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流分析的大型工业企业低碳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思路及举措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生产和绿色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及举措,全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思路1.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保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2.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应用。
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等。
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鼓励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生产向低碳、绿色发展方向转变。
4.加强环保意识,营造绿色生产氛围。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推动企业和员工形成绿色生产理念,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节能环保氛围。
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举措1.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鼓励企业购买高效节能设备,推进节能改造,提升工业生产能效,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加大排放标准的监管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2.加大环保投入。
鼓励企业加大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投入,引导企业开展工业废水、废气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作,降低环境污染。
3.加强企业自律管理。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环保、能源管理体系,强化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建立企业自主监督和自律管理机制。
4.促进跨界合作。
鼓励各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方式研发,推动产业链内企业进行资源共享、协作发展,推动各产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共同努力。
5.强化政府监管。
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和节能监管力度,加强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积极推进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严厉惩处,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动的节能环保工作态势。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发展路径与评价研究林德力1,2 周 莉1,2(1 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摘 要:作为我国经济最广泛的载体,工商业园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落脚点之一。
为赋能园区既要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又要降低碳排放走(近)零碳园区发展之路,本文在介绍(近)零碳园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发展阶段目标、实施路径、推进策略。
接着,提出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碳评价边界,并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碳评价体系进行了设计。
最后,对我国工商业园区低碳发展以及建设(近)零碳园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工商业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更多园区逐步由现有园区经低碳园区过渡到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提供发展思路与决策支持。
关键词:碳中和;(近)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发展路径;评价体系0 引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目前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1]。
然而,国家宏观战略必须要在广泛存在的各类工商业园区中得到落实。
园区大致可以分为工业园区、自贸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一方面,园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广泛的载体。
另一方面,园区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载体,其中由能源利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据主要地位,且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2]。
因此,园区能源系统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双碳”气候目标的关键落脚点。
当前,“双碳”目标下园区能源系统低碳发展的路径尚不明朗。
如何在保证园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园区当前和长远所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此,本文从园区能源系统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近)零碳园区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基本概念、园区低碳发展路径以及国内外具体实践情况,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了一套评价园区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园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决策支撑。
工业企业低碳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目标。
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企业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本报告将对当前工业企业的低碳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挑战。
1. 工业企业低碳概况工业企业是指那些从事产品制造和加工的企业,包括传统的重工业和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来源。
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工业企业对低碳发展的意识和实践不足,导致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许多工业企业依赖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生产技术,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动力。
同时,环保和低碳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尚不健全,缺乏对工业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2. 工业企业低碳挑战2.1 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是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
许多工业企业依赖传统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能源的浪费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此外,一些工业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管理系统,缺乏对能源消耗的监控和控制手段。
2.2 缺乏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许多企业没有采取减少或替代传统污染物的措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企业也没有积极推进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2.3 技术创新和转型困难工业企业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存在困难。
许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无法开发出更加清洁和高效的生产技术。
