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49 KB
- 文档页数:2
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体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益与义务。
同时,还应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人才,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因此,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的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
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更加重要。
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各方共享信息资源,加大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同时,应鼓励产学研三方开展技术交流,加强合作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和目标,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增强公众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认同和支持。
总之,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要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以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只有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的优势和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才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引言民办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统筹,促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完善。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企业、学校、科研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储备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
首先,应以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其次,要完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预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达成。
同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增设特色鲜明的核心课,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指高校、产业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促进了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性,并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本文将探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意义以及实践案例。
首先,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该模式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科学研究的价值最大化。
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中,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与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参与实际的研究项目和工程实践,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需求,为将来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基础。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也有很多。
以中国的“千人计划”为例,该计划旨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他们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该计划的支持下,许多优秀科研人员与高校和产业界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研发了许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也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水平。
另一个实践案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产学合作项目。
斯坦福大学与周边的硅谷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了研究中心和创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创业支持。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调整教育资源,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为了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高校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旨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一、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术研究:不断跟踪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3.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企业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
2.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四、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1.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建立科研合作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高等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高等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内,将教学、科研和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及其推动因素。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将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他们能够在校园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将产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高校可以与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促进创新创业。
最后,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对于促进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加强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从而促进各行业的发展。
同时,企业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资源支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与学术的有机融合。
二、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因素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动,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法律保障,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其次,产业的需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对高素质人才和科研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
与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满足产业的需求,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
最后,学校的改革意识和教育理念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学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与企业合作,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策略要实施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设想和举措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设想和举措引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共同合作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使得研究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需求,获取实际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并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本文将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设想出发,提出相应的举措,以推动基地建设的深入发展。
一、基地设想1.1 基地类型基地应包括产业界、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单位,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如工程、科学、管理、农业等。
1.2 基地功能基地应具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综合研究和技术转移的功能。
重点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基地规模基地的规模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建议初期规模适中,以便在后续扩大。
1.4 基地资源配置基地需要充分利用产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
二、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举措2.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建设。
政策可以包括财政资金的扶持、税收优惠、科研项目经费的专项支持等。
2.2 资金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承担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的支持。
另外,可以积极争取国内外各类基金的支持。
2.3 优秀企业和高校合作优秀的企业和高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办学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相结合,共同打造培养研究生的示范基地。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际的应用场景和研究资源。
2.4 建立行业联盟相关企业可以组建行业联盟,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
联盟成员可以共享资源,互相交流经验,并通过联盟的平台进行项目合作和研发合作。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实践能力。
2.5 建立导师制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确保研究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指导和培养。
