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实录第1篇: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实录教师:上课!班长:起立教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教师:同学们,在*广大的土地上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其中,三峡像一颗瑰丽的明珠熠熠地闪烁着光芒。
三峡美景,无限风光。
三峡,以她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沉淀,成为长*文明的华*乐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共同领略这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
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了作家,扫清了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下,我们还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学生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言文,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所以我认为应该能够流利的诵读这篇文章。
(教师出示目标1)学生2:能够通过一些优美的语句感受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对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出示目标2)学生3:学习文言文首先应该先明白写了什么,所以我认为第一要做的是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全文。
(教师出示目标3)教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的方式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领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美。
教师:有了目标,老师就要引领同学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从课文中领略三峡的美。
首先老师来朗读这篇课文,请同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三峡》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优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
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三峡》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一遍课文。
(老师领读,同学跟读;留意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大声的朗读课文三遍。
3、请两位同学读课文。
(有读错的地方师生一起订正)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疏通理解课文。
第一段:1、同学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重点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群山连绵不断的特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突出山势的险拔,3、同学齐读第一段,想象群山连绵、高耸如云的三峡美景。
第二段:1、同学齐读第二段。
2、、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情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突出大水猛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3、同学齐读课文第二段,想象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1、同学齐读课文第三段。
2、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的风光。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立超脱的画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用极为精炼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3、同学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立,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1、同学齐读第四段。
2、第四段写三峡秋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寒冷静寂的景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绵不断,特别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伤宛转,很久很久才消逝。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极言鸣声之少,“泪沾裳”极言泪水之多。
《三峡》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壮观的地方呢?生 1:我去过黄山,那里的风景特别美!生 2:我去过海边,大海一望无际,让人心旷神怡。
师:那今天呢,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更加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三峡。
让我们一起跟随古人的笔触,去领略三峡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郦道元。
郦道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他的著作《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集锦。
《三峡》就出自《水经注》。
师:当时,郦道元为了撰写《水经注》,亲自考察了许多河流和山川。
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
三、初读课文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谁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师:大家读得都很不错。
那接下来,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注意听老师的节奏和语调。
(教师范读)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学生再次朗读)四、课文解读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觉得三峡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 1:三峡的山很高很险。
生 2:水很急。
生 3:景色很美。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我们先来看看三峡的山。
文中是怎么描写山的呢?生 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很好。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山的什么特点?生 5:山多,而且连绵不断。
师:对,还有呢?生 6:山很高,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
师:没错,这里通过“隐天蔽日”“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
那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峡的水。
师:文中写水的句子有哪些?生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峡》课堂实录篇一教学要求: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步骤(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
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峡》教学实录1一、激趣导入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生:长江。
师:对了。
浩瀚的长江危崖壁立,水流湍急,那么长江景色中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生:三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屏显:三峡郦道元)【点评:导语简洁自然,由“长江”引入“三峡”,再到课题,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读一读,过把读书瘾师:现在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在听的过程中,请你划出文中自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准备好了么?(屏显:过把读书瘾)学生边听读边划字词。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划出的生字词?生1:曦、襄、御。
