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五星红旗标志的含义.ppt
- 格式:ppt
- 大小:604.50 KB
- 文档页数:5
五星红旗国旗的含义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正式名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上首次升起。
五星红旗的设计于1949年9月23日由毛泽东亲自提出,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公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五星红旗由五颗黄色的五角星和一个红色长方形组成。
其中五角星寓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革命联盟,红色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荣耀。
五星红旗的设计与其他国家的国旗很不相同。
这种设计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的激情,成为中国人民在国际场合标志着他们的荣耀的标志,并成为中国政府的标志。
五星红旗在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设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工作热情。
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国庆节和春节等许多国家庆典活动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普及。
五星红旗的含义不仅仅在于其设计和颜色的含义。
这个含义更多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五星红旗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国人民可以在新中国的引领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
五星红旗的颜色、形状与人民的思想和愿望完美地融为一体。
五星红旗所蕴含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从而推动中国人民的崛起。
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在国家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人民不断地努力奋斗,追求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五星红旗是中国强大和人民欢乐的象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指南。
五星红旗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样本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志。
总之,五星红旗作为中国的国旗,是中国民族的代表标志,是中国今天的象征。
五星红旗国旗的含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设计,而在于一种对民族的深刻认同和对国家的强烈归属感。
五星红旗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之上的旗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
五星红旗会伴随着中国人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地飘扬在风中,向着未来迈进。
五星红旗的含义引言五星红旗是中国国旗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的。
这面红旗由五颗黄色五角星和红色底色组成,寓意丰富,代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民族的独立与团结。
色彩的含义五星红旗的底色是鲜艳的红色。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幸福、热情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色。
红色底色的旗帜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五角星的含义五星红旗上的五颗黄色五角星代表着中国的人民。
每一颗五角星都有特殊的含义:1.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
2.两颗较小的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两颗较小的星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这五颗星代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各个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和统一。
历史背景五星红旗的设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党的中央委员会制定了旗帜标志。
最初的旗帜是红地白字的组合,红色代表了勇气和斗争,白色则代表了党对和平和平等的追求。
之后,在长时间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对旗帜的设计进行了多次调整。
最终,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星红旗正式成为中国国旗的一部分。
民族团结的象征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独立。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一致,无论种族、语言或文化差异如何,都能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五星红旗作为中国的国旗,也代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和牺牲取得的。
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革命中的胜利,并且预示着中国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未来。
结论作为中国国旗的一部分,五星红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意义。
它代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民族的团结和和平的追求。
五星红旗的含义: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旗面为长方形,长与宽比为3:2,五颗星在旗面左上方1/4处,旗杆套为白色。
1949年4月,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占领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巢穴--南京,挂在伪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落在了地下。
同时,一个象征新中国主权和尊严的标志--国旗,已在党和革命人民的心底开始描绘。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该会所担负的筹备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国的国旗这项重要任务,并指定由筹备会的第六小组负责。
这个小组的成员有16人,他们是:马叙伦、叶剑英、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张奚若、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
7月4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
评选工作除由小组成员分别参加外,还聘请了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专家参加。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
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国、向海外传开。
许多人在工余时间,摊开稿纸,开始了设计工作。
他们精心设计、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图案,标上详细的说明,寄到了北京。
他们把设计绘制国旗图案作为一件光荣、崇高的事情,以倾注自己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心意。
有一位当年曾冲杀在战场上的战士,在一篇文章里详尽记叙了人民解放军战士怎样在阵地、在战壕里讨论应征国旗图案的情景:“我们利用战斗空隙,就在阵地上、战壕里,在枪炮声中讨论了这三幅图样(应征国旗图样),讨论会开得非常热烈,大家不光对国旗图样各抒己见,还谈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感想。
中国国旗图案的含义: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
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
旗杆套为白色。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五星红旗的历史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
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3012 幅。
后於9月开议时,审核通过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国旗。
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一的设计。
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
红底与黄星为徵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
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草案二是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草案三则是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
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
接下来选中了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联松所设计,原本的图样如草案四,构想主要是表现出中国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内的含意。
但由於五颗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隐含阶级地位之分,於是改为环绕大星的设计,并在大星中加入了镰刀铁鎚的标志,后来毛泽东将镰刀铁鎚标志删除,因为考虑既已用四颗小星表示工、农、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与农民的象徵物,似乎又变得不平等了。
国旗就此定案。
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含义: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旗面为长方形,长与宽比为3:2,五颗星在旗面左上方1/4处,旗杆套为白色。
现在的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
他叫曾联松。
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
曾联松反复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后,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三千多年灿烂文化,还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
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
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划,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近一个月过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中国国旗图案的含义: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
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
旗杆套为白色。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五星红旗的历史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
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3012 幅。
后於9月开议时,审核通过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国旗。
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一的设计。
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
红底与黄星为徵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
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草案二是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草案三则是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
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
接下来选中了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联松所设计,原本的图样如草案四,构想主要是表现出中国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内的含意。
但由於五颗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隐含阶级地位之分,於是改为环绕大星的设计,并在大星中加入了镰刀铁鎚的标志,后来毛泽东将镰刀铁鎚标志删除,因为考虑既已用四颗小星表示工、农、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与农民的象徵物,似乎又变得不平等了。
国旗就此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