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常整理戏曲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中国的戏曲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川剧、沪剧等。
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在表演形式、音乐演奏、剧情题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发展最成熟、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
唱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腔调唱出台词,念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语音念出台词,做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动作、神态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打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武术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战斗过程。
这四种表演形式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戏曲的独特风格。
三、戏曲的音乐特点戏曲的音乐是其独特特点之一,它主要包括曲调、唱腔、伴奏、配乐等。
曲调是指戏曲中所用的音乐曲调,它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曲调类型。
唱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的腔调,它是戏曲表演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之一。
伴奏是指戏曲中的音乐伴奏,它主要由乐器演奏而成,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乐是指戏曲中的音乐配器,它主要由作曲家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来进行配器,以增强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戏曲的表演技巧戏曲的表演技巧主要包括唱腔、身段、脸谱、器械、舞蹈等。
唱腔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演员在表演时用来表达感情,展现角色性格的一种表演技巧。
身段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各种动作、神态、姿势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脸谱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绘有各种图案和颜色的面具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器械是指戏曲表演中所用的各种道具和器械,它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道具和器械类型。
舞蹈是指戏曲表演中所用的各种舞蹈形式,它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五、戏曲的剧情题材戏曲的剧情题材主要包括了历史故事、传统传奇、民间传说、现代题材等。
历史故事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古代悲壮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情节。
传统传奇是指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传统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类型。
高考语文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考试,其中文学常识和戏剧基础知识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
所以,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高考语文中的文学常识和戏剧基础知识的一些要点。
一、文学常识1.文学三要素文学三要素分别是主题、情节和人物。
它们是构成一篇文学作品的必要元素,是实现文学意义的三个基本因素。
2.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时间、空间、文化等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学类别,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古文、近代文言文、白话文、民间文学、现代文学等。
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水平。
3.文学常用修辞手法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写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等。
掌握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对于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戏剧基础知识1.戏剧的构成要素戏剧是由人物、情节、语言、舞台等要素构成的艺术形式。
其中,人物是戏剧构成的基础,情节是发展人物性格和塑造主题的主要手段,语言和舞台则是表现和传递情感和信息的方式。
2.戏剧的分类戏剧的分类可以按古今、形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划分。
常见的戏剧类型有古代戏曲、现代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
3.戏剧的角色类型戏剧中角色类型有主角、配角、反派等等。
不同类型的角色扮演不同的作用,掌握这些角色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塑造。
4.戏剧的读法戏剧的读法是通过人物对话、台词等方式来解释戏剧中的情节和主题。
掌握戏剧的读法有三大原则,即了解情节、注重人物、把握主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
总结以上就是高考语文中的文学常识和戏剧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欣赏戏剧作品,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戏曲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戏曲的分类戏曲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越剧、评剧、黄梅戏、沪剧、粤剧等。
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北京地区,流行于北方地区。
京剧以唱功、功夫为主要表演方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
京剧的表演服饰、化妆和音乐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2.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强调唱腔的表现力和唱腔技巧,以及角色的精神内核。
3. 越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流行于浙江地区。
越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形式,以其细腻的唱腔、灵动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4.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说唱、打击乐器等表演形式著称。
评剧的表演特点是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5. 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
黄梅戏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音乐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
6. 沪剧:是中国上海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说唱、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
沪剧的表演特点是语言清晰,表演技巧独特。
7.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粤语为演唱语言,表演形式以唱、说、做、打为主要。
二、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的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演员在表演中需要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
1. 唱: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形式之一,演员需要掌握不同的唱腔和音乐技巧,通过歌唱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需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变化来选择合适的唱腔进行表演。
