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造就自信课堂——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实验教学案例第一期
- 格式:pdf
- 大小:250.43 KB
- 文档页数:3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气体的压强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设计的一次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气体的压强。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知道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海拔计、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压变化,感受气压的存在。
2. 讲解气压的概念,介绍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海拔、温度下的气压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4.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6.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家中的气压变化,记录并分析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气体的压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气压计算方法的讲解上,可能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教室内的气压变化作为实践情景,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气压的存在。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气压的意义。
物理气体压强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理气体压强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能够用适当的单位量化气体压强;2. 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3. 了解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气体压强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的章节;2. 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气泵等;3. 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呈现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并询问学生对气球为什么能够膨胀的原因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联系起来,如轮胎气压、气球膨胀等。
理论讲解:1. 介绍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定义,即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撞击力的大小。
2. 解释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nRT/V。
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将气压计连接到气球上,并记录气球在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变化。
2. 改变气球的体积、温度和物质量,观察气体压强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3. 基于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讲解计算方法:1. 解释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即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A为受力面积。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气体压强,如计算轮胎内的气体压强。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气体压强。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气体压强的变化规律,并进行讨论。
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气体罐、气压锅等。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气体压强应用的想法和实例。
总结:1. 确认学生对气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强调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相关规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气体压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应用案例,拓宽学生对气体压强的认识。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气压计、气球、吸盘、注射器等。
2.实验材料:水、玻璃管、软木塞等。
3.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2.学生举例:吸管吸水、气球爆炸等。
二、探究大气压强的产生1.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是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气球放在阳光下,观察气球的变化。
3.分析实验现象:气球在阳光下膨胀,说明太阳的热量使气球内的空气膨胀,产生内部压力。
4.结论: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
三、大气压强的测量1.介绍气压计:气压计是用来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
2.讲解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将气压计置于空气中,观察指针的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并记录数据。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1.讲解吸盘的原理:吸盘内部空气被排出,外部大气压强将吸盘紧紧压在物体表面。
2.学生演示:使用吸盘吸附在玻璃板上,展示大气压强的作用。
3.讨论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吸管吸水、注射器吸取药液等。
第二课时一、大气压强的变化1.讲解大气压强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2.学生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并记录数据。
二、大气压强的应用(续)1.讲解飞机升空的原理:飞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
产生升力,使飞机升空。
2.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利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大气压强的概念、产生原因、测量方法、应用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案教学课题课时新授教学目标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4了解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重、难点重点:经历“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过程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实验教具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漏斗、乒乓球、纸片、吹风机.铁架台、烧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实验,讨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方式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气的底部,大气在我们身上有压力吗?布置同学们回去思考这一问题,也鼓励大家试着通过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去证实一下空气是否具有压强. 学生回答:没感到有压力?或有压力?请部分同学演示他们实验的情况以及其中的思考.激发兴趣了解一些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二.新课教学1.大气压强存在(选做如下实验)(1)演示:“覆杯实验”做法:①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底放上一块硬纸片,将装置倒置过来后发现硬纸片会下落;②如果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里注满水后用硬纸片将开口封住,迅速将装置倒置过来,发现纸片并未落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大气存在压强这一说法才能解释.正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使得纸片无法掉落.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瓶内也有空气,这样就会使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纸片由于自身重力就会下落.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 学生实验思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瓶里没有水,有的是空气,而后者瓶里充满着水.两次结果的不同之处应是源于这个原因.学生回答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有些学生会认为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水把它吸住的,第2个小实验就证明了不是吸住的(2):“针筒实验”将活塞到针筒的顶端,用手堵住顶端的小孔,不让空气进入针筒内,在活塞上挂上几个钩码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不会掉下来做一做,放开手,让空气进去后,又会怎样针筒内有空气和没空气完全不一样(3)用塑料吸盘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介绍马马德堡半球实验(4)书中课本第85页体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做一做实验的关键是尽量排尽空气二、大气压强的大小的测定: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且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大气压的数值呢?书本第86页的实验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注射器的底部,排尽空气,封住注射器的小口. 用测力计慢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示数.实验思考:为什么我们测得的数值是不准确的?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学生: 我们可以用注射器的体积和长度来测算出注射器的内面的截面积,用测力计测出拉力从而计算出大气压强.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不是很密闭、测力计读数不准确等很重要的一个实验,但实验的结果很不准确,要认真分析误差的原因学生阅读学生记忆: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要求当堂记忆三.讨论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2.运用所学大气压知识解释现象问:我们通常说的吸饮料.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师:这儿有两瓶饮料(一瓶敞口,一瓶塞有橡皮塞),我们分别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上来尝尝它们的味道.现象:一个吸的轻松自如,一个用力吸却一滴也没有吸到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提醒学生注意两次实验条件的差异)学生回答:人体内部也有压强,相互抵消.答:后者的瓶口有活塞答:女同学用嘴吸吸管时,吸走的管内的空气,而瓶口又没有被塞子塞住,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和解释有关现象。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厦门十中物理组周华英一、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