同时,由于技术转型需要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调整,企业面临着成本的考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3. 工业企业低碳的机遇尽管存在诸多挑战,工业企业低碳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潜力。
3.1 国家政策和激励近年来,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激励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工业企业提供了方向和支持,促使其转型和创新。
3.2 新兴技术和互联网智能化新兴技术如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正在迅速发展,为工业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可能性。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摘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筛选指标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筛选指标,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次16个指标的低碳经济评级指标体系,以湖北省为例确定低碳经济评价结果。
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总量、结构、强度、效率、碳汇建设等指标,各指标的最终得分都将限定在0分一100分之间. 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值进行综合评价,故将评语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低”四个等级。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碳排放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screening indexes of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for screening index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ayer, criterion, plan three levels of 16 indicator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determine low carbon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Effec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gross, structure, strength, efficiency, carbon sink construction index, the index of the final score will be limited to 0 points 100 points between. Using linear weighted method for index valu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set as “ excellent “, “ good “, “ general “ low “, “ four grade.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rbon emission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大会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2009年达387ppm,并且预测北极海冰到2100年可能完全消失。
能源管理目标指标体系随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能源管理成为了各个行业和组织关注的焦点。
为了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能源成本,许多组织开始采用能源管理目标指标体系。
能源管理目标指标体系是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来评估和衡量能源管理的效果和成效。
它可以帮助组织合理制定能源管理目标,并监控实施过程中的进展情况。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能源管理指标,帮助组织实施能源管理。
首先,能源消耗强度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常以单位产品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来衡量,即能源消耗量除以产出量。
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组织可以在维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其次,能源利用率是指能源转换或利用的有效程度。
它可以衡量组织对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能源耗用成本是指组织在能源消耗过程中所付出的经济成本。
通过降低能源耗用成本,组织可以减少能源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行业或领域常用的能源管理指标,比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常用的能源消耗量与里程数的关系,或者在制造业中常用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等等。
这些指标都是为了更好地衡量能源管理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组织提供量化的分析手段。
能源管理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需求。
在制定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可以参考现有的国家或行业的标准和指南,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
不同组织可能会有不同的因素影响能源管理,比如生产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素质等等。
因此,在建立自身的能源管理目标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最后,为了有效实施能源管理目标指标体系,组织还需要采集、分析和监控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能源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
定期的数据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组织不断改进能源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低碳社会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低碳社会旨在通过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为了评估和监测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出发,探讨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环境维度1.碳排放量:包括全社会和行业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碳排放水平和碳减排效果。
2.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通过衡量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社会资源利用情况。
3.生态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生态环境情况。
二、经济维度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产业规模、低碳技术普及率、低碳投资比重等指标,用于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2.低碳消费水平:包括低碳消费意识、低碳产品比重、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率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消费水平。
3.低碳创新能力: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绿色技术研发、环保产业发展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三、社会维度1.低碳生活方式:包括居民出行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程度。
2.低碳社会融合程度:包括低碳教育普及率、低碳宣传影响力、低碳文化传播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理念融入程度。
3.低碳社会公平性:包括低碳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低碳福利分配公平性、低碳减排责任分担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发展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指标,涵盖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消费行为、创新能力、生活方式、社会融合、公平性等多个方面,以全方位、系统性地评估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效果。