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近年来,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一模式通过将校园与产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了产学研紧密合作,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挑战以及其对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优势之一是提供了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学生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能够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机会。
同时,企业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种紧密合作的模式有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作模式需要高校与企业双方建立起互信、共识和共享的机制。
双方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目标,找到合作的共同点,并制定明确的合作规划和目标。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需要双方有足够的耐心和合作意愿。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需要适应不同领域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行业的发展速度和需求差异巨大,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制定个性化的合作计划和培养方案。
高校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对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等教育方面,这种模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和应对行业需求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究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生源及就业具有区域性的重要特征,而且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大多为地方政府,服务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以最终实现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
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行分析。
一、制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理论支撑不足、缺少产学研结合有效实施途径、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起步阶段,政府应通过制度、政策的建立与规范,来引导、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
目前,政府应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完善的政策法规。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调动院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企业履行服务于的教育职责与义务,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费优惠。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产学研调控机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寻求并把握住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从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软硬”等方面共同评价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只有建立更深层面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真正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第31卷第3期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No .32010年5月Journ al of Ji shou Universit y (Nat ural Science Edit ion)May 2010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3011904化学化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李洪雄1,颜文斌2,申绪湘1,梁艳芬3,姚文龙21.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湖南吉首416000;2.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吉首416000;3.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化学化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既是一种互动实践,也是一种合作共赢.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大湘西资源,构建了系列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并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取得了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提高该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大湘西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要健全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平台,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词:化工行业;产学研;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产学研一体化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研究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按照市场规律形成合作共同体,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生产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服务大湘西为己任,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合作模式多样、合作规模扩大、合作内涵丰富、合作机制健全的发展趋势.1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1.1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互动实践化学化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是化工企业、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常以化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化学化工专业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产学研是一种以知识能量转化(产业化和人才化)为特征的交易活动.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具有生产性或创造性的要素合约组合,包括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特征的技术要素合约和以人力资源转化为特征的劳动力要素合约.其中技术要素合约又包括一次性技术转让合约和技术资本化(技术入股)合约;劳动力合约包括毕业生就业性劳动合约和教科人员兼职性劳动合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已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强化市场观念,树立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意识,推进产学研结合.从理论上说,社会分工与企业的合约!本质,赋予产学研一体化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能性.1.2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合作共赢化工化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是一个强劲的发动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具有*收稿日期:200912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课题(湘教通#3号);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课题(ZK3)作者简介李洪雄(6),男,湖南新化人,讲师,硕士,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2009212009171:197.两推动、两促进、两提高!的重要作用,既能够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能够大力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要素合约的组合,企业越成熟、规模越大,其社会化的成分就越多.要想不断提升竞争力,最艰难而又最可靠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技术要素的比重,走技术创新之路.高校和化工企业在技术合作的大门打开之际,人才培养合作的大门也随之打开.高校在培养人才和进行有益于社会的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可以促进高等学校自身的全面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使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成为高校的内在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行为.2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效与困难2.1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实践(1)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革新实验教学内容,凝练实验室特色,开发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功能,挖掘实验室潜力,加强化学化工产品的中试研究,服务大湘西的发展,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2007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成为全国高校化学化工类2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力量雄厚:中心有教师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5人;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高级实验师8人;博士13人,硕士20人;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科研设备先进:建立了各种设施齐全的基础化学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和林产化工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总面积达5400m 2;仪器设备总值2300多万元,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达50台(套),设备完好率达100%;教学理念创新: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积极推行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搭建以信息发布机制、申请预约机制、通知确认机制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教学效果优异:中心独立开设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等6门课程219个实验项目,指导学生获科研课题立项共59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湖南省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科研成果突出:中心教师近5年完成教改课题3项,教改论文18篇,编写教材和著作9本,自编实验教学指导书4本,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 、EI 收录56篇,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余项,开发出20余种新产品或新工艺,转化或推广科技成果10余项.