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校李明如
- 格式:doc
- 大小:12.75 KB
- 文档页数:2
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901年4月出生于北流市平政镇石梯口村。
1920年。
他以优异成绩从广东西南护法军燕塘讲武堂结业后。
开始戎马生涯。
历任排长。
连长。
营长。
1926年初。
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二旅旅长。
同年7月。
随李明瑞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俞作豫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
以省亲为借口。
脱离桂系军队。
同年10月。
他在上海找到了中央党组织。
经陈勉恕。
朱锡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2月。
俞作豫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
1928年2月。
俞作豫和朱锡昂由香港秘密潜回北流。
在北流县城开设“华丰”“兴隆”货栈作掩护。
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货栈招牌“华丰”。
为俞作豫亲笔题写。
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1929年6月。
俞作柏。
李明瑞主政广西。
俞作豫利用与俞作柏是亲兄弟。
与李明瑞是表兄弟的特殊关系。
协助邓小平对俞作柏。
李明瑞做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
使俞作柏。
李明瑞实行了一系列对革命有利的政策和措施。
俞作豫是龙州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起义后。
他担任红八军军长。
1930年3月。
敌人集中数倍于我的兵力。
大举进犯龙州。
俞作豫率部与敌人浴血奋战。
后因敌众我寡。
红八军被迫退出龙州。
同年8月。
俞作豫前往香港找党组织。
途中因叛徒出卖。
不幸被捕。
1930年9月6日。
李明瑞年仅29岁的俞作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广州黄花岗。
临刑前。
他写下了悲壮的诗句:“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献身革命的豪迈气概。
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自1985年开馆至今。
接待了社会各界参观者达80多万人次。
学校师生踊跃到馆参观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新党员来到烈士像前。
面对党旗举行入党宣誓;新兵入伍到这里瞻仰烈士英灵。
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
李明瑞。
俞作豫是在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们的崇高精神彪炳史册。
简介红七军老战士、国家邮电部原部长钟夫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蒲德生1957年7月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1954年9月20日,战役系首期预科开课,1955年9月1日转入正科学习,1957年7月5日,第一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
第一排左起:曾思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翼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郭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李作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孙继先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钟期光(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陈伯钧(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杨得志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刘忠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祖谅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匡裕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谢振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谭希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第二排左起:贾陶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夫克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吴克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罗元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转连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俊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王道邦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文玖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成芳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刘永源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周志坚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贺晋年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詹化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查玉升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邓少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第三排左起:刘贤权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吴富善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丁盛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梁仁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贾若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