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012岩土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
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401)一、培养目标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岩土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岩土力学2.地面与地下工程3.岩土爆破工程4.环境岩土工程三、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课程总学分要求理工科不低于28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实践环节1.实践环节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包括给本科生助课,担任本科班班主任,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
2.参加实践的学生需写出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3.在职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六、科研与论文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工作内容。
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求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应撰写阶段性论文。
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且以武汉理工大学的名义公开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依诺维特学术会议文献咨询网”等网上发表并通过后期专家评审的学术论文,视同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但要求在网上发表论文时,研究生及其导师必须同时署名,接受网上监督和专家评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须提供论文样稿、录用通知、评审结论和导师意见等材料)。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可等同于一篇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是:所申请的专利必须获得公开受理号;发明内容必须与学位论文相关;专利署名必须学生排名第一或排名第二(导师排名第一)且武汉理工大学为第一申请单位。
岩土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一、绪论岩土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土层和岩层的力学性质、工程性质、变形和稳定性,以及基础工程、地下工程、边坡工程等方面。
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岩土工程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愈发紧缺。
因此,本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岩土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本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备岩土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运用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岩土工程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深入理解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2.熟练掌握岩土勘察、试验和分析技术3.掌握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4.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三、培养方案1.本科生培养本人才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本科生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基础理论、岩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测试等课程,通过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2)实习实训本科生培养还需要开展实习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岩土工程项目中去,参加实际施工、监测、勘察等工作,以便于加深学生对岩土工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整合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岩土工程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包括高等岩土力学,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边坡稳定分析等方面。
(2)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培养还需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参与到岩土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中去,参与课题研究与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以此来考核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方案1. 搭建先进的实验室岩土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
学校需要投入资金,搭建先进的岩土工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硕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具有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践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硕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有系统的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4.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5.具有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6.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最新进展和动态。
三、培养流程1.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后由导师组织入学教育,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开展实验工作;2.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对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进行学术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探索;3.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参加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活动,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4.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科方向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5.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后,可参加考博考试,获得资格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学术讲座,准备博士论文。
