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产学研一体化”实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
一体\两翼\三结合作者:潘春利侯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9期摘要: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好实践教学和加深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院艺术设计系积极探索“一体、两翼、三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型模式,即构建一个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此管理体系下同时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部分的建设;最后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为开展实践教学和促进校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54-04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而实践教学既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和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
尤其是对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无论是基础技能的训练,还是专业设计、制作技能的培养,更是无法脱离系统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步骤,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能力及课程设置的需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而过去功能单一的实验场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训练的需求,为此我院艺术设计系积极探索“一体、两翼、三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型模式,就是构建一个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建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这个管理体系下可以同时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部分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建设;最后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为开展实践教学和促进校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筹设申办报告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河北省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办法>》通知的有关要求,(河北广播电视台艺术培训中心)拟申请设立以艺考培训为主的民办艺术培训学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办学宗旨:河北广播电视台艺术培训中心本着“十年树木,我们树人”的办学宗旨,致力于让每位学生得到最高小的专业指导,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目标:1、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求是新课程标对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有利于加速推进新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增长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2、艺术教育本身具有促进智育、德育发展的功能,同时未来社会对艺术专门人才和具备艺术素质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把它作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人口,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3、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制定高规格的培养目标,创建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改革和优化课程结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促进营造较强的艺术氛围,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使艺术教育与智育、德育相辅而行,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三、办学规模:聘请河北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从业人员及国内外顶尖艺术院校师资,力图打造河北最顶尖的依靠培训品牌。
四、举办者概况:1、拟办学校名称:河北广播电视台艺术培训中心2、拟定办学地址:邮编:联系电话:3、拟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4、拟聘任校长:身份证号码:5、举办者:*******人或***********单位名称五、办学形式:全日制六、招生对象:就业人员,在职人员,应届接大中专毕业证七、现有办学条件:聘请河北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从业人员及国内外顶尖艺术院校师资,力图打造河北最顶尖的依靠培训品牌.开设专业有: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表演、舞蹈等专业。
申请单位(人):年月日。
多元融合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作者:冯竟竟刘传孝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9期摘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阶段的最后综合实践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目前土木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专业化培养与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有机融合不够、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不足、评价方法不够多元、不利于持续改进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该论文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4个土木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目标复合、设计选题耦合、学生团队配合及评价综合、校企联合,探索“多元融合”联合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推广应用性强,可为土木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联合毕业设计;大工程观;多元融合;土木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49-04Abstract: As the last comprehensive practice link in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majors, such as insufficient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compound talents,insufficient in-depth integration between graduat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sufficient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uided by the "big engineering view", this paper takes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four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majo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design topic selection coupling, student teamwork,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teaching practice mode of "multiple integration" joint graduation design, which has remarkable teaching effect and strong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majors.Keywords: joint graduation design; big engineering view; multi-integrati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majors; teaching reform基金項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认证教育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三维’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研究”(M2021182)第一作者简介:冯竟竟(198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教授,副院长。
我校两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
例名单
周福芹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2
【摘要】近日,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公布了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单。
我校提报的《校企“六协同”育人高端定制助推产业转型发展--高水平专业群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互通式教学打破工学壁垒,递进式培养打造德技尖兵--“双规互通、三段递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两个案例双双入选。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作者】周福芹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我校成功入选1项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2.我院两个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3.河北两案例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4.黄河水院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5.我校三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示范案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2024年河北省资助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4.05.11•【字号】冀工信科函〔2024〕226号•【施行日期】2024.05.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2024年河北省资助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冀工信科函〔2024〕226号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若干措施》等相关规定,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工业设计,优化产品外观、结构、功能,开发原创型新产品,根据《河北省资助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操作规程》等文件,我厅制定了《2024年河北省资助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按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项目培育和申报组织工作。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4年5月11日2024年河北省资助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若干措施》等相关规定,根据《河北省资助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操作规程》等文件,特制定本申报指南。
一、申报主体依法在河北省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行管理规范的制造企业。