卢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江燮元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秦基伟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黄新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永银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谢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罗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黄荣海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何以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化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陈宏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肖全夫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桑子贞(时任军事学院战役系助理员)注: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有学员52人,其中李天佑上将、陈锡联上将、韩先楚上将、杜义德中将、陈先瑞中将、温玉成中将、廖汉生中将和杨尚高少将等八位将军未参加合影。
相山公园碑林李真革命老前辈题词摘要:一、相山公园碑林简介二、李真革命老前辈简介三、李真革命老前辈题词的背景与意义四、题词内容的具体解读五、相山公园碑林在我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正文:相山公园碑林位于我国某市,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碑刻群。
碑林内收录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旨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中,李真革命老前辈的题词更是为碑林增色不少。
李真,原名李树森,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投身革命事业,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我国革命事业的一位杰出领导者。
在革命战争年代,李真不仅在战场上勇敢杀敌,还积极参与政治工作,为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相山公园碑林中,李真革命老前辈的题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题词既体现了李真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展示了他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李真革命老前辈的题词为碑林增色添彩,使碑林成为了一个更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李真革命老前辈的题词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革命口号、名言警句等。
其中,最著名的题词当属“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李真同志一生为人民的信念和追求。
这些题词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革命事业、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同时也成为了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的典范。
相山公园碑林在我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我国书法艺术的平台,还是一个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李真革命老前辈的题词为碑林增色添彩,更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总之,相山公园碑林李真革命老前辈的题词是我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我国革命历程,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中国军事名人李明瑞简介李明瑞李明瑞(1896.11.9—1931.10),百色和龙州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号裕生。
生于广西北流清湾乡朱砂村。
1918年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州(今韶关)分校炮兵科。
1920年毕业后到桂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1925年冬率部参加讨伐军阀邓本殷的南征战斗。
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旅长、师长、副军长。
在北伐战争中,率部参加贺胜桥、箬溪、德安、王家铺、龙潭等战役战斗,屡建战功,被誉为“虎将”。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以拥护蒋介石为名倒戈桂系。
后参与主政广西,任广西军事特派员,广西绥靖司令兼国民党军整编第15师师长,广西编遣分区办事处主任。
10月联合张发奎誓师反对蒋介石,在南宁任南路讨蒋军副总司令。
反蒋失败后受中国共产党影响,毅然投身革命。
同年12月和次年2月,与邓小平、张云逸、俞作豫等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8军两军总指挥。
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指挥攻打榕江、百色等战斗。
同年11月奉命率红7军离开右江苏区,转战桂黔湘粤赣边,指挥奋战梅花村、强渡乐昌河和崇义突围等战斗,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胜利到达湘赣苏区。
1931年4月任河西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统一指挥赣江以西部队,取得安福廖塘桥伏击战和连克茶陵、安仁、遂川等城的胜利,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
5月任红7军军长,7月率部东渡赣江,在江西雩都(今于都)桥头与红一方面军主力会合被编入红3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同年10月,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江西雩都。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1。
世人未识将军面应知后勤建奇功来祖国编辑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子江骑着一辆老旧的28寸自行车,他说这是低碳环保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