师:你为什么要划它们?生1:这两字的笔画多,容易写错。
师:哦,同学们会把它们写错吗?试着写写看。
学生写字。
师:谁再来说说?生2:还有湍、阙、属。
师:你为什么挑出这几个字?生2:这些字很容易读错。
师:那请你将这些字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
生3:读:湍tuān、阙quē、属zhǔ。
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得流畅,有节奏,同时要求大脑中想象出三峡的景象。
生全体:自由朗读。
师:谁能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4:(朗读全文。
)师:再请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得流畅,有节奏。
生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点评: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同时看多媒体中三峡的画面,既让朗读有了示范,有给学生视觉的感受,这就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听录音朗读后,接着就注意了学生的识字教学。
在公开课上注意这些细节,是难能可贵的。
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是很成功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点名朗读,全体齐读,这样反复读,让学生读出了节奏,读出情感,读中想象画面,这样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情感。
】师:在诵读声中,三峡的美景也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可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真的读懂了吗?要翻译文言句子,我们有哪些办法呢?生3:看注释,查工具书。
生4:老师还讲过译文有六字口诀:“留、替、调、补、删、贯”。
《三峡》课堂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三峡》课堂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三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远写的《三峡》。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一遍课文。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大声的朗读课文三遍。
3、请两位学生读课文。
(有读错的地方师生一起纠正)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疏通理解课文。
第一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重点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群山连绵不断的特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突出山势的险拔,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群山连绵、高耸如云的三峡美景。
第二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情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突出大水猛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想象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1、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的风光。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用极为精炼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1、学生齐读第四段。
2、第四段写三峡秋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寒冷寂静的景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课堂实录(精选17篇)《三峡》课堂实录篇1师:我想和大家谈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我最近去了一趟三峡。
生:啊!(惊异)师:不信任啊!似乎每天和你们在一起,也没有去成。
但事实上到一个地方不肯定非要亲身去的。
我是从网上去的,你们也应当去了,是不是啊?生:是!(恍然大悟)师:要大家回家找一些关于三峡的资料,大家都拿出来沟通沟通。
(同学举手踊跃,似都有备而来,课堂气氛活跃。
)生:我找到一份关于课文、及《水经注》的资料。
生:介绍三峡中的三个峡的资料。
师:请你顺着从上游到下游的挨次说说看是哪三峡。
生:依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生:我找到的是正在建筑中的三峡大坝的资料生:我找到的是一些自古到今写三峡的诗。
师:其中有一些闻名的,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我们一起来背一下。
(同学大声背诵诗歌)师:非常好,大家都查到了关于三峡的各种资料,我们来评价一下谁找的资料更好一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看法:或认为新奇的,或认为丰富的,或进行补充的……)师:刚才大家找的资料真是丰富啊。
其实,我们说的书本、电视、电脑,还有大家手上拿的这些材料以及大家的发言都是获得信息的各种渠道,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要了解它的相关状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先查查资料,这个就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猎取大量的信息,关心我们更好的学习。
刚才大家通过沟通初步了解了三峡,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领会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的风采。
(同学自由朗读,相互沟通,自己正音。
)师: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大家看看他的字音读得准不准。
(一生朗读,沟通评价,明确读音,全班齐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留意朗读的节奏——读顺课文,哪位同学来试试?(根据课文的自然分段,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老师直接在power point 上用“/”划出文章的节奏,沟通评价,明确重点、难点。
全班再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顺节奏。
)师:大家刚才读得又准又顺,现在老师对大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参照解释,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那么几处自己处理一下,试着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意韵来。
《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三峡》课堂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 强调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感悟作者的欣赏之情。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质疑、释疑。
3. 课内安排一课时4.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5. 学法指导:①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用具:幻灯机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想象导入发挥想象力,描述心中的三峡情景。
引入课题,组织学生交流。
“联系学生的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听教师范读课文,把握文章朗读方法,试读,评价,修正,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疏通文意词汇积累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归纳总结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理解成诵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力争当堂成诵。