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
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1] [2] [3] [4] 下一页。
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气体的压强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及控制变量法。
教学难点:1. 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实验探究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气球、水槽、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气压计测量教室内的气压值,并向学生介绍气压计的原理和作用。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气压有关的现象?二、探究气体的压强1. 讲解气体的压强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准备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探究1. 各小组按照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四、分析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2. 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气体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体积、温度和分子运动有关。
五、气体压强的计算1. 讲解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S,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S表示受力面积。
2. 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公式计算气体压强。
3. 学生练习计算气体压强,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应用拓展1. 提问:气体压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教师总结:气体压强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气垫船、呼吸作用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气体的压强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了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等对话”造就自信课堂——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实
验教学案例
陈刚
【期刊名称】《中学物理(初中版)》
【年(卷),期】2012(030)006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陈刚
【作者单位】无锡市江南中学江苏无锡市2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物和小理的物理对话录(41)--气体的压强
2.基于演示实验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引课——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为例
3.阅读教学:呼唤多向多边、高质平等的对话——《鹬蚌相争》片段教学案例及解读
4.平等对话雨润无痕——浅谈如何增进语文课堂师生对话关系
5.气体压强改变对液体内部压强影响的定性实验验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道大气压强的定义与单位;2.理解大气压强与空气密度之间的关系;3.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4.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带入大气压强这个概念。
在教室里摆放一只空的塑料瓶,要求学生将塑料瓶口对准水槽的水平面,并让他们观察塑料瓶是否会被水压破裂。
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与气压的关系,并将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引导和概括。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通过展示大气压强的定义及其单位,并与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是如何产生和测量的。
2.解释大气压强与空气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猜测。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来解释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向学生展示大气压强测量的仪器和操作流程,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实际操作。
2.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实验用例,如用气压计观察气压的变化、利用水银柱测量大气压强等。
四、练习与探究(20分钟)1.让学生完成一些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2.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设计、飞行器的飞行原理等。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大气压强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与空气密度的关系。
2.评价学生对于大气压强的掌握情况,并就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与指导。
教学资源:1.实验用具:气压计、水银柱等。
2.教学PPT、板书、实验指导书等。
教学评估:1.完成课堂练习题的正确率;2.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与独立性;3.对于探究性问题的解答与思考。
教学反思:该教学案例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引入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掌握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3.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与高度的关系。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教具:气压计、气球、吸盘、注射器等。
2.实验材料:水、酒精、烧杯、温度计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大气压强吗?谁知道大气压强是如何产生的?(2)引导学生回顾气压的概念,讲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
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1.实验一:使用气球和吸盘,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1)将气球吹满气,让学生尝试将气球压扁。
(2)将吸盘按在气球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2.实验二:使用注射器,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1)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出,观察注射器内水的上升情况。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三、讲解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气压计的刻度,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讲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与高度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大气压强是如何产生的?它与高度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讲解气压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1.实验设计:在不同高度处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大气压强,并通过实验探究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五、课后作业1.复习大气压强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与高度的关系。
气体的压强教案教案:气体的压强课时:1课时(45分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并掌握计算气体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模型、示意图、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体压强的形成原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运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形成原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个气球和一个橄榄球互相比较,询问学生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引出气体的概念,并带领学生思考:气体是如何产生压力的?2.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气体压强的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原理。
实验过程:(1)在实验室内的容器中分别放入一个金属球和一个气球,用气缸往金属球和气球中充入相同体积的气体。
(2)打开气缸,观察两个球上的压力变化。
(3)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球上的压力不同?气体是如何产生压力的?3.讲解(15分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间相互碰撞的次数有关,分子间碰撞越频繁压强就越大的结论。