为了这次采访,杨子江根据我们的采访提纲亲自手写了6张A4纸的正反面,并坚持了四个小时与记者进行对话。
限于篇幅,我们未能将这次对话的全部精彩内容公之于众,相信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重新发现杨至成这位一直低调的开国上将精彩的人生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很多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要说这炮是谁提供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杨子江说“那一门迫击炮是我父亲从仓库里找出来的”。
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红军的军装好整齐,八角帽好威风,有人怀疑说,红军那会儿连饭都吃不上,怎么能穿上这么好的军装?杨子江说:“那是真的,我父亲光1929年一年中就为红军组织生产了6000套列宁式的军装”。
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将帅如云,人们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般地回忆着那些横刀立马的英雄故事,却对那些同样在艰苦环境下默默支撑着部队供给系统的后勤英雄们少有关注。
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能直接决定一场战斗甚至一场战争的胜负,从这个角度解读,后勤官兵们一点都不比前方将士逊色。
杨至成,这位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这位从井冈山时期就紧跟毛泽东闹革命的侗族英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被人们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之父”,他还被毛泽东、叶剑英等领导人称为“红军大管家”。
日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杨至成上将长子杨子江,和他一起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后勤历史,听杨子江讲述父亲的传奇人生。
猛将一受伤就搞后勤作为黄埔五期的高材生,杨至成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当时黄埔师生集体宣誓加入国民党,这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意志才能做出决定的。
从此以后,杨至成跟定共产党,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按照杨子江的解释,父亲参加革命后与后勤的结缘始于四次受伤的经历。
带兵严宽相济的例子作为军队中的领导者,带兵的能力和方式非常重要。
一个充满慈悲心和严格执行纪律的领导者能够激励士兵们,提高士气和战斗力。
在历史中,有很多带兵严宽相济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李红兵将军。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优秀将领,曾参与多个战斗任务,展现出了独特的领导风格。
尽管他对战斗任务要求严格,并坚决执行各项纪律,但他也被士兵们广泛尊敬和爱戴。
他以身作则,与士兵们一起吃饭、训练,并始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他经常与士兵们进行心理交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这种严宽相济的管理风格让士兵们感到被尊重和关怀,激发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荣誉感。
另一个例子是丘吉尔。
他是英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领导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
丘吉尔坚守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对待士兵还是其他人,他都给予了同等的尊重和关怀。
他经常亲自前往战场,与士兵们进行交流,并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来保护士兵们的安全。
他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这种严宽相济的领导风格使得丘吉尔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领导者,并激励了士兵们为保卫国家而奋斗。
以上的例子表明,严宽相济的领导方式在军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严格执行纪律可以确保士兵们的训练和行动的效果,而慈悲心和关怀能够提高士兵们的士气和归属感。
这种领导方式能够建立起士兵与领导者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为团队的成功和士兵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领导者,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和照顾士兵们的生活和健康,给予他们尊重和支持。
同时,我们要保证纪律的严格执行,鼓励士兵们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只有通过严宽相济的方式,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团队,实现更大的成功。
开国女军官(四)开国女军官蒲德生1955年授军衔时全军女军人有11万人,被转业复员者达10万人,而被授予军衔的女军人仅有4665人。
至1965年撤消军衔制时为止,累计授予、晋升校级军衔的总共几十名。
这些校以上女军官是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拼杀出来的,她们战功显著,不愧为巾帼英豪。
她们之中的许多人还是开国将帅的伴侣,所以这些将帅的功勋章里,也记载着她们的功劳。
她们是开国女军官一、开国女少将李贞(1955年授)甘泗淇上将的夫人二、开国女大校毛诚(1955年授)肖月华(1960年被授予)林月琴(1961年被授予)罗荣桓元帅的夫人三、开国女上校丁志辉(1955年授)王长德(1960年被授予)谭政大将的夫人王新兰(1955年授)肖华上将的夫人叶群,林彪元帅的夫人田普,许世友上将的夫人权卫华(1961年授)李基少将的夫人刘坚(1955年授)杨梅生中将的夫人余伟(1955年授)何德全中将的夫人李中秋,李中权少将的妹妹李瑞麟(1961年被授予)何锐(1955年授)袁克服少将的夫人汪荣华(1955年授)刘伯承元帅的夫人吴朝祥(1955年授)陈真仁(1955年授)傅连暲中将的夫人陈斐然(1955年授)傅秋涛上将的夫人周东屏(1960年授)徐海东大将的夫人胡朋(1955年授)胡可大校的夫人郝治平(1955年授)罗瑞卿大将的夫人鄢仪贞(1955年授)吉合少将的夫人彭素(1957年授)董其采(1955年授、1964年晋升)李作鹏中将的夫人四、开国女中校王蓁(1955年授、1964年晋升)徐杰三大校夫人史凌(1963年授)廖政国少将的夫人史群英(1960年授)田华(1962年授、1964年晋升)冯苏(1960年授、1963年晋升)汤池少将的夫人冯明英(1962年授海军中校军衔)王宏坤上