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结合妇产科电脑综合治疗仪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6.43 KB
- 文档页数:2
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一、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妇产科护理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护理学科,涉及到妇女生殖健康、孕产期护理、新生儿护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妇产科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护理成为了衡量妇产科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妇产科护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二、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1.1 以人为本,关注患者需求优质护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在妇产科护理中,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对于孕产妇来说,她们在孕期和产后都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压力,护士要关注她们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护士还要关注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意愿,保护患者的尊严。
1.2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安全妇产科护理涉及到许多高风险的操作,如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等。
因此,护士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安全。
护士还要定期接受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优化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优质护理要求优化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妇产科护理中,护士要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例如,负责测量体温、血压的护士要与负责观察病情的护士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护士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病历系统、远程监控设备等,提高护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1 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护理质量优质护理强调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护理质量。
在妇产科护理中,护士要与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例如,护士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护士还要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疼痛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对剖宫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68例剖宫产术产妇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各134例,前者行常规剖宫产术围术期护理,后者行系统的围术期优质护理,比较2组产妇术后疼痛状况。
结果产妇术后疼痛上,优质组无疼痛291%、轻度疼痛46.3%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1.2 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产妇术后疼痛程度,具体方法为:画一长约10 cm的直线,请产妇根据自我感觉术后疼痛程度自主划线,根据划线长度评估疼痛。
其中0 cm表示无疼痛;1~3 cm 表示轻微疼痛;4~6 cm表示中度疼痛;7~10 cm表示重度疼痛。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a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产妇术后疼痛上,优质组无疼痛291%、轻度疼痛46.3%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中度疼痛15.7%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重度疼痛90则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具体见表1。
3 讨论系统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在护理方法上,常规组进行体位护理、饮食护理、严密病情观察等常规剖宫产围术期护理,优质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3.1 术前优质护理对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访谈法、心理状态评估等准确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并针对产妇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进行对症疏导,告知产妇消极的心理状态会提高围分娩期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产程。
进行输液等操作时,注意动作要轻柔,并耐心、详细的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操作的主要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
术前与产妇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聆听产妇诉求,对产妇惧怕手术疼痛或麻醉会导致不良后果等心理进行及时疏导,告知产妇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患者处于有知觉无痛觉状态,因此不必惧怕疼痛。
3.2 术中优质护理产妇入室前05 h,护士及时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使保证产房环境的舒适和卫生。
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疼痛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64例,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82例。
对对照组产妇进行护理时,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展开护理工作;对观察组产妇进行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
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观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在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护理时,优质护理模式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剖宫产;疼痛护理;应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36-01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对异常分娩进行临床治疗与处理时,剖宫产术已经成为重要方式之一[1]。
疼痛感是机体进行防御与保护的一种方式,是当机体所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发出一种警告,对机体进行摆脱刺激伤害加以提醒。
疼痛不仅会给患者生理造成较大损害,同时还会对患者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剖宫产手术会给产妇带来疼痛感,导致产妇产生不良情绪与身体不适,对产妇进食、休息、乳汁分泌、身体恢复造成较大影响[2]。
在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对产妇疼痛程度加以有效控制,使疼痛感保持在最小范围之内,促使产妇手术后疼痛显著减轻,可大大提高剖宫产手术成功率及产妇手术后恢复效果[3]。
笔者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64例,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82例。
对对照组产妇进行护理时,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展开护理工作;对观察组产妇进行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
其中观察组产妇护理效果显著。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64例,164例产妇年龄为19-40岁,平均年龄为263岁;初产妇93例,经产妇71例;产次1-3次,平均产次为13次;体重为43-70kg,平均体重为502kg。
探讨精细化护理模式对剖宫产产妇康复及产科护理质量的应用效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剖宫产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
剖宫产产妇在术后康复和产科护理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术后恢复慢、疼痛感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精细化护理模式被引入到剖宫产产妇的康复和产科护理中,以期望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来提升产妇的康复速度和提高产科护理的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精细化护理模式对剖宫产产妇康复及产科护理质量的应用效果。
1. 精细化护理模式的概念及特点精细化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护理、强调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的护理模式。
它强调的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对患者整体的关怀和护理。
在精细化护理模式下,护士应当与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团队成员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以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2. 精细化护理模式在剖宫产产妇康复中的应用剖宫产产妇在术后往往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护理,因此精细化护理模式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精细化护理模式下的护士可以充分倾听产妇的需求和意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为产妇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精细化护理模式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帮助产妇更好地了解术后护理要点,提高康复的效果。
精细化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服务更加周全和全面,不仅关注术后的身体康复,更关注产妇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产妇提供全方位的康复和护理。
在产科护理方面,精细化护理模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精细化护理模式下,护理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各自分工明确,共同为产妇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精细化护理模式注重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可以及时交流和总结护理经验,加快护理技术的更新和优化,进而提高产科护理的质量。
精细化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服务更加注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关怀,可以更好地提升产科护理的人文关怀水平,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方式,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剖宫产术后的护理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比如术后疼痛管理、伤口护理、情绪支持等。
