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中气”概念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69.7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理解《四圣心源》中的“六气从化”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医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中医研究的是天人相应的学问,把人放在自然界当中看待。
风、热、暑、燥、湿、寒是天之六气,人体生病的一切原因(不包括外伤)都与这“六气”有关。
正所谓“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
”下面再说这六气是怎样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即是风热暑燥湿寒,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六气按顺序排列起来是这样的: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是怎样得来的了。
人有十二条经络,五脏六腑再加上三焦,各对应着一条经络。
可能你会问“上面的六气才对应了六条经络啊,还有其他六条呢?”问得好,六气绝非如此简单,展开讨论够讲半天。
简单来说,六气分主客,即主令、从化。
上面提到的是六气主令,还有另外六经是从主令而化气的。
举个例子,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
五行生克中“木生火”,所以说足厥阴是母、手厥阴为子。
足厥阴肝经以风木主令,为什么是手厥阴心包经从令化风呢?肝经、心包经同属厥阴,既然已知足厥阴是主令,自然手厥阴就从令了。
而各经又有其本气,例如手厥阴心包是相火,以相火化气于风木,但当它不能顺利化气于风木的时候,就会自现其本气,即现病热之象。
其他各经同理。
天人同气,经有十二经络,六气统焉,所以就这样命名了。
附上六气名目: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
手厥阴心主,相火。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
足少阴肾,癸水。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
足少阳胆,甲木。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
手太阴肺,辛金。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
我们常说一个人中气十足,中气到底是什么,该怎么补?前几日,同小区的张大妈向我诉苦:她总觉得,她的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有些“中气不足”。
“怎么个中气不足呢?”我问。
“唉,”大妈叹了口气,说,“这孩子,总是很拘谨。
你看别的小伙子,谈笑风生,挥洒自如,那么自信,那么潇洒。
可我这孩子,蔫蔫儿的,说话跟没力气一样,胆子又小,这么大了还是很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汉的阳刚气概。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类人,跟张大妈儿子一样,说话没力气,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还常伴有一些小毛小病。
也有一些人,特别是老人,说话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大家都会夸他中气十足,而且他们往往身体也非常好,少病少痛,吃嘛嘛香。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气,中气不足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补足中气?编辑新经络公众。
什么是中气了解中气前,我们先弄清楚什么叫气。
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运行于人体内的人气。
人体之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整体上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推动和调控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代谢。
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中气”一词最早源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作“中气以为和”。
因而常把属于中焦、主升降的脾胃之气称为中气。
人称“黄药师”的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如此描述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提出“脾胃中气为肝心肺肾功能的轴心”,是五脏生理功能之源。
但中气又不等同于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
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说“中气”是指“阴阳交合之中点”。
中气在人体内是如何运行的中气最早其实是用来认知自然界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最典型的运用就是二十四节气。
古代天文学家把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单数位置的称节气,排在偶数位置的称中气。
《四圣心源·劳伤解》之中气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
外有伐性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
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
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
叹竖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
作劳伤解。
1、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
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
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肺气右滞,痞闷小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圣心源》六气解最近开始重新看四圣心源,又有很多新认识,好不容易从一个很久没打开过的文件夹里找到了以前的总结,发现不少问题。
删删改改之后,还是发在这吧,求各种批评指正。
现在通完一遍还有很多不清楚明白的地方,多读几本书再回来看这篇就可能又会发现一大把问题,还是太弱,要努力再努力。
六气解是《四圣心源》的卷二,卷一中天人解里说了许多基础的内容,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四象轮转。
六气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火分君相,因而五变成了六。
另外,六气名目里也表明六气对应六经,对应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
后面的六气从化、六气偏见等拿到六气名目里来看也会更直观。
六气从化中讲:“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这个差不多就解释了跟前面说的“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在天按照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的顺序走,每年都是这样,而相应的经络分别为肝经、心经、三焦经、脾经、大肠经、膀胱经。
与厥阴风木对应的有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主,而在这里手厥阴心主是要听足厥阴肝的,我理解的是因为初之气这个大环境是厥阴风木,乙木得势,所以足厥阴肝经主令。