将的夫人刘奇(1955年授)张鹏展大校的夫人刘子文(1955年授)李开湘少将的夫人阮若珊(1961年授)黄宗江的夫人李凯(1961年授)李玉兰,张令彬中将的夫人李蓝丁,苑化冰大校的夫人杨炬(1960年授、1962年晋升)王树声大将的夫人何林(1955年授大尉、1963年晋升中校)陆政大校的夫人何曼秋(1955年授)张汝光少将的夫人余光(1963年授)袁渊少将的夫人张苏(1955年授)李定灼少将的夫人奕乐义(1955年授)张庆源中校的夫人杜启远(1955年授、1962年晋升)李天佑上将的夫人范景明(1955年授)王宗槐中将的夫人金瑞英(1955年授)马文波少将的夫人赵政(1955年授、1961年晋升)万海峰大校的夫人柳星,秦光远少将的夫人胡敏,邱会作中将的夫人常凯(1955年授)秦仪华(1960年授)孙仪之少将的夫人黄海云(1955年授)赖春风少将的夫人潘家珍(1961年授)刘子云少将的夫人五、开国女少校马忆湘(1960年授)晏福生中将的夫人王苹(1955年授)公寅华(1964年晋升)史导,王秉璋中将的夫人朱应明(1962年被授予)李则文(1955年授)张步峰少将的夫人李光明(1961年被授予)谭冠三中将的夫人吴继春(1960年授)詹化雨少将的夫人杨磊(1955年授)杨国群(1960年被授予)罗友林大校的夫人江林(1955年授)张广才少将的夫人杜影(1955年授)陈联(1955年授)张雍耿少将的夫人孟瑜,龙飞虎少将的夫人侯正芳(1955年授)毛普安大校的夫人段桂卿(1955年授)姜平(1955年授)贺炳炎上将的夫人姜竞(1955年授)郑文甫大校的夫人郭长春(1955年授)白志文少将的夫人唐渠(1955年授)阎玉珍(1955年授、后晋升少校)何德庆少将的夫人窦克(1955年授)郭天民上将的夫人路伟(1955年授、后晋升少校)戴觉敏(1955年授)饶正锡中将的夫人六、开国女尉官翟云英大尉,刘亚楼上将夫人彭允耐大尉,彭桂卿大校夫人李德序上尉,岳振华大校夫人范景阳上尉,易耀彩少将夫人附: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评授军衔的工作完成以后,总干部部于1956年2月1日向中央军委写出《评衔工作总结》报告,所附“评衔工作总结各种统计表”之“已评定军衔的妇女干部职务与军衔级别对照统计表”显示,在全军军事行政和技术干部中,女性被授予准尉以上军衔者只有4665名,占当时准尉以上该类授衔人数的0.817%。
参观李蔚如烈士墓心得11月13日,***地税局团支部围绕全区“创建先进基层团组织,争当优秀共青团员”的主题,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助力创先争优”的团组织活动。
一行数十人参观了李蔚如烈士陵墓,瞻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李蔚如是涪陵大顺乡人。
是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
川军中将,川东著名的农民自卫军领袖,能文善武,倡学兴教,擅长军事。
李尉如曾先后担任蜀军政府涪陵地方司令长官,护国军四川招讨军参谋兼军法处长,重庆镇守使署参谋长,四川省军府参谋长兼成都陆军讲武学堂堂长等职,享有“四川同盟会九人团”的大哥之誉。
1924年李蔚如回到涪陵,创办四镇乡农民武装、“四镇乡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造福桑梓的更新小学。
1925年又创建了川东青年的革命学校--弋阳国民师范学校。
1926年在与吴玉章、刘伯承、杨闇公紧密的革命工作关系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把涪陵地区的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在川东形成高潮,以至重庆爆发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后,还接纳了一些党内的知名干部和革命同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6月李蔚如被涪陵驻军郭汝栋诱骗绑架,7月上旬被解送至重庆南岸黄桷垭时,遭刘湘、王陵基杀害,时年44岁。
其在20多岁时,更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学书学剑两不成,飘零湖海一身轻。
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
雪冷眉山人易老,春回歇浦我消魂。
何日得扫单于墓,立马燕然为勒铭。
诗以言志,表达了他决心铲除清朝腐朽统治,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抱负。
看着一幕幕的浮雕刻画,听着一场场的革命故事,让人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年轻的公务员人员,内心是难以平静的。
在相同的年岁,我们和革命先烈的所思所想所经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困难,都不可同日而语。
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抛却头颅,舍生取义,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风骨气节,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站在李蔚如先烈的墓前,重温着入团的誓词,我们庄严的宣誓,立志继承革命先烈的热血之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求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但是要做到事事创先,充分发挥共青团员作为党的生力军的积极作用,多向优秀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做到让群众放心满意,更好的树立我们**的良好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早期的解放军六大军区,还是后来的十三及十一个大军区,军政主官大都是由开国将帅担任。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国校官才开始走上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岗位。
据统计,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开国校官(本文所指的开国校官仅指在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首次授衔被授予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军衔的军官,不含1955年以后晋衔的校官)总计有34643人(本文的开国校官总数及下文开国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的人数均为1956年9月统计)。
在数以万计的开国校官中,只有王猛、刘振华、万海峰、傅奎清、杨白冰、李宣化、周衣冰、刘存智、赵先顺、朱敦法、张仲先、迟浩田、刘安元等13人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含大军区代司令员),殊为不易。
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大校:王猛、刘振华、万海峰在1266名开国大校中,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大校有3人,即王猛、刘振华、万海峰。
他们担任的都是大军区政治委员。
其中,王猛、刘振华在1964年被晋升为少将军衔,从广义上讲也是开国将军。
