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刮强度测量——佰汇兴业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外墙腻子检测标准外墙腻子检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外墙腻子的质量,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外墙腻子检测的标准及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外墙腻子的厚度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外墙腻子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得小于3mm。
在进行检测时,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对外墙腻子的厚度进行精确的测量,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外墙腻子的平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外墙腻子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保持表面的平整度,不得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在进行检测时,可以使用平板和直尺等工具,对外墙腻子的平整度进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另外,外墙腻子的附着力也是一个需要检测的重要指标。
外墙腻子需要与墙体紧密结合,不得出现脱落现象。
在进行检测时,可以使用专业的附着力检测仪器,对外墙腻子的附着力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此外,外墙腻子的抗裂性能也是需要进行检测的重要指标。
外墙腻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抗裂性能,不得出现开裂现象。
在进行检测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抗裂性能测试仪器,对外墙腻子的抗裂性能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外墙腻子的耐候性能也是一个需要进行检测的重要指标。
外墙腻子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候性能,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蚀。
在进行检测时,可以使用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等方法,对外墙腻子的耐候性能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外墙腻子检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才能保证外墙腻子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外墙腻子检测标准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一,百格十字耐刮擦测试仪用途范围
百格十字刮擦测试仪本仪器适用于各种汽车用内饰材料,如塑料、橡胶、皮革、织物、涂层材料、非涂层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的耐刮擦性能检测。
耐刮擦仪是适用各类汽车内饰材料刮擦性能测试仪器,仪器集成国内三个测试标准(五指刮擦法、百格法、塑料刮指刮擦法)。
百格十字刮擦测试仪本测试方法是用来测试表面材料抵抗由刮指引起伤害的能力。
按照材料使用中可能接触到的指甲或其他硬质物,采用不同材料的刮指,按照规定的方向、行程、速度,以一定的压力作用于样品表面,刮擦头和样品做相对运动,产生单向的、非往复的直线刮擦轨迹,刮痕之间保持平行。
zui终评定材料的刮痕感官等级,刮擦区域和未刮擦区域的色差,或样品表面遭到损坏时的zui小刮擦力
二,百格十字符合下列标准:
GM 14688(A法)
GM 14688(B法)
Pv 3952大众标准
Q/SQR S1-16-2016 奇瑞标准
Q/SQR T1-64 奇瑞标准
GB/T 9286-97/ISO 2409ISO2409
GB/T 9279-2007/ISO 1518:1992。
耐刮擦测试方法耐刮擦测试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结构表面性能评价方法,它主要是通过一定材料的磨损轨迹来确定材料的表面质量。
在耐刮擦测试过程中,材料的表面磨损轨迹可以通过测量和观察来评估,要了解材料的表面状况十分有用。
耐刮擦测试的测试原理是在室内装置上,通过摩擦来测试材料表面的耐刮擦性能,测量摩擦后材料表面的形变、磨损和损伤,通过建立摩擦力曲线和耐刮擦性能指数来分析测试结果。
耐刮擦测试的基本步骤是采用某种不容易磨损的材料做测试样品,它的表面可能是大量的小点,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表面。
然后用摩擦杆来摩擦待测试材料的表面,摩擦杆可以用一定的径向力完成摩擦材料表面的运动,用另一种测量仪器来测量摩擦前后材料表面的形变、磨损和损伤,把测量结果转换成曲线,就可以得到材料表面耐刮擦性能的实验结果。
耐刮擦测试的应用一般比较广泛,一是在材料表面涂层的耐磨性测定中,耐刮擦测试可以比较测定的结果来评估涂层的耐磨性,二是在塑料固定体的冲击耐久性和紧固件的耐刮擦性能的测定中,耐刮擦测试能够很好的检测抗冲击性和与其他材料的结合。
耐刮擦测试的耐刮擦性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评估来进行,比如采用拉力试验机,应变仪等仪器来检测材料表面的摩擦强度和表面磨损程度。
在耐刮擦测试中,有些是采用拉力试验机来测试材料表面的摩擦强度,有些测试项目是用应变仪来测试材料表面的耐刮擦性能,有时还会用电子显微镜来检测材料表面的磨损轨迹,有时还可以采用摩擦剂来测试,摩擦剂可以模拟某种材料的摩擦状态,从而检测材料表面的耐刮擦性能。
由于耐刮擦测试可以快速定量和定性地评估材料表面的性能,它成为许多工程科学家和生产者选择评估材料表面性能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测试的重要工具。
因此,耐刮擦测试是一种重要的材料表面性能评价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材料表面的性能,可以根据材料的性能需要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测试设备和试验方法,从而有效地测试材料的耐刮擦性能。
材料的表面硬度评估材料表面的抗刮擦性能材料的表面硬度评估与材料表面的抗刮擦性能材料的表面硬度评估以及材料表面的抗刮擦性能对于各行业的材料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硬度评估的方法、材料抗刮擦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材料表面硬度和抗刮擦性能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硬度评估的方法硬度是一个材料抵抗外力侵入的能力指标,通常用来衡量材料的抵抗力或弹性。
常见的材料硬度评估方法有如下几种:1. 洛氏硬度测试法:洛氏硬度测试法通过用一个预先确定的压头对待测材料表面施加一定载荷,然后测得压头的压入深度,从而推算出材料的硬度数值。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和硬质材料的硬度评定。
2. 布氏硬度测试法:布氏硬度测试法是将一个钢球或钻石锥头压入材料表面,然后测量压头压入深度,通过比对硬度数值与压入深度得出材料硬度的评估结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塑料等材料的硬度评估。
3. 柔度测试法:柔度测试法采用用圆柱形或球状物压在材料表面并测量其表面凹陷值的方法,进而评估材料的软硬程度。
此方法主要用于柔性材料如橡胶和弹性材料的硬度评估。
二、材料表面抗刮擦性能的影响因素材料表面的抗刮擦性能不仅与材料自身的硬度相关,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材料种类:不同材料的硬度和抗刮擦性能各不相同。
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的硬度较高,抗刮擦性能也较好,而塑料等柔性材料则较为脆弱。
2. 表面处理:材料的表面处理方式会对抗刮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通过表面涂层或硬化处理可以增加材料表面的硬度和抗刮擦性能。
3. 外界环境: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对材料表面的抗刮擦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高温环境下材料的硬度和抗刮擦性能可能会降低。