在构建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与衡量指标,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导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评价和监测,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衡量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和绩效。
本文将探讨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工具,它能够量化、可视化地反映绿色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发现问题和瓶颈,找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可靠数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绿色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能源消耗、物质利用、环境影响等,确保全面反映绿色低碳发展的综合性。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备操作性,能够通过实际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决策。
4.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备可比性,能够进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规模的绿色低碳发展的对比与比较。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为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指标筛选:根据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从海量指标中筛选出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
在筛选指标时,应注意指标之间的互相关联性和重要性,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指标权重确定: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估等方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权重反映了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基于经验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计算与确定。
3.数据收集与处理:建立数据收集和处理的体系,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使用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同时补充深入的实地调查数据。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的低碳建筑指标体系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低碳建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构建了低碳建筑的指标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此指标体系,建立了邻接矩阵、可达矩阵,最后分解出了指标体系的解释结构模型图,确定了高级指标和基础指标,以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低碳建筑指标体系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
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校园”、“低碳建筑”等概念相继提出来,其目的都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阻止气候异常,最终做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据科学统计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占用40%的能源与材料,25%的原始木材(其中55%用于非燃料的伐木),16%的供水,对30%的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和40%的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负责。
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建筑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对低碳建筑的深入研究成为必然的趋势。
低碳建筑的概念及核心内容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建造、使用过程中,以人类健康舒适为基础,以保护全球气候为目标,有效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提倡重复循环利用,努力减少污染,保持能源消耗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永续发展,以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低碳建筑的核心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代替常规化石能源,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
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自然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还要注重对资源的重复、回收利用,要珍惜不可再生物质,做到循环使用,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最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碳排放量测算与控制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减少碳排放成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碳排放量测算与控制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方法和措施。
一、碳排放量测算方法1.企业级碳排放量企业级碳排放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所有碳排放总量。
测算企业级碳排放量可以根据企业能源消耗情况、运输方式、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常用的测算方法包括:工业过程分析法、能源消耗分析法和生命周期分析法。
- 工业过程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工业过程及产品进行详细测算,以了解企业碳排放来源和排放量。
方法包括物质平衡法、能量平衡法等。
- 能源消耗分析法:基于企业能源消耗情况,通过计算不同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可以根据电力消耗、燃料消耗等进行测算。
- 生命周期分析法: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配送到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
2.物流碳排放量物流碳排放量是指供应链中涉及到的物流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物流碳排放量的测算主要依赖于货运过程中的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等方面的数据。
常用的测算方法包括:实测法、标准法和模型法。
- 实测法:在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通过安装碳排放监控设备,记录运输过程中的实际碳排放量。
该方法准确度较高,但成本相对较高,适用于大型物流企业。
- 标准法:根据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距离、重量、运输工具等因素,采用标准值进行估算。
该方法适用于数据较为简单的物流环节,并且准确度相对较低。
- 模型法:利用物流模型进行碳排放量的测算,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等因素,进行碳排放量的预测。
二、碳排放量控制措施1.节能减排技术应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量。
例如,使用高效节能的设备代替传统设备,通过引入新能源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
ESG赋能“双碳”发展的研究*——基于企业ESG表现与研发强度关系的解释张晓(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2)摘要:ESG是落实“双碳”目标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为探究ESG能否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层面积极落实减碳行动,文章以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ESG表现对研发强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促进企业提升研发强度,并且在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ESG表现对研发强度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ESG表现;研发强度;“双碳”目标;创新活力Doi:10.3969/j.issn.1007-550X.2024.04.001中图分类号:X322;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50X(2024)04-0001-060引言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是2004年联合国提出的投资理念。