不过,由于他们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因此也属于本文叙述的开国校官范畴。
第一个担任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大校是王猛。
王猛,1920年5月生,河北盐山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部队营部文书、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代理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6军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王猛历任解放军第16军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38军副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时任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
1964年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6年12月,王猛任解放军第38军政治委员。
1967年初,第38军奉命从吉林通化换防到河北,担负保定地区的“支左”任务。
关于涪陵的英烈的简短故事
在涪陵大顺乡大顺村1组有一处掩映在苍松翠柏丛中的墓地,这里埋葬着26位烈士,其中23位为无名烈士,他们用生命守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几十年前就诞生了一位曾经让当时的重庆军政当局闻风丧胆的人,他就是被称为“独臂将军"的李蔚如。
1883年,李蔚如出生在四川涪州新盛镇大顺场(今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蔚如可谓是个传奇人物,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交革命,带领学生军打开通远门,迎接革命军进入重庆城;因在家研制炸弹,不幸炸瞎右眼炸残右手成“独臂将军",却照样领导和参加了四川讨袁、护国、护法之役,并屡建战功;1924年,因厌倦军阀混战而解甲归乡,期间将大顺原有一所私塾,经多方筹资新建一所小学,取名“更新小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涪陵四镇乡组建八千农民自卫军,与刘伯承等领导的顺泸起义相呼应;1926年,李蔚如在涪陵新妙兴办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又名弋阳国民师范学校);1927年7月,被军阀郭汝栋诱捕,在押往重庆途中被杀害于重庆黄桶娅。
孙蔚如将军简介孙蔚如(1909年-2006年),字玉如,江苏苏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医学院院长。
孙蔚如将军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革命者和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蔚如将军于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短时间内被派往中央苏区,在红四军中参与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期间,孙蔚如将军一直都是战斗在前线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不仅在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战略指挥能力,而且还对医疗救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战士们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治。
解放战争时期,孙蔚如将军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下,担任了中央社会部部长,并负责宣传和媒体工作。
他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声誉和影响力。
孙蔚如将军还积极参与了解放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蔚如将军继续发挥他的重要作用,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在这个岗位上,他致力于解决解放军后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如物资保障、人员训练和装备升级。
通过他的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1955年,孙蔚如将军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医学院院长。
他对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视使该院迅速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顶尖的军事医学研究机构之一。
他还提倡军事医学和军事卫生工作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军队医疗救护水平的大幅提高。
孙蔚如将军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军队官兵的生活福利和心理健康问题。
他推动了军队官兵的全面培训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军队生活和完成自己的任务。
他还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军队卫生改革方案,为军队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997年,孙蔚如将军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业的杰出贡献。
在晚年,尽管身体已经虚弱,但他仍然坚持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党史文苑》走杨访临川整编旧地笕友祥临川整编虽然已过去近90年,但它的影响深远,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很多内容在临川整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它的意义也很大,坚定党的领导、把纪律挺在前面等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近日,笔者走访了临川整编旧地,了解一些人民军队的早期故事。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取得胜利后,部队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马上撤离南昌,取道抚州,南征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
8月3日,起义部队冒着绵绵细雨,经过艰难跋涉,分两路向临川进发。
当日,朱德率领的起义部队第九军(随同有蔡廷锴的第十一军第十师),首先出发来到进贤县李家渡(时属临川辖)。
在此召开有1000多工农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朱德在会上作了报告,宣传八一起义重大意义,号召人民坚持革命斗争。