(2)构建系列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大湘西的系列企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诚信互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系列长期合作关系,现有在孵企业24家.与湘泉制药有限公司就杜仲翅果综合开发杜仲亚麻油、桃叶珊瑚甙及以杜仲亚麻油为主体的复方保健胶囊等项目联合产业化开发,与古丈县茶叶局联合茶叶籽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湘西州庚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石煤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成果的中试,与古丈县科技局联合进行湿法提钒中试研究,与湖南鑫海锌品有限公司联合进行超细氧化锌生产及质量技术攻关,与凤凰果果三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进行以姜系列产品为重点的农产品精加工研究,与保靖县仙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进行黄酮素、葛根素生产工艺研究,与保靖友丰锰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进行以低品味碳酸锰及软锰矿为原料还原焙烧电解锰新工艺开发,与泸溪蓝天冶化责任有限公司进行氧化锌矿制电解锌液除氟氯项目合作.学院还配合万企联村专家咨询台!建设工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对各村办化工企业进行对口扶持.地方企业成了吉首大学的技发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3)取得产学研一体化系列成果.学院通过创新、创业,已经成功孵化出湘西州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完成了猕猴桃精深加工系列产品16项,果王素!和富硒猕猴桃果汁!分别获国家保健食品证书,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5部委科技新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公司现具有年产万果汁饮料、千果脯、果王素的生产能力,年产值6亿元,年利税亿元,带动万农民种植66万猕猴桃奔小康国家级星火项目万亩杨梅的深加工,开发出的鲜杨梅果汁饮料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达到了国内先120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2t 1t 100t 22000hm 2.进水平;从名贵中药杜仲翅果中萃取植物精华的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开发出金雪康!杜仲果软胶囊;开发的显齿蛇葡萄(秦简茶)系列产品在保靖县秦简茶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产,已建成5万亩秦简茶基地,1万t 秦简茶饮料生产线,10t 黄酮素、茶多酚提炼生产线.开发的高氮氮化锰合金、高性能锰铝合金等高新技术产品,在湖南三鑫锰业科技有限公司投产以来,年产值9000万元,并获得双高!认证;采用无机溶剂萃取法分离铜锌镉生产高纯氧化锌,铜锌镉的回收率达到9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湘西州庚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改造设计日处理50t 石煤提取五氧化二矾中试装置,综合回收率达80%以上;与泸溪蓝天冶化责任有限公司研究的氧化锌矿制电解锌液除氟技术,除氯后电解液中氯含量小于100mg/L,除氟后电解液中氟含量小于50mg/L,在原有工艺上除氟、氯物料合计成本小于200元/kg;开发的钙化焙烧提钒清洁生产工艺!,复合焙烧提钒清洁生产工艺!和全湿法提钒清洁生产工艺!,完全消除了钠法焙烧技术的含氯化氢、氯气等污染,并且钒的回收率达80%以上,比传统工艺高20%;针对湘西丰富的白云石资源,运用纯净煤气煅烧新工艺,成功开发出纳米氧化镁、高纯氧化镁、活性氧化镁、纳米碳酸钙等系列高新技术产品,产品纯度和活性度达到95%以上;为解决电解锰过程的铬污染问题,开发出无钝化电解锰新工艺!,于200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困难(1)化学化工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还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原因一是部分教师的主要研发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一致,并没有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绝大多数是国家层面和外省市的项目,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二是多数科研人员还不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素质与能力.多数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研人员,只具备专家素质,但不具备企业家的能力.不会经营管理企业,不懂营销策略和市场运作,也不善于洽谈合作,在创业过程中很难把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研究领域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搞规划设计的多,搞应用开发的少,原始创新能力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配套水平差.(2)大湘西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成长型的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较难.科技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十分艰难,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又有限,科技风险投资的引导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而大湘西的引导力度又不够,也严重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二是企业与学院的互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对学院的科研成果能否实现转化,转化后产生的效益分析和市场预测心存疑虑,学院对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承载能力以及成果转化后能否履行合同也是顾虑重重.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需要的中试基地和配套加工的产业化集群还没有形成.3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与措施3.1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为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必须由政府牵头,企业和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要建立产学研!组织协调体系,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无缝对接.直接发展横向联系或合作,包括建立合作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开发的联合体等;互通信息,高校的科研情况应及时向社会各部门发布,社会各部门的需求也应及时通报给高校.科学研究要体现办学宗旨,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确立、寻找课题,从而为大湘西发展服务.要大力推进激励机制改革.建立优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培育优秀科研成果,推进成果转化.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激励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建立高校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倾斜机制,将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学科评审、学位点申报、招生计划等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效紧密挂钩.要建立起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科研工作机制,用科研成果推动产业突破性、跨越式发展;鼓励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机构,重点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科研课题和有助于学校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加快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速度,充分利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要建立健全教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制度,提高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效益121第3期李洪雄,等:化学化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3.2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关键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产学研!创新活动的基本支撑单元,包括建立产学研!科技园、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等.目前,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的投入形式仍主要以项目为主.尽管项目合作具有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等优点,但项目合作难以兼顾共性技术的共用性和前瞻性.同时,研发项目合同的收入通常不足以涵盖创新平台为了该项目研发所投入的所有研究成本,前期的基础研究支出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通过政府稳定的实施有效监管的公共资助,可以确保其研究的前瞻性,同时确保科研方向的持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而通过争取到的科研合同项目,可以保证其满足政府、公众、企业对某项科研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政府的科研经费同企业的科研投入就通过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形式得以衔接.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将科技技术和成果优先转让给大湘西企业,大湘西企业将科技攻关项目优先安排给学校科技人员.3.3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孵化器,及时将高校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向社会和企业推广.同时,经常举办科技博览会、科技成果展览会,展出高校科技成果,促进高校与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易,使高校科技成果为企业所用并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投资数量大、见效周期长的项目,应以实施对外专利转让、股份制经营的机制为宜;对于投入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见效快的优秀科技成果,可以采取建立校办企业,直接进行产业化经营.