该理念认为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在投资中还应考虑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成效等非财务因素,评估投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虽然我国引入ESG理念比欧美国家晚,但我国的“双碳”目标为ESG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政策土壤。
“双碳”目标是2020年提出的,是我国向全球承诺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具体来说,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意味着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是指“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
倡导绿色发展的ESG理念因与“双碳”目标相一致正在成为企业合规的新要求,不仅受到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的关注,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都从ESG经济后果视角出发,比如,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ESG表现良好的企业,在品牌形象、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也具有更好的表现,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Lambert R等,2007;Li Y等,2018;Fatemi A等,2018;张长江等,2021)。
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物质流分析研究框架作者:谭雪萍耿涌宋晓倩陈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12期摘要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方法在资源管理、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国际研究进展及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尚不明确。
为此,遵循“梳理-整合-拓展”的逻辑思路,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分析2000—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 148篇文献,捕捉国际MFA研究的关键知识基础和主题演变规律,并对MFA前沿应用研究进行详细回顾和综合剖析。
其次,通过整合国际MFA研究现状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
最后,分别解析MFA 应用研究对4个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并提出当前研究不足及未来拓展方向。
研究发现:①“资源管理”“环境核算”和“指标”领域的关键文献为MFA的管理、核算和评估功能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
②在基础研究主题“产业生态学”“物质流分析”和“物质流管理”的支撑下,国际MFA的应用研究主题逐渐从过时主题“氮”“塔拉戈纳州”“重金属”和“合金元素”演变为前沿主题“城市固体废物”“铁”“循环经济”“暴露”和“可再生能源”,且MFA与情景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的集成应用已成为主流趋势。
③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包括3个模块,即理论与方法基础、应用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
其中,应用研究范式的结构反映了MFA的核心功能,即核算物质存流量、评估物质需求量及循环潜力和优化物质管理系统。
应用研究范式的要素则涵盖了MFA研究的代谢对象、空间尺度、应用诱因、主要内容和应用目的。
④MFA应用研究对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差异较大,且与碳中和目标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未来研究中,MFA可用于核算能源生产部门中具体零碳技术的资源需求量与废物生成量,评估能源消费部门中终端电气化、高效化及清洁化技术导致的资源环境影响,测度工商业部门中工艺脱碳与固体废物利用技术的环境暴露与经济可行性,评价农林业部门中营养元素的代谢效率及生物固碳效果。
能效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实践探索1. 背景介绍能源效率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已成为重要任务。
而能效评估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 能效评估模型的定义能效评估模型是指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找出能源浪费和低效率环节,进而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过程和方法。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能效评估模型构建的方法能效评估模型的构建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模型建立、评估指标选择等。
首先需要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数据采集,包括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等。
然后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能效评估模型,通常可以采用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等数据分析方法。
最后选择适合的评估指标,比如能源利用率、单位产品能耗等,用于评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效情况。
4. 能效评估模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能效评估模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能源浪费和低效率环节,为企业节约能源成本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能效评估模型的分析,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和改进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同时,能效评估模型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监测和管理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制定相应的和措施,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5. 案例分析以某工业生产企业为例,通过建立能效评估模型对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评估。
首先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数据采集,包括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等。
然后建立了相应的能效评估模型,选择了能源利用率、单位产品能耗等评估指标进行评估。
通过模型的分析,发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浪费和低效率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包括优化生产流程、更新设备、提高员工意识等。
企业碳绩效指标体系企业碳绩效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碳排放影响的一套评估指标和衡量体系。
企业碳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企业进行碳排放管理与减排工作,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1.碳排放核算:企业应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进行准确的核算。
直接碳排放是指企业自身直接产生的碳排放,如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CO2排放;间接碳排放是指企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间接能源消耗所产生的CO2排放,如电力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对碳排放的核算,企业可以了解自身碳排放量的大小,并为制定碳减排目标提供依据。
2.碳排放监测:企业应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对碳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监测,企业可以及时了解碳排放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从而降低碳排放量。
3.碳减排目标:企业应设定明确的碳减排目标。
根据核算结果和监测数据,企业可以制定碳减排目标,如在一定时期内减少固定比例的碳排放量。