教师以示意图的方式介绍气体分子间相互碰撞的过程,解释分子碰撞与压强的关系。
4.运用(10分钟)教师示范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假设一个体积为500ml的气球内的气体分子数为2×10^22个,求气球的压强。
(2)已知一个体积为2L的高压气缸内的气体分子数为3×10^23个,气缸的压强为4atm,求气体分子的平均能量。
5.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气体压强和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的碰撞有什么关系?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气体分子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四、作业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1.一个漏气的轮胎,其轮胎壁上的压强是多少?2. 一个容积为5L的气缸内有0.2mol的气体,温度为300K,求气体的压强。
初中《气体的压强》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严吉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教学案例通过让学生观察、设计、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了解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感受科学对生活的影响;同时使学生初步领略由于大气压存在而产生奇特现象的奥秘,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质疑解惑,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095-1【案例描述】1.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安装好气球的可乐瓶)问:大家会吹气球吗?你们觉得谁是我们全班吹气球最厉害的同学?老师今天要跟他比一比!(师生比赛吹气球,老师把气球吹大了,而学生憋红了脸也不见气球变大)师:你看看,我不仅把气球吹大了,不封口,气球也不变小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气体压强”,把这谜底解开吧。
2.展开新课,师生共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体验大气压的神奇。
(展示海里美丽的热带鱼)师:生活在水里的鱼受到水的压强,如果把笼罩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看做是浩瀚的海洋,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大气是否对我们也产生压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作出猜想……师: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再思考思考。
(教师演示实验)先捏瘪一个易拉罐,让学生体会要让易拉罐产生形变,需要力的作用,接下来的演示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想易拉罐会怎样?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压瘪了易拉罐的无形的“手”是什么?你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得到大气压的定义:大气对处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师:你能利用我们这些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吗?(教师适当启发指导,教师展示器材)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感受大气压:(1)覆杯实验;(2)被“压”瘪的矿泉水瓶;(3)瓶口吞蛋,瓶口吐蛋。
师:我们用随手可取的器材竟然做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真是留心生活处处有知识啊。
《气体的压强》课题:气体的压强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室(1)教师教具:水槽1个、矿泉水瓶2个、粗针1个、酒精灯1盏、平底烧瓶(带瓶塞)1只、易拉罐1只、针管1只、玻璃杯1只、硬纸片1张、马德堡半球1个、抽气管1个、玻璃板2张、试管2只(一大一小)。
(2)学生用具:(按小组准备):水槽1个、试管2只(一大一小)、弹簧测力计1个、细线1条、橡皮帽1个、针管1只、刻度尺1把。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过程与方法: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课件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教学难点:估测大气压的方法板书设计:气体压强一、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估测)P0=1.013×105Pa大气压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在矿泉水瓶的不同位置用粗针扎孔,然后在瓶子中装水,水会流出,并快速的拧紧瓶盖,会出现水不再流出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此现象你有什么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大气有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液体内部有压强,而水没有流出,说明水受到一个孔的外部给它的向内的力,而现在它只与大气接触,所以大气应该有压强。
)教师演示:大气压压扁易拉罐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入新课并板书。
二、进行新课(一)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多媒体显示:活动:讨论“如何利用下列器材完成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玻璃杯、水、硬纸片、针筒、钩码、抽气管、矿泉水瓶、瓶塞(带玻璃管)讨论完成后让学生上来演示实验,其余同学进行评价。
教案:气体压强的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使用气压计的技巧。
3. 能够运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使用气压计的技巧。
教学难点:1. 气体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气压计若干个。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水银柱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呼吸、打气筒打气等,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提问:什么是气体压强?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二、探究气体压强的概念(15分钟)1. 实验1:用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气压。
实验步骤:a. 将气压计分别放在地面和高处,记录气压值。
b. 比较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引导学生发现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c. 总结气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实验2:用气球探究气体压强的变化。
实验步骤:a. 吹起一个气球,记录气球的体积和气压。
b. 改变气球的形状,如挤压或拉伸,记录气压的变化。
c.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压强与气体体积的关系。
三、学习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使用气压计的技巧(15分钟)1. 介绍气压计的结构和原理。
2. 演示如何使用气压计测量气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讲解气压计的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应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15分钟)1. 举例说明气体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吸管喝饮料、呼吸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飞机能在空中飞行、为什么水往低处流等。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气体压强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
2.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问学生是否掌握了气体压强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延伸:1. 探究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2. 探究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气体压强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
苏科版物理八下册10.3《气体的压强》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的是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气体的压强》。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本次活动还注重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孩子们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知道压强的计量单位。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知道压强的计量单位。
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气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气泵、压力计、玻璃管、水槽、显微镜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气球、气泵、压力计、玻璃管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气球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气体的压强。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气体的压强概念,解释压强的计量单位。
3. 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用气泵给气球充气,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并用压力计测量气球内的压强。
4. 探究: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气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7. 拓展:让孩子们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车胎会爆胎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知道压强的计量单位。
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气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基本掌握了气体的压强概念,也明白了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