三、提高材料表面硬度和抗刮擦性能的方法针对材料表面的硬度和抗刮擦性能有待提高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表面涂层:通过在材料表面进行涂层处理,可以增加材料表面的硬度,并提高抗刮擦性能。
常见的表面涂层材料包括陶瓷类涂层、金属类涂层和聚合物类涂层等。
委托单位(以下简称“委托方”):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托单位(以下简称“受托方”):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委托方需对采购的双壁波纹管进行质量检测,为确保管材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委托方使用要求,特委托受托方进行以下检测工作:一、检测内容:1. 外观质量检测:检查管材内外表面是否有裂纹、气泡、凹陷、杂质等缺陷,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2. 尺寸检测:检测管材的公称直径、壁厚、长度等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 环刚度检测:检测管材的环刚度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4. 冲击性能检测:检测管材在低温条件下的抗冲击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 环柔性检测:检测管材的环柔性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6. 密度检测:检测管材的密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7. 烘箱试验:对管材进行烘箱试验,检测其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
8. 水密性检测:检测管材在水压条件下的密封性能。
9. 压力测试:检测管材在承受一定压力时的稳定性。
二、检测样品:1. 样品数量:委托方将提供双壁波纹管样品,样品数量由双方协商确定。
2. 样品状态:样品应为新近生产的管材,未经使用。
3. 样品标识:样品应标注管材型号、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
三、检测方法:1. 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受托方具备的检测能力。
2. 受托方应确保检测过程的公正、客观、准确。
四、检测时间:1. 受托方应在收到样品后的____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
2. 如因特殊情况需延长检测时间,受托方应及时通知委托方。
五、检测费用:1. 检测费用由委托方支付。
2. 检测费用包括检测材料费、人工费、设备使用费等。
3. 检测费用总额为人民币____元整。
专利名称:一种测量栅栏内部倾斜筋条厚度的量具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袁国安,欧阳,白殿林,李晓亮
申请号:CN202121965476.0
申请日:20210820
公开号:CN215725596U
公开日:
202202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栅栏内部倾斜筋条厚度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测量间隔较小的非水平面厚度尺寸,利用活动卡脚可直接对倾斜筋条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头在百分表上直接获得测量数值,与前期测量方法比较,在精确测量零件厚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减轻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申请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110034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陵北街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代理人:梅洪玉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水泵喷漆检验项目
水泵喷漆检验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喷漆质量检验:检查喷漆的平整度、光泽度、色彩是否均匀、涂料是否有气泡、流痕或划痕等缺陷。
2. 喷漆附着力测试:使用刮刀或胶带等工具对喷漆表面进行刮擦,检查漆膜是否容易脱落。
3. 喷漆硬度测量:使用硬度计对喷漆表面进行硬度测试,评估喷漆的硬度是否符合要求。
4. 喷漆耐化学性测试:将一定浓度的酸碱溶液或化学溶剂涂抹在喷漆表面,观察漆膜是否发生溶解、泛黄、褪色或起皮等现象。
5. 喷漆耐磨损性测试:使用砂纸、钥匙或橡皮擦等工具对喷漆表面施加摩擦,测试漆膜的耐磨损性能。
6. 喷漆耐候性测试:将喷漆样品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其是否出现褪色、龟裂、粉化等现象,评估漆膜的耐候性能。
7. 喷漆涂层厚度测量:使用涂层厚度测量仪对喷漆涂层进行测量,判断涂层的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8. 喷漆表面缺陷检查:检查喷漆表面是否有气泡、流痕、起皮、划痕、尘埃等缺陷。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水泵喷漆检验项目,具体的检验内容和标准可以根据水泵的要求进行调整。
IPC-A-610F CN 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2014前⾔.................................... 1-1 1.1 范围................................... 1-2 1.2 ⽬的................................... 1-3 1.3 员⼯熟练程度.......................... 1-3 1.4 分级................................... 1-3 1.5 对要求的说明.......................... 1-31.5.1 验收条件............................ 1-4 1.5.1.1 目标条件............................ 1-4 1.5.1.2 可接受条件.......................... 1-4 1.5.1.3 缺陷条件............................ 1-4 1.5.1.3.1 处置................................ 1-4 1.5.1.4 制程警示条件........................ 1-4 1.5.1.4.1 制程控制方法........................ 1-4 1.5.1.5 组合情况............................ 1-4 1.5.1.6 未涉及情形.......................... 1-5 1.5.1.7 特殊设计............................ 1-51.6 术语和定义............................ 1-51.6.1 板面方向............................ 1-5 1.6.1.1 *主面................................ 1-5 1.6.1.2 *辅面................................ 1-5 1.6.1.3 *焊接起始面.......................... 1-5 1.6.1.4 *焊接终止面.......................... 1-5 1.6.2 *冷焊接连接.......................... 1-5 1.6.3 电气间隙............................ 1-5 1.6.4 FOD(外来物) ........................ 1-5 1.6.5 高电压.............................. 1-5 1.6.6 通孔再流焊.......................... 1-6 1.6.7 弯月形涂层(元器件) .................. 1-6 1.6.8 *非功能盘............................ 1-6 1.6.9 针插焊膏............................ 1-6 1.6.10 焊料球.............................. 1-6 1.6.11 线径................................ 1-6 1.6.12 导线重叠............................ 1-6 1.6.13 导线过缠绕.......................... 1-61.7 图例与插图............................ 