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的自然角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现状研究
幼儿园自然角主要是指幼儿园利用班级的走廊、阳台等角落或园内空地设置的,供幼儿饲养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各种自然物和种植饲养工具,让幼儿进行自主自由观察、进行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场所。
自然角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按照科学活动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班级走廊、阳台等空地投放动物、植物,在教师指导下,幼儿通过观察、种植饲养等同自然角互动来学习从而得到发展的活动。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选取福州市一所具有代表性的省级示范园A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班级自然角和公共自然角入手,对其环境创设、材料的选取与利用、自然角的内容、幼儿的互动情况、教师的观察指导、园部与家长的支持情况等七个方面对自然角活动进行现状进行考察。
力图总结A园自然角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力图提出改进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策略。
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园是一所山区小城幼儿园,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教育经费相对有限,造成玩具、材料和教育设备短缺。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园从2009年开始尝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主题教育、区域活动、自然角和园本课程中充分体现“农味”,使幼儿园的活动充满了农趣与生机,也使幼儿园教育逐渐凸显乡土特色化。
【关键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即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
这里的自然资源指的是有形自然资源,诸如土地、动物、植物、矿产等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幼儿生活,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
”磐安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这是实施[纲要]的基本实践策略。
我园主要从四方面着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感受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
一、走近自然资源,融进主题教育活动,领略乡土风采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用整合的方法将各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题活动的选定和活动设计基本顺应了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中提取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但有些活动,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幼儿园实施缺乏现实的条件。
《浅谈幼儿园自然角区域的创设与使用》课题研究论证报告童秀琴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区角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它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但在幼儿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虽说自然角每班都有,可自然角的存在只成了环境创设的一种形式,教师和幼儿对自然角中的现象和问题却熟视无睹,幼儿对自然角兴趣缺乏。
我们针对这种现状,以幼儿与自然角之间的关系,自然角对幼儿的重要性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入分析幼儿园应如何创设和利用这种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我们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才能开展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区角活动~使区角活动真正发挥出特有的教育功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活动区,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妈创于欧洲的早期教育机构。
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界流行“开放教育”思潮~以游戏活动为主~创设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环境成为早期儿童教育的主流。
自然角活动区域更被看作为一种“学习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海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实现关键经验的各种活动就是以各个“兴趣区”或“活动区”为中介展开的。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不断传入~自然角活动区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咱教育活动形式。
尤其是在新程理念的指导下~各种区域活动更是在幼儿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活动区的理解不够深入~区域环境创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如有的幼儿园设置的自然区域不够丰富~幼儿不感兴趣。
活动区域永远不能流于形式~否则由因设置不当~相互干扰。
导致一些班级的区域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我们将以自然角区域环境的创设入手~解析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班及区域活动创设的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创设方法及区域活动的合理使用。
国外幼儿园自然角研究:现状与展望在幼儿园教育领域,自然角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它不仅是孩子认识自然、探索科学的空间,也是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国外对幼儿园自然角的研究和实践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现状与展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国外幼儿园自然角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