2. 念:念是戏曲表演中的朗诵形式,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念白也是戏曲表演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中语文知识点古代戏曲高中语文知识点:古代戏曲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古代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古代戏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古代戏曲知识点是通过学习、研究古代戏曲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古代戏曲起源于中国的周朝时期,它是在民间的传统中形成的。
它的演出形式有舞蹈、歌唱、音乐伴奏和演员表演等。
在古代,戏曲不仅是一种文艺形式,还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活动。
根据不同的演出地区和历史时期,古代戏曲分为很多种类,如京剧、豫剧、粤剧、昆曲等。
在古代戏曲中,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每个角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象,如能歌善舞的丽人、忠诚勇敢的将军、自负狂妄的书生等。
不仅如此,古代戏曲中的场景、道具、服装等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
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古代戏曲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戏曲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散文一样丰富而独特。
古代戏曲让中国的文学发展更加多样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古代戏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迈入了国际舞台。
国际戏剧节和演出展可以使世界各地的观众认识到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不仅如此,也可以使古代戏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总的来说,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遗产,能够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习古代戏曲知识点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的艺术欣赏和文化素养。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古代戏曲,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1. 戏曲的起源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宗教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戏曲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戏曲并不是以文字表演的,而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形式。
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歌唱和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2. 戏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戏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多种流派和剧种。
在宋元时期,蒙元统治下的南宋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了元曲,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京剧、越剧、粤剧等流派相继形成,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戏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1. 戏曲的基本形式戏曲是以声腔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形式,它包括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表演形式上,戏曲分为武戏和文戏两种,武戏注重表现力和技巧,文戏注重情感和表演。
2. 戏曲的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变脸、穿花翎等特殊的表演技巧。
此外,戏曲还有着多种角色类型,包括生、旦、净、末等角色,每种角色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和形式。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刘、孙三国之间的纷争和战斗。
在戏曲中,该剧以豫剧、越剧、京剧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被广泛演出。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中的著名剧目之一。
该剧以守旧豪门贾府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和爱情故事。
在戏曲演出中,《红楼梦》主要以京剧和越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3. 《牡丹亭》《牡丹亭》是元曲戏剧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目之一。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魏晋风度》,表现了杜丽娘与柳永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戏曲表演中,《牡丹亭》主要以越剧、京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戏曲知识点高考总结一、戏曲的历史渊源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戏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都承载着当时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的思想情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戏曲的分类戏曲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按地域可以分为京剧、越剧、豫剧、评剧等等;按行当可以分为生、旦、净、末等;按剧种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戏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三、著名剧种中国戏曲有多种剧种,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其中,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一种剧种,以其雄浑豪放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越剧是浙江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以婉转柔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技艺而著称。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飘逸自如的表演技艺而广受欢迎。
评剧是一种典型的北方戏曲剧种,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娓娓动听的表演技艺而备受喜爱。
黄梅戏是湖北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以其细腻动人的唱腔、深情款款的表演技艺而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著名的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也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四、著名作品中国戏曲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经典之作。
比如京剧中的《红楼梦》、《三姐妹》、《霸王别姬》等,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又在戏曲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越剧中的《紫钗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豫剧中的《午门冤案》、《三岔口》等,评剧中的《女驸马》、《岳飞传》等,黄梅戏中的《钟馗嫁妹》、《贵妃醉酒》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在戏曲表演艺术上有所突破,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五、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有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了戏曲艺术的代表人物。