之后,朱德又召集了李家渡工会、农会干部座谈,委派一名工会干部为公安局长,将缴获来的12支步枪赠给他们,作为开展武装斗争之用。
8月6日,起义军进驻临川县城后,即委派林伯渠为临川县县长。
林县长当即发出告示,号召人民群众支援革命部队。
起义军的另一支部队是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随同有前敌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的机关),他们在8月5日从南昌出发,6日到达临川县桐源乡,并在青坑村附近的老鸦洲召开过军事会议。
老鸦洲在抚河之中,洲长300米、宽150米,至今仍树木葱茏、生机勃勃。
这一带传说着贺龙在这里革命的动人故事,现在桐源和大岗还流传着贺龙的不少佳话。
例如《求神不如求医》,是说贺龙教育老百姓莫信迷信要讲科学才可治好病。
在贺龙派的军医的医治下,某村妇的儿子肺炎病很快好了,村妇逢人就讲革命军队好。
又如《智解纠纷》,是说贺龙先用筷子的故事教育老百姓要团结,“打架只会出血,不会出水”;再用两脚走路的故事,妥善解决了两村取水纠纷问题,赢得老百姓齐声夸赞。
再如《叫我老贺》,说的是贺龙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体现了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操。
为迎接八一起义部队过境,中共临川支部做了充分准备。
2020年依然健在的开国将军10人
统计日期:2020年4月15日14:09
1955年少将(4人)
杨永松(1918) 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邹衍(1915) 江西兴国人,沈阳军区原顾问
詹大南(1914) 安徽金寨人,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
黎光(1914) 四川南部人,南京军区司令员原顾问
1961年晋升少将(2人)
杨思禄(1917) 江西于都人,空军原顾问
张力雄(1913) 福建上杭人,福州军区原顾问
1964年少将(4人)
王扶之(1923) 陕西延安人,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文击(1918) 河北霸县人,原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顾问
陈绍昆(1921) 江苏宿迁人,原冶金工业部部长
涂通今(1914) 福建长汀人,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顾问感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将士们!祝福健在的开国将军们安享晚年、健康长寿!。
历史图集:共和国的将军们【五】1956年10月1日,天anmen城楼,右起王树生大将、陈赓大将、许光达大将、肖劲光大将。
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右1)、彭绍辉(右3)上将文革时的毛远新和陈锡联将军1980年王平在朝鲜周恩来铜像前留影黄永胜上将黄永胜将军。
1969年的全家福黄永胜上将与解放军战士练兵黄永胜上将与解放军战士练兵黄永胜上将与解放军战士练兵黄永胜上将与解放军战士练兵黄永胜上将与解放军战士练兵李作鹏中将李作鹏和夫人韦国清将军聂凤智将军上将朱良才乌兰夫将军陶勇中将宋时轮在北京郊区参加麦收劳动王震将军王震将军李达将军李达将军南京军区空军、南京军区防空军合并前夕,防空军司令员杨成武上将(前排中)在南京与南京军区防空军党委全体成员的合影朝鲜人民军首席代表南日(右)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方将军抗美援朝期间,解方将军任志愿军参谋长(前右)1950年7月10日,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的朝中代表团代表:首席代表南日(左三)、邓华(左二)、解方(左一)、李相朝(左四)、张平山(左五)。
1950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这是最早的朝、中方面代表。
左起:解方、邓华、南日、李向朝、张平山。
12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韩先楚(左3),副军长解方(左1)率领部队进行海上训练。
1951年5月19日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前排右1)。
图为彭德怀与后勤司令部部分成员合影抗美援朝三将领。
左起:陈赓、彭德怀、邓华。
1953年8月11日,从朝鲜归国,在北京车站受到首都群众热烈欢迎。
1957年,毛主席、周总理检阅海军,担任首次海上大阅兵总指挥的马忠全在指挥舰上。
1970年,时任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的马忠全在拉练途中指导女民兵军事训练。
将军合唱团。
在1955-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先后被授予和晋升少将军衔的军官达1360人。
其中,有32人担任过解放军的大军区军政主官(含大军区代司令员、专兼职政治委员)。
开国少将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的人数,同开国上将的26人,开国中将的41人相比,绝对数不少,但任职百分比只占开国少将总数的2.4%,从中也可看出开国少将能担任大军区军政主官职务是相当的不易。
“文革”前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少将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六大军区(亦称一级军区)的军政主官大都由开国元帅级人物担任。
从1955年起先后成立的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内蒙古、西藏、福州军区等十三个大军区中,“文革”前的军政主官大都为开国上将、开国中将担任。
在众多的开国少将中,只有金如柏、郭林祥两人在“文革”前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
解放军十三个大军区成立之初,开国少将担任的最高军职是大军区副职。
1959年11月,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金如柏被任命为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时任昆明军区政治委员的阎红彦(排在金如柏之前)还担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工作重心在地方。
金如柏也是获得过三枚一级勋章的16位开国少将之一。
他在1952年的军队干部评级中被评为正军级,时任解放军第13军政治委员。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中的正军级干部能在大军区军政主官岗位及相当岗位任职的很少。
截止到1959年12月,在1952年被评为正军级的开国中将里,张达志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谭冠三担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甫仁担任武汉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余秋里担任解放军总财务部政治委员,黄志勇担任工程兵政治委员。
而在1952年被评为正军级的开国少将里,当时能在大军区军政主官岗位及相当岗位上任职,金如柏是唯一的一个。