1. 国外幼儿园自然角的现状1.1 美国在美国的幼儿园教育中,自然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许多幼儿园都设有专门的自然角,其中放置了各种植物、昆虫和动物标本,以及相关的科学实验工具。
这些自然角的设计旨在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和关爱。
1.2 欧洲在欧洲的幼儿园教育中,自然角同样受到重视。
许多国家的幼儿园都采用了开放式的自然角设计,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和游玩。
一些幼儿园还注重引导孩子参与种植、养殖和环境保护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1.3 亚洲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幼儿园自然角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兴起。
日本的幼儿园通常会将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积极鼓励孩子们与自然亲近。
而中国的幼儿园则开始倡导自然教育,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自然角,帮助孩子们建立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2. 幼儿园自然角的展望从以上对国外幼儿园自然角的现状的了解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展望:2.1 多元化的自然角设计未来,幼儿园自然角的设计将更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摆放植物和实验工具。
可能会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或其他创新科技,打造更丰富多彩的自然角环境,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
2.2 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未来的幼儿园自然角将更加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联系,激发孩子们对身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户外教育和实地考察活动,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责任感。
2.3 融合跨学科知识未来,幼儿园自然角的教学内容将更多地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如数学、语言、艺术等。
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和自然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自然角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教学,以激发孩子们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一、在游戏中观察,激发热爱观察的兴趣因此,作为幼儿园、幼儿教师应该注重游戏的设置,“小白兔,是三瓣嘴。
”“对,可是不一样,蜗牛的嘴是下嘴分两瓣。
”通过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足见孩子的聪明才智,这样,不更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兴趣吗?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人格被奴化的孩子。
一次观察蜗牛时,一个孩子突然喊道:“快看,蜗牛的壳少了一块!”大家靠近蜗牛,纷纷议论:“怎么掉的?”“都露出肉了……小蜗牛多疼呀!”个别孩子掉下了眼泪,甚至哭出了声。
当时,我真想马上告诉他们蜗牛的壳还会再长出来,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让孩子们开展科学探索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安慰了孩子几句,紧接着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惊奇的问题:“这只蜗牛的壳还能再长出来吗?”孩子们睁大眼睛望着我,开始猜想、思考。
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但没有人说“能”。
于是,我说:“那咱们一起观察来找出答案好不好?”孩子们一致同意。
二、在生活中观察,体验观察的丰富多彩实践证明,让幼儿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无疑给了孩子一个开放的观察空间,让孩子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倾听大自煞的声音,亲吻大自然的万物,身心娱乐,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而且也发展了幼儿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动手、想象等能力。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幼儿作一名忠实的观众,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我们进入多功能厅后,已经有两个班的幼儿在自由活动,我认为这是一次观察的好机会。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帮忙‘找危险’,如果你认为别的小朋友在人群中玩的时候有可能发生危险,就大声告诉我们,看谁找得多!”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立即目不转睛地盯着“游戏的人群”。
一会儿,我听到一个接着一个声音响起:“那个孩子躺在地上,会被乱跑的人踩到!”“老师,有人扔玩具,差点砸到别人”……孩子们还针对刚才发现的危险制定了一些规则。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欣喜地发现,到这里活动时,孩子们会自觉遵守自定的规则:每当有其他班进入多功能厅,孩子们会自动集中到右半场活动;每当有比他们小的弟弟妹妹去玩海洋球;他们会很自动让出来玩其他玩具……孩子们能感受到谦让既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他人的关爱。
幼儿园自然角活动实施现状研究引言:一、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概述自然角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创设的一个以自然为主题的活动角落,通过创设自然环境和提供相应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能够主动、积极地接触、探索和了解自然。
自然角的设计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性、刺激性和有趣性的环境,以促进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
二、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现状分析1.自然角的设置不足:部分幼儿园自然角的设置较为简单,缺少多样性和刺激性。