鉴于高校目前科技成果的特点和实力,要以培育高技术产品群和新兴产业为重要目标,以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技产业化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为主要抓手,以科技政策落实为新的工作切入点,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科技兴农,使科研成果在大湘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实现大湘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化学化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化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主力军作用,以多渠道投入为支撑,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经济利益共同体和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集成双方的优势资源,在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实现深度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促进大湘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of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ResearchT aking Jishou U niversity and the College of Chemistr 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LI H ong xiong 1,YAN Wen bin 2,SH EN Xu xiang 1,LIANG Yan fen 3,YAO Wen long 2(1.Part y P ropaganda Depar tment of Jishou U niversit y,Jishou 416000,H unan China;2.College of Chemistr y and Chemica l Engineering of Jishou Univer sity,Jishou 416000,Hunan China;3.Liter atur e and Journalism andCommunications disseminat ion institute of Jishou Univer sity,Jishou 416000,Hunan China)Abstr act:The professio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research is not only one kind of interactive pr actice,but also is one kind of cooperation altogether wins.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Jishou U niversity r elying on r esources of Western H unan to build a series of integration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research base,and which has suc cessfully created a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and has obtained a series of achiv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ervicing "three dimensional rur al ".In order to fur ther improve the institu te 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erring ratio and enhance Western H unan s ability of undertak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er ring,we should improve the long term ,f K y f f y ;;(责任编辑易必武)122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mechanism and build an innovative plat orm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e words :pr o essional o chemistr and chemical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te gration。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课程体系、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迭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现状,结合智能化制造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就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和创新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交叉学科技术;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设探讨⊙ 孔艳丽(黄河科技学院)引言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快速扩张,各行业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就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新产业不断涌现,行业进一步细化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缺口快速扩大。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掌握多门交叉学科知识,能适合综合岗位要求、理论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科人才。
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教育部将产学研合作列为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要求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高校还应该关注新时期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态势,对接区域工业经济生产现状,了解企业的痛点,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理论与实践能力过硬的、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
产学研研究既是高校人才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深入企业基层,了解企业生产痛点,组织科研沙龙,成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
如何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基于本校优势学科的产学研模式,强化与企业的互动联系,开拓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促进校企之间的双赢发展,对于企业、社会以及高校长远发展均有着重大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产学研发展模式解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传统工科教学中,课程结构有着清晰明了的划分,人才培养与技术岗位刚性对接。
但是新时代背景下,需求更多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更为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责任日益重大。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将教学与科研、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将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一、明确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对于高校而言,产学研一体化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
二、制定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计划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教师应积极与企业、研究所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
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会议,共同商讨合作事宜,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高校教师应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团队。
通过团队建设,可以形成合力,提高科研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教师应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1.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教师应将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界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文将从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以及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具备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平台可以包括实习基地、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
2. 开发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涵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
3.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高校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为了促进工学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我们需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1.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概念及特点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指将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市场等各利益相关方有机整合在一起,协同合作,追求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它可以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并提高产业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可以利用科研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为产业服务的应用技术;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和资源进行创新和开发;市场可以为科技成果提供销售渠道和投资平台。
2.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优势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三者的共赢。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快速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成果,研发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增强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3. 一体化模式下的工学人才培养工学人才培养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关键。
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学生可以参加所在领域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术研究和产学研用结合,使学生掌握更多实际工作技能和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总之,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于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将产业需求、高校科研、科研机构、市场有机整合在一起,协同合作,是当前高校开展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摘要】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发展,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与产学研合作等概念有所区别。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