比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尹桂芳、荀慧生等,他们以其高超的演技和艺术修养,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语⽂⽂化常识---戏曲戏剧⾏当中国戏曲⾏当:⽣、旦、净、丑(如果⼤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百度相关图⽚)1. ⽣⾏:⽣⾏,扮演男性⾓⾊的⼀种⾏当,其中包括⽼⽣、⼩⽣(⽂⼩⽣、武⼩⽣)⽼⽣:中⽼年⼈物,因戴胡须,⼜称须⽣⼩⽣:青年⼈物,不挂胡须,分⽂⼩⽣、武⼩⽣2. 旦⾏:扮演⼥性⾓⾊的⼀种⾏当。
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旦、彩旦等(⼥性特有的)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因常穿青素褶⼦,故⼜名青⾐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性。
表演常带喜剧⾊彩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性,按扮演⼈物的⾝份和技术特点,⼜分⼑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旦:⽼年妇⼥彩旦:⼜叫“丑旦”、“丑婆⼦”,扮演滑稽或奸刁的⼥性⼈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彩,实属⼥丑,故常由丑⾏兼扮3. 净⾏:俗称花脸,⼜叫花⾯,⾯部化装⽤脸谱,⼀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4. 丑⾏:扮演喜剧⾓⾊,由于在⿐梁上抹⼀⼩块⽩粉,⼜叫⼩花脸、三花脸。
包括⽂丑、武丑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超的⼈物⽂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丑扮演原五⾏:⽣、丑、净、旦、末。
后末⾏归于⽣⾏之内中国古典戏曲及名作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发展中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形式中国四⼤名曲:《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殿》---洪昇元曲四⼤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朴、《赵⽒孤⼉》---纪君祥中国古典⼗⼤悲剧:1. 《窦娥冤》---关汉卿(元)2. 《汉宫秋》---马致远(元)3. 《赵⽒孤⼉》---纪君祥(元)4. 《琵琶⾏》---⾼则诚(明)5. 《精忠旗》---冯梦龙(明)6. 《娇红记》---孟称舜(明)7. 《清忠谱》---李⽟(清)8. 《长⽣殿》---洪昇(清)9. 《桃花扇》---孔尚任(清)10. 《雷峰塔》---⽅成培(清)元曲元曲:1. 散曲:A. ⼩令:独⽴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简答题●关于《牡丹亭》一、《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1、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
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意义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关于《西厢记》一、《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多角色司唱。
(二)情节结构线索清晰,波澜横生。
双线复合结构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三)利用相反相成的原则塑造人物。
如崔莺莺明明爱着张生,却偏偏装出相反的样子,其实是通过外在的假更深刻地透视出内在的真。
(四)华美清丽的语言风格。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表现在: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入曲,形成诗的优美工细。
好用骈语。
化用日常语入曲,雅中融俗,别有韵致。
(五)戏剧时空的巧妙设置。
表现在:环境时间的意象渲染;心境时间的诗意结撰;思绪时间的对比描写。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2)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三、《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①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②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③拷红④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四、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张生是一个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
高考艺术生统考文常知识点汇总(七)一.戏剧理论1.分类(1)容量大小独幕剧,全剧情节一幕完成,田汉《名优之死》多幕剧,《天仙配》《白毛女》(2)矛盾冲突正剧,又称“悲喜剧”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喜剧2.理论(1)戏剧冲突,矛盾是戏剧冲突的依据(2)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由舞台提示和人物自身台词组成,结构分幕和场(3)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艺术法则,要求时间、地点、情节三一致。
(4)表演体系斯氏体系,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氏体系,德国,布莱希特,间离效应梅氏体系,中国,梅兰芳3.流派(1)古老戏剧,分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2)荒诞派,又称为“反戏剧”,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二.中国戏曲1.名家(1)四大名旦梅兰芳,京剧表演名家,“梅派”艺术体系,《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2)四大须生前四大: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后四大: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3)三大贤前三大: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后三大: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4)谭鑫培,京剧表演名家,“伶界大王”美誉,名作《定军山》(5)杨小楼,京剧表演名家,“武生宗师”美誉(6)盖叫天,京剧表演名家,“江南活武松”美誉(7)常香玉,豫剧表演名家,世称“常派”,名作《花木兰》(8)严凤英,黄梅戏表演名家,名作《女驸马》2.剧种(1)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剧,被誉为“百戏之祖”,名作《牡丹亭》《长生殿》(2)京剧,发源于19世纪中期北京,主要强调:西皮、二黄,中国的国粹(3)黄梅戏,安徽地方戏曲,代表艺术家严凤英,名作《天仙配》《女驸马》(4)秦腔,陕西地方戏曲,名作《铡美案》(5)川剧,四川地方戏曲,“变脸”绝活,名作《白蛇传》《鸳鸯谱》(6)豫剧,河南地方戏曲,代表艺术家常香玉,名作《花木兰》《穆桂英挂帅》(7)评剧,流行于华北、东北,代表艺术家严凤英,名作《秦香莲》《杨三姐告状》(8)越剧,流行于上海、江浙、福建,代表艺术家袁雪芬,名作《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3.理论(1)戏曲,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2)梨园,由唐玄宗创立,后专指戏班、剧团(3)行当生,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旦,正旦:青衣;花旦:活泼青年女性;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奸刁女性;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净,俗称“花脸”,刚烈粗鲁男性角色丑,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武丑(4)四功五法,戏曲表演基本功法。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a、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前者属于诗歌,后者属于戏剧。
散曲在体裁上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
散曲可成为杂剧的构成杂剧有科范、宾白、情节等便于演出。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阶段。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或者《秋思》《梧桐雨》,《倩女离魂》。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己斋叟,他生活的时代是金末元初,他是大都(今北京)人。
b、宫调表示声调的高低,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A调”、“B调”等。
曲牌规定字数、格律,并表达一定声情,其字面意义和曲词内容一般无关。