自然角内缺乏与自然相关的材料和玩具,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2.自然角的活动少见:有的幼儿园将自然角仅仅作为观赏区域,没有为幼儿提供实际的参与活动。
这种情况下,幼儿失去了与自然互动的机会,无法真正体验到自然的乐趣。
3.自然角活动的指导不足:有些教师对于自然角活动的指导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他们无法引导幼儿在自然角内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学习。
三、提升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建议1.创设丰富多样的自然角:幼儿园应该加强对自然角的设置,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和材料。
可以创设水池、花坛、果树等,同时提供与自然相关的玩具和材料,如昆虫标本、植物种子等,以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2.组织丰富多样的自然角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观察昆虫、种植植物、观察天气等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然角的活动。
教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指导,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和知识。
3.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幼儿园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加强教师对自然角活动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其他幼儿园的自然角、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实施。
结论: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实施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自然角、组织丰富多样的自然角活动以及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来改进。
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自然兴趣,促进幼儿与自然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自然素养和探索能力。
浅谈大班幼儿对自然角的探索与研究发布时间:2021-09-12T02:10:15.26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丁昊莹[导读] 在我们居住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
即使在城市的街道上,小小的植物也会从路边的石缝中长出来,孩子对生物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方式,家园结合,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引导他们细致观察。
江苏省镇江新区武将新居幼儿园丁昊莹摘要:在我们居住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
即使在城市的街道上,小小的植物也会从路边的石缝中长出来,孩子对生物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方式,家园结合,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引导他们细致观察。
关键词:观察自然角探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自然角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种“隐性课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具有欣赏价值的场地,又是一个探索科学、认识自然,随时可用的探究基地,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自由地观察、操作、探索、从而获得对大自然一些初浅的知识,体验劳动的愉快和珍惜劳动的成果,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初步探索能力,我们应着眼于幼儿的基本生活、游戏生活、主题活动,贯穿一日生活中,探自然角之奥妙。
一.改变主体地位,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我们居住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
幼儿对生物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应鼓励幼儿在室外探索,引导他们细致观察。
培养幼儿的科学品质,包括好奇心、乐于探索的习性、开放性思维、尊重生命的态度以及成为小小自然科学家的兴趣。
以前的自然角创设基本上都是老师进行预设,然后再根据动室的环境进行创设的,幼儿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者。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是进行探索的主人,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新的经验,所以在自然角的创设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以本园大班小朋友为例:在幼儿园早晨的户外活动中,几个大班小朋友陆续签完到,就来到了小花园。
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现状研究——以宿迁市A幼儿园为例摘要幼儿园自然角是幼儿接触、感知、了解自然最便捷的区域,自然角活动是指幼儿教师根据不同幼儿年龄阶段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的教学活动或是区域活动,旨在于培养幼儿仔细观察、不断探索、热爱自然的品质。
本研究选取宿迁市A 幼儿园来作为研究对象,该园重视幼儿与自然的接触。
作者观察与分析A园内班级自然角的创设和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开展的情况,对教师、幼儿、园所、家长在自然角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现状研究。
