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中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节力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力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预习案【预习导学】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叫做力。
物理学中力通常用字母表示。
3.我们在讨论一个力时一定存在个物体,一个是另一个是。
因此力不能离开良个物体而单独存在。
如图所示:足球运动员在踢球时,相对足球来说是对施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探究案【合作探究】探究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用手用力拍击桌面,手有何感觉?分析:手拍击桌子,手是,桌子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但手感觉到疼,说明手对桌子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桌子对手的,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在这个过程中手是物体又是物体。
同时桌子是物体又是物体。
2.用自己的左手用力拍击自己的右手,是否只有右手感到疼?分析:左手拍击自己的右手,左手是,右手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但左手也感觉到疼,说明左手拍击自己的右手的同时,受到了右手给左手的,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
也就是说。
4.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探究并思考: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相互作用吗? 请举例说明。
探究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干什么?轻轻用力弯刻度尺,刻度尺会由直变;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用力拉皮筋,皮筋会,用力压弹簧,弹簧会。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课本图6-4甲图,运动员用力踢球,力使物体由变为。
守门员接住足球,可以使运动的足球发生改变。
(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是由快变慢,还是由慢变快;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6交流与讨论。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开,让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如下:1. 第1节:物理学简介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认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第2节:物理学的单位学习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3. 第3节: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知道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掌握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教学重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3. 单位换算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科学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 物理学简介定义: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
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推理。
2. 物理学的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3. 科学探究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学习摩擦力,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本章共有5节:1.第一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以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加深对力的理解.2.第二节“怎样描述力”,知道力的三要素都会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力的单位N,感知力的大小,能用力的图示来形象的描述力.3.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道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4.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5.第五节为“科学探究: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关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力…………………………………………………………1课时第二节怎样描述力………………………………………………1课时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课时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1课时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课时专题五力与力的作图……………………………………………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例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养成在常见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铁块、木块、水盆、钢球、铁钉、弹簧、橡皮筋、篮球、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学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学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学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学生丁: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学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学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师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出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归纳得很好,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学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学生乙:(b)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学生丙:(c)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学生丁:(d)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学生戊:(e)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铁,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铁.学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橡胶棒,受力物体是纸屑.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板书:(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学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学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学生丁: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师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正确,归纳得很好.演示实验: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铁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 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学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学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教师用多媒体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解析: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A不符合题意;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地同时也会给人向前的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火箭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反之燃气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只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与方向,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D符合题意.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2.本节课,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6.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六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分类:分别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示例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示例讲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条件。
5. 例题讲解:出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拉力和压力是同一种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哪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拉力(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下列哪种情况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A.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C. 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D. 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同3. 解答题:(1)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第三个力的大小是多少?方向是什么?(2)一块橡皮从桌子上掉下来,落地后静止,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否平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矩,力的作用顺序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6.1 力》导学案1(新版)沪科版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力的作用效果。
2、能熟练运用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运用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知识清单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物体间里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另一种是物体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吸引、排斥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施加力。
换句话说,产生力的物体,即是施礼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也就是说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典例剖析例1巴西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运动员用头顶足球时(如图),足球向内凹陷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同时足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又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解析】运动员用头顶足球时,足球向内凹陷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同时足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又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类型突破】力的作用效果温馨提示:(1)物体的形变是指物体的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有些情况下,物体受到了力,但其发生的微小形变是我们觉察不到的、(2)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来描述,如果运动速度、运动方向有一者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都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变式题1下列事例,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A、水平用力匀速拉弹簧,弹簧变长B、降落伞匀速拉弹簧,弹簧变长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陷D、火车正在进入站台【解析】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是形状发生改变,故不是运动状态在改变,A不符合题意;降落伞匀速直线运动,故运动状态没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人坐沙发,沙发凹陷说明形状发生改变,故不是运动状态在改变,C不符合题意;火车进入站台,速度逐渐降低,故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D答案符合题意,故选D、中考链接1、(’11河南1题1分)作为经典力学的先驱,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正确地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12河南3题2分)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解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脚用力向后蹬地,给地一个向后的力,同时地就会给脚一个向前的力;人原来是静止的,受力后向前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3、(’10河南)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解析】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B、C、D均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故选A、达标检测1、下面有关马拉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马可以拉动车,是因为马拉车时,车并没有拉马B、马可以拉动车,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C、马可以拉动车,且马拉车的力仍等于车拉马的力D、以上说法都不对1、一个足球运动员将球踢向球门,足球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后飞进球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1节~第4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第二章《力的作用》:第5节~第8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含义;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收集数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公式、定律等。