四、培养要点1.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包括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探索;2.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
包括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科研讨论和发表学术论文等准备;3.国内外学术交流。
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参观学术讲座、去国外交流学习等对接国际前沿学术动态;4.综合素质培养。
包括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科技竞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提升实际动手能力等的培养。
五、培养环境1.研究生实验室。
提供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的场所和设备,保障研究生科研实验的进行;2.导师团队。
提供专业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学术交流场所,确保研究生学业顺利进行;3.校外实践基地。
岩土工程学科硕士硕士培养方案(081401)一、培养目旳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德、智、体全面发展旳岩土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详细规定:1. 很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旳重要思想。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旳基本路线, 热爱祖国, 遵纪遵法, 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旳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和为本学科事业献身旳精神。
3.掌握在岩土工程学科领域坚实旳理论基础和系统旳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岩土工程及其有关领域旳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岩土工程技术性工作旳能力, 具有较宽旳知识面和较强旳适应性。
4. 较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
5. 具有健康旳体魄和良好旳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 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高速公路与铁路、建筑工程、边坡工程、都市地铁和隧道施工中旳环境岩土问题;研究多种地下工程(地铁、道路隧道、基坑)旳设计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包括人工冻结施工新技术)及其工程检测技术;重要以研究地下工程(地铁、道路隧道、基坑)引起周围地表、建筑物与构筑物变形、沉降旳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 研究深大基坑工程支护理论和新技术为特色。
2. 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研究高速公路与铁路、建筑工程、都市地铁和隧道工程中旳软基加固、处治措施和软弱地基检测旳新工艺、新技术。
3. 工程构造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旳混凝土构造、钢构造, 建筑木构造, 包括构造可靠度、构造检测、构造新材料、复合构造, 新型地下支护构造旳理论、设计与应用等。
4. 边坡工程研究高速公路、铁路与矿山旳生态护坡边坡设计、计算理论及其稳定性, 边坡旳环境和生态效应;研究高大边坡护坡技术、计算理论、稳定性及有关检测技术。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硕士旳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 课程学习合计1—1. 5学年, 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根据实际状况, 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同意, 可合适提前或延长一年(或六个月), 在职硕士生可延长二年。
《岩土工程施工》教学大纲课程编号:632023课程名称:岩土工程施工课程英文名称: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理论+实践):48学时学分:3开课学期:第七学期选用教材:《岩土工程施工》,陈晨主编,地质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书:1.林宗元主编.《岩土工程治理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2.陈晨主编.《现代地基处理技术》.地质出版社,2012年一、中英文课程简介岩土工程施工课程系统介绍了岩土工程施工各种方法的原理、相关设计计算及施工工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工程勘察钻探、工程孔施工技术、地基处理技术、桩基础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锚固技术、非开挖施工技术、其他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等。
The curriculu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various methods x the design cal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introductio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drilling, engineering ho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round treatment technology,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underground diaphragm wall, anchorage technology, trenchless excav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etc.二、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岩土工程施工”是地质工程(勘察工程方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土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土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简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土木工程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
•学制:3年全日制。
