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 格式:doc
- 大小:4.69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挑战高考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而理解文言实词,不仅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更要靠阅读过程中的推断。
我们知道,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只有这样,阅读过程才会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推断能力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一个考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除了要多积累、勤记忆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相应的推断技巧,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唯有如此,记忆中的死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才有可能大踏步地得以提升。
下边笔者结合实例介绍八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助益。
一、语境分析推断前边已经说过,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可以说,语境是帮助我们解读文言实词的一把非常有用的钥匙。
任何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从根本上来讲,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语境推断法是我们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推断法。
如2006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还有“推辞、谢绝”的意思。
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具体语境,可以断定“谢”的意思是“谢绝”而不是“道歉”,故C答案为错误答案。
再如2010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试题将句中的“识”解释为“标志”,这就意味着这个“识”在这里不读“shí”,而读“zhì”。
那么,这种理解对不对呢?看一看该句所在的语境,“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初中文言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从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从课文中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从上下文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文言文最难的是实词,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实词不可能都是学过的,有些实词的意义得靠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
”(“角”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根据形旁“田”推出“田地”.之意。
)③“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是个“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形旁词义举例:刂(刀)斤(斧)辶(走)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宀(房舍)求(毛皮)歹(死亡)页(首)月(肉)自(鼻)彳(行)王(玉)2、通假字音推断法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若解释成“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②“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意思豁然贯通。
)③“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敝”就是“甲敝兵钝”,铠甲破烂,兵器也不锋利。
)3、联想推断法难于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也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不以外夷见易。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
”“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见易”即“轻视我”。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薄,迫近。
[转载]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一、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猜读,如何猜读,即依靠上下文。
就文言实词而言,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阅读第一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其中“刺船而去”中的“刺”出现的完整句子是“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将这一句补完整就是“(吕徽之先生)刺船而去,(富人)遣人遥尾其后”,从全文看,我们应该知道吕徽之先生经常回避名声的困扰,耕田打渔以自给,他之所以“刺船而去”,是因为生气,不取不义之财,坚持要买。
从他坚持的农家身份以及个性、品格来说,此处的“刺”讲为“乘坐”显然是不当的,因为“乘坐”的话,就该有别的船家,而实际上吕徽之经常打渔,自然可以自我撑船,再有,吕徽之不想为名声所累,所以从言语和行动上都表现自己是农人,而不是颇有名气的吕处士。
据此,我们可断定“刺”讲为“乘坐”不妥,应该讲为“撑”。
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如2011年湖北卷文言阅读第一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其中A句上下句为并列关系,“被”与“离”意义相同,都讲为“遭受”。
又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翻译中的一句: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其中“风神高简”,“风”与“神”“高”与“简”之间都是并列知系,讲为“风采神韵高洁简淡”。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八大法则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思;辍字,口旁,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
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比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例: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如:例: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2. 诸有讼曲直者,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3. 失其所与,不知.。
4. 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5.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
例: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2. 至七月,乃扶病入觐.3. ……秦军引.而去4. 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
5.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四、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
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2.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 敌.则能战之。
(势均力敌)2. 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失)3. 以兵.胁涣(短兵相接)4. 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
(言简意赅)5.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6.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7.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劲草)六、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8大方法与技巧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
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
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B,信义著于四海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了。
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
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
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
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
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地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地词义有或近或远地关系.汉字中地形声字占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地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地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地“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地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地“元”都表示人头.b5E2R。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地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地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地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地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地.p1Ean。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地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地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地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地意思.“履”字,已知学过地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地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地本义.此句中地“履”应是在本义地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地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地有“做人质”“做抵押品”地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地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地正误:、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所考查地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地,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地句子去理解:项中地“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地“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项中地“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地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地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项中地“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地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地意思,故项解释是不正确地.DXDiT。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
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2006年全国卷Ⅰ文言文翻译第二句“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中的“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2003年全国卷中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中的“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4、借助语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中的“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
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2000年高考题“自放驴,取樵饮
爨(cuàn)”一句,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5、借助结构推断词义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
如“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001年全国卷第11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6、借助双音词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古汉语的单音词。
如“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中的“具”,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又如“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中的“丐”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1999年全国卷文言文第一题“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中的“信”,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
7、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从古汉语而来,其中保留了古汉语许多实词的用法,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一条捷径。
如《六国论》“始速祸焉”中的“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又如“其文约,其辞微”中的“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整理这样的联系,学习就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8、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如《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一句中的“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
1995年高考文言文材料记叙了一位善良勤劳,深明大义的母亲,试题将“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中的“夜分”解释为“夜尽时分”,其实只要想一想:白天睡觉,岂算勤劳?所以,只能将“夜分”解为“夜半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