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碳减排工作的开展。
4.碳减排方案:企业应提出碳减排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营模式和特点,确定适合的碳减排方案,如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产品等。
通过实施碳减排方案,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达到减少碳足迹的目的。
5.碳管理措施: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通过建立碳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企业可以规范碳排放管理行为,提高碳减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碳排放管理和减排工作中实现持续改进。
6.碳排放核销:企业可以通过清洁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手段,将自身未使用的碳排放指标出售给其他企业或单位,实现碳排放的核销。
碳排放核销可以通过碳市场等途径进行,有利于促进碳减排工作的开展和碳市场的发展。
7.碳市场交易:企业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通过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指标来实现碳减排目标。
碳市场交易有助于企业间的碳减排合作和碳资产价值的实现,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委托方提供的任何资料以及在核查过程中所获取的受核查方的有关技术商业数据、生产经营数据、财务数据、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等信息保密。
未经受核查方允许,不将其透露给委托方之外的第三方。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引起投诉或纠纷,核查机构由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低碳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1 体系简介根据企业的特征及建设目标,本体系将低碳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低碳示范支柱企业,主要评选对象是在规模较大、在低碳战略转型中举得积极成果的优秀企业;第二类是低碳示范新兴企业,主要评选对象是新兴行业中,在低碳技术投入和市场发展上领先的企业。
申报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类进行申报。
根据两类企业的不同特点,评价体系在指标的权重中也存在差异,见下表。
低碳示范支柱企业评价指数盈利能力指标(定量)总资产(万元)F11 0.50 0.11净资产收益率(%)F12 0.25 0.06净利润增长率(%)F13 0.25 0.06 低碳发展指标(定性)低碳战略F21 0.14 0.11低碳战略实施F22 0.14 0.11研发投入F23 0.21 0.17领先指标F24 0.14 0.11权威认证F25 0.07 0.06社会责任披露F26 0.14 0.11低碳公益实施F27 0.14 0.11低碳示范新兴企业评价指数盈利能力指标(定量)总资产(万元)F11 0.25 0.06净资产收益率(%)F12 0.25 0.06净利润增长率(%)F13 0.5 0.13 低碳发展指标(定性)低碳战略F21 0.08 0.06低碳战略实施F22 0.17 0.13研发投入F23 0.25 0.19领先指标F24 0.17 0.13权威认证F25 0.17 0.13社会责任披露F26 0.08 0.06低碳公益实施F27 0.08 0.061.盈利能力指标(定量)(1)总资产:作为示范企业,除了技术方面的优势外,在资产规模上也应该拥有一定优势,总资产是最为直接的指标。
绿色低碳指标体系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各国的共同目标。
为了评价和指导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应运而生。
绿色低碳指标体系是一套用于衡量和评估国家、地区或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它包含了各个方面的指标,从而全面反映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情况。
绿色低碳指标体系中的环境指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大气环境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水环境指标可以包括水质状况、水资源利用率等;土壤环境指标可以包括土壤污染状况、土地利用率等;生态环境指标可以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等。
通过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绿色低碳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绿色低碳指标体系中的经济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能源利用效率、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经济增长指标可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收入等;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包括单位GDP能耗、能源利用效益等;绿色产业发展指标可以包括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绿色产业增加值等。
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绿色低碳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绿色低碳指标体系中的社会指标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就业率指标可以包括就业人口占比、失业率等;教育水平指标可以包括受教育程度、教育资源配置等;健康状况指标可以包括平均寿命、医疗资源利用率等。
通过对社会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绿色低碳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并为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提供参考。
除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外,绿色低碳指标体系还包括政策和管理指标。
政策指标主要包括绿色低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如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等;管理指标主要包括绿色低碳管理的规范与效果,如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等。
工业企业节能减碳路径研究摘要: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工业企业碳减排压力巨大。
从碳排放占比来看,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推进工业节能减碳提效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开展了工业企业节能减碳路径探索研究,可为工业企业开展节能减碳增效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双碳”;工业企业;节能减碳;路径研究引言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以“双碳”工作为牵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从我国碳排放源头来看,工业生产活动一直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扎实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1“双碳”背景下工业企业节能减碳意义分析节能减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碳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性手段,对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工业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
1.1节能减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赢得主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时俱进推动工作的必然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更紧、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节能提高能效是优化能源消费存量、从源头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可以充分发挥源头削减作用,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降低碳排放,既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等低碳工业,着力做大“增量”,也需要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做好重点用能行业节能减碳工作,解决好“存量”问题。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有效提升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工业零碳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4年工业零碳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指南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工业零碳转型已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能量流分析的大型工业企业低碳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工业企业的低碳化生产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总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大型工业企业的能量流分析入手,以大型钢铁企业为例研究了碳元素流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ahp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从能量流所反映出来的五个不同角度出发,以三级评价指标对钢铁企业的低碳生产水平给出了衡量。
