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3_1_4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铝与盐酸的反应现象:铝片逐渐溶解,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发出爆鸣声.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现象:铝片逐渐溶解,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发出爆鸣声。
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错误!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都产生氢气(或H2)。
H2+Cl2错误!2HCl错误! 1 ∶ 1 ∶2错误! 1 ∶ 1 ∶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物质的量之比1 mol ∶ 1 mol ∶2 mol错误!1体积∶1体积∶2体积(1)结论: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个数之比,等于气体的体积之比.(2)应注意的问题①任何一种反应物,只有实际参加反应的纯物质的量才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过量部分不参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正确。
③列比例式时要符合“左右量相当,上下单位同”的原则.4.物质的量与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图示关系:(2)计算公式:①n=mM;②n=错误!;③n=错误!;④n=c·V(溶液)(时间20分钟,满分30分)知识点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1.下列金属既能与稀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A.Mg B.AlC.Fe D.Cu答案:B解析:Al既能与稀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Mg、Fe只能与稀盐酸反应;Cu既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与NaOH溶液反应.2.下列关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铝失去电子,作还原剂B.产生的气体是氢气C.NaOH与H2O作氧化剂D.溶液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AlO错误!答案:C解析:反应中铝失去电子,铝元素由0价升高到+3价,故铝是还原剂,A项正确;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H2,B项正确;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水作氧化剂,C项错误;溶液中铝元素以AlO错误!的形式存在,D项正确。
第03讲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目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考点一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 (3)知识点1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 (4)知识点2 用物质的量进行方程式的计算模板 (4)考向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5)考点二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6)知识点1 守恒法 (6)知识点2 差量法 (7)知识点3 关系式法 (7)考向1 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8)考向2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9)考向3 关系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9)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10)考点一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知识点1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知识点2用物质的量进行方程式的计算模板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各粒子之间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的。
而这些数目的粒子又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表示。
例如:2H2+O22H2O化学计量数之比 2 ∶1∶2分子数目之比2∶1∶2扩大N A倍2N A∶N A∶2N A物质的量之比 2 mol∶ 1 mol ∶ 2 mol质量之比 4 g∶32 g ∶36 g标准状况下体积之比44.8 L∶22.4 L ∶忽略不计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相同状况下气体体积变化之比≠各物质的质量变化之比。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时应遵循上述比例关系。
【方法技巧】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类的解题步骤(1)“审”:审清题目条件和题目要求。
(2)“设”:设出的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并且不带单位。
(3)“写”:依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4)“标”: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面标出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并代入已知量和未知量。
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化简。
(5)“列”:将有关的几个量列出比例式。
(6)“解”:根据上述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7)“答”:根据题目要求简明地写出答案。
第2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合格考过关检验1。
把一小块钠放入足量水中,会发生如下反应:2Na+2H2O2NaOH+H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Na与NaOH的质量相等B。
反应中H2O与H2的质量相等C。
反应中H2O与H2的质量之比为2∶1D。
反应中Na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答案D解析该反应中,Na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质量之比为23∶40,A项错误,D项正确;H2O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18∶1,所以B项、C项均错误.2.将足量铁粉放入100 mL 0。
1 mol·L-1的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析出的铜的质量为()。
A。
32 g B。
6.4 gC。
0。
64 g D.3.2 g答案C解析n(CuSO4)=0.100L×0.1mol·L-1=0.01mol,由CuSO4+Fe FeSO4+Cu,可知n(Cu)=n(CuSO4)=0。
01mol,m(Cu)=0。
01mol×64g·mol—1=0。
64g。
3.在500 mL 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铝粉,反应完全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6。
72 L,生成物NaAl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A.1 mol·L—1B.0.4 mol·L—1C。
1。
5 mol·L-1 D.2 mol·L-1答案B解析2Al+2NaOH+2H2O2NaAlO2+3H2↑2mol 3×22.4Ln(NaAlO2) 6.72L2moln(NaAlO2)=3×22.4L6.72Ln(NaAlO2)=0.2molc=0.2mol0.5L=0。
4mol·L-1.4。