学术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土木工程基础与前沿–结构力学与分析–土木工程材料与测试–地基与基础工程学–结构工程与设计–土木工程实验与实习•选修课程:–高级结构理论与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隧道与地下工程实践环节•科研实践: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学术会议。
•社会实践:到工程公司或研究院实习,了解土木工程实际应用场景。
毕业要求•完成学术研究或工程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果。
•具备独立撰写科研论文、书写工程报告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研指导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专业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土木工程基础与前沿–结构力学与分析–土木工程材料与测试–地基与基础工程学•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工程与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工程造价与预算实践环节•工程实践:参与实际土木工程项目,学习实际操作技能。
•实习:到知名工程公司实习,接触前沿工程技术和行业实践。
毕业要求•完成专业项目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
•具备独立承担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
•具备项目管理和团队领导能力。
•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入学要求•本科毕业生,工科相关专业背景优先。
•具备较好的数理基础和工程计算能力。
•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面试。
培养特色•导师团队:拥有一支专业、优秀的导师团队,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践指导。
•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合作,举办实习项目。
•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增加学术交流机会。
•行业对接: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和项目合作。
以上是土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我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术和实践培养,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岩土工程培养方案一、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专业概况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质体与工程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下水与地下土体的影响。
岩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它涉及到地质工程、岩土力学、土力学、地震工程、地下水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目前,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岩土工程技术人才。
二、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1、掌握岩土力学、地质工程、地下水工程等相关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具备岩土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技术研发的能力。
3、具备解决岩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1、基础理论课程:《岩土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学》、《地下水工程学》2、专业技术课程:《岩土工程设计》、《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监测》3、实践教学: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安排1、实验课:包括岩土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土材料实验等。
2、课程设计:包括岩土工程设计、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等。
3、实习:安排在岩土工程相关企业或工程项目中进行实习。
4、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选题,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的能力。
五、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讲授、实验、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如计算机仿真、虚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措施1、建立完善的教学团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不断更新实验设备、配备先进的实验仪器。
3、加强与企业、工程项目的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
4、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七、岩土工程培养方案的总结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081401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介绍岩土工程是由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和水利工程等构成的土木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以地基基础为主,集地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建筑施工于一体的多学科、宽口径的工程专业。
本学科拥有一支从事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16 人、讲师 8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9人,在读博士 1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14 人。
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 13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 收录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 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目前有多项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本学科目前设有4个研究方向:1、岩土体稳定与地质环境保护;2、土力学与软土地基3、岩土工程测试技术;4、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二、培养目标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岩土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1、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岩土工程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以“八荣”为荣,以“八耻”为耻。