结果显示能量的回收利用是实现大型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最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能量流;低碳生产;指标体系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17[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35-061引言工业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能耗产生的主要来源。
davidi.stern[1]认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
必然要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
因此,能耗高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
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原料生产和加工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钢铁工业也是资金、资源、能源、技术密集型产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钢铁行业在传统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钢铁行业连年来迅猛发展:图1显示,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量有了数量上的飞跃,远远超越了美国和日本。
至2010年,粗钢产量突破6亿吨,达到6.27亿吨,同比增长9.26%。
这已经是我国粗钢产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图2显示了2002-2009年粗钢产量及吨钢可比能耗的变化趋势。
曲线显示,7年来我国的粗钢产量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能耗水平在2005年时达到峰值,随后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政府监管的加强和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能耗呈现出下降趋势。
绿色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商婕;曾悦【摘要】Based on green economy,the meaning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 was determined.Then managing four aspects to consider all the factors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construction and green management,th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EIPs gree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was constructed.Taking F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ETDZ)as the research area,it used the entropy weight to give the weight to each indicator,and utilized the composite index method to appraise the development statusof the period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eriod.At last,it distinguished the problems for Fuzhou development zone from economydevelopment,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spects.%基于绿色经济理论,提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内涵。
基于能量流分析的大型工业企业低碳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作者:苟连杰谷炜胡睿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02期[摘要]工业企业的低碳化生产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总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大型工业企业的能量流分析入手,以大型钢铁企业为例研究了碳元素流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AHP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从能量流所反映出来的五个不同角度出发,以三级评价指标对钢铁企业的低碳生产水平给出了衡量。
结果显示能量的回收利用是实现大型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最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能量流;低碳生产;指标体系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17[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35-061引言工业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能耗产生的主要来源。
DavidI.Stern[1]认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
必然要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
因此,能耗高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
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原料生产和加工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钢铁工业也是资金、资源、能源、技术密集型产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钢铁行业在传统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钢铁行业连年来迅猛发展:图1显示,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量有了数量上的飞跃,远远超越了美国和日本。
至2010年,粗钢产量突破6亿吨,达到6.27亿吨,同比增长9.26%。
这已经是我国粗钢产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图2显示了2002-2009年粗钢产量及吨钢可比能耗的变化趋势。
曲线显示,7年来我国的粗钢产量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能耗水平在2005年时达到峰值,随后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政府监管的加强和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能耗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随着钢产量的不断上升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有限,2006-2009年的下降速度放缓。
根据工信部印发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80千克标准煤。
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钢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降耗力度,同时控制碳氧化物的排放。
殷瑞钰院士曾提出,钢厂的3项主要功能分别是: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的消纳、处理及再资源化[2]。
能源转化的过程主要就是C元素随着能量的流动而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C元素以煤炭和焦的形式进入流程,以CO2为主的碳氧化物形式耗散排放,另一部分以化合物的形式进入钢材等最终产品[3]。
在钢铁生产流程内部,碳元素经过了复杂的化学反应,例如完全和不完全的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C元素在整个流程中的运行与能量的运行轨迹是同步的。