其他的一样道理。
六气偏见这一节我想到小时候玩的那种自制陀螺,拿一块圆盘,按照一定比例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转起来之后就是白色的。
我想如果是比例变化,或者去掉某种颜色,转起来的颜色一定也会变化。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看不到任何一种颜色的。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某种气的偏盛就说明了克它的和它克的气一定是虚的。
而一气之偏盛,最终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功能不好使了(虚)。
后面的本气衰旺中讲,某经病,可能是司化者或从化者自见其本气,或者司化者见从化之气、从化者见司化之气。
究竟见谁的气,要看哪个比较旺。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
四圣心源之六气解读按照黄元御的病因思维,人要是不生病,就不会出现六气,凡是任一经脉上出现病变,就会有这一个经脉上的气机出现。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人,六气是调和的,所以就不会出现风,不会出现寒,不会出现火,不会出现湿,不会出现燥,不会出现热,所以,不会一种气机单独出现。
如果人体生病了,或感受风邪,或感受火邪,或感受湿邪,或感受燥邪,或感受寒邪,或感受热邪,由于六气不能相互交济,所以一种气机的本性就会单独出现。
比如厥阴为病就会风邪偏盛,如果是少阴病变就会以热邪偏盛,如果是少阳病变则会以暑邪偏盛,如果是太阴病变就会以湿邪偏盛,如果是阳明病变就会以燥邪偏盛,如果是太阳病变就会以寒邪偏盛。
这种气机的偏盛,主要是由于这种气机所胜之气和/或所不胜之气出现虚弱导致的。
举个栗子,厥阴风偏盛,是土气和金气偏虚的结果(厥阴风木,所胜之气是土气,所不胜之气就是金气,所以土气虚和金气虚,就会导致木气偏盛);少阴热偏盛、少阳暑偏盛,主要是由于金气和水气偏虚的结果(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都属火,所胜之气是金气,所不胜之气是水气,所以金气和水气虚弱,就会导致火气偏盛);太阴湿偏盛,主要是由于水气和木气偏虚的缘故(太阴属土,土的所胜之气是水气,所不胜之气是木气,所以一旦水气和木气偏虚,就会导致土气的强大);如果阳明燥偏盛,主要是由于木气和火气偏虚的原因(阳明属金,金所胜之气是木气,所不胜之气是火气,所以木气和火气偏虚,就会使金气膨胀);如果太阳寒偏盛,则是由于火气和土气偏虚的缘故(太阳属水,水所胜之气是火气,所不胜之气是土气,所以如果火气和土气都偏虚,势必会使水气偏盛)。
因为六气的性能则是,“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也就是本气如果很强胜,原本自己打得赢的,直接碾压过去,即便平时打不过的,但此时本气极其强胜,那也一样吊打以前打不赢的;假如本气虚弱,原本就打不过的那一方很容易找上门来捏软柿子,而即便平时自己打得过的,也会在这个时候来欺负你。
医学大师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合一,一气周流!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大师叫黄元御。
30岁那年,不幸罹患眼疾,因被庸生误治,左目失明,身体差点垮掉,因此满怀愤怒,以毕生心血研究《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圣经典,集中华经典医学之大成,开创“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
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
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旋转,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周流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
人体各个器官发生疾病,其实都是人体这团气郁结于“病灶”处,致使一气周流运转不畅而产生的。
所以,中华医学讲究治病治本,就是保住元气,使一气周流在身体各器官畅通,解决人体各个器官的健康问题。
黄元御把他这一套“一气周流、升降循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的总结,著书于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
而自从张仲景既有,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悟透了这个道理。
利用“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得升降,就可以达到举重若轻,覆杯而愈的效果。
“一气”即“元气”,“一气周流”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转方式。
“一气周流”理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发现了元气充足、衰弱与人体各种疾病具体关系。
人体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正是元气按照“一气周流”的形式运转着。
“一气周流”不仅是元气的运转形式,而且元气还是整个“一气周流”的原动力。
元气是人体“一气周流”系统运转的发动机。
正是由于“一气周流”理论的出现,元气才于人体发生的各个疾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临症辨象,辩证施治,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使得中医一贯倡导的“固本培元”、“治病治本”、“治未病”的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元御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证明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正确性。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实践中,运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获得更好、更快捷的疗效。
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是整部《四圣心源》的核心内容,多数读过《四圣心源》的人,都觉得它很好。
然而,你在应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有没有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坦白的说,黄元御的“中气”理论确实很好,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嘛……我不是很满意。
这是怎么回事的哪?因为黄元御的医案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黄元御是如何辩证、加减的,而且,仅仅靠《四圣心源》中提到的80多味中药,远不足于治疗人体的诸多疾病。
不过,你也没必要“伤心”,因为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大医张锡纯,已经帮我们破译了黄元御“中气”理论的密码,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气”治法。
那可能是真的吗?继续阅读,你将知道答案。
饮食入胃,必由胃之上口——贲门而入,后经胃中酸液消化,再经胃之下口——幽门而出,化为大、小二便。
所以,若中气充盛,则胃之上口宽展,自能消受水谷;胃中酸液充足,自能消化食物;胃之下口宽展,食物可顺利入肠,不滞留于胃中。
而脾主消磨,故胃之下口是否宽展、胃中酸液是否充足,皆与脾有关;胃主传盛,胃之上口是否宽展、能否容受食物,则与胃有关,胃气无法下行则必定上逆。
理论依据如下:《四圣心源》有文:脾阳左升,则(胃之)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胃之)上窍不闭。
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文: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
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