1-61.8 检查⽅法.............................. 1-6 1.9 尺⼨鉴定.............................. 1-6 1.10 放⼤辅助装置......................... 1-61.11 照明.................................. 1-72 适⽤⽂件................................ 2-1 2.1 IPC标准............................... 2-1 2.2 联合⼯业标准.......................... 2-1 2.3 EOS/ESD协会标准..................... 2-2 2.4 电⼦⼯业联合会标准.................... 2-2 2.5 国际电⼯委员会标准.................... 2-2 2.6 美国材料与测试协会.................... 2-22.7 技术出版物............................ 2-23 电⼦组件的操作.......................... 3-1 3.1 EOS/ESD的预防........................ 3-23.1.1 电气过载(EOS) ....................... 3-3 3.1.2 静电释放(ESD) ....................... 3-4 3.1.3 警告标识............................ 3-5 3.1.4 防护材料............................ 3-6 3.2 EOS/ESD安全⼯作台/EPA ............... 3-73.3 操作注意事项.......................... 3-93.3.1 指南................................ 3-9 3.3.2 物理损伤........................... 3-10 3.3.3 污染............................... 3-10 3.3.4 电子组件........................... 3-11 3.3.5 焊接后............................. 3-11 3.3.6 手套与指套......................... 3-12⽬录IPC-A-610F 2014年7月ix4 机械零部件.............................. 4-1 4.1 机械零部件的安装...................... 4-24.1.1 电气间隙............................ 4-2 4.1.2 妨碍................................ 4-3 4.1.3 大功率元器件安装.................... 4-4 4.1.4 散热装置............................ 4-6 4.1.4.1 绝缘垫和导热复合材料................ 4-6 4.1.4.2 接触................................ 4-8 4.1.5 螺纹紧固件和其它螺纹部件的安装...... 4-9 4.1.5.1 扭矩............................... 4-11 4.1.5.2 导线............................... 4-134.2 螺栓安装............................. 4-15 4.3 连接器插针........................... 4-164.3.1 板边连接器引针..................... 4-16 4.3.2 压接插针........................... 4-17 4.3.2.1 焊接............................... 4-204.4 线束的固定........................... 4-234.4.1 概述............................... 4-23 4.4.2 连轧............................... 4-26 4.4.2.1 损伤............................... 4-274.5 布线–导线和线束..................... 4-284.5.1 导线交叉........................... 4-28 4.5.2 弯曲半径........................... 4-29 4.5.3 同轴线缆........................... 4-30 4.5.4 空置线头........................... 4-31 4.5.5 接头和焊环上的扎点................. 4-325 焊接.................................... 5-1 5.1 焊接可接受性要求...................... 5-3 5.2 焊接异常.............................. 5-45.2.1 暴露金属基材........................ 5-4 5.2.2 针孔/吹孔........................... 5-6 5.2.3 焊膏再流............................ 5-7 5.2.4 不润湿.............................. 5-85.2.5 冷焊/松香焊接连接................... 5-95.2.6 退润湿.............................. 5-95.2.7 焊料过量........................... 5-105.2.7.1 焊料球_________............................. 5-115.2.7.2 桥连............................... 5-125.2.7.3 锡网/泼锡.......................... 5-135.2.8 焊料受扰........................... 5-145.2.9 焊料开裂. .......................... 5-155.2.10 拉尖............................... 5-165.2.11 无铅填充起翘....................... 5-175.2.12 无铅热撕裂/孔收缩. ................. 5-185.2.13 焊点表面的探针印记和其它类似表面状况......................... 5-196 端⼦连接................................ 6-16.1 铆装件................................ 6-26.1.1 接线柱.............................. 6-26.1.1.1 接线柱基座-焊盘间隙................. 6-26.1.1.2 塔形................................ 6-36.1.1.3 双叉形.............................. 6-46.1.2 卷式翻边............................ 6-56.1.3 喇叭口形翻边........................ 6-66.1.4 花瓣形翻边.......................... 6-76.1.5 焊接................................ 6-86.2 绝缘⽪............................... 6-106.2.1 损伤............................... 6-106.2.1.1 焊前............................... 6-106.2.1.2 焊后............................... 6-126.2.2 间隙............................... 6-136.2.3 挠性套管........................... 6-156.2.3.1 放置............................... 6-156.2.3.2 损伤............................... 6-176.3 导体.................................. 6-186.3.1 形变............................... 6-186.3.2 损伤............................... 6-196.3.2.1 多股导线........................... 6-196.3.2.2 实芯线............................. 6-206.3.3 股线发散(鸟笼形)–焊前............ 6-206.3.4 股线发散(鸟笼形)–焊后............ 6-216.3.5 上锡............................... 6-226.5 应⼒释放............................. 6-256.5.1 线束............................... 6-256.5.2 引线/导线弯曲...................... 6-26 6.6 引线/导线放置–通⽤要求.............. 6-28 6.7 焊接–通⽤要求....................... 6-30 ⽬录(续)x 2014年7月IPC-A-610F6.8 塔形和直针形......................... 