力图总结X园自然角活动开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改进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自然角活动教师幼儿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Angle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A case study of suqian A kindergartenAbstract Kindergarten natural Angle is the most convenient child contact,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areas, natural Angle activities refers to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goals, combined with the children's interests,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or regional activities, aims to cultivate children watch carefully,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nature. This study chooses a kindergarten in suq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represents and emphasi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nature.The author made a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ural corner of the class in A park and studied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children, kindergartens and parents in natural corner activities.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natural Angle activities in X garden,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natural Angle activities in the kindergarten.Key words: kindergarten natural Angle activity teacher children目录引言 (3)一、幼儿园自然角活动开展的内涵与价值 (6)(一)幼儿园开展自然角活动的内涵 (6)二、对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现状考察——以A幼儿园为例 (7)(一)幼儿园班级自然角创设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7)三、幼儿园自然角活动开展情况的观察与分析——以A幼儿园为例 (9)(一)幼儿在自然角活动中的表现 (10)(二)教师在自然角活动中的指导 (10)(三)家长对自然角活动的支持情况。
幼教论文:浅谈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主张儿童是学习的主人,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本位应该尝试由儿童做决定和做选择,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尊重儿童。
在儿童本位的视野下,主张环境的创设应做到以下几点:1、环境创意来源于幼儿生活;2、环境设计邀请幼儿的参与;3、环境布置支持幼儿的需要;4、环境评价追踪幼儿的反应。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优质环境,充分发挥班级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班级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每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引出如何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而是在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一步一步探讨应该为儿童创设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好的环境一定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环境创设来源于谁?来源于儿童,而儿童在发展中又离不开自然,自然会赋予儿童灵性的力量。
因此在环境创设中很重要的是与自然相结合,说来也许很空洞,但与当下的主题活动也密切相关。
就上学期开展的“多彩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为例,结合了每个主题活动下的内容与自然相联系。
当然很多活动局限于幼儿园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在“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小朋友与爸爸妈妈回归大自然,一同去寻找秋天的落叶和果实,在寻找中感受、观察和体会,然后让他们把收集的成果带到教室中,一起布置教室,在有限的资源中,以儿童为主创设主题环境。
这只是说明我们有意识的去以孩子为中心去创设,但在思考中发现这可能还不够。
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和写作方法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和写作要求写作指导: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人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步骤。
选择题目的时候,首先要重视科学性的原则,不能选择违背自然规律的课题。
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题目。
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尽可能从别人尚未发现、尚未研究、尚未重视的方面去考虑选题,尤其要结合自己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和学习、钻研中所得到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认识、新体会去选择题目。
题目还应当确定得小一些,这样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就会有所限制,题目一大,写的时候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例如,对中学生来说,选择“论数学解题思路”“试论物理竞赛试题的命题原则”“氧气制作法新探”“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综合考察”这样的题目,就不如选择“从一道数学试题谈解题思路”“关于一道物理竞赛题命题条件的商讨”“一种简易的氧气制作方法”“利用苔藓监测大气污染”。
后面这些选题,缩小了问题的范围,专门研究某一个“点”,容易把握,写深写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搜集材料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必须核实观察、实验、调查、考察所得到的事实、数据,核实查阅报刊书籍、科技文献所得到的资料、例证,以免材料出现差错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
幼儿园植物角国外背景文献
(一)重装饰,创设趋于表面化
豪华版的植物角成为了很多教师的追求,他们认为美观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所以铺绿绿的草坪、添置流动的人工溪水,收集大量的观赏植物,看上去固然很高大上,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为了创设而设计,孩子们的兴趣能维持多久