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在校生2308.51万人,比上年增加76.71万人,增长3.44%;毕业生608.16万人,比上年增加32.73万人,增长5.69%i。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上继续迈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全国共有1100余所高职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比例大约占整个高校招生人数的二分之一,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举世瞩目的。
但由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或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而来,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开展产学研技术能力有待提升。
2002年教育部长周济在高职教育会议说:“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就是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只有建立产学研一体经营模式,才能解决好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托地方经济、行业、企业才能办出特色,一、“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背景我国高职教育产教结合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的高职主要探索单向度的为企业服务,临渴掘井,急于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直到1994年全国工作会议后,及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1],高职教育在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多种模式上探索双向度的“产学研”一体化才逐渐形成为一种发展趋向。
然而,对于“产学研”[2]的内涵及如何使之一体化,还是众说纷纭。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向产学研一体化和服务型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高等教育向产学研一体化和服务型社会发展也成为了现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这里,我将探讨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向产学研一体化和服务型社会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一、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学术和研究三方面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合作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高等教育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产学合作项目。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为产业界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
同时,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到学校,通过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技术。
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科研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支持,高等院校擅长于教育和人才培养,而科研机构则具有研究开发的能力。
因此,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将能够有效地为产业界提供创新的支撑。
最后,高等院校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政府通常需要政策支持、科技支持和经济支持等方面的帮助,高等院校则可以通过自身的研究力量,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咨询做出贡献。
二、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社会是构成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成为了高等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在实现服务型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高等院校应加强社会服务的能力。
通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技术帮助和咨询服务等,高等院校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高等院校也应该进行行业调研,积极倾听社会的需求和诉求,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
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承担责任,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式,与社会建立和谐互动的关系。
同时,高等院校也应该注重公共课程的设置和开发,通过开设有益于社会的实用课程,提升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为社会服务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根据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现状,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各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
高校通过创办高科技产业,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字:高校高科技产学研成果
abstract: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elf-disciplined, predictable and normal school steering system is a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 schools and an important issue of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quality education, realize the management of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enhanc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必将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依靠方针政、法律法规、评估督导、协调沟通、咨询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宏观的管理。
这种变化,给学校办学自主权和个性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也唤起基层学校对校本督导意识和建立校级督导制度的重视。
探索构建具有科学性、自律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校级督导制度,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办学方向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索建立创新型的校级督导制度,对于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空间,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一、校级督导制度的性质和内涵
“督导”的本来含义是指监察、督促和指导。
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只有决策和执行是不够的,对决策和执行的情况必须实行监督,对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实行科学的评估。
教育督导就是行使教育监督和评估职责的教育管理行为。
具体讲,教育督导是指教育督导机构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并向同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报告督导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拟定教育和教学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去进行,使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督导就不成其为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
“校级督导”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教育督导,它是通过制定具体的制度,形成的刚性督导,而不是人为的督导,是学校行政干部与全体教职工“同体督导”(自我督导)的双边活动过程。
校级督导集中了学校制度与情感、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权利因素与非权力因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是校级督导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形成防错、纠错机制。
建立与创新校级督导制度,必须以“制度”和“评价”为保证。
制度应以科学、公正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评价要具有向导性、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促进教职工的发展。
建立校级督导制度要针对学生的成长共性,与个性发展的实际,保证教师在督导工作中的执行力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潜能,提出学校方向性的共同远景,进而使学校整体提升,走向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校级督导制度的必要性
1、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担负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
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人才的重担。
我国政府早在“七五”规划中就提出了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教育督导工作的保证作用,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
”
因此,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校级督导制度,不仅仅是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也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法律法规,推进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保证。
所以建立督导制度不仅是一种形式,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科教兴国的展露,一种民族精神的折射。
2、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的需要
21世纪基础教育着力点是素质教育,这也是建立校级督导的核心内容。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这也是时代赋予学校和教职工的历史使命。
校级督导制度,从表面上看是对人的管理,而实质上是上下机制的互动结合。
一方面,教职工是学校生命力的源泉和整体实力的核心,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决定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走向,成为衡量学校改革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不能视教职工为督导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共同承担责任的研究者、探索创新者;另一方面,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对督导的依赖性,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校级督导制度的任务就是要校务公开,依法治校,把学校教育的共同远景与执行力进行集中体现,通过监控、制度、评价等手段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文化教养,从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