6-316.8.1 引线/导线放置...................... 6-316.8.2 塔形和直针形–焊接................ 6-336.9 双叉形............................... 6-346.9.1 引线/导线放置–侧面进线连接........ 6-346.9.2 引线/导线放置–导线的加固.......... 6-376.9.3 引线/导线放置–底部和顶部进线连接.. 6-386.9.4 焊接............................... 6-396.10 槽形................................. 6-426.10.1 引线/导线放置...................... 6-42 6.10.2 焊接............................... 6-436.11 穿孔形............................... 6-446.11.1 引线/导线放置...................... 6-44 6.11.2 焊接............................... 6-466.12 钩形................................. 6-476.12.1 引线/导线放置...................... 6-47 6.12.2 焊接............................... 6-496.13 锡杯................................. 6-506.13.1 引线/导线放置...................... 6-50 6.13.2 焊接............................... 6-526.14 AWG30及更细的导线–引线/导线放置.. 6-54 6.15 串联连接............................ 6-557 通孔技术................................ 7-1 7.1 元器件的安放.......................... 7-27.1.1 方向................................ 7-2 7.1.1.1 方向–水平.......................... 7-3 7.1.1.2 方向–垂直.......................... 7-5 7.1.2 引线成形............................ 7-6 7.1.2.1 弯曲半径............................ 7-6 7.1.2.2 密封/熔接处与弯曲起始处之间的距离... 7-7 7.1.2.3 应力释放............................ 7-8 7.1.2.4 损伤............................... 7-10 7.1.3 引线跨越导体....................... 7-11 7.1.4 通孔阻塞........................... 7-12 7.1.5 DIP/SIP器件和插座.................. 7-13 7.1.6 径向引线–垂直..................... 7-15 7.1.6.1 限位装置........................... 7-16 7.1.7 径向引线–水平..................... 7-18 7.1.8 连接器............................. 7-19 7.1.8.1 直角............................... 7-21 7.1.8.2 带侧墙的插针头和直立插座连接器..... 7-22 7.1.9 导体外壳........................... 7-237.2 元器件的固定......................... 7-237.2.1 固定夹............................. 7-23 7.2.2 粘合剂粘接......................... 7-25 7.2.2.1 粘合剂粘接–非架高元器件........... 7-26 7.2.2.2 粘合剂粘接–架高元器件............. 7-29 7.2.3 其它器件........................... 7-30 7.3 ⽀撑孔............................... 7-317.3.1 轴向引线–水平..................... 7-31 7.3.2 轴向引线–垂直..................... 7-33 7.3.3 导线/引线伸出...................... 7-35 7.3.4 导线/引线弯折...................... 7-36 7.3.5 焊接............................... 7-38 7.3.5.1 垂直填充(A) ....................... 7-41 7.3.5.2 焊接终止面–引线到孔壁(B) ......... 7-43 7.3.5.3 焊接终止面–焊盘区覆盖(C) ......... 7-45 7.3.5.4 焊接起始面–引线到孔壁(D) ......... 7-46 7.3.5.5 焊接起始面–焊盘区覆盖(E) ......... 7-47 7.3.5.6 焊料状况–引线弯曲处的焊料......... 7-487.3.5.7 焊料状况–接触通孔元器件本体....... 7-49 7.3.5.8 焊料状况–焊料中的弯月面绝缘层..... 7-50 7.3.5.9 焊接后的引线剪切................... 7-52 7.3.5.10 焊料内的漆包线绝缘层............... 7-53 7.3.5.11 无引线的层间连接–导通孔........... 7-54 7.3.5.12 子母板............................. 7-55 7.4 ⾮⽀撑孔............................. 7-587.4.1 轴向引线–水平..................... 7-58 7.4.2 轴向引线–垂直..................... 7-59 7.4.3 引线/导线伸出...................... 7-60 7.4.4 引线/导线弯折...................... 7-61 7.4.5 焊接............................... 7-63 7.4.6 焊接后的引线剪切................... 7-657.5 跳线.................................. 7-667.5.1 导线的选择......................... 7-66 7.5.2 布线............................... 7-67 7.5.3 导线的固定......................... 7-69 7.5.4 支撑孔............................. 7-71 7.5.4.1 支撑孔–引线在孔内................. 7-71 7.5.5 缠绕连接........................... 7-72 7.5.6 搭焊连接........................... 7-73⽬录(续)IPC-A-610F 2014年7月xi8 表⾯贴装组件............................ 8-1 8.1 粘合剂固定............................ 8-38.1.1 元器件粘接........................ 8-38.1.2 机械强度.......................... 8-4 8.2 SMT引线.............................. 8-68.2.1 塑封元器件........................ 8-68.2.2 损伤.............................. 8-68.2.3 压扁.............................. 8-7 8.3 SMT连接.............................. 8-7 8.3.1 ⽚式元器件–仅有底部端⼦............ 8-88.3.1.1 侧面偏出(A) ...................... 8-9 8.3.1.2 末端偏出(B) ...................... 8-108.3.1.4 侧面连接长度(D) ................. 8-12 8.3.1.5 最大填充高度(E) .................. 8-13 8.3.1.6 最小填充高度(F) .................. 8-13 8.3.1.7 焊料厚度(G) ..................... 8-14 8.3.1.8 末端重叠(J) ...................... 8-14 8.3.2 矩形或⽅形端⽚式元器件–1,3或5⾯端⼦....................... 8-158.3.2.1 侧面偏出(A) ..................... 8-16 8.3.2.2 末端偏出(B) ...................... 8-18 8.3.2.3 末端连接宽度(C) .................. 8-19 8.3.2.4 侧面连接长度(D) ................. 8-21 8.3.2.5 最大填充高度(E) .................. 8-22 8.3.2.6 最小填充高度(F) .................. 8-23 8.3.2.7 焊料厚度(G) ..................... 