三、研究方向1、边坡稳定与地质环境保护从边坡工程地质原型调查研究切入,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初步了解边坡岩体的卸荷松动与结构特点,建立边坡岩体稳定计算的数学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机制,预测边坡在工程活动期间的变形演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对边坡稳定性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以后的地质环境效应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预测,提出科学的边坡治理措施。
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长大研字2009(237)号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培养目标硕士生教育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从我国建设的需要出发,密切结合教育、科研与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达到品学兼优。
硕士生学习期间,必须做到:(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习态度端正,学风优良。
必须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到工矿企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的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3年。
允许硕士生分段完成学业,一般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其余时间撰写论文。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成绩优异(学位课考试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且所有课程没有补考)者,可申请提前毕业。
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能超过一年。
第三条培养方式硕士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使之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指导方式上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方式。
第二章培养工作第四条制订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招收硕士生的学科、专业必须制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对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实践、论文工作等做出规定。
已有培养方案的学科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及时修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须由各学科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经学院审核,研究生部批准。
第五条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是研究生部和各学院组织课程教学和考查研究生学业的依据。
土木工程学硕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土木工程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全面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管理和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备较扎实的数学、力学、工程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等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
2. 具备较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知识。
3. 具备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技能。
4. 具备较高水平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5.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力。
6. 具备一定的科技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7. 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
三、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桥梁与隧道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结构抗震与防灾、水利工程等。
2. 选修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大跨度桥梁设计、特殊结构设计、现代建筑技术等。
3. 实习实训: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专业实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四、研究方向1. 结构工程2. 岩土工程3. 地下建筑工程4. 水利水电工程5. 防灾工程6. 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五、科研能力培养1. 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了解科研工作流程和方法。
2. 指导学生阅读并撰写学术论文,提升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
3. 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精神。
4. 指导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和竞赛,增强学生的学术交流和竞争意识。
六、实践能力培养1. 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学习和掌握实际工程操作和技能。
2. 指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了解工程管理和施工实践。