(二)缺常识,养护需要科学性
很多教师对自然角的动植物认识不到位,往往造成养护过程中植物的枯萎、干死,动物的不幸夭折。
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植物角的一草一木进行呵护呢
(三)轻教育
自然角是幼儿探索的宝地,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需要与他们去对话,但目前很多教师为了评比而掀起一次植物角创设高潮,日常生活缺乏与这个区域角的互动,即使有也只是让幼儿浇水、拔枯叶、喂食、换水而已。
或没有观察记录,或者有记录但流于形式,漠视了孩子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
(四)四季为线索,结合主题活动,让自然角活起来。
1.一年四季,动植物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符合季节特点的植物角,可以增加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欲望。
结合季节,养护更换,让幼儿在观察、探索、比较、区别、记录中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建构新的链接。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有计划地设计内容,比如:春天万物复苏,用蝌蚪、蚕宝宝、土豆、蚕豆等“天然玩具”来激活春天的自然角;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用蔬果造型、亲亲稻草人、美丽的落叶来点亮秋天的植物角。
2.植物角的创设还可以跟主题教学活动同步。
如在“动物的秘密”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重点增添一些小动物,比如:乌龟、泥鳅、兔子、螺丝等等,使植物角与主题活动互相渗透,让孩子在有灵气的自然角中发展起来。
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篇二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摘要: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甚晚,1915年,一批年轻学者倡议成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是在这片土地上自主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刊物问世。
1928和1929年,先后成立了国家级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
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过、建立了博士学位制度,但从未实行。
起步甚晚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科技混谈的政策影响,多次在似曾相识的压力下挣扎。
其实,不同时期政策要求的相似性,跨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的差异,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沉重束缚。
1953年朝鲜停战之后,中国第一次有可能在较稳定的环境中全力从事经济建设,当时工业部门的研究力量几乎等于零,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为工业部门解决过大量实际问题,以物理研究所(50年代初曾经称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为例,它承担过的任务包括:为黑龙江阿城仪表厂解决铝镍钴永磁合金浇铸余料的再利用问题,为鞍山钢铁公司解决延长耐火材料寿命问题,为建筑部门研究加速水泥凝固的方法,为飞机制造工业研究铝合金相图,为电机业研制单取向和双取向硅钢片等等,这些工作多数都没有总结成学术论文,留下来的完整记录很少。
前辈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为冶金提出的连续轧钢中的钢锭冷却速度,专门解决了一个热传导问题。
这篇文章30多年以后才发表在庆祝周培源先生80寿辰的文集中,可算是一个特例。
总之,当时科学工作者们投身思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没有十分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意义。
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没有把基础研究置于特别地位。
这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国力的。
周恩来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说:“在过去几年中间,我国的各种工作都在开始,我们在目前需要和技术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较少,这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幼儿园自然教育项目活动论文“亲自然”教育,即是让幼儿与大自然进行更加亲密的接触与互动,从而维护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一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和自然的探索和认识。
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受欧洲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启示,我们也愈发注重让幼儿真正接触自然、回归自然。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膨胀,幼儿与自然渐行渐远,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及阻碍了幼儿与自然的接触,这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诸多的影响。
因此,我园通过对课程的开发、转变教师的观念等手段让幼儿在最大程度上跟大自然有亲密接触。
一、亲自然教育的特点1.自然性。
亲自然教育活动的自然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自然性上,还包括活动环节及操作材料的自然性上。
比如在“在秋天里”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大自然中捡树叶、观察树叶、拓印树叶、树叶拼画等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真实感受秋天的丰收和美。
2.整合性。
亲自然教育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活动具有相关性并具有融合性。
例如:放风筝、爬竹竿活动让幼儿体验了奔跑和攀爬,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健康;观察种植园会引导幼儿对植物的特征、生长情况等做出描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树叶拼贴画活动让幼儿共同合作完成作品,提升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植物种植会促使幼儿观察、测量、对比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蔬菜拓印画要求幼儿利用各种颜色及植物原有的特性完成作品,激发了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3.直接经验性。
