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电气盘接线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943.00 KB
- 文档页数:3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保证盘、柜装置及二次回路接线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保盘、柜装置及二次回路安全运行,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配电盘、保护盘、控制盘、屏、台、箱和成套柜等及其二次回路接线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第1.0.3条盘、柜装置及二次回路接线的安装工程应按已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
第1.0.4条盘、柜等在搬运和安装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止框架变形和漆面受损等安全措施,必要时可将装置性设备和易损元件拆下单独包装运输。
当产品有特殊要求时,尚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第1.0.5条盘、柜应存放在室内或能避雨、雪、风、沙的干燥场所。
对有特殊保管要求的装置性设备和电气元件,应按规定保管。
第1.0.6条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必须是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合格产品,并有合格证件。
设备应有铭牌。
第1.0.7条设备和器材到达现场后,应在规定期限内作验收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包装及密封良好。
二、开箱检查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设备无损伤,附件、备件齐全。
三、产品的技术文件齐全。
四、按本规范要求外观检查合格。
第1.0.8条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安全技术标准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第1.0.9条与盘、柜装置及二次回路接线安装工程有关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与盘、柜装置及二次回路接线安装有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当设备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尚应满足其要求。
二、设备安装前建筑工程应具备下列条件:1.屋顶、楼板施工完毕,不得渗漏;2.结束室内地面工作,室内沟道无积水、杂物;3.预埋件及预留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应牢固;4.门窗安装完毕;5.进行装饰工作时有可能损坏已安装设备或设备安装后不能再进行施工的装饰工作全部结束。
三、对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安装调试前建筑工程应具备下列条件:1.所有装饰工作完毕,清扫干净;2.装有空调或通风装置等特殊设施的,应安装完毕,投入运行。
电气安装接线图规范
电气安装接线图规范一般情况下,电气安装图和原理图需配合起来使用。
绘制电气安装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
1、必须遵循相关国家标准绘制电气安装接线图。
2、各电器元器件的位置、文字符号必须和电气原理图中的标注一致,同一个电器元件的各部件(如同一个接触器的触点、线圈等)必须画在一起,各电器元件的位置应与实际安装位置一致。
3、不在同一安装板或电气柜上的电器元件或信号的电气连接一般应通过端子排连接,并按照电气原理图中的接线编号连接。
4、走向相同、功能相同的多根导线可用单线或线束表示。
画连接线时,应标明导线的规格、型号、颜色、根数和穿线管的尺寸。
电器元件布置图规范
电器元器件布置图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遵循相关国家标准设计和绘制电器元件布置图。
2.相同类型的电器元件布置时,应把体积较大和较重的安装在控制柜或面板的下方。
3.发热的元器件应该安装在控制柜或面板的上方或后方,但热继电器一般安装在接触器的下面,以方便与电机和接触器的连接。
4.需要经常维护、整定和检修的电器元件、操作开关、监视仪器仪表,其安装位置应高低适宜,以便工作人员操作。
5.强电、弱电应该分开走线,注意屏蔽层的连接,防止干扰的窜入。
电器元器件的布置应考虑安装间隙,并尽可能做到整齐、美观。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气配盘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电气配盘标准
1.电气配盘前需要按照电气图纸做必要的解读了解,并严格按照电气图纸要求作业。
2.走线要求整洁,美观,大方。