若忧思过度(过思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助胃消食),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
所以,我们治“中气”时,需要注重三点:胃之上口、胃之津液、胃之下口。
如果病人的病症在胃之上口,有呕吐、无法饮食、哕逆等胃气上逆的症状,那么,黄元御的治法是重用半夏降胃气,张锡纯的治法是重用生赭石降胃气,若有痰涎随之上冲,则兼用半夏。
中医的中气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被誉为东方的宝藏。
其中的一项特别概念是“中气”,它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医认为,中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气的含义、作用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中气的定义和概念中气,顾名思义,即体内的核心能量。
它被形容为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力量,它存在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并负责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中气是中医理论中“气”的一个特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气(如阳气和阴气)密切相关。
中气的动态变化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
中医强调保持中气的充足和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当中气充沛时,人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而当中气不足或失衡时,人体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二、中气的作用和功效1. 维持生命力:中气被认为是维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中气的充盈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免疫能力、抵抗力以及自愈能力。
当中气充足时,人体具有更强的自愈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刺激和内部紧张。
2. 调节人体机能:中气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中气能够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具有调节气血、调整饮食消化、调节精神状态等功能。
3. 预防疾病:中气充盈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增强中气往往是重要的治疗目标,通过调节中气的运行,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4. 辅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疾病的患者,调节中气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通过中气的调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病痛的缓解。
三、中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中气的充盈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持中气的平衡对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和延缓衰老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人体的中气能量充足时,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可以得到良好发挥,人体的冷热、寒热、湿燥等正常生理状态都能得到平衡。
此外,中气的充盈还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使身体更加健康。
然而,现代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以及精神压力等都可能导致中气的失衡和不足。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0004:太极之后,气就开始“持续盈缩”。
要点3:气运行的基本表象:盈缩交替。
气在太极阶段,是混茫的、充满能量的。
太极只是一气产生那一时刻的状态,那么太极时刻之后,一气的运动规律是如何的呢?按照我们现在生活的三维空间形象描述,一气这团能量是在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运转。
膨胀的过程称之为“盈”,收缩的过程称之为“缩”,所以说一气运行的基本表象是“盈缩交替”。
任启松老师说的是“一元盈缩”,这指出了一气运作的最形象描述。
为什么叫“一元”呢?因为人之一气有很多时候又称为“元气”。
我们来看一天之内、从早到晚,天地的气是如何盈缩的。
早晨太阳出来,天地一气逐渐放盈,向外扩张;午后太阳西行,天地一气逐渐收缩,太阳落山以后,天地一气即进入闭藏。
第二天又是这样的周而复始的“盈缩”。
同样,如果用一年四季来看,春天天地之气开始扩张,到了夏天扩张到最大,秋天天地的气开始收缩,冬天天地的气收缩到最小。
天地每天向人演示变化的盈缩之道,人体一气合于天地一气而处于盈缩的状态。
一气盈缩也经常被描述为“出入”、“升降”。
《素问·六微旨大论七十七》原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一气的“一元盈缩”运动在很多时候被描述为一气的上升与下降,或者被描述为一气的出入,这个如何理解呢?我们参考《素问·六微旨大论七十七》原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出入”、“升降”只是描述一气运行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从一气的最里面往外看,气是反复“出去,回来,再出去,再回来”的反复交替过程,所以也可以描述为“出入”。
另外,所谓的出,就是气往外、往上走,入就是气往里、往下走,所以一气盈缩又经常被描述为“升降”。
所以这段《素问·六微旨大论七十七》原文,其实说的也是一气运作的规律:一气盈缩是持续运行的,若停止运行则不能“出入”、“升降”,则人之一气变化停止,生命终止矣。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黄元御是康乾年间著名医家,撰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医书11种,其中《四圣心源》作为黄元御晚年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有“诸书之会集”之称。
兹仅对该书提出的“中气升降”理论钩玄提要,并探讨气血瘀滞证治,悖谬之处,尚祈斧正。
1 “中气升降”理论溯源黄元御认为,中气乃非阴非阳、非水非火、非燥非湿,阴阳匀平之气,其位居中正之位、二土之交,其升降左旋为脾、右转为胃,是为人身之本。
其象如枢轴,功在枢转升降、燮理阴阳、圆融五行、调和六气。
可见,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独树一帜,这源于其对经典著作的追本溯源。
首先,肇始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并与《内经》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经典理论一脉相承。
故《四圣心源》开篇即论“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之变化耳”。
其次,黄元御独重“中气”的思想也与《内经》“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土者生万物”等理念一以贯之,同时也汲取了《伤寒论》“保中气”和《脾胃论》“补中土”的精髓。
他提出:“中气衰则升降窒而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生老病死,莫不由此”,“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等学术观点。