1959年11月,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郭林祥被任命为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他是南京市唯一的开国将军,少将军衔,曾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南京古称江宁,是六朝古都,而他是南京市唯一的开国将军,少将军衔,曾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南京唯一的开国将军,他姓李。
1955年授衔李姓将军共有72人:上将6位、中将6位,少将60位年后,1955年后又有38位军人得到晋升,李姓开国将军攀升至110位,位列张姓开国将军数量之后,位列第二。
而江苏有李光军、李如洪2位李姓开国将军,有人会说怎么可能?其实李姓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江西有17位李姓开国将军,江西是李姓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江西最后的李姓开国将军是李作鹏,2009年李作鹏去世,是江西17位李姓开国将军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中将军衔,1969年任李作鹏任军委委员,直到1971年卸任。
李作鹏经历了坎坷,不过他痛定思痛,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明”,从此把荣誉和权力看淡。
李作鹏那么江苏两位李姓开国将军,谁是南京人呢?答案是李如洪。
1917年,李如洪出生于江苏江宁(现南京),21岁的时候,李如洪参军。
由于读了几年书,他在部队当文书,后来历任东北军政大学第三大队政治委员。
要知道,东北军政大学就是后来的抗大(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帅担任过校长,彭真担任过政委。
第三大队除了武器极为简陋、简直令人心酸之外,有很多战士根本没有对敌作战的经验,可以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是不强的。
1941年秋季反“扫荡”中,第三大队坚持在西蒙山布袋峪地区,依托高山峡谷,以小部队分散控制要点纵深梯次配备,坚守通道两侧阵地,顽强抗击日伪军千余人连续多次进攻。
虽然歼灭的敌人数量并不算多,却取得了挺进豫东之后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军吹嘘的“不可战胜”的神话。
李如洪建国后,李如洪担任过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也就是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我们江苏的王诤中将是第四机械工业部的第一和第四任部长,四机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有一位部长是正国级。
1964年,李如洪晋升为少将,此后还担任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
龙源期刊网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共产党员
作者:
来源:《初中生·博览》2011年第09期
张云逸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
1911年4月,他就参加了黄花岗之役,在辛亥革命中又参加了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
刘伯承被称作“军神”的刘伯承元帅,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参加了学生军,其军事生涯实际上开始于此。
朱德既参加过辛亥革命,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和新中国军事史上极负盛名的共产党人。
董必武既是同盟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
吴玉章 1911年,他受命回四川发动起义。
孙中山说他是“一位对革命忠贞不屈的老同志”,毛泽东也称他为“中国革命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
他后来脱离军事,主要从事革命教育、文化工作。
李六如他是老同盟会员,写过一本震动文坛的《六十年的变迁》。
很多人看过同名的小人书。
书中的主人公叫“季交恕”,掐头去尾就是“李六如”。
李六如在辛亥革命前就是湖北新军中秘密革命组织文学社的成员,但被官方发现,他被开除了。
不过,辛亥革命一爆发,他立刻归队,被任命为第16标的标统,与北洋军真刀真枪地干过。
后来在延安,李六如任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长。
孙炳文、熊雄、李蔚如、史可轩、耿丹都是参加过辛亥革命军事斗争的共产党员,因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全部遇害。
■
(小娱记/辑)。
开国大校李明如
李明如,1911年生,江西省吉水县枫江乡上桥下村人。
原名陈焕文。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念过一年半书,全家基本上靠打渔为生。
1927年春节本县农协少先队。
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历任红军第3军第7师4团2连战士、班长、排长,红军15师4团4连连长。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到瑞金红军大学学习半年。
毕业后任红五军团第14师43团3营营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任红三军团总部侦察参谋。
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参谋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1936年“西安事变”后,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半年。
毕业后到山西新军做统战工作。
1938年5月任山西新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同年7月任猗氏县人民抗日游击支队中队长、大队长。
1939年7月任山西新军212旅55团团长。
1940年9月任山西新军决死第1纵队作战科科长。
1941年6月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
1942年1月任八路军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
1944年夏任八路军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代理司令员。
1949年夏到华北军政大学学习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底任山西忻县军分区司令员。
1953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
事学院函授系学习3年。
1958年冬任山西省军区晋北军分区司令员。
1961年夏任山西省军区忻州军分区司令员。
1964年1月离职休养。
享受正军级待遇。
1955年授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