申报企业有不少于10人的设计开发团队和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近两年企业获得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奖和授权专利共计5项以上。
二、项目条件(一)申报项目以设计为主导,产品设计水平先进,在产品外观、结构、功能设计和品牌整体塑造等方面有较强创新性,对提升行业设计水平具有带动示范性。
(二)申报项目已获得相关专利(版权)或设计领域奖项,知识产权清晰,无权属纠纷。
(三)申报项目产品已投放市场,产品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
三、资助范围和支持重点2022年1月1日以来实施的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项目,资助范围包括:项目产品样机制作,购置实验设备、设计软件,购买工业设计服务,产品检验等。
河北美院书法生毕业就业情况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的文化及艺术素养的书法艺术家和设计师。
这个专业以培养专业书法人才为目标,提供基础理论教育和实践经验,以便学生将书法技巧与创意结合起来。
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毕业就业情况非常理想。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作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许多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参与了各种展览和比赛,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和奖项,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业市场方面,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许多不同的职业。
一些毕业生选择在艺术院校担任书法教师或研究员,继续从事书法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们可以通过教学和研究来传承和推广传统书法文化,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
另一些毕业生选择进入相关的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机构等,从事书法展览、艺术策划以及文化传媒等工作。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家交流,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
一些毕业生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担任书法艺术家、设计师、书法家或艺术顾问。
他们可以接受委托制作书法作品,设计书法字体,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艺术咨询和设计服务。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他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来推广自己的作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表明,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培养成果非常可观。
学校在专业教育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并注重与行业的联系和合作。
这些努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有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总之,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学院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书法教育、艺术策划、设计咨询等不同领域的工作,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
毕业生的成功就业表明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探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行业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
而民办高校正是应运而生的,这些学校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
然而,如何将民办高校发展的优势和产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民办高校发展必然趋势。
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学习培训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工业革命5.0的要求。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产教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产业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产教融合发展,需要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紧密合作,并提高专业实践环节的关注度。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对职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产学合作项目,加强教师培训,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开设与市场需求符合的课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与市场需求相符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同时,也应当关注行业趋势和新兴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能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应当符合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类似的实践基地资助也可以来自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总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产教融合发展,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河北美术学院甄忠义校长专访佚名【期刊名称】《工业设计》【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4页(P8-11)【正文语种】中文甄忠义,1957年7月生于河北省新乐市,现任河北美术学院校长、理事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民盟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人大代表、新乐市人大常委。
同时,兼任河北省动漫游戏产业协会主席、泰中文化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可染画院参事、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顾问。
甄忠义校长自幼喜爱绘画,习画无师无门,自成一派。
他开创的中国朦胧画派,以“无线有形,无眼有神”为特征,凭借一种模糊画法走向国际。
曾在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出版有《太行风情画选集》、《甄忠义作品选集》、《甄忠义画集》《甄忠义精品集》等,多次应邀到日本明冶大学、意大利威尼斯东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讲学。
个人成就:甄忠义校长所形成的“朦胧画风”在中国画坛引起了极大震动,国内和台湾的各大媒体杂志都曾作了专题报道,他也因此被收录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近代书画家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世界书画名家大辞典》和《中国美术家》等辞书中,多次荣获国内国际展览大奖。
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也吸引了一大批画家、青年学生等的争相模仿,并有很多学子前往甄忠义校长那里拜师学艺,相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朦胧画作,进一步奠定了朦胧画风在画坛的重要地位。
朦胧画派(国内称“朦胧画派”,国外称“模糊画派”)逐渐形成、壮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术主张:传统的书画作品,画面清晰,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欣赏者活跃的思维。
而朦胧画派的作品能够更多地给欣赏者提供无限遐想的空间,使欣赏者能够借助于想象达到朦胧美的启示。
朦胧画风,即通过写实画面与抽象画面的截然对立或交叉,力求表现出双向的审美观点,揭示双向美的本质,适应双向的或不同的欣赏层次;同时,将人们带入一个既近似真实,又实为虚构的抽象、幻觉的境界。
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
研究
赵建玲;张静;阎东彬;刘伟娜
【期刊名称】《教育信息化论坛》
【年(卷),期】2024()1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2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调研,明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展开研究,构建四链融合、双层次螺旋、五维协同的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提出产教融合促进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赵建玲;张静;阎东彬;刘伟娜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教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产业学院模式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2.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为例
3.产教融合背景下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产教融合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高质
量发展探索与实践》5.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许昌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产学研教育模式创新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现状述评等。
1、问题的提出:(1)基于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形势的思考。
在教师教育改革工程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学前音乐教育的关注与扶持程度不断提高,为满足社会与市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强烈需求,笔者所在的学院,在现有的音乐学专业上增设了学前音乐教育方向,旨在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能迎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学前音乐教学人才。
(2)基于民办高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现状的思考。
21世纪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理工科类的高校实施并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但在我省艺术类民办高校中,目前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和产学研结合研究的理论实例不多。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办学规模、层次、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例如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从事的幼教工作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陷入专业上竞争不过专业院校,就业上比不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尴尬境地。
因此要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建立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使其专业的实用性和技能性能很好与文化市场直接对接,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和有效途径。