鼓励学生背诵文言名篇。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作业搜集阅读三峡相关资料。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三峡》课堂实录篇二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
我制作的《三峡》课件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x 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实录试讲借鉴教学过程一、“峡”字导入,整体感师:(板书:峡)同学们,看看这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了什么?生:山字旁,声旁是夹,“峡”跟山有关。
生:我觉得字形蕴含了这个字的意思-山夹着的是峡。
师:对,峡的基本特点就是两山夹水。
今天呢,我们要跟随北魏郦道元,一起游历三峡。
(板书补全题目)师:既然是三峡,那谁来告诉大家是哪三条峡?生:课下注释里有,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结合课下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峡中巫峡最长,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
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
瞿塘峡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
西陵峡则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屏显图片)师:同学们,《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水经注》又是怎样的一部书?生: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所做的注释。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一百多条,内容简略。
《水经注》名为注释,实则以《水经》为纲,大为补充扩展。
《水经注》介绍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师:原来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部书的注释呀!你预习很充分,不但介绍了《水经注》,还介绍了《水经》。
后来,清代国学大师杨守敬又对《水经注》做了梳理、诠释,写成了《水经注疏》。
关于作者郦道元,谁来介绍一下?生: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
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水经注》。
师:是的,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三峡》课堂实录主持人: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文学课堂。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美丽的诗歌作品《三峡》。
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一起探索这首诗的魅力。
同学A:《三峡》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主持人:这位同学问得好!《三峡》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大家对苏轼可能并不陌生吧,请问谁能告诉大家苏轼是哪个时期的文人呢?同学B:苏轼是宋代的文人,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坛巨匠。
主持人:很棒!苏轼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三峡》。
请同学C来朗读一下。
同学C:(朗读《三峡》)主持人:非常好,同学C的朗读很有感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学D:我觉得这首诗描写了壮美的自然景色,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主持人:没错!《三峡》通过作者对壮美山水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宏伟和壮丽的自然美景。
这里有哪些词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同学E:我觉得“白云出岫”和“孤城落日生辉”这两句非常有画面感。
主持人:没错,这两句诗抓住了大家的注意。
作者用“白云出岫”来描绘山峦间的云雾,给人一种飘逸和奇幻的感觉。
而“孤城落日生辉”则给人一种落寞和浪漫的情绪。
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苏轼的文化情怀。
同学F:我觉得这首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和向往。
主持人:非常有见地!苏轼在《三峡》中展现了他对古代壮丽文化的向往和追溯。
他提到了巫山和黄鹤,这两个名字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能感受到他对古代文化的推崇和敬意。
主持人:很好,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到位,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思考角度。
《三峡》这首诗有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这就是今天的文学课堂内容,谢谢大家!《三峡》是苏轼所写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作品,诗中通过对壮丽的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三峡》课堂实录授课教师:A班刘海宇 B班曹宏艳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人教人人通的作业系统,上传自己的复习内容。
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汇总,上报给授课教师。
教师给予批改,发挥各小组。
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利用自习课带领大家梳理提问的问题,进行全面复习。
2.根据教材课后习题的要求,进行拓展阅读《水经注》的相关篇目。
学生阅读《水经注》,摘录与《三峡》类似的文段和自己的品读赏析上传到人教人人通的讨论群组里。
我和曹老师进行评改。
课堂实录:教师:三峡四季美景如画,风光无限。
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用绚烂的文笔,清丽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写景佳作《三峡》。
今天,我们再度走进三峡,重温三峡之美。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明确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1.挑战记忆----回顾常识2.追文索义----夯实基础3.再品经典----重温美文教师:第一版块:挑战记忆----回顾常识1. 本文作者是时期的学家(人名),字。
他撰写了一书。
此书是我国古代名著,具有较高的价值。
2.本文节选自。
三峡是、和的总称班内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回顾常识第一环节:读一读班内学生朗读教师展示朗读要求:1.声音洪亮 2.节奏准确提示:打开话筒教师打开话筒,连线B班教师,一起进入第二环节:比一比 A.B两班互动教师展示比赛规则:1.轮流背诵,每班一段 2.B班开始,A班接龙教师:我们一定学会大声朗读课文,学会节奏准确地朗读古典诗文,传承我们悠久的古文化。
A班教师:文言词语是构成文言文大厦的基础,因此掌握文言词语是学习文言文和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前提。
下面我们两个班一起进入第三个环节:赛一赛 A.B两班互动展示规则:1.解释加点字,轮流提问2.A班先问,B班回答比赛的内容源自:《三峡》一课所有重要的文言词语。
1.自三峡2.略无3.阙 4,自非5.亭午6.夜分7.曦月8.襄9.陵10.沿11.溯 12.绝 13.奔14.疾15.素16.湍17.回清18.绝19.飞漱20.清21.荣 22.良23.晴初24.霜旦25.肃26.属27.引28.凄异29.响30.哀转提问班级的学生在对方班级同学回答后,一定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如有疑问可以请教师进行评判。
初二语文上册《三峡》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师:长江风景,三峡最美,但是,我国最早引见水系的天文著作«水经»中关于三峡的只要十五个字:〝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意思是长江之水向东流过巫县南边,盐水从县西北流注入其中。
北魏天文学家郦道远以为这样过于复杂,特别〝践跻此境〞,也就是实地调查,写成«三峡»一文〔板书课题〕。
二、听读美文师:让我们先来观其美景,听其美读。
〔CAL播放配乐视频朗诵〕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读起来真是豪情满怀,回肠荡气啊!请同窗们自己也试着读读«三峡»,碰到难认的字作一记号。
生自在读,边读边标出难认的字。
师:哪些字比拟难认?生:阙,曦,襄,溯, *,漱。