亲自然教育具有直接经验性。
幼儿会在天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有效互动,形成有效的自我认知。
与在教室里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同,亲自然教育更加注重幼儿与自然物的直接接触,关注幼儿经验的直接获得。
4.随机性。
亲自然教育活动可以是预设的各类活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所以具有随机生成性。
例如:幼儿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现地上有很多蚂蚁,教师便可随机引导幼儿思考:蚂蚁平时住在哪里?蚂蚁是怎么生活的?蚂蚁是怎么运粮的?这样,一个关于“蚂蚁”的亲自然教学活动便随机生成了。
生活趣味多样整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合理地利用幼儿园环境,有效地进行自然区的设置,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用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获得科学知识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把自然角当作幼儿认识自然界、探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把“关爱身边的动植物,培养幼儿探究兴趣,提升幼儿科学素养”作为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总目标,也是幼儿进行观察和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资源。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我觉得幼儿园的自然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创设: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性1、从“教师布置需要”转为“关注幼儿需要”出发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将自然角的布置由教师为主转为关注幼儿的需要出发。
每班的动物、植物角都由孩子们亲手饲养、种植。
每个班级都从幼儿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了各种动植物生长小实验,如“根的穿透力”“植物每天喝多水”“植物生长需要什么”“葱和蒜一样吗”“植物都喜欢温吗”“花盆上的洞有用吗”“观察蚂蚁”等,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幼儿生活经验我们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自然角环境的创设中。
例如,我们班的幼儿在幼儿园里吃过了炒绿豆芽之后,我们就组织幼儿进行了“我们也来发豆芽”的实验活动。
首先从选豆开始,幼儿知道要选择颗粒大、饱满的豆子,然后进行浸泡、再选择有孔的容器,盖上湿润的布,然后就是每天对于豆豆的观察和照顾了。
豆豆一点一点的出芽,长大,孩子们每天都要问,什么时候豆豆就长成了和我们吃的豆芽一样的了。
幼儿看着自己熟悉的豆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来的,他们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内容选择跟随季节我们根据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变迁,根据幼儿不同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地选择符合的年龄特点动植物进行。
幼教学科类论文让自然角“灵动”起来——浅谈幼儿园自然角创设与指导策略【摘要】自然角是幼儿随时可用的实验室,是班级活动区的一个重要区域,是幼儿园隐性课程资源之一,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有效、有意义的自然角活动能丰富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科学的能力,激发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针对目前幼儿园自然角创设中“纯摆设”“少支持”“无兴趣”等存在的常见问题,在当前深入学习《纲要》和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过程中,本文浅谈自然角创设与指导策略,提出“围绕季节,丰富内容”,“根据主题,灵动课程”“有效管理,幼儿自主”“家长参与,和谐共育”的管理指导策略,并支持幼儿的兴趣探究,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家长对自然角的教育价值的支持,以及幼儿园自然角活动为儿童的整合性学习提供了支持,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自然角创设指导策略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来的无生物等用品场地,是幼儿开展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一、幼儿园在创设自然角中存在的问题(一)纯摆设,脱离教育意义自然角的内容单调、死板;自然角的环境、布局创设大多由老师包办,从老师想法出发;自然角的材料缺乏养护、更换、使之成为一些摆设。
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不到位,自然角的创建带有盲目性、随意性,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莫视孩子体验的过程,剥夺了孩子观察、探索的机会,渐渐地孩子对观察活动失去兴趣。
例如:为了自然角要评比,迎接检查、开展开放活动等,老师才请小朋友带各种动、植物等放在有限的空间里,受场地限制设立在一个小小的角落挂个自然角的牌子,便算是创设了一个自然角,而后是无人问津,几天过后花儿谢了、鱼儿死了,留下几个空鱼缸、枯萎的植根孤零零塌陷在花盆里,自然角纯粹是摆设,最后脱离了教育意义。
(二)少支持,缺少兴趣引导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不到位,自然角的创建带有盲目性、随意性,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比如自然角的内容没有及时充实跟进;创设的内容幼儿不感兴趣;设计的记录表与孩子们的认知不符合;记录表的含义不能为幼儿所理解或不便于幼儿操作;为了应付检查记录表内容老师造假代笔等。
图1 室外自然角从幼儿的探索轨迹出发——中班幼儿项目式自然角的实践【背 景】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发现创造的乐趣。
”班级自然角的植物相继被太阳晒死、被雨水淋着烂根,这时孩子们对这些植物的枯萎现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他们发现了问题的原因,想要给植物找一个更加适合的地方,但最终也没有找到,只能靠自己的双手给植物们设计搭建一个能够遮阳挡雨的大屋顶。
恰逢班级需要开展项目活动,我们就将孩子们想要搭建屋顶的愿望通过项目活动的形式展开。
整个活动开展,我们都遵循孩子的探索轨迹出发,带领孩子对寻找场地、设计屋顶方案、实施搭建等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发现,寻找相关问题的解答。
