,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腹泻病的关键。
要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到污染物后,要及时用肥皂洗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用手触摸食物。
饮用水要煮沸或消毒,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2.饮食要注意
腹泻病的发生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注意饮食。
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鱼片、生蚝等。
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如过期的牛奶、蛋糕等。
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3.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腹泻病的症状,要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情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口服药物、静脉输液等。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病的防治非常重要,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及时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腹泻病的发生,保护我们的健康。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身上。
本文将对儿科腹泻疾病进行总结,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1. 感染因素:包括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肠道外感染。
2. 非感染因素:如饮食不当、气候因素、药物反应等。
二、临床表现1. 轻型腹泻: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3. 特殊类型腹泻:如低钾血症、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葡萄球菌肠炎、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三、诊断1. 病史采集:了解腹泻发生的时间、原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脱水情况、皮肤弹性、眼窝或前囟凹陷、口唇干燥程度、尿量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四、治疗方法1. 饮食治疗: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2. 水分补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适量饮水或口服补液盐。
3. 抗菌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4.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可给予抗病毒药物。
5.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给予中药、针灸等治疗。
6. 其他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总之,儿科腹泻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家长应关注婴幼儿的饮食、生活习惯,预防腹泻的发生。
同时,医护人员应提高诊疗水平,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腹泻病概述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
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根据病程腹泻病分为: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按病情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如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
病因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分内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类。
1.内在因素(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个秒均较低,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肾功能调节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1)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①细菌:除法定传染病外,有:a.大肠埃希杆菌b.空肠弯曲菌。
c.耶尔森菌。
d.其他:鼠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
②病毒:a.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b.诺沃克病毒。
c.肠道腺病毒。
③真菌和原虫:真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一些原虫的感染如阿米巴原虫等。
(2)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中耳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所致。
腹泻病护理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腹泻的定义是什么?A. 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B. 每日排便次数超过5次C. 每日排便次数超过7次D. 每日排便次数超过10次答案:B2. 腹泻的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腹痛B. 发热C. 恶心和呕吐D. 所有以上答案:D3. 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A. 食物中毒B. 病毒感染C. 细菌感染D. 所有以上答案:D4. 腹泻时,以下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A. 增加水分摄入B. 避免进食C. 补充电解质D. 适当进食易消化食物答案:B5. 腹泻患者应如何正确记录排便情况?A. 记录每次排便的时间和量B. 记录排便的颜色和质地C. 记录排便前后的饮食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判断题1. 腹泻时应立即服用抗生素。
(错误)2. 腹泻患者应避免摄入含糖和含盐的饮料。
(错误)3. 腹泻患者应避免摄入高纤维食物。
(正确)4. 腹泻时,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
(正确)5. 腹泻患者应避免接触其他患者,以防止传染。
(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腹泻患者如何进行饮食管理?答案:腹泻患者应采取易消化、低纤维、低脂肪的饮食。
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食品。
同时,应增加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的摄入,如稀粥、面条等。
在腹泻症状减轻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 腹泻时如何预防脱水?答案:腹泻时,患者应增加水分摄入,以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
可以饮用清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等。
同时,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如钾、钠等,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四、案例分析题患者李某,男,35岁,因食用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达10次以上,伴有腹痛和低热。
请问作为护理人员,你将如何进行护理?答案:首先,应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血压等。
其次,应询问患者的详细症状和病史,包括腹泻的起始时间、排便的颜色和质地、有无恶心呕吐等。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包括:- 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颜色和质地。
腹泻病历范本患者信息: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5岁体重:70kg主诉:患者主诉腹泻症状已持续三天,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现病史:患者三天前开始出现腹泻症状,伴随腹痛感,腹泻次数约为每天6次,大便量中等,呈水样或稀糊样,无粘液、血丝等异常现象。
腹痛定位于脐周,为阵发性胀痛,不放射至其他部位,休息后稍有缓解,但再度进食后症状加重。
恶心、呕吐出现频率较低,并无特殊诱因。
体温正常,无寒战、发热等症状。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
患者没有手术史,无慢性病史。
家族史:无家族性疾病史。
个人史: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日常饮食规律,注意膳食卫生。
体格检查:患者血压正常,体温37℃,心率正常,腹部触诊可发现轻度压痛,无明显包块及肿物。
辅助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略高于正常参考范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2. 大便常规检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 肠镜检查:结肠粘膜水肿、充血,可见溃疡病灶。
初步诊断:腹泻,疑似感染性肠胃炎,需进一步明确致病菌种类。
处理计划:1. 给予患者足够的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2.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止泻药物。
3. 改善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
4.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预后与随访:患者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需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进行复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小结: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肠胃炎。
治疗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以及改善饮食结构等综合措施。
预后良好,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期随访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背景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以及食物中毒等。
腹泻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腹泻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餐饮服务单位等,以及各类公共场所,对腹泻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提供指导。
三、应急组织与职责(一)应急指挥部1. 指挥部组成:由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 指挥部职责: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腹泻病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做好腹泻病防控工作。
(二)专业工作组1. 预防控制组:负责腹泻病疫情的监测、报告、调查、分析、处置等工作。
2. 医疗救治组:负责腹泻病患者的救治、隔离、转诊等工作。
3. 食品安全组:负责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管,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4. 社会宣传组:负责开展腹泻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预防措施(一)加强监测预警1. 建立腹泻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分析、报告腹泻病疫情信息。
2. 加强腹泻病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二)加强健康教育1. 开展腹泻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2. 加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单位的健康教育,提高集体防护能力。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 严格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2. 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五、应急处理(一)疫情报告1. 确诊为腹泻病病例,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 疫情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诊断、治疗情况等。
(二)病例隔离与治疗1. 对确诊为腹泻病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 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抗菌、止泻等治疗。
(三)环境消毒与卫生处理1. 对患者居住、工作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