8-24 8.3.2.8 末端重叠(J) ...................... 8-25 8.3.2.9 端子异常......................... 8-26 8.3.2.9.1 侧面贴装(公告板) ................ 8-26 8.3.2.9.2 底面朝上贴装..................... 8-28 8.3.2.9.3 叠装............................. 8-29 8.3.2.9.4 立碑............................. 8-30 8.3.2.10 居中焊端......................... 8-31 8.3.2.10.1 侧面焊接宽度..................... 8-31 8.3.2.10.2 侧面最小填充高度................. 8-32 8.3.3 圆柱体帽形端⼦..................... 8-338.3.3.1 侧面偏出(A) ....................... 8-34 8.3.3.2 末端偏出(B) ....................... 8-35 8.3.3.3 末端连接宽度(C) ................... 8-36 8.3.3.4 侧面连接长度(D) ................... 8-37 8.3.3.5 最大填充高度(E) ................... 8-38 8.3.3.6 最小填充高度(F) .................... 8-39 8.3.3.7 焊料厚度(G) ....................... 8-40 8.3.3.8 末端重叠(J) ........................ 8-41 8.3.4 城堡形端⼦.......................... 8-428.3.4.1 侧面偏出(A) ....................... 8-43 8.3.4.2 末端偏出(B) ....................... 8-44 8.3.4.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44 8.3.4.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45 8.3.4.5 最大填充高度(E) ................... 8-45 8.3.4.6 最小填充高度(F) .................... 8-468.3.5 扁平鸥翼形引线..................... 8-478.3.5.1 侧面偏出(A) ....................... 8-47 8.3.5.2 趾部偏出(B) ....................... 8-51 8.3.5.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52 8.3.5.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54 8.3.5.5 最大跟部填充高度(E) ............... 8-56 8.3.5.6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 ................ 8-57 8.3.5.7 焊料厚度(G) ....................... 8-58 8.3.5.8 共面性............................. 8-598.3.6 圆形或扁圆(精压)鸥翼形引线.......... 8-608.3.6.1 侧面偏出........................... 8-61 8.3.6.2 趾部偏出(B) ....................... 8-62 8.3.6.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62 8.3.6.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63 8.3.6.5 最大跟部填充高度(E) ............... 8-64 8.3.6.6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 ................ 8-65 8.3.6.7 焊料厚度(G) ....................... 8-66 8.3.6.8 最小侧面连接高度(Q) ............... 8-66 8.3.6.9 共面性............................. 8-67⽬录(续)xii 2014年7月IPC-A-610F8.3.7 J形引线............................. 8-688.3.7.1 侧面偏出(A) ....................... 8-68 8.3.7.2 趾部偏出(B) ....................... 8-70 8.3.7.3 末端连接宽度(C) ................... 8-70 8.3.7.4 侧面连接长度(D) ................... 8-72 8.3.7.5 最大跟部填充高度(E) ............... 8-73 8.3.7.6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 ................ 8-74 8.3.7.7 焊料厚度(G) ....................... 8-76 8.3.7.8 共面性............................. 8-768.3.8 垛形/I形连接........................ 8-778.3.8.1 修整的通孔引线..................... 8-77 8.3.8.2 预置焊料端子....................... 8-78 8.3.8.3 最大侧面偏出(A) ................... 8-79 8.3.8.4 最大趾部偏出(B) ................... 8-80 8.3.8.5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818.3.8.6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82 8.3.8.7 最大填充高度(E) ................... 8-82 8.3.8.8 最小填充高度(F) .................... 8-83 8.3.8.9 焊料厚度(G) ....................... 8-84 8.3.9 扁平焊⽚引线........................ 8-858.3.10 仅有底部端⼦的⾼外形元器件........ 8-868.3.11 内弯L形带状引线................... 8-87 8.3.12 表⾯贴装⾯阵列.................... 8-898.3.12.1 对准............................... 8-90 8.3.12.2 焊料球间距......................... 8-90 8.3.12.3 焊接连接........................... 8-91 8.3.12.4 空洞............................... 8-93 8.3.12.5 底部填充/加固...................... 8-93 8.3.12.6 叠装............................... 8-94 8.3.13 底部端⼦元器件(BTC) ............... 8-968.3.14 具有底部散热⾯端⼦的元器件........ 8-98 8.3.15 平头柱连接........................ 8-1008.3.15.1 最大端子偏出–方形焊盘............ 8-100 8.3.15.2 最大端子偏出–圆形焊盘............ 8-101 8.3.15.3 最大填充高度...................... 8-1018.3.16 P型连接........................... 8-1028.3.16.1 最大侧面偏出(A) .................. 8-103 8.3.16.2 最大趾部偏出(B) .................. 8-103 8.3.16.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104 8.3.16.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104 8.3.16.5 最小填充高度(F) ................... 8-105 8.4 特殊SMT端⼦........................ 8-1068.5 表⾯贴装连接器...................... 8-107 8.6 跳线................................. 8-1088.6.1 SMT .............................. 8-109 8.6.1.1 片式和圆柱体帽形元器件............ 8-109 8.6.1.2 鸥翼形引线........................ 8-110 8.6.1.3 J形引线........................... 8-1118.6.1.5 焊盘.............................. 8-1129 元器件损伤.............................. 