总之,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立足《易经》之源头,秉承医经之宗旨,可谓集医易之大成。
2 “中气升降”与脏腑的关系黄元御认为,中气在脾土升清的作用下,自左路化为清阳上升,为肝木渐而为心火,然后在胃土降浊的作用下,自右路化为浊阴下降,为肺金渐而为肾水,故只有中气升降功能正常,阴阳才能各归其位,气机才能周流顺畅。
《四圣心源》针对性提出:“升降之权,在阴阳之间,是谓中气……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火金不滞。
四圣心源讲解我在这里讲一下四圣心源中的五情缘起,这一段写的非常不错,建议大家看一看,黄元御说“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肺之气燥,其志为悲。
肾之气寒,其志为恐。
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我们讲的是气道中医,黄元御在这里也用的是气的概念,而且是大篇幅的来用,“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所以,黄元御也是用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五情缘起,接着说“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
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
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这里金木水火土,是说的气的不同状态和运行势态,如果不了解气的运行,金木水火土恐怕也不好理解,你看下面“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这里的牢应该是寥),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这里就是整个说气之升达和气之收敛,以及升降开合,表现为金木水火土,或心肝脾肺肾的生化规律。
下面是“物情乐升而恶降,”物情就是事物的性情,气都是有性情的,任何事物都是喜欢升而恶降,或者说喜生而恶死,“物情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败悲。
”这一段说得很好,也就是说气从上而下降的时候就是悲,降完了就是恐,“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也就是土气在四季和四方周回变化,斡旋于中,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
你看一直从生长化收藏来说,你就看成一个气团的生长收藏,什么叫戊土、金水、己土、木火,生长之气来了就叫木和火,收藏之气叫金和水,是先有生长收藏,后有金木水火,而不是先有金木水火,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
“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这里说的是整个气机运化要有升降、开合,才能生生不已,不断延续,如果一旦生长化收藏、开合升降的过程失灵了,所有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没有了开后面就没有合,没有了藏到了春天也没有办法升起来,没有降也没有物质资源去收藏,所有东西一凝滞了,土气也凝结了,无法做事了,土气凝滞而生忧思,这个忧思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是忧思导致生机减慢,最终导致土气凝滞,而不是土气凝滞了而产生忧思,这里不太严谨。
黄元御《四圣心源》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
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好。
《四圣心源》六气解本气衰旺: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
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
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
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
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
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
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
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
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
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
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
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
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
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
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
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六气从化:天有六气,地有五行。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
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
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
《四圣心源》之“中气”上、中、下三焦的应用今天接着为大家介绍《四圣心源》,黄元御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
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喜欢《四圣心源》的朋友可以添加小编微信:z575563157)中气斡旋气血阴阳循环的上、中、下三焦的应用。
一、中气生化及斡旋气血阴阳,上焦火应人体上焦胸部,理解上焦火的性质为宣通与凉降。
阳气足则能宣通,阳气足则能凉降,上焦出现火象,一为宣通不及出现的火少之象,一为凉降不利出现的火多之象。
上焦出现的火少之象是以中气为基础的,只有中气功能正常才能生化充足的阳气,只有中气功能正常才能使己土升,己土升则水、木从左升而化心火,上焦阳气才能充足。
凉降不利的火多之象也是以中气的功能正常为基础的。
中气功能正常,戊土降,戊土降则心肺之气从右而降,右降心火下交肾水,则上焦不热。
治疗心血管病,不要只知一味活血化瘀,要考虑根本问题,乃是宣通无力。
《灵枢·刺节真邪》云:“火气一通,血脉乃行”。
朱丹溪云:“实脾土,燥脾湿,乃治瘀之本。
”火少宣通不及还表现在中下焦阳虚水停,中气斡旋无力,水气上犯火位的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
若中气不足或斡旋不利则湿、痰、水饮等浊气内生,湿气、痰、饮为阴邪,太盛则更伤阳气,胸为阳位,胸中阳气少则中下焦阴邪势必上犯,出现《金匮·胸痹篇》中下焦阴寒上犯火位,而宣通不及痹阻胸阳的胸痹病等。
仲景《伤寒论》在关于直接治疗心脏病方面的桂枝甘草汤等方子,都是关于心阳方面,涉及心阴血亏虚的炙甘草汤也是阴阳并用的,可见上焦阳气充足是上焦脏器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条件。
二、中气生化及斡旋气血阴阳,中焦中焦为水火平衡之地,水火平衡才能生气,所以说中气为水火最为平衡之气,也即是水火交合达到“中和状态”之气。
《四圣心源》之“一气周身”黄氏积累数十年经验,将古今学说融会贯通,在医学事业上不懈的努力,对促进医学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四圣心源》一书影响颇大。
在阅读该书时,其中“一气周身”的理论让我影响深刻。