2 mol·L—1的盐酸和硫酸各100 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后生成的气体质量之比为2∶3,则向盐酸中加入的铁粉的物质的量为().A。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教案1.1铁及其氧化物 ........................................................................................................... - 1 -1.2铁及其化合物 ........................................................................................................... - 3 -2.1合金 ........................................................................................................................... - 5 -2.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7 -1.1铁及其氧化物【教学目标】1.认识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及铁的冶炼历史。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铁与氧化剂反应的产物;认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确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情境]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位居世界首位。
经过技术改革,现代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在高温下焦炭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
[教师活动]请学生写出上述反应。
2.新课讲授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板书]1.铁及铁的氧化物[复习巩固]请学生阅读教材,掌握铁元素及其存在并填空。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二节金属材料第2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2)运用物质的量及相关物理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教材按照"铁合金→铝和铝合金→新型合金"的顺序介绍了金属材料。
在第二章的第三节"物质的量"里,教材介绍了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为了分散学习难点,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安排在本节里。
教材在这一节的最后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利用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通过一个例题把在第二章里学习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分散了第二章集中学习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引入】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
【学习任务一】以H2和O2反应为例,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活动1:宏观(质量关系)视角活动2:微观(微粒数目)视角【结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学习评价】练习1(练习素材)【过渡】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物质的量浓度(c)、气体摩尔体积(Vm)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对于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会更加方便。
【复习回顾】物质的量与各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n )、摩尔质量(M )、物质的量浓度(c)和气体摩尔体积(m)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对于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会更加方便。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1.引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及其相对数量关系。
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作为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单位,对于研究反应的平衡、速率以及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2.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用单位摩尔(mo l)表示。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阿伏伽德罗常数来表示,即:$$N=n\ti me sN_A$$其中,$N$表示粒子数,$n$表示物质的量,$N_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mo l^-1。
3.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关系在化学方程式中,不同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平衡方程式来表示。
3.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可以通过来表示。
例如对于以下方程式:$$2H_2+O_2→2H_2O$$可以看出,2mo l的氢气与1mo l的氧气反应生成2m ol的水。
这表明,在该反应中,氢气与氧气的摩尔比为2:1。
3.2反应物的限定性与过量性限定性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的物资比例可能不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出现反应物的和**过量性**问题。
限定性指的是当两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例与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不符时,反应中较少的那种物质将用完,限定了反应的进行。
例如:$$2H_2+O_2→2H_2O$$如果反应中提供的氢气量为1mo l,而氧气量为0.5mo l,根据方程式来看,氧气是限定性物质,反应只能消耗0.5mo l的氧气,生成1m ol的水。
过量性指的是当某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例超过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时,反应中剩余的该种物质不参与反应。
以上述方程式为例,如果提供的氧气量为2mo l,而氢气量为4mo l,根据方程式,2m ol的氢气与1m ol 的氧气反应生成2mol的水,剩余的2mol氢气不参与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学习高中化学要学会总结,最好一个章节一次总结,最后再来个大总结,那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1)金属在常温下的状态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
(2)金属的颜色、光泽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
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2.化学通性有哪些?(1)化合态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2)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3)易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化物(4)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5)与盐反应,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单质3.金属钠的性质有哪些?(1)物理性质有哪些?钠银白色、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化学性质有哪些?①很活泼,常温下:4Na + O2=2Na2O(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②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
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③钠与水的反应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阐述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应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逐步引导: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考试:通过定期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掌握程度。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巧(见学生用书P121)1.将足量的锌片放入500mLCuSO 4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锌片,洗净后称量,发现锌片比原来减轻了0.5g,则该CuSO 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B )A .0.5mol ·L -1B .1mol·L -1C .1.5mol ·L -1D .2mol ·L -1【解析】本题采用“质量差量法”。