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双调”是宫调名,“夜行船”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套曲的题目。
再如,【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c、一本元杂剧通常由四折构成,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另外可有一至两个楔子,作用是介绍故事情节或人物,或承上启下。
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
如《西厢记》为五本二十一折。
d、元杂剧的每折必须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套曲。
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
e、杂剧的角色分为旦、末、净三大类。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f、《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由正旦主唱的,称作旦本戏。
《窦娥冤》中的角色“外”指外末,扮老年男子,“净”指花脸,公人,扮打锣者。
刽子手。
,“正旦”指女主角,扮窦娥。
,“卜儿”指老年妇女,窦娥的婆婆。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古代戏剧与戏曲鉴赏及创作技巧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古代戏剧与戏曲鉴赏及创作技巧古代戏剧与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与鉴赏。
同时,探索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创作技巧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对古代戏剧与戏曲的鉴赏及创作技巧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基本概念古代戏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方式来反映人类生活与社会风貌的一种艺术形式。
经过演变与发展,戏曲成为戏剧的一种形式,戏曲是一种以唱、念、做为表演方式,以民族的音乐、唱腔、舞蹈和表演形式为特点的传统戏剧形式。
二、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分类古代戏剧与戏曲可分为多个流派,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评剧、越剧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特色和艺术风格。
例如,京剧注重表演技巧与音乐唱腔的完美结合,昆曲则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和舞台形象的塑造。
三、古代戏剧与戏曲的鉴赏技巧1.了解剧情与角色:在鉴赏古代戏剧与戏曲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剧情及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剧情的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演员的表演,从而更深入地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品味唱腔与音乐:戏曲中的唱腔与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关注唱腔的技巧和表现力,欣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听音乐和观看演唱视频来提高对于唱腔和音乐的鉴赏水平。
3.欣赏表演技巧:古代戏剧与戏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如面部表情、舞台动作、身段塑造等。
在鉴赏时,要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及角色形象的刻画,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
四、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创作技巧1.人物塑造:在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创作中,人物塑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创作者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传达给观众。
通过深入了解文本和角色,可以更好地进行人物塑造的创作。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第一章先秦到六朝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
第一节原始到商周一、原始歌舞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
二、巫傩祭仪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
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
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
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
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
第二节春秋到南北朝戏剧一、俳优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
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
二、角抵戏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
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
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
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
三、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
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
第二章唐、宋时期第一节隋唐戏剧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汇总(下)元代篇一、戏曲(一)戏曲简介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但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1)杂剧: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体制: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
音乐: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
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
(2)南戏:宋元时代流行在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
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
(二)作家及作品(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说)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又一说)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杂剧的奠基人。
曾自称自己“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以《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白朴:字仁甫,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
代表作《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倩女离魂》。
王实甫:名德兴,大都(北京)人,代表作《西厢记》脱胎于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2)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剧情: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为女儿申冤。
纪君祥《赵氏孤儿》剧情: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将其满门抄斩。
赵盾的儿子赵朔,妻子是庄姬公主,幸免于难,她已怀有身孕。
后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
庄姬公主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戏剧基础知识总结1、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
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
墓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戏曲语文知识点总结一、戏曲语言的特点1.音韵美:戏曲语言追求音韵优美,戏曲演员在表演时会加重对韵脚的处理,以求句式通顺,表达流畅,音韵和谐。