9-1 9.1 ⾦属镀层缺失.......................... 9-2 9.2 ⽚式电阻器材质........................ 9-3 9.3 有引线/⽆引线器件..................... 9-4 9.4 陶瓷⽚式电容器........................ 9-8 9.5 连接器............................... 9-10 9.6 继电器............................... 9-13 9.7 变压器芯体损伤....................... 9-13 9.8 连接器、⼿柄、簧⽚、锁扣............. 9-14 9.9 板边连接器引针....................... 9-15 9.10 压接插针............................ 9-16 9.11 背板连接器插针...................... 9-17 9.12 散热装置............................ 9-18 9.13 螺纹件和五⾦件...................... 9-19 ⽬录(续)IPC-A-610F 2014年7月xiii10 印制电路板............................ 10-1 10.1 ⾮焊接接触区域...................... 10-210.1.1 脏污............................... 10-2 10.1.2 损伤............................... 10-410.2 层压板状况.......................... 10-410.2.1 白斑和微裂纹....................... 10-5 10.2.2 起泡和分层......................... 10-710.2.4 晕圈.............................. 10-10 10.2.5 边缘分层、缺口和微裂纹............ 10-12 10.2.6 烧焦.............................. 10-14 10.2.7 弓曲和扭曲........................ 10-15 10.2.8 分板.............................. 10-1610.3 导体/焊盘........................... 10-1810.3.1 横截面积的减少.................... 10-18 10.3.2 垫/盘的起翘....................... 10-19 10.3.3 机械损伤.......................... 10-2110.4 挠性和刚挠性印制电路............... 10-2210.4.1 损伤.............................. 10-22 10.4.2 分层/起泡......................... 10-24 10.4.2.1 挠性.............................. 10-24 10.4.2.2 挠性板到增强板.................... 10-25 10.4.3 焊料芯吸.......................... 10-26 10.4.4 连接.............................. 10-2710.5 标记................................ 10-2810.5.1 蚀刻(包括手工描印蚀刻) ............ 10-30 10.5.2 丝印.............................. 10-31 10.5.3 盖印.............................. 10-33 10.5.4 激光.............................. 10-34 10.5.5 标签.............................. 10-35 10.5.5.1 条形码/二维码..................... 10-35 10.5.5.2 可读性............................ 10-36 10.5.5.3 标签–粘合与损伤................. 10-37 10.5.5.4 位置.............................. 10-37 10.5.6 使用射频识别(RFID)标签........... 10-3810.6 清洁度............................. 10-3910.6.1 助焊剂残留物...................... 10-40 10.6.2 外来物............................ 10-41 10.6.3 氯化物、碳酸盐和白色残留物........ 10-42 10.6.4 助焊剂–免洗工艺–外观............ 10-44 10.6.5 表面外观.......................... 10-4510.7 阻焊膜涂覆......................... 10-4610.7.1 皱褶/裂纹......................... 10-47 10.7.2 空洞、起泡和划痕.................. 10-49 10.7.3 脱落.............................. 10-50 10.7.4 变色.............................. 10-5110.8 敷形涂覆........................... 10-5110.8.1 概要.............................. 10-51 10.8.2 覆盖.............................. 10-52 10.8.3 厚度.............................. 10-54 10.8.4 电气绝缘涂敷...................... 10-55 10.8.4.1 覆盖.............................. 10-55 10.8.4.2 厚度.............................. 10-5510.9 灌封................................ 10-5611 分⽴布线.............................. 11-1 11.1 ⽆焊绕接............................ 11-211.1.1 匝数............................... 11-3 11.1.2 匝间空隙........................... 11-4 11.1.3 导线末端,绝缘绕匝................. 11-5 11.1.4 绕匝凸起重叠....................... 11-7 11.1.5 绕接位置........................... 11-8 11.1.6 理线.............................. 11-10 11.1.7 导线松弛.......................... 11-11 11.1.8 导线镀层.......................... 11-12 11.1.9 绝缘皮损伤........................ 11-1311.1.10 导体和接线柱的损伤................ 11-1412 ⾼电压................................ 12-1 附录A 最⼩电⽓间隙–导体间距............ A-1 ⽬录(续)xiv 2014年7月IPC-A-610F本章包括以下内容:1.1 范围................................... 1-2 1.2 ⽬的................................... 1-3 1.3 员⼯熟练程度.......................... 1-3 1.4 分级................................... 1-3 1.5 对要求的说明.......................... 1-31.5.1 验收条件............................ 1-4 1.5.1.1 目标条件............................ 1-4 1.5.1.2 可接受条件.......................... 1-4 1.5.1.3 缺陷条件............................ 1-4 1.5.1.3.1 处置................................ 1-4 1.5.1.4 制程警示条件........................ 1-4 1.5.1.4.1 制程控制方法........................ 1-4 1.5.1.5 组合情况............................ 1-4 1.5.1.6 未涉及情形.......................... 1-5 1.5.1.7 特殊设计............................ 1-51.6 术语和定义............................ 1-51.6.1 板面方向............................ 1-5 1.6.1.1 *主面................................ 1-5 1.6.1.2 *辅面................................ 1-5 1.6.1.3 *焊接起始面.......................... 