Zn 与CuSO 4溶液反应时,置换出来的Cu 附着在锌片上。
Zn + Cu 2+===Zn 2++Cu Δm(固体质量减轻) 65g 1mol 64g 1g n(Cu 2+) 0.5g1mol n (Cu 2+)=1g 0.5g ,解得n(Cu 2+)=0.5mol,所以c(CuSO 4)=0.5mol ÷0.5L =1mol·L -1,B 项正确。
2.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为碳酸钠。
现加热5.00g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93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A )A .2.48gB .2.58gC .4.16gD .4.41g【解析】本题采用“质量差量法”。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为碳酸钠,从化学方程式分析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NaHCO 3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用差量法可快速解题。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Δm(固体质量减轻) 168 44 18 62 m(NaHCO 3) 0.93g16862=m (NaHCO 3)0.93g,解得m(NaHCO 3)=2.52g,则m(Na 2CO 3)=5.00g -2.52g =2.48g,A 项正确。
3.将5.6LCO 2气体缓慢通过一定量的Na 2O 2固体后,得到3.36L 气体(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所得气体的质量为( C )A .3.8gB .4.8gC .5.4gD .6.6g【解析】本题采用“体积差量法”。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计算一些化学方程式的物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课后练习,评估其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物质的量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物质的量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包括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确定、物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等。
4. 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量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
2. 摩尔质量的概念: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克/摩尔。
3.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升。
4.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通过物质的量的关系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相关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
3. 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
5. 化学方程式计算案例分析:给出具体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从容说课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重点聚焦1.混合物的别离原理和别离方法。
2.混合物别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别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二、知识网络本章包括化学实验根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1.实验平安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展操作,是防止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展,并注意对尾气进展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展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混合物的别离和提纯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别离和提纯方法别离和提纯方法别离的物质主要仪器应用举例倾析从液体中别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烧杯、玻璃棒别离沙和水过滤从液体中别离不溶的固体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粗盐提纯溶解和过滤别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那么不溶别离食盐和沙结晶法从溶液中别离已溶解的溶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分液别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别离油和水参加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别离用苯提取水溶液中的溴蒸馏从溶液中别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牛角管、温度计从海水中制取纯水吸附除去混合物中的气态或固态杂质枯燥管或U形管用活性炭除去黄糖中的有色杂质4.离子的检验一般来讲,阳离子的检验需选择适宜的阴离子,阴离子的检验需选择适宜的阳离子,并要求具有特别的明显现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n与m、V、N 、c之间的相互转换。
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新知预习
写出①~⑧的转化关系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题原理
2H2 + O2 == 2H2O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2
扩大6.02×1023倍2×6.02 × 1023:1× 6.02× 1023:2× 6.02×1023
物质的量之比 2 mol : 1 mol : 2 mol
质量之比 4g : 32g : 36g
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 2V m: 1 V m: 2 V m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相同条件下,若为气体也等于各气体物质的体积之比。
2、解题步骤
⑴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已知物质的物质的量
⑵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⑶根据系数关系求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⑷求出各物质的其它量(粒子数、质量、体积、浓度等)
⑸作答
3、注意事项:
⑴规范解题步骤。
⑵注意计算结果的单位和有效数字位数。
⑶对气体使用体积计算时应注意条件,否则不能进行有关计算。
例题1、把5.4g铝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例题2、把一定质量的Zn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
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2.24L。
计算:
⑴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
⑵参加反应的的Zn物质的量。
⑶参加反应的Zn的质量。
课内达标
()1、完全中和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使生成正盐,需要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硫酸、磷酸的体积比是
A.6:3:2
B.6:2:3
C.3:2:1
D.1:2:3
()2、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
B.1∶2
C. 1∶3
D.2∶1
3、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
等质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
课后收获
我学会了:
我有疑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