传统的护理模式在满足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提升产妇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护理理念的更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这一模式强调关注产妇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如何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运用到剖宫产产妇护理中,评价其应用效果,对于提升产妇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改进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该护理模式在提高产妇护理质量、促进产妇身心健康、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特点以及剖宫产产妇的护理需求,评价该模式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并分析影响该模式实施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改善剖宫产产妇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高产妇满意度和幸福感,以及促进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剖宫产手术已成为现代产科的重要手术方式,但产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产妇恢复和健康。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对于提升产后护理质量,改善产妇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可以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剖宫产产妇护理的指导和借鉴,促进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了解和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特点和应用效果,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策略,提高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研究可为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需求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产妇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接受剖宫产的产妇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90例接受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
采用常规剖宫产护理模式对对照组产妇实施护理;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住院观察时间和机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接受剖宫产的产妇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优质护理剖宫产疼痛【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75-02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剖宫产术已经成为临床上对异常分娩进行治疗和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1]。
在围手术期为产妇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使其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将疼痛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手术质量和产妇术后康复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
本次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在围手术期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抽取90例接受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19例;产妇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24.8±1.4)岁;产次1-4次,平均产次(1.5±0.4)次;体重42-68kg,平均体重(49.8±2.3)kg;观察组中初产妇27例,经产妇18例;产妇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24.6±1.5)岁;产次1-3次,平均产次(1.3±0.3)次;体重44-67kg,平均体重(49.6±2.1)kg。
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产次、体重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剖宫产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作者:吴艳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究优质的护理服务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具体应用。
方法选择在我院2010年6月到2012年8月之间做剖宫产手术的孕妇300例,按A组和B组各150例划分,A组行优质护理服务,B组行常规护理,回顾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A组心理状态良好,且住院时间较短。
与常规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剖宫产;围手术期优质的护理服务是通过健康的信息传播,以平和的交流方式对待护理人群,帮助被护理人群能够放平心态,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观念,从而主动的从事有利于健康以及心态的行为。
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整个护理服务的关键要素,一家医院的护理水平高低决定于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否到位,能否达到被护理人群的要求,这往往是最考验护理人员的水平[1]。
通过对在我院2010年6月到2012年8月住院的剖宫产的孕妇进行有效的护理,从而得出优质的护理服务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300例孕妇分成两组,A组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B组不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年龄均在22-28岁之间,均未做过剖宫产手术,身体健康状况基本相同,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B组行常规护理,A组行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2.1入院先期教育在A组产妇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给予足够热情的接待,然后向产妇以及家人详细讲明医院的各项规定以及医院的住院环境,同时分配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看护,同时还要保证孕妇所居住的房间卫生清洁,环境温馨雅静,从而为A组孕妇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再者就是要详细的了解孕妇的身体的实际情况以及生理状况,从而为每个人制定切合她们身体实际状况的护理方案[2]。
1.2.2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引导A组的孕妇都是第一次进行生产,以一个孕妇的身份来到陌生的环境,多少都会有些不适应,由此在手术中难免会有一些紧张甚至是恐惧感。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Sep 31(17)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成熟,剖宫产手术率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但剖宫产术后疼痛是影响产妇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院对剖宫产手术产妇实施自控镇痛,但由于产妇对产后镇痛相关知识的了解少,加上对产后疼痛的恐惧,往往不会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1,2]。
本研究以1263例剖宫产产妇作为主要对象,旨在评价优质护理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且术后行自控镇痛术的产妇1263例,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进行分为对照组630例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腹产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术的效果分析梁锦芳,李妙凡,吴桂云(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900)摘要:目的探析优质护理服务在腰硬联合麻醉剖腹产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且术后行自控镇痛术的产妇12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30例和观察组6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产妇的术后疼痛程度、负面情绪严重程度和术后康复情况。
结果两组产妇术后2h 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6h 、24h 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干预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较干预前明显缓解,且观察组产妇焦虑、抑郁负面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的术后排气时间、排尿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剖宫产后行自控镇痛术的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缓解产妇的术后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同时可缩短产妇术后身体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腰硬联合麻醉;剖腹产;自控镇痛术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1 ̄8174(2020)17 ̄2837 ̄02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该手术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同时也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挑战[7,8]。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术中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术中的影响。
方法抽取足月妊娠初产妇行剖宫产1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9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而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模式进行护理。
结果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服务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本科制订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1.2.1 产妇入院时由管床责任护士热情接待,安排干净舒适的病房及床辅,并自我介绍,详细做好入院宣教,讲解剖宫产术相关知识以及剖宫产术的必要性,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及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床上使用便器方法,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1.2.2 术毕回病房时,管床责任护士热情接待病人,协助搬移至床位,床边12小时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切口、皮肤情况,保持输液通畅,检查尿管是否通畅,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后出血。
注意阴道流血情况,术后常规上腹带,宫底免压沙袋减轻产妇的不适感[2]。
1.2.3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干燥、清洁、无皱褶,冲洗会阴后擦干,更换上消毒会阴垫。
协助做好口腔清洁。
1.2.4 饮食指导,鼓励术后6小时进汤类食物,肛门排气后进高旦白(如鱼、肉),连汤带肉一起用,促进乳汁分泌。
1.2.5 母乳喂养指导,剖宫产是一种创伤性手术,由于受到麻醉、禁食、疼痛以及导管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产妇认为早期无奶或奶少,不愿哺乳导致乳头刺激少,泌乳延迟。
因此本组给予必要的干预,术后2小时教会仰卧位哺乳姿势,术后6小时教会半坐卧位哺乳,术后12小时拔除尿管后,产妇下床活动后教会环抱式哺乳,并结合乳房按摩,术后第1天,每天3-5次,连续2-3天,每次按摩完毕,帮助用温水清洁乳头,让新生儿吸吮,指导正确地哺乳姿势。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d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