教师只是作为孩子活动开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助推者,活动始终以孩子为主体,以发展幼儿的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合作交往为目的,最终通过孩子的实践完成属于他们心目中的自然角。
【关键词】 项目活动 探索轨迹 实践一、我要——来找家九月开学初,班里植物角创设需要孩子们带一些自己种的植物或者自己喜欢的植物拿到幼儿园来照料,孩子们开心地在自己的植物做标记,放到架子上。
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孩子们像照顾娃娃家的宝宝一样照料自己心爱的植物,给植物浇浇水、看看植物的变化。
但是植物放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发现植物枯萎了、晒死了,植物角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植物到底放哪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是我们项目活动开展的起因。
(见图1)案例1:植物被晒死——搬进晨间锻炼后,小朋友们在植物架旁的圆凳上休息,突然听见桐桐大声的喊道:“啊!我的植物怎么变黄了,叶子也变得干干的了。
”瑶瑶也走到自己的绿植旁看了看,对桐桐说道:“我的植物长长的叶片也变干了。
”“哎呀,我的植物肯定是被太阳晒死的,晒得泥土都干了,我早上刚刚浇的水。
”“我的也是,这个地方一点也不好,太阳一直晒着的,把我们的植物都晒干了!”可欣皱着眉头说道。
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现状分析与对策迁安市赵店子镇三港湾幼儿园李书艳摘要:自然角的创设也是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自主获取新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因此,自然角又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角现状自主管理贴近生活年龄差异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之一,也是最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丰富幼儿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自然角的空间,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情感、道德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供大家参考。
一、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现状分析笔者根据了解到幼儿园11个班级自然角创设的情况,调查了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过程,以三个班不同年龄段为例,作出如下统计:自然角创设参加人数管理过程与结果结合统计结果和幼儿园自然角现状,凸显以下问题:(一)、自然角参加创设人数少班级自然角创设以来,大多是每班有一位教师一人进行创设,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几乎没有幼儿的参与,即使到了大班,也是只有个别幼儿的参与,没有让自然角真正成为幼儿的活动空间。
(二)、自然角参与管理者人数少从以上表格统计来看,每一个年龄段的自然角管理人数每班只有教师一人代替,而且成活时间只有2个月,也就是说,到了学期结束,植物是烂的烂,死的死,只剩下一只只空花盆,使一次次创设的自然角都流于形式,之后,自然角就成为了幼儿园虚设的一个角落,没有发挥自然角的真正功能,其教育价值得不到任何体现。
(三)教师创设自然角流于形式由于幼儿园工作压力大,待遇偏低,受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周边环境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角并不被大家重视,只是在观摩评比时,大家会搜集一些动植物和水果,自然角的内容单一,而且都是老师在张罗,虽然孩子也会参与也只是带些物品充实其中。
尤其是在管理中老师包办的现象严重,并没有让自然角的材料与这里的每一个变化牵动幼儿的神经,使得自然角与孩子时时发生互动发挥起应有的价值,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评比。
二、幼儿园自然角创设对策环境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原始的自然资源更是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关键因素。
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可缺少的一个区域,是幼儿亲近大自然、走进科学的窗口,是一种活的课程,有助于幼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体现课程目标“自然角”的环境创设要和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紧密结合,让幼儿亲近自然、喜爱动植物、喜欢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初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有趣味性、有观察性、有操作性的环境,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触摸、认识、观察、探索,如:在自然角放置瓜果蔬菜,让幼儿了解外形特征,为进一步观察、操作,采用部分变换的方法,把水果蔬菜做成各种娃娃和水果玩具,使材料增添了新鲜感和可操作性。
利用多种材料拓展幼儿视野,同时自然角的环境变换要结合科学教育的计划、季节变化及幼儿的观察兴趣而及时更换,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让幼儿体验共同种植萝卜、青菜、埋土、浇水等,使幼儿了解原来饭桌上的可口菜肴是经过大自然和人类共同精心培育而成的。
(二)、兼顾年龄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自然角的环境创设要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按幼儿的认知水平,选用合适的内容和材料。
呈现的方式要具有连续性、相关性、变化性和渐进性,既具有统一性又避免雷同性,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如: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观察探究呈平面式的,探究的问题往往只有一个点,既直接又简单,因此小班年龄自然角的内容不宜过多、过复杂,而应该是直观的、常见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变化明显的、幼儿易于观察的植物为主。
如各种豆类的发芽情况、各种叶菜叶的生长情况,饲养小金鱼、小白兔、小乌龟等让幼儿参与照顾和养护;中班幼儿逐步丰富了认知的范围,可比较系列化地呈现各种材料,体现生物生长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到了大班,幼儿已经开始初步具备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探究和建构经验的能力。
自然角的动植物品种就可以多一点,可以让幼儿观察一些生长周期比较长一点的动植物,材料的呈现也应更具有实验性,让幼儿不仅感知事物表面的、外部的联系,还能逐步理解各种现象及其因果关系。
如:观察小蝌蚪是如何变成小青蛙的、根的吸水性实验、植物的向光实验、叶子的光合作用、观察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这样设置的自然角就能从不同层面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需求,使自然角不再成为各类物品的摆设。