1-5 1.6.1.4 *焊接终止面.......................... 1-5 1.6.2 *冷焊接连接.......................... 1-5 1.6.3 电气间隙............................ 1-5 1.6.4 FOD(外来物) ........................ 1-5 1.6.5 高电压.............................. 1-5 1.6.6 通孔再流焊.......................... 1-6 1.6.7 弯月形涂层(元器件) .................. 1-6 1.6.8 *非功能盘............................ 1-6 1.6.9 针插焊膏............................ 1-6 1.6.10 焊料球.............................. 1-6 1.6.11 线径................................ 1-6 1.6.12 导线重叠............................ 1-6 1.6.13 导线过缠绕.......................... 1-61.7 图例与插图............................ 1-6 1.8 检查⽅法.............................. 1-6 1.9 尺⼨鉴定.............................. 1-6 1.10 放⼤辅助装置......................... 1-6 1.11 照明.................................. 1-7完整资料:https:///item.htm?id=541142767632QQ:1395833280Mail: **************。
佰汇兴业实验室测试项目:
静摩擦系数测量:对平面样品进行静摩擦系数测量,测量多个数据取平均值。
静摩擦系数测量:可使用点、线、面不同接触方式,在一定速度、一定负载条件下对样品进行静摩擦系数及静摩擦力的测量。
动摩擦系数测量:可使用点、线、面不同接触方式,在一定速度、一定负载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动摩擦系数及动摩擦力的测量,符合GB 10006-88、ISO 8295-1986、ASTM D1894标准。
抗刮强度测试:使用金刚石划针或蓝宝石划针对样品表面进行划痕试验,测量其抗刮阻力,符合GB/T 9279-2007、ISO 1518:1992标准。
薄膜硬度测试(铅笔法):45°铅笔硬度测试,在一定负载下利用不同型号铅笔对样品表面进行刮划,评价表面硬度,符合GB/T 6739-2006、ISO 15184:1998、JIS K5600标准。
磨损测试:在一定负载、一定速度条件下,可使用点、线、面不同接触方式对材料表面进行往复形式的磨损试验。
表面黏度测量:使用黏性滚轮,在一定速度、一定负载条件下在材料表面滚动,测量其滚动阻力,将表面黏度数值化。
剥离阻力测试:T型、180°两种剥离方式,对胶带、纸板等物品进行剥离强度试验,测量其粘着力、剥离阻力,符合GB 8808-88、GB/T 25256-2010、JIS P8139标准。
表面涂层强度评估:利用含有固体粒子的浆体对材料表面进行高速冲蚀,使表面涂层出现具有一定深度的冲蚀痕迹。
对冲蚀深度进行测量,分析数据,制作磨损率图表,评估其涂层强度。
表面粗糙度测量:触针式接触样品表面,在样品表面运动一定的距离,得出多种表面粗糙度参数。
附录E 检测技术资料样表
土建材料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样表
鲁JC-01
计量认证号
水泥物理性能检测报告
计量认证号
*****钢筋检测报告
批准:校核:主检:检测单位检测专用章(盖章)
签发日期:年月日
钢筋原材检测原始记录(一)
钢筋原材检测原始记录(二)
校核:主检:
计量认证号
钢筋焊接接头检测报告
签发日期:年月日
钢筋焊接接头检测原始记录
校核:主检:
计量认证号
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检测报告
批准:校核:主检:检测单位检测专用章(盖章)
签发日期:年月日
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检测原始记录
校核:主检:
普通混凝土用砂检测报告
资质证书号鲁JC/BG-01.0301 共页第页
普通混凝土用石检测报告
资质证书号鲁JC/BG-01.0302 共页第页
建设用砂检测报告
资质证书号鲁JC/BG-01.0303 共页第页
建设用石检测报告
资质证书号鲁JC/BG-01.0304 共页第页
普通混凝土用石检测原始记录(四)
普通混凝土用石检测原始记录(五)
建设用石检测原始记录(六)
计量认证号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原始记录
计量认证号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
批准:校核:主检:
校核:主检:
校核:主检:
校核:主检:混凝土配合比检测原始记录(四)
校核:主检: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原始记录(五)
鲁JC/JL-01.0402共页第页
MPa)
校核:主检: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原始记录(六)
鲁JC/JL-01.0402共页第页
校核:主检:。
腻子耐水性及粘结强度的检测内容及方法本方法适用于以水泥、聚合物粉末、合成树脂乳液或其他材料为主要粘结剂,配以填料、助剂等制成的外墙找平用腻子。
检测依据:《建筑外墙用腻子》JG/T157——2004检测程序1试板的制备制板要求按不同类别产品规定的要求,将产品充分搅拌均匀,静置待用。
在要求规格的石棉水泥板或砂浆块上,将腻子填充在相应尺寸及厚度的型框中,用钢制刮板或刮刀用力反复压批,确保腻子层密实、表面平整、无残留气泡,除施工性外所有试板均为一次成型。
2耐水性2.1浸水试验法在玻璃水槽中加入蒸储水或去离子水。
除另有规定外,调节水温为(23±2)°C,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该温度。
将三块试板放入其中,并使每块试板长度的2/3浸泡于水中。
3.2浸沸水试验法在玻璃水槽中加入蒸储水或去离子水。
除另有规定外,保持水处于沸腾状态,直到试验结束。
将三块试板放入其中,并使每块试板长度的2/3浸泡于水中。
2.3试板检查及评定在产品规定的浸泡时间结束时,将试板从水槽中取出,用滤纸吸干,立即或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时间状态调节后以目视检查试板,并记录,如三块试板中有两块未发现起泡、开裂及掉粉时,认为“耐水96h无异常二3粘结强度试验2.1标准状态下粘结强度试验将在规定条件下放置4d的试板涂层中央约40mmx40mm面积内,均匀涂刷高粘结力的粘结剂(如溶剂型环氧树脂等),然后,将夹持在拉力试验机上的钢制连结件(图1)轻轻粘上,并压上约1kg重的祛码,小心去除连结件周围溢出的粘结剂,继续放置3d后去掉祛码,沿钢制连结件的周边切割涂层至底板面。
粘好连结件试板安好钢制档板(图2)拧上M9螺杆,然后,套入钢制夹具中(图3),在拉力试验机上沿试板表面垂直方向,以1500~2000N∕min(约150~200kgf∕min)的速度加荷,测得最大的拉伸荷载。
2.2冻融循环后粘结强度按T25-1999进行,做5次循环(23±2°C水中浸泡18h,-20±2℃冷冻3h,50±2°C烘干3h为一次循环),浸水高度223mm(图4),在5次冻融循环完成后,将试件于50±2°C恒温箱内干燥24h,再于标准环境下放置24h,按上标准状态方法进行粘结强度测定1——抗拉用钢质上夹具;2——胶粘结;3——腻子;4水泥砂浆块图1:抗拉用钢质上夹具图2:抗拉用钢质下夹具4钢质华板,5砂浆块;6—抗拉用钢点卜夹具图3:钢质下夹具和钢质垫板的装配钢制上夹具砂浆块图4:粘结强度试块冻融循环试验浸水高度示意图3.3试验结果以6块试板的测值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取剩余4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断裂未发生在涂层与试板面之间的试板测值应予以剔除。
外墙腻子拉拔强度检测标准外墙腻子拉拔强度是衡量腻子材料在外墙使用中抗拉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外墙腻子拉拔强度检测标准主要包括测试方法、检测设备和测试结果评定等内容。
首先,外墙腻子拉拔强度的测试方法有多种,其中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抗拉试验和剪切试验。
抗拉试验是将腻子涂覆在标准试样上,然后在试验机上施加拉力,以测量腻子材料的抗拉性能。
剪切试验是将腻子涂覆在两个试样之间,然后在试验机上施加剪切力,以测试腻子材料在外墙使用中的抗剪性能。
其次,检测外墙腻子拉拔强度需要使用相应的测试设备。
常用的设备包括电子拉力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和表面贴纸抗拉强度测试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精确地测量腻子的拉拔强度,并提供可靠的测试结果。
最后,外墙腻子拉拔强度的测试结果评定主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相关标准来进行。