2. 示意图: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计算题:求解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
(3)实验题: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详细解答见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等。
3.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一.新课引入: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二.新课讲授1、在自然中: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⑺风是怎样形成的?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海市蜃楼现象原因——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
2、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看课本图1-8------图1-13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二:隔掌吸钉实验三:摩擦起电实验四:放大镜一矿泉水瓶中装水。
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这个传说真实吗?实验五: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
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
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第二节探索之路一.新课引入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篇一:八年级物理全册 6.1 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6.1力【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解释一些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物体间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新知学习(一)力是什么阅读课本101—10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课本101页图6-1中的力现象,找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2、试举出生产和生活中有力存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总结出力的概念并认识力的符号。
4、在上面的事例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思考与辩析:1、一个物体是否能产生力的作用?2、物体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点拔:产生力的条件:一是要有两个物体;二是两个物体之间一定要产生相互作用,如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
这种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力(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用左手击打右手,你有什么感觉?2、用手挤压或拉伸弹簧,你有什么感觉?3、用两手拉伸橡皮筋,你有什么感觉?4、把条形磁铁的两端相互靠近,你发现了什么?5、把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相互挂弹簧测力计,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
在有力产生的情况下,施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____,受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____。
举例关于力的作是相互的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1篇二: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第一节温度和温度计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温度的概念。
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3. 知道摄氏温度的定义及常见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力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教案:第1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1节走进神奇我的教案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的神奇,从而引出物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培养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是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教学重点是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活动过程如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电路通断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索: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电路的通断等。
3. 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如磁铁的磁场、电路的通断原理等。
5. 练习:通过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活动重难点是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现象的神奇,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主动分享观察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进一步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原理。
然而,在讲解和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更多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折射、声音的产生等,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奥秘。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物理学科的科普书籍和文章,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神奇物理现象的引入:我选择了几个引人入胜的物理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和电路通断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6.1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5. 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一个学生上来,让他用手推一下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5. 讲解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6. 讲解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推一下铅笔,观察铅笔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8.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点、相互作用力。
9. 作业设计:(1)请解释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力的例子。
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一个人推门,门受到人的作用力而打开。
(2)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1 力教学目的:1.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 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演示)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
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导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新课引入讲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张飞对关羽做老二不服,于是,一天趁酒后要和关羽比力气,谁把自己提起来谁赢,张飞用尽全身力气向上提起自己的头发,他失败了,关羽用一根绳子系住自己的腰,另一端绕过树杈,用力往下拉,成功了。
张飞为什么失败了?要想知道原因,必须学习有关力。
(二)自主预习案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1、力是对的作用,有一个力存在必然同时存在两个物体,即物体和物体。
2、力既可以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例:,又可以发生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例:。
3、力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4、力的作用效果是、。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两一个物体对他施加的反方向的力的作用,我可以举例说明:6、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物体。
(三)课内探究案◆探究点1: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老师点拨: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第一节力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补充简易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仪器的重要作用。
关于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也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去让学生感受、概括出来的。
学点1 力是什么问题:观察教材P13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一切物体都在运动__。
请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__汽车、火车、轮船行驶等__。
观察教材P101图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图6-1-1问题1:以上每个力现象中,总会涉及__两__个物体。
问题2: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呢?[答案] 如表所示问题3: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案]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存在某种作用。
问题4:一个物体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问题5: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 能,例如磁铁吸引铁块。
总结:力是__一个物体__对__另一个物体__的作用。
学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仿照教材P102实验探究,做一做:手拍桌子、两只手互拍、手拉橡皮筋、手提书包。
体会一下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图6-1-2问题1:说出你进行以上活动时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力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答案]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2:日常生活中你还有类似的感受吗?举例说明。
[答案] 游泳、划船、走路等。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了力,乙物体也对甲物体施加了__力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相互__的。
学点3 力的作用效果观察教材P103的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6-1-3 图6-1-4问题1:观察弓受力时,发生了什么作用效果?请举出类似的例子。
[答案] 弓受力时改变了形状。
举例:揉面、打球等。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讲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张飞对关羽做老二不服,于是,一天趁酒后要和关羽比力气,谁把自己提起来谁赢,张飞用尽全身力气向上提起自己的头发,他失败了,关羽用一根绳子系住自己的腰,另一端绕过树杈,用力往下拉,成功了。
张飞为什么失败了?要想知道原因,必须学习有关力。
(二)自主预习案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力是对的作用,有一个力存在必然同时存在两个物体,即物体和物体。
2、力既可以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
例:,又可以发生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例:。
3、力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4、力的作用效果
是、。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两一个物体对他施加的反方向的力的作用,我可以举例说明:
6、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物体。
(三)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1: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老师点拨: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探究点2:力的作用效果
1、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
引,速度变快。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
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2)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力使物体。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力使物体。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力使物
体。
(3)注意: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分析: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
发生了变化。
再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概括力的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例题1:如图所示,(a)(b)表示力的作用效
果.其中(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____________ ,(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例题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 B.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3、力的单位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是。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探究点3: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观察现象: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分析: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看课文第33页图12.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
也就是
说。
(四)当堂训练案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4、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5、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
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
明力能。
6、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