2.形象生动:戏曲语言具有生动的形象描绘,用典型的语言形式表现人物特征,塑造出鲜明的戏剧形象。
3.富有感染力:戏曲语言注重感情的表达,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让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感染,产生共鸣。
4.寓意深刻:戏曲语言往往充满智慧和哲理,表现出丰富的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四大名著中的戏曲语言《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四大名著,它们都曾被改编成戏曲剧目,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名著中的戏曲语言丰富多彩,充满韵味,通过戏曲表演,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名著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
1.《红楼梦》中的戏曲表演《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它曾被改编成京剧《红楼记》,在戏曲表演中,表演者通过精彩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都通过京剧的表演形式得到了生动的再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水浒传》中的戏曲表演《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题材。
《水浒传》中曾被改编成评剧、越剧、豫剧等多种剧目,这些戏曲表演中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抒情、豪迈的唱腔和丰富的动作表演,将《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深受观众喜爱。
3. 《三国演义》中的戏曲表演《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题材。
对《三国演义》的戏曲表演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以评剧、越剧、粤剧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宏大场面和悲壮情感。
4. 《西游记》中的戏曲表演《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题材。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高考语文必考点文学常识梳理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1、关汉卿,号己斋叟。
金末元初人。
元代戏曲家。
本色派代表,其代表作有《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
2、元曲四大家及各自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幽魂》。
文采派的代表作家是王实甫,他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
另外,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中国在西方影响深广的一部元杂剧。
3、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有些四折之外还有楔子,它起序幕或过渡的作用。
4、曹禺,原名万家宝,著名现当代剧作家,解放前著有《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话剧,其中《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5、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被称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他艺术的顶峰。
本·琼生曾如此评价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时期词人。
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9、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期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10、《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12、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帕斯卡尔,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的名言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内容分享NO1.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
高中关于戏曲的魅力作文素材整理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高中关于戏曲的魅力作文素材整理】大家好啊!我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最喜欢的戏曲。
戏曲真是太棒了,它融汇了唱歌、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看起来是那么的绚丽多彩、别有一番风味呢!我最喜欢看京剧了。
京剧的脸谱可真漂亮,一张张画着夸张而生动的神情,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身穿绣花戏服的演员,扮相威武得像武大郎一样,或者俏皮可爱像小丫环一般。
戏服上绣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好像一件件艺术品呀!京剧的表演可真是精彩纷呈。
只见演员在台上挥舞长鞭,姿态优雅好看极了;或挺着胸膛,昂着头颅,神态骄傲矫健;或装小丑卖萌,逗得台下的观众捧腹大笑。
最酷的还要属"武打",演员们举起长剑、棍棒你来我往,打得有声有色,看着真过瘾!不过最令我兴奋的,莫过于演员们那恍如天籁的唱腔。
有的高亢激越,有的缓缓婉转,像是诉说着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偶尔还夹杂着小旦们那婉转动听的唱段,像一首首清澈的小曲,让人如痴如醉。
除了京剧,我也很喜欢看其他地方戏曲,比如越剧、黄梅戏等。
它们与京剧的表演风格大不相同,但同样精彩绝伦。
越剧以柔美性情见长,舞台上的女子们个个仪态万千、娴雅动人;黄梅戏则活泼straightforward 风趣,不时会有滑稽的小品穿插其中,逗得观众们捧腹大笑。
不知不觉,我已经沉浸在这绚丽多彩的戏曲世界里无法自拔了。
每当一台好戏落幕,我总是百看不厌、意犹未尽。
戏曲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正是因为它包罗万象、融合了诗词歌赋、武术技击、服饰美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
欣赏戏曲,不仅是在欣赏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曲调,更是在欣赏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瑰宝。
我真希望有一天能亲自走进剧院,亲身体验一番这视听盛宴,领略戏曲魅力所在!好了,这就是关于戏曲魅力的一些心得体会。
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但我真心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希望通过分享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戏曲哦!篇2戏曲真是太有趣啦!它不但有漂亮的服装、精美的化妆,还有动听的唱腔和曲调,令人看了就入迷。
时间人物名号作品备注
元关汉卿号已斋叟《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元曲四大家: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西厢记》(天下夺魁之作)它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杰作。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
纪君祥《赵氏孤儿》
明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
《南柯记》《邯郸记》
合称“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清洪昇字昉思,号稗畦《长生殿》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
堂,自称云亭山人
《桃花扇》
附:
中国古典式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西厢记》元朝王实甫《看钱奴》元朝郑延玉《中山狼》明朝康海《墙头马上》元朝白朴《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幽闺记》元朝施君美《绿牡丹》明朝吴炳《玉簪记》明朝高濂《风筝误》清朝李渔
元末清初“四大传奇”《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中国古典式大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汉宫秋》元马致远《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琵琶记》明高则诚《精忠旗》明冯梦龙《娇红记》明孟称舜《清忠谱》清李玉《长生殿》清洪昇《桃花扇》清孔尚任《雷峰塔》清方成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