“一气周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一气”广义上应该等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定义范畴,狭义上讲,应该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之象。
黄元御先生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理论模型,该理论非常重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形成了独特的人体气化理论,该理论根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宇宙都可以看作是气的运行。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亦可以看做是宇宙这个不停运行的大气中的一部分气。
而黄元御将这套理论运用到临床上,达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当年乾隆皇帝久病不愈,请其诊治,获得佳效,于是赐题“妙悟岐黄”赐之,并诏为御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即是说,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而人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
故而黄元御则把这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一脉相承,是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
一气周流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
人体的一气周流描述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从中焦来讲的话,主要表现为中焦的脾胃之气。
中焦的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其不停息的升降斡旋,犹如漩涡,由内向外,旋转出来,往上左升的部分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部分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生命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六气治法。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
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
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
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
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
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要点(1)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1) 相火蛰藏在水中者,蛰藏在癸水也。
水分壬水与癸水,壬水(足太阳膀胱)为阳主降,癸水(足少阴肾)为阴主升,木火之所以生长者,相火蛰藏在癸水中也。
(2)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要点(2)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作为六气解的结尾语,黄师再次强调了六气乃百病之源,与六气解的序言“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
“中气”浅析赵玉华;王寅【摘要】Zhong Qi can be seen firstly in the book Huang - Di Nei - Jing. Later most of the physicians consider that Zhong Qi include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others think that Zhong Qi does not only includ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but also contains the liver and gall Qi. The author insists that Zhong Qi which absorbs the food essence and then produces Qi and blood, located in the middle engergizer of human body. Zhong Qi controls the ascending, descending, exiting and entering of Qi activity and it has a transitional connecting function . Five Zang - organs go well as Zhong Qi works.%“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3【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中焦;中气;临床指导意义【作者】赵玉华;王寅【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中气”这一中医学术语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中医奇书《四圣心源》解读:脾胃是人体气血化生的根本上一期我们推演了人体脏腑与五行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四圣心源》是如何演绎气血化生的。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肝藏血,肺藏气;肝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
”我们都知道,“人是铁饭是钢”,实际上气血的化生就来源于脾胃对饮食的消化。
其中气的化生来源于胃,血的化生来源于脾。
气无形,故属阳,按说属阳应该性温,但实际上气性凉;血有形,故属阴,按说属阴应该性凉,但实际上血性温,这又该如何解释呢?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土是四象轮旋的枢轴。
也就是说,脾胃是肝心肺肾之气轮转的原动力。
脾土左旋,则在下之气温升而上,而化肝木;胃土右转,则在上之气凉降而下,而化肺金。
正午时分阳盛之极,在人为心火,阳极则阴生,便是离中之阴,阳中有阴则引阳而下,降而生肺金,肺金由心火阳中之阴所化,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夜时分阴盛之极,在人为肾水,阴极则阳生,便是坎中之阳,阴中有阳则催阴而上,升而化肝木,肝木由肾水阴中之阳所化,故肝血温暖而性升发。
肾水温升而化肝木,其动力来源于脾土之左旋,所以说,脾为生血之本;心火凉降而化肺金,其动力来源于胃土之右降,所以说,胃为化气之源。
可见脾胃在气血的化生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一些血虚的人来说,单纯地使用一些补血的大枣、当归、阿胶之类,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因为太过滋腻而影响消化。
在我认为,用什么来补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用对方法调养好脾胃,只要中气健旺,我们日常的饮食已经足够化生气血。
一家人吃同一锅饭,为什么你会血虚,而别人就不虚?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导致了气血化生有障碍,如果这个原因找不到,问题不解决,人体就会像一个漏油的汽车,这边儿加油那边儿漏,补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缺啥补啥的思路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汽车上路不可能随行带个加油站或修理厂,所以得经常保养。
但是人随时吃点药物却很方便,这大概就是人反而会不重视养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