(3)基于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音乐人才为目标,以音乐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师资人才。
因此深入实践产学研一体化,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与社会市场匹配程度的重要途径。
2、课题界定:(1)“产学研”概念:狭义上的概念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的合作和交流;广义上的概念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河北省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状调研与思考作者:卢春娟来源:《职业》2024年第03期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致力于实现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百千万”目标。
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结合工作实际,印发了《河北省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以河北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为基础,以技师学院为重点,在河北省技工院校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建设35个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专业,40所技工院校参与实施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训500名工学一体化教师,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
2023年5月至6月,笔者一行赴邢台、邯郸、廊坊等地的技工院校,通过实地考察、线上访谈等方式对全国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的校长、主管校长、教务主任、专业教师及学生等进行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调研。
通过走访调研,截至目前,河北省18所技工院校10个专业入选全国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有7所技工院校9个专业参与了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工作,其中邢台技师学院牵头完成了全国工学一体化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工作。
2所技工院校入选国家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定州技师学院和冀南技师学院分别牵头的定州技工教育联盟和中原经济区技工教育联盟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为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
(一)学校管理一体化建设院校均建立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由校长全面负责的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机构,建立了工学一体化教学团队,将工学一体化工作列入学院发展规划,按照《河北省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要求,扎实有序地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落地,确保完成“十四五”末和年度工作目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立足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发布时间:2021-12-31T02:21:11.58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22期作者:程佳[导读]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程佳(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31)摘要: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探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要借助网络多媒体力量,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综合效果。
本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立足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效果,同时实现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传承目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互联网;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言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开始深度介入到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进程之中,对于传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形式势必产生影响。
关于学习模式、知识来源与知识之间的互动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削弱。
“互联网+”教育模式加速了传递的方式,有效构筑了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模式,必然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形式、课程教材、培养模式、教师角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变革,重新塑造推广的新格局,有助于实现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文化传承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表现的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精力,高校艺术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结合"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展开,要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起来,充分考虑相关设计。
通过优化高校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机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进而将数字化新型课程教学模式运用到《室内设计》与《模型制作》的课程教学中,并融入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2]。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双创”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其中,校企合作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并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
这就需要高校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合作视角,探索适宜“双创”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石家庄学院以服务企业为视角,基于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尝试采用“校企项目合作式”方式开展“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路径。
一、“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双创”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将“双创”人才培养概括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1]。
据此,“双创”人才培养至少包括以下四项内容:健全的“双创”人格。
“双创”人格是创造性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关键因素及影响创造活动效力的先导因素。
创新创业活动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开拓性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科学的价值观,敢于冒险和接受失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格特质。
良好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愿意尝试并能够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具体表现为:富有想象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擅用多种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
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其想象力,训练其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
较高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工具,将知识和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创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操作与执行能力,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
广博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从事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等。
产学研合作建设规划及实施要求一、建设基础(一)优势特色我院民商系“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包括服装设计与工艺、广告设计与制作、图文信息处理三个专业共同构成,分属纺织服装类、艺术设计类和新闻出版类三个大类。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2005首招生,服装专业有中高职办学22年的历史沿革,先后获批“省级示范专业”“山西省特色专业”“山西省高职示范实训基地”“央财政支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山西省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有实力雄厚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学与管理团队。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2010年首招生,是太原区域范围内唯一的高职专业,拥有一批绘画功底深厚的教师团队是专业优势资源,毕业生就业范围覆盖设计工作室、家装公司、广告公司、印刷业等产业,从事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策划创意与设计制作、广告市场调查分析和营销的广告业高技能专门人才。
图文信息处理专业隶属于学院信息工程系,是学院省优质校建设三个骨干专业内的一个部分,同样雄厚的师资团队实力和信息技术专业优势资源库成果。
学生就业面向家装设计、图像处理、版式设计与编排、网页制作、多媒体出版物制作等装饰公司、网络公司和自主创业网店营销公司。
(二)机遇与挑战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校生数量不足,就业不对口,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跟岗实习在工艺流水线,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导致学生对口就业流失严重,影响了专业发展。
服装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设计师的水平直面企业盈利收益或亏损,事关服装企业发展命脉。
生源少、质量低、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思政工作上,未能在教学科研、技能提升、技术攻关上有大突破,面对机遇力不从心,专业教师习惯传统模式不愿挑战创新,专业教师匮乏。
自我觉醒,改变模式,敢于创新提升自我是时下必须面对的挑战。
与其堵不如疏。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市有广告设计企业百余家,其中广告设计行业急需的创意人才,一般平面设计师都要求美术功底深厚,熟练手绘创作,有较高的美术修养,熟练使用平面和三维绘图软件,至少有两年的工作经验。
81教育现代化·2016年11月第35期创新与创业
DOI:10.16541/ki.2095-8420.2016.35.040
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研究
陈旺,沈宏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摘 要:毕业设计是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整合性课程。