〔师逐一指正其读音〕师:联络词语来看法它们会更好,请看教员事前找好的〔CAL显示〕:略无阙〔quē〕处不见曦〔xī〕月夏水襄〔xiàng〕陵沿溯〔sù〕阻绝乘奔〔bēn〕御风绝*〔yǎn〕怪柏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jùn〕茂属〔zh〕引凄异〔生读〕师:有没有发现此白话语上的一大特点?生:有很多四字短语。
师:是呀,这些四字短语读的时分,普通用二二节拍,比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如今我们把下面的四字短语读一读。
〔CAL显〕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兴趣生读师:要读好此文,除了要读好节拍外,还有两个要留意的中央,一是读好领起词的拖音,二是读好特殊中央的顿音。
比如〝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一句中,要在〝至于〞后有持久拖音,以示领起。
大家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领起词呢?生: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那么/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师:哪些中央要有顿音呢?比如〝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四样事物。
《三峡》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二、教学准备:教材:《地理同步课堂》教材P24-26学具:世界地图、三峡图片、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长江三峡。
谁知道三峡在中国的哪个地方?你们对三峡有过哪些了解?2.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对三峡的自然风光留下初步印象。
二、探究(1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用5分钟时间利用教材的地图资料,找出长江的流经省份、河流特征、重要分支和通航情况等相关信息,并结合世界地图进行辅助观察。
2. 合作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所找到的信息,并与其他组员讨论比较。
其他学生可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建。
三、归纳总结(10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答辩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解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
2. 小结提问: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合作情况,教师向学生提问: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长的河流经过的地方,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形成与长江的气候因素有关吗?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示范引导:通过教师介绍,学生了解三峡在长江的哪个位置;以世界地图上的经纬度为参照,引导学生进行三峡的地理位置。
2.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三峡的文化遗产调查。
每个小组要在规定时间内搜索并找到三峡的文化遗产、历史沿革、名人故居等相关信息,并进行展示。
五、反思总结(5分钟)1. 思考问题: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哪个更吸引你?为什么?2.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三峡的认识与了解。
《三峡》课堂实录
教师:上课!
班长:起立
教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色,其中,三峡像一颗瑰丽的明珠熠熠地闪烁着光芒。
三峡美景,无限风光。
三峡,以她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沉淀,成为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共同领略这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
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了作家,扫清了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下,我们还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
学生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言文,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所以我认为应该能够流利的诵读这篇文章。
(教师出示目标1)
学生2:能够通过一些优美的语句感受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对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出示目标2)
学生3:学习文言文首先应该先明白写了什么,所以我认为第一要做的是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全文。
(教师出示目标3)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的方式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领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美。
教师:有了目标,老师就要引领同学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从课文中领略三峡的美。
首先老师来朗读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小声地和老师一起来读,注意划出拿不准的字词,我们一起来订正。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跟读。
)
教师:这篇文章文质兼美,通过朗读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请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仍然感到困惑的字音,(稍作停顿,环视全场),如果没有,就请同学们和着音乐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配乐自由朗读。
)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配乐齐读)
教师:通过朗读,老师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在我们疏通了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后,朗读会更加精彩。
教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在朗读请请同学们想想在朗读这两段文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1:要读准字音,该停顿的地方要做适当停顿
学生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言散文,在朗读时要用一种舒缓的语气,要读出文言文的意思来
学生3:我认为不能只用语气,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舒缓的语气,因为第二段写的是水流的很快的意思,在读的时候要用一种急促激昂的语气。
教师:同学们讲的很好,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注意了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而且还能够根据文意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其中,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我相信同学们注意了这些问题后朗读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下面哪一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一、二自然段,展示一下他的朗读的风采。
(学生举手,和着音乐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读得的确不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写了三峡的山和水。
教师:能否再确切地说出是什么时候的水?
学生:夏季的江水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参照书下的注释看一看这两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结合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这两段内容,为学生做示范)
教师:刚才我们将第一、二自然段进行了翻译,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词语的解释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答。
学生:“嶂”解释为“屏障”还是“峭壁”?