随着工序的推进,能量在流程中呈现出流动的态势,这就形成了钢铁企业的能量流的概念。
能量流(EnergyFlow)源于生态学,是指能量在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内转变、转移与消耗的过程。
钢铁企业中,各种能源介质沿着转换、使用、排放的路径流动,形成了能量流[4]。
能源经过一系列加工、转换、改质环节到能源产品或排放物,组成能源转换过程;各种能源产品经过分配进入各个用户使用直到废弃物排放组成了能源使用过程[5]。
本文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一种低碳生产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钢铁企业能量流分析钢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有矿山开采→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工序。
其中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主要是铁前系统。
按重点企业能耗工序平均值计算,炼铁系统三大工序——烧结、焦化、高炉炼铁,就占了吨钢综合能耗的72%左右。
从世界范围来看,钢铁生产流程CO2排放量占到人类活动CO2排量的5%~6%[6]。
其中高炉炼铁的能耗又位于各工序之首。
图3展示的是2005-2010年间大型钢铁企业分工序能耗的分布状态。
为了方便绘制,数据取以10为底的对数进行处理。
由图3可以看出,烧结、焦化和高炉工序的能耗是最高的,轧钢处于第二阶层,转炉则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负能炼钢。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1分工序能量分析在暂时不考虑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前提下,钢铁企业五大主要工序和产量、可比能耗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
首先,从表中可以看出,吨钢可比能耗与粗钢产量呈负相关,体现出大型钢铁企业的规模效应在能耗控制方面的效果;其次,吨钢可比能耗与5个主要工序能耗均密切相关,尤其是转炉和焦化工序的能耗对其影响最为明显。
在整个流程中,各个工序利用到的含碳原料和燃料不尽相同。
根据国内某钢厂的年度能源平衡表提供的原、燃料消耗数据和国家计委能源所1999年的《能源基础数据汇编》提供的折算系数,各种类型的原、燃料及其他可燃气体对应的年度CO2排放量如图4所示。
本文用E(X,i)来表示能量流,其中X代表名称,i代表相关工序。
钢铁企业能量流的6大组成部分为:外部输入、前一道工序传入、本工序传出、系统耗散、回收自用、回收他用[7-8]。
见图6所示。
E(in,i)——外部供应给工序i的能量,包括电力、燃料、热力、蒸汽等(kgce/t);E(tr,i)——工序i从前期工序中接受的能量,包括化学能、热能等(kgce/t);E(rs,i)——工序i回收自用的能量,包括燃料、热力和动力等(kgce/t);E(di,i)——工序i处理工程中耗散的能量,包括机器运转消耗的热能等(kgce/t);E(ro,i)——工序i回收并被用于其他工序的能量,包括蒸汽、热能和电力等(kgce/t);E(ou,i)——工序i的产出品带走的热能和化学能等(kgce/t)[9]。
E(in,i)+E(tr,i)+E(rs,i)=E(di,i)+E(rs,i)+E(ro,i)+E(ou,i)(1)其中,传入部分能量E(tr,i)来自上一工序的输出,而输出部分能量E(ou,i)是下一工序的能量输入。
因此可以将能量传入和传出统一表达为E(i-1)和E(i).因此,有以下关系式:E(in,i)+E(i-1)+E(rs,i)=E(di,i)+E(rs,i)+E(ro,i)+E(i)(2)E(i)=E(i-1)+E(in,i)+E(rs,i)-E(di,t)-E(rs,i)-E(ro,i)(3)E(i)=f(E(i-1),U(i),i)(4)其中,U(i)包括两组变量,一组是E(in,i)和E(rs,i),它们使得本工序的能量数量上有所增加,为正向控制变量;另一组包括E(di,i)、E(rs,i)和E(ro,i),它们的增加使得工序的能量减少。
由分析可知,钢铁企业的能量流按照实际生产中的运转情况可分为6类,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又可以将这6类分别纳入几个不同的大类:从能源变化角度,可分为正向变量和负向变量两类;从能量流动角度,可分为输入型变量和输出型变量等。
下一节将从能耗控制目标角度入手,建立基于钢铁企业能量流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3基于能量流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3.1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上节分析,本文将6类能量流变量对应于3大类目标:每个工序的目标是减少本工序的能耗,也就是减少E(i-1)-E(i),本文记作“目标1”,称之为工序能耗控制目标;钢铁企业能耗控制的总体目标是“节能减排”,也就是减少E(in,i)和E(di,i),本文称其为“目标2”,也就是系统节能减排目标;而有效达成这两个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能源回收,也就是增加E(R)=E(rs,i)+E(ro,i),讨论中记作“目标3”,对应于回收利用目标。
此外,由于企业的相关技术指标也会影响企业的碳排放量,因此选取8个代表性的比例指标,将他们也纳入到指标分析体系当中去,记作“目标4”。
详细的指标体系及符号表示见表2。
2.1和2.2节的分析表明,工序能耗对总能耗的影响非常明显:所谓工序能耗即对应工序的输入与输出能量之差,对应于I1;根据原、燃料CO2放散图的数据,可知原、燃料的用量和回收量对低碳生产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明显的,其消耗、放散和回收水平分别对应目标I2、I3和I4;另外,冶炼过程的铁钢比等指标对应于目标I5。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30个三级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对钢铁企业的低碳生产水平进行评价。
其中,有18项指标为“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低碳生产的总目标贡献越大;另有12项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总目标的贡献越大[9]。
3.2指标权重确定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架完成后,采用AHP方法对指标间的相对权重进行计算[10]。
权重矩阵建立的主要依据是某钢厂2010年能源平衡表及2010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指标标杆值。
5个二级指标及对应的三级指标之间的权重矩阵如下:判断矩阵构建完成后需要对它们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矩阵的有效性。
一致性判断结果如下表所示。
一般认为,该指标值小于0.1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11]。
可见以上5个判断矩阵都满足一致性要求。
根据权重矩阵,计算可得如表10带权重的指标体系:由表10可以看出,相对于一级目标,I4是较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即能源的回收量对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作用最为明显;技术相关的比例指标和原、燃料消耗量对低碳生产的作用基本持平;工序能耗和煤气放散率对低碳生产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
相对于二级指标,影响最为显著的5个因素分别为:转炉能耗、外购电力消耗量、焦炉煤气放散率、回收焦炭量和炉外精炼比。
4结论本文从能量流分析的角度入手,以钢铁企业为例建立了大型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从工序能耗、能量输入、能量耗散、能量回收利用和能量相关技术指标5个方面进行了构建,与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状况彼此对应,密切相关。
结果显示,能量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与相关技术是低碳生产的最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在绿色环保理念下钢铁企业能耗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1]ISDavid,CutlerJClerelond.EnergyandEconomicGrowth[C].RensselaerWorkingPapersinEconomics,2004.[2]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功能与钢厂未来发展模式[J].中国科学:E 辑,2008(9).[3]郑海峰.钢铁企业主要C素流和能量流的研究及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6.[4]蔡九菊,王建军,张琦,等.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1).[5]王建军,蔡九菊,张琦,等.钢铁企业能量流分析[C].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5.[6]徐匡迪.低碳经济与钢铁工业[J].钢铁,2010(3).[7]王建军,蔡九菊,张琦,等.钢铁企业能量流模型化研究[J].中国冶金,2006(5).[8]陈春霞,王建军,孙飞飞.钢铁工业工序能量流分析[C].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7.[9]傅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张敬,张芸,张树深,等.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化工,2009(1).[11]冯其明.一种提高判断矩阵一致性程度的方法[J].科学导报,201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