例如,中国现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建筑装饰装修施工防火设计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装饰装修板材及其制品》(GB 8624-2012)和《建筑装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9-2014)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腻子拉拔强度的要求和检测方法,并给出了合格的标准值范围。
总的来说,外墙腻子拉拔强度检测标准在保证外墙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和准确的测试设备,可以确保腻子在外墙使用中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依据相关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定,可以有效控制外墙腻子的质量,确保其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
总结起来,外墙腻子拉拔强度检测标准涉及到测试方法、检测设备和测试结果评定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准确地进行腻子拉拔强度测试,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定,可以保证外墙腻子的使用质量和安全性。
这对于保护建筑物的外墙、延长外墙腻子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T110百格法刮擦仪简介(1)一,百格十指耐刮擦测试仪用途范围百格十指刮擦测试仪本仪器适用于各种汽车用内饰材料,如塑料、橡胶、皮革、织物、涂层材料、非涂层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的耐刮擦性能检测。
耐刮擦仪是适用各类汽车内饰材料刮擦性能测试仪器,仪器集成国内三个测试标准(五指刮擦法、百格法、塑料刮指刮擦法)。
百格十指刮擦测试仪本测试方法是用来测试表面材料抵抗由刮指引起伤害的能力。
按照材料使用中可能接触到的指甲或其他硬质物,采用不同材料的刮指,按照规定的方向、行程、速度,以一定的压力作用于样品表面,刮擦头和样品做相对运动,产生单向的、非往复的直线刮擦轨迹,刮痕之间保持平行。
zui终评定材料的刮痕感官等级,刮擦区域和未刮擦区域的色差,或样品表面遭到损坏时的zui小刮擦力二,百格十指符合下列标准:GM 14688(A法)GM 14688(B法)Pv 3952大众标准Q/SQR S1-16-2016奇瑞标准Q/SQR T1-64 奇瑞标准GB/T 9286-97/ISO 2409ISO2409GB/T 9279-2007/ISO 1518:1992三,仪器特征:1. 仪器由电机驱动机构、刮擦组件、样品夹持固定装置等组成。
2. 刮擦组件包括刮擦支架、刮指、刮指定位套、加压装置(砝码及砝码支撑杆)等。
3. 仪器可自由安装、更换、拆卸不同规格的刮指,能够在不同负荷下实施匀速单向直线刮擦运动。
4. 采用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操作对测试流程进行自动化控制,采用精密的伺服电机、滚珠丝杠传动,对于在相关标准下的刮擦速度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 采用碳化钨材质做刮指,增加仪器适用寿命。
6. 采用铝合金及不锈钢材质,外观简洁轻便且耐腐蚀。
四,技术参数:1. 行程范围:10-200mm;2. 速度范围:10-200mm/s;3. 速度缓冲:10±1mm;4. 金属刮擦头直径:0.5mm、0.75mm、1mm(Erichsen318)、3mm、5mm、7mm;5. 金属刮擦头材质:碳化钨,蓝宝石,硬质合金;6. 加压砝码及刮擦组件总重量:5N,10N,,15N,(可任意配选可定制)质量误差不超出1%;8. 电源:AC220V±10%,50Hz。
GM国际工程标准试验标准GME60280塑料件耐刮擦性的测定修正日期描述批准批准Adam Opel AG公司TDC中心实验室版本:1发布日期:05/93拟稿:翻译:文字校对:技术校对:日期:日期:日期:此试验方法与以下描述的试验方法相似:DIN5033第一部分03.97色度测量:基本概念第三部分01.80色度测量:比色测量法第四部分02.91色度测量:分光光度测量法第七部分07.83色度测量:物体色度的测量条件DIN617401.79根据CIELAB公式,对不同表面色度的评定1范围此试验的目的是测定塑料件的耐刮擦性。
2定义塑料件的耐刮擦性指的是塑料件抵抗机械作用的能力,如尖边的刮擦运动。
3试件的数量和大小试件从零部件上取得。
其形状和大小应使试件和支架之间平滑接触,且至少可有40mm 长的行程。
为首批样件认可或仲裁目的,至少应测3个试件;为常规质量控制,至少应测1个试件。
4试件的温度调整为首批样件认可或仲裁目的,零部件制造与试验之间的最小周期应为7天;对常规质量控制,只需72个小时就够了。
5器械5.1刻针刻针用于刮擦试件。
它是由硬金属制成的直径为1mm的小球。
Enchsen GmbH公司生产的带硬度测试棒的318刻针或Co KG公司生产的D-5870刻针可适用。
5.2分光光度测量装置分光光度计——能满足DIN5033第1、3、4和7部分的要求。
如Datacolor公司生产的型号3890。
6试验程序6.1此试验在+23℃±5K的温度下进行。
版本:1发布日期:05/93拟稿:8试验结果的表达塑料件的耐刮擦性应以未刮擦区与刮擦区的亮度差△L来评价。
9编码方式耐刮擦性在图纸、材料规范中应如下表示:耐刮擦性To GME60280- 1.0最大要求试验方法试验名称10偏差与此规范要求的偏差(如试件数、试件准备及尺寸上的偏差、试件尺寸、试验装置的类型、试验执行时的刮擦速率、试验温度等)应达成一致。
这些要求应在图上或材料规范中规定,在试验证件、试验报告等中表明。
水泵喷漆检验项目摘要:一、引言二、水泵喷漆检验的重要性1.保护水泵免受腐蚀2.提高水泵使用寿命三、水泵喷漆检验项目1.漆膜厚度2.漆膜附着力3.漆膜硬度4.漆膜的光泽度5.漆膜的耐水性四、水泵喷漆检验方法1.测量漆膜厚度2.检测漆膜附着力3.测试漆膜硬度4.测量漆膜光泽度5.测试漆膜耐水性五、水泵喷漆检验标准1.漆膜厚度标准2.漆膜附着力标准3.漆膜硬度标准4.漆膜光泽度标准5.漆膜耐水性标准六、结论正文:水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设备,它在给水、排水、排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水泵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浸泡在水中,会导致水泵生锈、腐蚀,从而影响水泵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常会在水泵表面喷涂一层漆,以保护水泵免受腐蚀,提高水泵的使用寿命。
因此,对水泵喷漆后的质量进行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水泵喷漆检验中,有几个重要的检验项目,分别是漆膜厚度、漆膜附着力、漆膜硬度、漆膜的光泽度以及漆膜的耐水性。
首先,漆膜厚度是指漆膜的厚度,一般使用涂层测厚仪进行测量。
漆膜厚度过薄,不能很好地保护水泵,漆膜厚度过厚,会影响水泵的美观和使用寿命。
因此,漆膜厚度应符合相关标准。
其次,漆膜附着力是指漆膜与水泵表面的粘附程度。
漆膜附着力不好,容易导致漆膜脱落,不能起到保护水泵的作用。
通常,漆膜附着力的检测方法是使用附着力测验仪进行检测。
再次,漆膜硬度是指漆膜的抗划伤能力。
漆膜硬度越高,抗划伤能力越强,漆膜越耐用。
漆膜硬度的检测方法是使用硬度测验仪进行检测。
此外,漆膜的光泽度是指漆膜表面的光亮度。
漆膜光泽度好,可以提高水泵的美观程度。
漆膜光泽度的检测方法是使用光泽度测验仪进行检测。
最后,漆膜的耐水性是指漆膜在水中抵抗侵蚀的能力。
漆膜的耐水性好,可以有效防止水泵生锈、腐蚀。
漆膜的耐水性的检测方法是将漆膜浸泡在水中,观察一段时间后,漆膜是否出现脱落、起泡等现象。
总之,水泵喷漆检验是保证水泵使用寿命和美观程度的重要手段。
抗刮强度测量(佰汇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抗刮强度测试:使用金刚石划针或蓝宝石划针对样品表面进行划痕试验,测量其抗刮阻力,符合GB/T 9279-2007、ISO 1518:1992标准。
应用方向:
涂层检测、材料检测、屏幕检测、汽车零部件检测、润滑剂检测、表面处理检测、摩擦系数/摩擦力检测、铅笔硬度检测
测试服务:
浆体冲蚀磨损试验、静摩擦系数测量、固定负载动/静摩擦力测量、固定负载动/静摩擦系数测量、往复磨损试验、剥离试验、抗拉测试、表面抗刮强度测量、表面粘着力测量45°铅笔硬度试验
应用举例:
1. 手机外壳表面与手机键盘有褪色问题,检测其涂层的耐磨损性能;
2. 测量纸张之间的摩擦,避免打印机、复印机出现卡纸;
3. 可以将砂纸的研磨力数值化,做砂纸的摩擦磨损试验;
4. 检测橡胶的磨损性能,观察汽车轮胎的磨损;
5. 检测橡胶与玻璃之间的摩擦,评价雨刷片与剥离表面的摩擦效果;
6. 检测各种平板材料的摩擦性能;
7. 可以在油液环境、加热环境、冷却环境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
8. 适用于各种类型涂层表面的摩擦、磨损、划痕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