(三)、关注内容生活化幼儿更是喜欢身边的事物,喜欢自然界赋予我们众多的材料,如泥、沙、动物、花卉、蔬菜等等,越是从身边发现的有趣事物,对幼儿的吸引力越大,他们愿意全身心投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对自己创设的环境格外地爱护、珍惜。
因此,在自然角的创设中,要选择幼儿身边的事物,由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让幼儿参与搜集各种资料、标本等,让自然角更加生活化。
教师鼓励幼儿天天坚持为种植角的小苗浇水、除草,并和老师一起做观察记录,体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当然,自然角里提供的物品要适宜本班幼儿的观察水平,种类不宜过多。
(四)、注重互动管理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过:“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幼儿园中的自然角在真正意义上属于孩子自己的一个区域,从创设——照顾——记录,都要让孩子成为主人,要根据孩子管理、参与兴趣进行调整、跟进,以保持孩子对自然角的兴趣,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1.人人参与在自然角的创设过程中,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做,凡是幼儿能自己想的,就让幼儿自己想,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世界,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参与布布置。
首先和老师一起来搜集相关的材料,利用搜集的机会让孩子去了解;其次是让孩子把自己搜集来的物品向大家来介绍;最后是将物品和孩子一起来探讨如何布置。
如开学初,收集了一些易拉罐、果冰盒、雪碧瓶之类的生活垃圾,家里随手丢弃的一次性杯子、油桶、损坏的脸盆等废旧物品,通过老师的有意识引导带领孩子一起进行创作,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豌豆、黄豆种子,分别种在用雪碧瓶做成的花盆里,从而引导孩子去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感知阳光、空气、水三元素的重要作用。
有了孩子的参与自然角就会丰富起来,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入幼儿的兴趣,如自然角可以种些什么、如何摆放才美观协调、如何陈列才有利于植物生长,让幼儿共同参与有关自然角布置的讨论。
在中三班的自然角中废旧的泡沫经过涂色和加工成了假山,缠绕上制作的叶藤,下面是一盆喷绿色的盆栽感觉一下就活了;大一班的秋天中用蛋糕盒和稻穗组合成了小小的粮仓,丰收的喜悦一下就突现了。
这不仅体现材料的互动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创设自然角的兴趣。
2.树立责任意识班级自然角创设以后,每一种动植物都需要人们的精心照顾,但不是教师一人的包办代替,幼儿是创设的主人,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去关心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他们也是一个小生命,幼儿通过亲自喂养、管理自然角中的动植物,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会更加关心、爱护自然角。
如小班的幼儿主要是观察和协助教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可以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增添食物等。
中班的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用值日的方法,分工轮流照顾自然角的动植物,也可以集体共同清扫自然角。
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大班的幼儿可以独立地做好自然角的管理工作,自己分工,建立值日交班制,头天值日的幼儿向第二天值日的幼儿交班时,应告知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清扫自然角时,应自己准备工具,结束时要收拾整理好工具,教师在幼儿劳动过程中只是起督导检查的作用。
因为这是他们一天天管理、看护着长大的,他们经历了整个劳动过程,情感和生理上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可以促使幼儿产生再种植的动机。
3.建立观察记录册《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小朋友们不仅是在记录着自己的发现,主要的是在记录中发现问题,归纳结果。
教师在指导幼儿管理自然角的同时一定要有具体操作指导,具体要做哪些事情,要罗列出来,或表格打钩式、或绘画式体现幼儿的参与。
引导孩子直接与其中的呈现物进行“对话”,完善的追踪记录,全面了解过程。
其实携带着问题呈现的方式本身就像一个个的问题。
例如:小三班的“葫芦里的世界”,一个葫芦分层在朝上、朝左、朝右、朝下各开了口子,里面摆放上种子,幼儿自然而然地观察着不同方向的生长情况。
另外,在主题跟进过程中,可以随季节、主题、孩子热点等进行更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在集体中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变化,积累更多知识经验,在幼儿之间达到真正的交流分享。
幼儿在每天自由地记录时,知道了一起种下的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没长出来;谁的先长谁的后长;几天有芽,几天长叶。
运用绘画的形式,孩子们将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甚至死亡情况都及时记录下来,对一些动、植物的习性也有了了解。
当然,在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的观察和学习应以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为主,一般在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宜:晨间来园时、午餐后、离园前。
因为这三个时间段的孩子都是陆续的、零散的,不至于使原本不大的自然角显得拥挤,影响观察的质量。
(五)、融合形态情趣自然角的创设要从班级实际环境出发,充分利用空间、墙面的作用,创设平面、立体、操作的自然角环境,针对光照条件、动植物等维度进行分类等,使自然角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
例如:从上往下的悬挂式,一个个悬挂在空间错落有至的小植物也是立体空间的最佳利用,玩具橱上摆放了各种卡通造型器皿里种植的蔬菜,幼儿处与一种抬头可见低头可观的环境中,这种放、吊、挂三维空间的合理使用随时都会让孩子与之发生互动和作用,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环境一部分,利于幼儿观察记录和发现。
总之,幼儿园里开设自然角,就要让其成为孩子探索的热点,学习的视角。
作为教师,要做好孩子的向导和引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为他们的探索创造一片辽阔的天空,使孩子的智慧插上了翅膀去编织知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