3.配盘需使用正确合理的劳动工具以保证作业时不对电气元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配盘走线时线槽中不允许有多余电线但单根电线仍需要保有适当余量,可以酌情定量保证整体美观整洁的要求。
5.所有配线要求牢固简洁,确保电线正确压紧,若在接线过程中有接线端子损坏需立即更换并保证电线正确无误的接入。
6.电气图纸中电源指示灯与警灯必须严格区分开来,相应电气件保证线号正确无误接至对应适当位置。
7.接触器上的三相电源必须保证正确无误的接在控制柜内对应的接线端子上,线号确保正确无误,U,V,W必须一一对应。
8.针形线鼻,U型线鼻根据不同的接线端子需要使用对应型号以保证接线的稳定性,整洁。
9.配盘过程中不得多接线,漏接线。
10.甩线作业时必须保证线端两端线号一一对应并严格按照电气图纸要求接线。
11.线缆中24V电源线默认棕色,蓝色接负,电线颜色需要比较电气图纸要求来做,并保证一一对应。
12.白色透明热缩管需根据线鼻型号尺寸使用以保证端子整洁美观,不留痕迹。
13.甩线作业时终端需留出适当余量,剥线作业时电缆黑色护套需剥出20.0mm左右。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U录f看总说明一看系统图f看平面布置图一看安装接线头图一看安装大样图一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一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一加匸管弯一稳住盒箱一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 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义。
当必须交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釆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 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电工接线规范电工接线规范是指在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时,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保证电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以下是电工接线规范的一些要点:1. 使用合适的导线:根据电路负载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导线规格,确保导线足够承载电流。
导线的截面积应根据电流负载大小来选择,避免过小导致过载和发热。
2. 接线盒的使用:在需要进行电气连接的地方,使用合适的接线盒进行接线,确保接触良好、牢固和易于维护。
接线盒应符合相关标准,如防火、防水、防爆等标准。
3. 电缆固定:将电缆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以防止电缆松动、摆动或受到外力损坏。
固定电缆的方式可以使用电缆托架、槽道、绑扎带等方法,确保电缆整齐有序地布放。
4. 接地保护:对于金属设备和导体,必须进行接地保护,以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工作正常。
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如使用足够粗的接地线、接地电阻符合要求等。
5. 标识:对于电路的接线,应进行清晰可读的标识,以便于日后维护和排除故障。
标识可以包括电路名称、接线方式、电缆规格等信息。
6. 过载保护:为避免电路过载造成设备烧毁和火灾等事故,应采取适当的过载保护措施。
可以使用熔断器、断路器等设备,在电路中设置过载保护装置,以保护电气设备。
7. 绝缘保护:电气设备和导线应具备足够的绝缘性能,以避免电气短路和触电等事故。
绝缘材料应具备耐高温、耐老化、耐腐蚀等性能,符合国家标准。
8. 防止干扰:在接线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电磁干扰和电气干扰。
可以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如使用屏蔽线、隔离开关等设备,确保电路的稳定运行。
9. 安全操作:在进行接线工作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如戴好绝缘手套和防护眼镜,确保人身安全。
对于高压设备,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电工操作,不得擅自接触。
10. 定期检查:已安装的电气设备和电线路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可靠运行。
可以进行线路电阻、绝缘电阻等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避免事故发生。
总结起来,电工接线规范包括选择合适的导线、使用接线盒、电缆固定、接地保护、标识、过载保护、绝缘保护、防止干扰、安全操作以及定期检查等内容,旨在确保电路的安全可靠运行,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三级配电箱接线标准
三级配电箱接线标准:。
1.所有连接都必须安装在布线槽或桥架上,每个插座上不能超过四个线。
2、线路之间必须采取正确的接线方式,以确保电流流向合理,避免
