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 格式:ppt
- 大小:743.50 KB
- 文档页数:50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文言实词推断六法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显得较为重要。
那文言实词究竟该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笔者凭着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推断,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音推断法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
又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又如“不刊之论”“刊”从“刂(刀)”,与刀有关。
三、成语推断法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四、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
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我们根据这一规律,有时很容易推出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推断六法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显得较为重要。
那文言实词究竟该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笔者凭着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推断,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音推断法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
又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又如“不刊之论”“刊”从“刂(刀)”,与刀有关。
“彀士十万人”中的“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弓”有关,可推知是“弓箭手”;《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嫠”和“女”有关,是“寡妇”的意思。
三、成语推断法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一、有关实词的推断方法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04年江苏高考题)“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题目中给的词义是:阻止。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正确的。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沮”前有连词,后有宾语,可见是动词,与上文“人怀异意”参悟,推断其意义并不困难。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题目中给的词义是:度:考虑。
“度”字前有动词“失”,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风度”的意思,“考虑”是动词,明显不当。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题)B项“强饮客,客辞”的“辞”可解释为“拒绝”,“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出自课本《阿房宫赋》,其中的“辞”可解释为“辞别”。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很多人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通五经,贯六艺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脉络推断法。
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的断定提供帮助。
如“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
可推断“知”意为:。
(1“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22、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木、氵、火、土”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后患有关;从“讠、辶、忄、彳(行)”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丝麻、月——肉、页——首(头)自——鼻、尸——身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纟”与丝麻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旨”与美味关;“饣”与食物有关、“隹(z 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攴(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有关;“月”有关肉,“页”关头,“自”关鼻,“目”关眼、“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等。
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如“炙”意为:;粜:;籴:;爨:;馐:;贿:。
(1(2(3)(43、结构分析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
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ài):欺骗)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通五经,贯六艺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三、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子:况修(义为长)短随化,终期于尽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义为敝)四、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子:左右欲刃相如•刃,做动词用,指“杀”•将军披坚执锐•披和执是动词,坚和锐做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 课内学过地实词、成语、词语)推断词义)诸将乞贷淬宽恕、宽免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屡试不爽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六、通假推断法:根据同音、近音、行近通假的原则推断词义。
例: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知”通“智”昌宗从旁趣说“趣”通“促”,意为“催促”。
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的字其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人的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