经过毕业创作环节能让学生灵活应用已学专业知识,并结合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有效进行全面的实践教学练习。
在当今“就业难”的背景下,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实践与就业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毕业创作教学环节与岗位就业环节的诸多不相适应。
为此需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模式,加强职场实际项目的引入,形成 “职场、 岗位、 学校”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毕业实践环节中与就业对接的“产学研一体化”
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在加强调研与实践并重的同时,构建出一条适应企业产业一线需求,实现毕业创作实践教学与就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有效融合,提升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职场化”能力。
关键词: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就业导向的毕业创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毕业生对运用已学的技能解决岗位工作的能力,从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河北民办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使学生就业零距离,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毕业创作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相互融合。
并从河北民办高校毕业创作实践教学出发,对艺术设计毕设教学模式、学生创作技能、社会职场需求体系进行整合,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质量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深入探索,形成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环节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现状及问题随着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与就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设计专业在岗位实践教学中也日益显现出弊端,特别是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河北民办高校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体现为毕业设计环节与岗位就业不相符合,艺术设计毕业生欠缺设计创新意识与岗位实用能力的现状给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敲起了警钟。
由于艺术设计近些年扩招,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定位、实践教学方式不够系统,也无法与社会岗位需求相互一致,河北民办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实践教学与社会职业化需求的对接还比较薄弱。
为此,河北民办高校积极探索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加强优秀设计的评审和考核,从多角度为保证毕业环节的质量。
强调毕业设计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展陈效果,并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设计的跨界融合,部分引入企业实战项目,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项目等,力争实现毕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有效对接。
二 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理念构想由于艺术设计与人们生活及社会市场高度关联,因此,毕业设计综合体现了艺术设计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通过探索艺术实践深度来诠释商业设计观念,也是提升艺术设计“产学研”人才质量的核心环节。
具体构想如下: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课题:《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BMXYJJD1618);2016年河北省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602309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旺,男,学历:硕士,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副高),燕京理工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美术学。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沈宏,女,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美术学。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82
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
投稿邮箱:jyxdhzz@
创新与创业
(一) 立足人才培养高度,形成毕业就业相对接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就业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
一方面,消除所有障碍,实习以工作单位实际项目为主,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把企业的项目进行开发,企业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采取全过程培养,多主题参与,统筹安排分工协作,通过毕业设计,将各个环节构成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衔接各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整个流程,体现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整合毕设概念、毕设形式、毕设内容,最终体现毕业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培养,实现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
(二) 实行“民办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产学研一体化”产教双赢的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进入社会职场前的最终的环节,是民办高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实行实践人才培养的最有利阶段,可以成为与企业职场环节相互一致的重要内容。
根据毕业设计人才需求,可以拟建设计工作室、艺术研发中心、校内建厂等,模拟企业真实环境,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应始终贯彻适应性、阶段性、多样性、创新性设计思维,也是建立与市场对话的平台,展现设计成果的平台。
(三)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导向,培养学生“产学研一体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校内的老师,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均能对毕业生塑造职业综合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毕业指导中引入“双师型”教学队伍。
毕业设计中除了职业技能外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创造力与沟通能力也非常重要,全面提高学生“产学研一体化”艺术设计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
(四)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产学研一体化全程培养,有计划实行”模式
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环节与就业“产学研一体化”对接教学中进行细化落实,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其次,坚持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再次,坚持校企共同培育“双师”队伍。
最后,教学上坚持岗位标准。
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毕业生在学校完成初步毕业设计《马大姐食品品牌设计》选题方案,联合企业界技术人员。
毕业生与本校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形成可行性设计方案,制作产品包装设计小样;风格确认后进入产业设计阶
段,在企业生产中毕业生将进入企业的研发中心进入与企业的工艺师、平面包装设计师一起沟通完成毕业设计的完稿成品制作,同时该成果也能作为学校实践科研的一部分,如:河北省文化科研项目《河北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将河北“红色保定”的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成果都列入毕业设计之中,形成科研、产业、教学的一体化模式;廊坊市科研项目《大厂回族装饰纹样的创新设计》,该选题完全可以成为毕业设计研究的一个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文化类的设计研究企业。
同时设计成果能直接被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理念。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创新教学,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社会建立起联系的纽带,也为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设计与岗位对接,提供重要的启示。
三 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实践与就业对接“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现实意义
随着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实践与就业对接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作为与企业对接最紧密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与就业项目对接对接“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河北民办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
而目前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教学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其效力,应加以重视。
2008年,在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着重提出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
这既为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艺术设计人才提出更大的挑战。
要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求,需通过须构建“实习、毕设、就业”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使毕业创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创作技能、社会职场需求达到完美统一,以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实现与现代职场“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对接,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的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研
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0:108-109.
[2] 廖荣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艺
术教育.2006,08:59+61.
[3] 彭亮.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J].创意设计源.2014,0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