过载和热效应造成损坏。
3、连接线必须是符合标准的电线,必须是阻燃、电绝缘能力强的电缆,有一定的冗余余量。
4、每个插座的线路颜色应与配电箱的线路图标签符号一一对应,使
接线更加方便,清晰可见。
5、接线时,线头连接应采取“紧密”的接头方式,或者用绝缘胶带
缠好,将连接线和插座固定,使连接点处于恒定状态。
6、每个线路必须用避雷器、漏电保护器和其他必要的绝缘措施安装,以保证安全。
7、连接完毕后,应检查各线路是否接触良好,连接是否安全,绝缘
是否完好,安装是否按规定标准执行。
8、连接完毕后,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严格的试验和测试,以确保
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气接线作业规范总体要求:1.1作业基本要求:➢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检查元器件外观有无损坏➢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1元件安装具体要求:辅助元件安装要求:(线、端子、按钮铭牌及警示标志、端子排、线号、输入输出铭牌、线槽、螺钉、扎带、套管)1.1导线:➢按图面要求选择合适的线型(线径、屏蔽、品牌等);➢颜色(依图面要求进行,如无要求则按常规要求进行);➢导线进金属孔洞或与锐边金属相连时,应采用护套或套管;➢导线中间不允许出现断线短接点;1.2端子:➢按线径和要求选择并用压线钳压实,固定可靠;一线一端子;1.3按钮铭牌及警示标志:➢固定可靠,保证横平竖直,可借助直尺进行确认,字体平正;1.4线号:➢线号按图纸要求穿线号;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表面干净、字迹清楚、字体朝上;一线一线号;➢每束线束上套上与接线图一致的线号;➢备用线未接入端子的不穿线号,接入端子部分的线号与端子号标注一致;1.5端子排:➢按图纸标注要求摆放端子,数量,型号与图纸标注一致。
➢每一安装单位的端子排的端子都要有标号,字迹必须端正清楚。
➢端子排必须写上端子排序号;图纸有要求的按图纸标记,图纸无要求的必须每隔5档用记号笔涂上记号,以便查对。
➢端子排接线点原则上接线螺钉只允许接一根导线,连接端子要用连接片,不接导线的螺钉也必须拧紧。
1.6扎带(固定夹):➢要松紧合适,不留尾巴。
有工艺要求的按工艺要求捆扎,无要求的间隔距离100-200mm;1.7线槽:➢安装要横平竖直,不留锐边毛刺。
进线孔要有橡胶保护条;1.8套管:➢按图面要求穿软管并加装管接头,导线不允许裸露,软管线路用卡子固定;1.9空开:➢与接线图纸要求的型号一致;2自检通电要求:各部分台子接线完成后要进行通电测试:(空开、插排、开关电源、端子排、电路板)。
2.1空开:➢通入电源后,空开能推上工作位置无跳闸,漏电情况。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8.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8.柜内的口16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三级配电箱接线标准1.电缆线规格和颜色:-三级配电箱的接线一般使用标准的电缆线,具体规格取决于负荷需求和配电装置的类型。
- 常见的电缆规格有1.5mm²、2.5mm²、4mm²等,同时还需要根据电缆的用途选择适当的绝缘类型。
-为了方便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电缆,接线时应根据国际标准规定的颜色进行接线。
例如,蓝色用于零线,棕色用于相线,黄绿色用于接地线等。
2.接线盒安装和接线:-首先,三级配电箱需要固定在墙壁或其他合适的支撑结构上,以确保稳定性。
-安装好接线盒后,根据接线图纸和负荷需求,开始进行实际的接线。
-零线、相线和接地线应根据电源输入端和负载输出端的要求进行正确的连接。
通常,零线和接地线分别与配电箱内的零线和接地线相连,相线则与配电箱内断路器或开关连接。
-接线盒应设计合理,接线清晰,所有接线应牢固可靠,接头应紧固,充分确保安全可靠性。
3.断路器或开关选择与连接:-断路器是保护电路安全的重要组件,在选择与连接时需要考虑负载的功率和电流需求。
-断路器通常具有不同的额定电流、断路容量和动作特性,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断路器。
-断路器的进线和出线应正确连接到配电箱的对应位置,确保正常开关和切断电流。
4.标识和警示标示:-为了方便维护和操作,配电箱的每个线路都应贴上明确的标识。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标识通常包括线路的功能、电压、电流等相关信息。
-此外,警示标志也应贴在配电箱附近,以提醒人们注意电气危险。
总结起来,三级配电箱的接线标准主要包括电缆线规格和颜色、接线盒安装和接线、断路器或开关选择与连接,以及标识和警示标示等方面。
遵循这些标准可以确保配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同时也方便维护和操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接线标准,建议查阅相关国家电气标准和规范,并遵循专业电气工程师的指导。
电气工程中的电气接线规范要求电气接线是电气工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电气接线必须符合一系列规范要求。