3. 安排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和开题实验,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岩土工程专硕培养计划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岩土力学和地基工程设计、地下工程、非均质介质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能力,能胜任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基本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等专业基本知识和软件编程及使用能力;2. 具备独立进行岩土工程规划和设计事务,并能组织实施灾后抢险与工程建设;3. 具备岩土工程的相关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仿真试验,分析数据;4. 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够熟练阅读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文献;5. 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岩土力学2. 基础工程地质学3. 岩土材料力学4. 地基处理技术5. 地下工程6. 非均质介质动力学数值模拟7. 岩土工程实验8. 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互动四、实践教学环节1. 专业实习:安排到工程公司或设计院等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了解工程实际应用;2. 实验实习:开展岩土工程实验,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3. 专业实训:组织学术研究团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掌握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
五、科研论文要求1. 学生需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2. 开题报告:学生在第一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3. 毕业论文:在专业领域内,学生需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答辩,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六、师资力量为了保证学生具有全面的岩土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将聘请专业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的教授团队担任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同时邀请岩土工程领域的行业专家定期授课和指导学生。
七、教学条件1. 实验室:配备全套的岩土工程实验设备,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需求;2. 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收集的大量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书籍,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3. 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紧密与工程公司、设计院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
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4 学科级别:一级类型:学术型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土木工程领域的外文专业文献资料,能够胜任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研究、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三、学制与学分(1)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
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为1年,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1年。
(2)学分硕士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毕业标准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不超过33学分。
硕士生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
其中,课程学分为23-26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7学分(包括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论文中期检查2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
五、实践环节与学术活动1.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可以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调查、兼职实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
每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进行两项实践环节,其中教学实践为每位研究生必修环节。
教学实践要求研究生应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如试讲本科生课程的部分章节、辅导本科生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教学工作量约为20学时。
同时鼓励硕士生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生产劳动等实践工作。
导师、学科和学院对硕士生教学与实践工作进行考核和评定,经考核合格者,可计1学分。
2.学术活动鼓励硕士生参加校内外的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学术会议等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包括:导师指导下的讨论班活动、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在本学科内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性研究报告。
硕士生学术活动工作量约为36学时,经学科考核合格后,计2学分。
长安大学2012年推荐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生名单公示一、公路学院(一)学术型(39人)1.丁明畅(外推)2.韩秉烨(外推)3.韩菲洁4.景立竹5.张海伟6.任君平7.牛帅8.王千涛9.万晨光10.黄啟波11.李志刚12.马宝富13.晁成冉(外推)14.孙宇佳15.卢旭16.罗学睿17.王江龙18.李红红19.张国强20.陈文强21.邱洁霖22.张玉伟23.马佳24.来凯25.屈建荣26.周绍文27.杨东辉28.张卜元(外推)29.曾隽30.燕姣31.陶思然32.吉晴晴33.胡二宝34.丁梦华35.周家文36.张圣37.单东辉38.尹华臻39.田曦(二)专业型(56人)1.位树2.薛雪3.任衍方4.王亚奇5.杜品儒.6.杨雯婷.7.战尧文8.张晓9.韩娆娆10.高胜雨11.沈永峰12.田丰13.骆中斌14.蔡雯15.杨杰16.江州17.杜善朋18.刘鸽19.黄森华20.王健21.张镔22.舒涛23.邢婷婷24.付拴俊25.郑桥26.王军伟27.王蕊28.任浩29.于杨龙30.张世光31.汪文兵32.王琪 33.陈人豪34.丁杰35.罗世明36.刘斌37.刘立宏38.韩泰然39.刘鹏娟40.张文41.王小东42.邱果43.李阳44.陈采霞45.靳朝阳46.李红杰47.曹丽萍48.孙立言49.张冠龙50.赵梅蕊51.铁星悦52.李凯峰53.王玮54.陈攻宇55葛磊.56朱亚婷二、汽车学院(一)学术型(38人)1.闫明刚(外推)2.刘瑞3.刘强4.吴晨5.曹红6.白新龙 7任帅 8邓群 9.张俊磊10.焦渊 11.胡杰 12.刘科(外推) 13.夏萍萍(外推) 14.李平15.张名芳 16.周少国17.胡锦强 18.孙少杰 19.李建锋 20吴苗苗 21.张冬梅 22.袁钰 23.韩伟 24.文英25 .陈曾华 26.白岚 27黄河 28闫娟 29.薛康 30韩志歧 31王鹏 32.张运虎 33.胡新34.李海琴 35.陈希琼 36.邓璇 37.陈利红 38.王文亮(二)专业型(16人)1李楗 2.谷润民3.胡斯然4.张彩良5.朱布博 6.晏朝 7张洁 8谷冬清 9骆玲10.李松涛11.陈晓娜. 12赵志新13.韩蕾14.郭潇然15.