教师:在古汉语中,“嶂”意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高险的山”,所以可以解释为“峭壁”。
教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两段中我们应该强调一下这几个词的意义。
(教师板书“阙”“曦”“奔”)
教师:“阙”,这是一个通假字,学习通假字,我们的原则是通哪一个字就发哪一个字的音,解释这个字的意义。
“曦”,这个字原意是“日光”,在这里解释为“太阳”,它的词义发生了变化,所以应着重指出。
“奔”,“奔”原来的“奔跑”的意思,在这里解释为飞奔的马,词性由原来的动词变成了名词,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师:疏通了这两段文字,想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两段文字应带有怎样的感情?(稍作停顿)我们再一起来大声朗读这两段文字。
(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一、二两段。
)
教师:疏通了文意,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翻译课文的第三、四两段。
翻译文言文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教师出示自学文言文要求:)
教师出示自学文言文要求:
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
教师: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做到“读一读这篇课文,想一想其中的意思,看一看书下的注释,议一议你认为的难点,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评一评他人的翻译”,好,按照要求,同学们试着翻译一下三、四两段,有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第三、四段内容。
教师巡视,对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推选出一位同学,依次完成第三、四段的翻译。
)
教师::刚才我们将第三、四自然段进行了翻译,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两段中你认为哪些词语应我们应做为一个重要的词语来理解?
学生1:在这两段中出现了两个“清”字,根据书下的注释,它们的解释也不相同,“回清倒
影”中的“清”是”清波”的意思,是名词;“清荣峻茂”中的“清”是“水清”的意思,是个动词,它们的区别很明显。
教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这也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其中“回清倒影”中的“清”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用做名词,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的活用的现象,
学生2:我认为“绝”这个字也很重要,全文共出现了3次,“沿溯阻绝”的“绝”,“绝多生怪柏”的“绝”,“哀转久绝”的“绝”,这三个“绝”的含义是不同的,理解这三个“绝”字的含义,这三个句子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老师:你能不能辨析一下这三个“绝”字的含义?
学生2:可以。
第一个“绝”是“断绝”的意思;第二个“绝”是“极”的意思;第三个“绝”是“消失”的意思。
教师:很好,正如这个同学所说的,理解了这三个“绝”的含义,与它们相关的三个句子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学生3:“属引”二字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属”在文章中是“连接”的意思,让我想起《核舟记》里的“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它的解释为“相似、类似”的意思,“引”解释为“延长”,在《陈太丘与友期》中,有一句“下车引之”,这句中的“引”是“拉”的意思,我们应该能准确地辨析这些词的含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注意各种语言现象,这样就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教师点评: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理解不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朗读一下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三峡美景已经深深印入了我们心中,现在让我们一起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这些景观具有怎样的特点?找出能够表现出这种特点的语句。
学生1:这篇文章抓住山和水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学生2:山写出了高峻、连绵;水突出了湍急
学生3:对水的描写是分季节来写的,夏天的水是湍急的,春冬季节的水是清澈的.
教师:同学总结得很好,这说明大家对文章理解得很好,请同学们谈谈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山的连绵
学生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高大险峻
学生6:”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通过一个事例,写出了夏水的湍急.
学生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这些词语强调了春天和冬天的水的清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有关三峡山水风光,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觉.)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郦道元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冬天,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地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古往今来,描写三峡壮美景色的诗篇很多,让我们一起来背一首描写三峡景物的诗《早发白帝城》,思考一下,这首诗中哪些语句和《三峡》中的描写是一致的?
学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与课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相对应;“两岸猿声啼不住”与课文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相对应。
教师:理解得很好,其实描写三峡的作品还有许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教师出示投影,)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杜甫《白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徊。
——杜甫《登高》
(学生齐读这两句诗,体会其中的感情)
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我们感受了美、领略了美,我们还应学会讴歌美、赞颂美,课后,我们做一个开心小练笔: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你搜集到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写一篇《我心中的三峡》,或者根据你学到的郦道元描写三峡美景的手法,写一篇《青岛秋色》。
教师:
板书:三峡
郦道元
阙奔山连绵、高峻
湍清三峡
绝属水湍急、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