本文将对电气接线的规范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1. 电缆选择和标识在电气接线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电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应根据电气负荷和工作环境条件来选择电缆的额定电压和截面积。
其次,对电缆进行正确的标识,包括标注电缆的名称、型号、额定电压等信息,以便于后期维护和故障排查。
2. 导线颜色标识为了方便区分电源线、地线和信号线,在电气接线中,导线的颜色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标识。
通常,红色用于表示电源线,绿/黄色用于表示地线,其他颜色用于表示信号线。
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导线的颜色迅速判断其用途,避免错误接线导致的安全隐患。
3. 线缆规整和保护为了确保电气接线的整洁美观,线缆应当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规整和保护。
首先,应采取适当的线槽、管道或电缆桥架等设施进行导线的布置,避免纠缠和交叉引起的干扰。
其次,应使用专业的线缆保护套管或保护带对导线进行保护,以防止机械损坏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4. 接线盒和接线端子选择在不同的电气接线应用中,接线盒和接线端子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接线盒应具备足够的容量,以容纳各种接线点。
接线端子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稳定的接触性能,确保接线的可靠性。
此外,接线盒和接线端子的安装位置和固定方式也需要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5. 接地规范在电气接线中,接地是保证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根据相应的接地规范,应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包括接地线的选择和布置、接地电阻的测量和控制等。
同时,还需要按照规范对金属设备进行接地,以减少电气系统中的接地故障和电击风险。
6. 绝缘和绝缘测试在电气接线中,绝缘是防止电气设备发生漏电和电击事故的重要手段。
因此,绝缘材料的选择和绝缘层的施工要求非常关键。
在接线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绝缘测试,以确保绝缘电阻符合要求。
如果绝缘电阻不达标,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绝缘修复,以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气安装接线规范1.电气接线颜色必须按标准接线颜色执行,线径大小必须满足设备所需用电量。
2.按图正确接线。
电气连接接线牢固、良好,配线应成排成束地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敷设,要求整齐、美观、清晰。
横平竖直,层次分明。
导线的长度合适,端头压接牢固,端子压紧。
3.电缆及桥架的敷设应远离锅炉高温部分,如现场条件限制应在高温区域加装保温材料。
4.电缆及桥架的敷设应避免与导热油油管平行或交叉,避免导热油渗漏引起电缆起火事故。
5.柜内和桥架内电缆走线应符合:电源线和控制线尽量分开,均匀分布,理顺以避免交叉,方向一致。
6.当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可动与固定部份时,如跨门的连接线,必须采用多股铜导线,并且要留有足够长度的余量,以免因弯曲产生过度张力使导线受到机械损伤,并在附近端子处要用线夹卡紧固定线束。
7.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
凡是多股软线的连接头,一律用冷压接头压接。
螺丝连接时,弯线方向应与螺丝前进的方向一致。
为保证导线不松散,多股导线不仅应端部绞紧,还应加终端附件或搪锡。
采用压接式终端附件是较好的一种方式。
8.线束敷设必须合理,不得妨碍电器的拆换或维修,不允许导线在两只接线柱中间走线,不得遮掩线路标号和观察孔眼。
9.强、弱电回路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并应分别成束分开排列。
10.双屏蔽层的电缆,为避免形成感应电位差,采用两层屏蔽层在同一端相连并予接地。
11.设备中辅助电路的连接线,均应在两端套装标号头。
所有标号头应根据接线图所注明的数字或英文字母,将其输入电脑印字机,打印在专用套管上,套管直径应与套装的导线粗细配合。
标号头的长度一般为根据线号长短电脑自行输出,标号头的套装要求数字排列方向统一。
如是水平套装,数字从左到右,如是垂直套装,数字从上到下。
标号头要求字迹清晰、正确,一般不得用手写标号头。
使线号有字的一面朝外。
12.如控制箱面板有按钮,指示灯等元件时,须将门上各导线整理好,用扎线带沿箱表面绑扎整齐。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电工之家•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