周晓桐16.于宝三、经管学院(一)学术型(31人)1.杨剑浩(外推)2.王梅英3.岳园圆4.刘雪梅5.王婷婷6.雷超7.吴宁8.翁秋妹9.蔡晓琰 10.黄诗音 11.潘琳(外推) 12.刘凌 13.向彦臻 14.何崇嘏(外推)15.李艳妮 16.徐春燕17.杨雪超(递补)18.申秋(递补)19.宋京妮(直博)20.陈小叶21.吴敏 22.成璐璐 23.张娟 24.张博(外推) 25.罗鹏(外推)26.戈园婧(递补)27.黎姣龙(递补)28.胡玉筱(递补)29.吴国莹30.庞春媛31.陈瑾32.周甜33.朱雅玲34.杨佳35.颜转运36.石晓婷(二)专业型(19人)1.高树娟2.杨娟3.晁立4.霍新颖5.杨雪超 6申秋 7.闫萌萌 8.赵丹9.吕静茜(递补)10. 汤婷婷(递补)11.冯兴明12.樊梦娇13.田智14.刘岳昆15.林艳16.张小静17.荆莹18.何轶青(递补)19.常凤霞(外推)20.郜蕊蕊(外推)21李璐琪22.石国英(递补)23.刘欢(递补)24林筱四、信息学院(一)学术型(27人)1.李亚辉(外推)2.王健3.孟鑫4.席阳5.尚龙华6.翟东林(外推)7.任亮 8.杨龙 9.郝雯洁(外推) 10.赵倩倩 11.徐晓娟 12.赵海伟 13.马红艳14.李爽(外推)15.张骁 16.周思浩 17. 曹健明 18. 彭玲玲 19.张豆豆(外推)20.周经美(直博)21.白国柱22.刘锐锐23.刘静24.程鑫25.王文华26.曹驷鹏(外推)27.迟云飞(二)专业型(11人)1.杨丽娜2.张敬3.郑伟4.付金平5.李佳6.谢辉7.樊玉洁8.赵勇9.史宁宁10.王盼盼11.苗志强五、机械学院(一)学术型(35人)1.程良(外推)2.谢敏3.周吉4.雷伟伟5.杨龙飞6.宋年波7.刘世伟8.杨静9.刘治文 10.刘志君 11.赵丽萍 12.张宁 13.窦成东(外推) 14.刘占献15.朱卉(外推)16.李雨 17.余志龙 18.王耀东 19.庞瀛洲 20.徐鹏杰21.闫青青22.李扬扬 23.孙配芳 24.周小进 25.周飞虎 26.王权 27.谭曦 28.陈力29.孟凡皓 30.史妍妮 31.徐中新 32.杨毅骁 33.彭丹34.王楠 35.张尧(二)专业型(22人)1.姜文进2.来阿娟3.李兵4.徐清刚5.张铁匠6.隋正7.李世强8.任盼超9.兰天辉 10.肖泽桦 11.杨学蒙 12.舒宏生 13.刘婷 14.宋明燕 15.廖昊16.王中彩17.程永龙18.熊银花19.刘爱萍20.郭英训 21李雪瑢 22王圣允六、地测学院(一)学术型(32人)1.周意超(外推)2.张子然3.王红4.郑斌5.臧明东 6苏方声(外推)7.李焕焕8.马晓娜(外推) 9.智庆全 10.张选明 11.黄保胜 12.孙耀充(外推) 13.钟地福14.李兴旺 15.宋勇 16.程耀 17.仵梦婕(外推) 18.王心雨 19.王乐 20.张喆21.臧楠 22.陈康慷23.程娜24.王闰杰(外推)25.潘柔26.焦广平(外推)27.孙赫28.赵媚(外推)29.蔡琳祥30.刘璐31.胡兆江32.张玉洁(二)专业型(23人)1.朱强伟2.曾艳品3.刘义4.王宁5.苏卫卫6.唐永亮7.隋成兴8.刘敏9.黄建华 10.卢绪山 11.潘美蓉 12.黄亿明 13.魏道坤 14.张维强 15.陈央央16.吴林林 17.李世鹏18.高小莉19.周晓20.李珊21.张林楷22.高文文23王远七、资源学院(一)学术型(21人)1.范亚洲2.魏博3.张胜龙4.孟德明5.鲁麟6.周科7.刘海青8.刘巧峰9.高倩倩10.王惠芳(外推)11.王梅娟(外推)12.江梅13.郭玉(外推)14.冯志远(外推)15.黄贞贞(外推)16.邓雨婷(外推)17.陈梅丽18.薛辉19.魏维特(外推)20.葛够21.陈新(外推)(二)专业型(9人)1.杨洋2.杨才玉3.杨晓亮4.汪胜男5.杨转琴6.蒲苗苗7.葛夕羽8.焦卫娟9.范远远10.曹地八、建工学院(一)学术型(28人)1.白红刚(外推)2.郑益斌3.令昀4.曹雪叶5.吕东阳6.关凯7.何志兵8.仲继清9.王星10.张项英11.潘天久12.张茜13.黄政14.卫磊15.刘子龙16.曾婵月17.李晓东18.高耀飞19.刘欢20.张宝存21.梁楗22.王春刚23.邱亚波24.丁荣25.王秉亮26.郑宣宣27.李茜(外推)28.平晨晨(二)专业型(13人)1.胡行2.岳星朝3.宋灿4.李庞5.王丽丽6.牟超7.王继海8.匡谊9.李晓丹10.郑世虎11.于玲玲12.尹葵13.周欣欣九、环工学院(一)学术型(29人)1.薛晓芹(外推)2.伍高燕3.邓妤4.王然5.孙秀梅6.郭亚丽7.姜越8.张赟9.于娜(外推)10.张荣11.刘亚成(外推)12.王妍13.梁草茹14.蔡春春15.许丹16.马岚17.马琳18.钱涛19.贺红德(外推)20.李宏颖21.苏少龙22.涂晶晶(外推)23.李婧玮(外推)24.贾慧25.赵雅琼26.段吉波27.王玉红28.吴昊29.陈静(二)专业型(18人)1.李美玲2.张永宜3.毕淼壑4.宋宁 5苏浩 6.刘航飞 7.崔翠婷 8江潮 9.姜方10.李亚亚11.盛强 12.李磊 13.周文杰 14刘欢 15.刘睿 16.何红曼 17.邹杰18.许昶十、建筑学院学术型(17)1.张睿婕(外推)2.相洁3.王少博4.张文婷5.杨茜6.潘彦洁7.戴巍8.高俊华((外推))9.马辰(外推)10.焦睿婷(外推)11.张文静(外推)12.吴珊珊(外推)13.刘劲(外推)14.张挺(外推)15.任羿蓉(外推)16.武茜(外推)17.杨毅(外推)1.宋冰(外推递补)2.郭云娇(外推递补)3.沈雪婷(外推递补)4.徐元孟(外推递补)5.娄睿(外推递补)6.周曙光(外推递补)7.李欣(外推递补)十一、电控学院(一)学术型(24人)1.李梦2.史晓燕3.陈会茹4.李国瑞5.王青苗6.孙眉浪7.张丽君8.鲁庭勇9.吴德军10.韩雪婷11.袁观虎12.罗建超(外推)13.李思慧14.秦严严15.朱姝伟16.韩银凤17.李阳18.周海娟19.王兆伟 20.郭建兴 21.宋振杰(外推)22.高丽红23.孙小喃 24.王帅(二)专业型(7人)1.尹睿2.蒋德成3.董一帆4.何叶5.姜帅6.郭峰(外推) 7汪波十二、材料学院(一)学术型(18)1.王明(外推)2.武要峰(外推)3.韩劲甫4.叶欢5.易卉6.张兴玲7.豆怀兵8.王坤9.田佳佳(外推) 10.牛敏(外推) 11.李广荣(外推) 12.王超13.樊正国14.翁文琦15.朱原16.程瑞瑞(外推)17. 何志龙(外推)18.刘建飞(二)专业型(7人)1.倪畅(外推)2.黄泽国3.龙婵娟(外推)4.陈丹(外推)5.钱远宏(外推)6.李沛7.胡馨予十三、理学院学术型(5个)1.万滢(外推)2.姚兆楠3.施海红4.高蒙5.杨婷十四、外语学院学术型(4个)1.周丽娜(外推)2.安昊(外推)3.朱运花(外推)4.王添翼(外推)十五、政治学院学术型(11个)1.肖涵(外推)2.吴绒3.林静静4.王一琳(外推)5.王晓晨6.钟晓玲(外推)7.王冠楠(外推)8.魏清9.孙智慧10.陈双波(外推)11.张美耐十六、文传学院学术型(12个)1.余灵(外推)2.张文龙(外推)3.惠阳(外推)4.唐莲5.刘晓莉6.侯琳琳7.孙然8.宋宵9.孙宇心(外推)10.徐文静(外推)11.杨佳宁(外推)12.孙玮(外推)13.章丽(递补)14.王琳(递补)十七、体育部学术型(2个)1.马杰(外推)2.李雪(外推)十八、支教团(3人)(一)学术型(3)1.徐英 2李沙 3申一彤 4关胜超(递补)。
公路学院学院简介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是长安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院,历经公路系、公路工程学院、公路学院几个重要时期。
60多年来,学院视富民兴邦为天职,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
1981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1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先后建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9个专业方向,其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又是陕西省名牌专业。
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公路工程”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1门国家级双语课程(交通规划),一个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
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专业介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培养公路、城市道路及一般桥梁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