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6雪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10
《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坚强面对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鲁迅的资料和写作背景,描写雪的诗词名句。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描写雪的诗词名句,我们欣赏一下,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感情?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表现了对雪的赞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表现了北方美丽的雪景。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雪》,探究一下鲁迅笔下的雪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板书课题《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展示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6 《雪》【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运用的手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2.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末,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3. 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
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
但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一是江南的雪。
(1-3)一是朔方的雪。
(4-6)2.仔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蓬勃奋飞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
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略有遗憾。
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像一个斗士、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朔方的雪。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
《雪》教材分析教学设想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抓手,以朗读赏析为主要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文学作品阅读要注重品味语言,体验情境和形象,评价作品思想感情倾向。
《雪》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凝练抒情的特质,宜于朗读,适于欣赏。
教学必须贴近诗文,注重语言品味,强化朗读赏析。
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意,读出滋味,读出美感;让学生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受到思想熏陶与哲理的启迪。
教学时先从文字入手进入文本,在诗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
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蓬勃向上精神的赞美之情。
结合创作背景,进而走近鲁迅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战斗豪情,并以此激励大家做“真的猛士”,勇敢地面对人生,投入沸腾的生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诗意的语言。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感悟鲁迅情怀,汲取前进动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诗意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文章的深刻内涵;语言的诗意和美感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沟通,让学生放松心情,尽快进入教学情境课前乐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教学流程:一、激情,入新课联系现场情景导入。
二.读文,晓文意要求: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阅读批注。
)师生活动(针对上述任务)……三.读景,赏语言提示与示例:略有选择地赏析重点句段: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雪课题雪课型教授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34、35 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猛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消灭出的抱负光线与对生活的宠爱。
重点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预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 劳碌(lu4) 脂粉奁(Iia 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尽(tui4) 朔方(shuo4) 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亮的形象,呈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老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同学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月。
生注音生解词介绍背景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进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势,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抱负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受,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学沟通自己最宠爱的句子,并谈体会。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争辩、沟通,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奇特生活的感情。
其次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抵制。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同学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明确: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布满生气的江南柔雪。
《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二.教材分析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朔方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雪》《雪》教学反思哈130中学李晓迁参加这次创优杯赛课之前,我的同事们都不赞同我选鲁迅的《雪》这一课,原因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太难理解,担心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但对我而言,我把它当作是一次挑战和展示的机会,所以我仍然选了这节课,为此我研读教材,教参,细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学校进行了三次试讲,试讲的效果令我也有一些小小的振奋,可以说在参加比赛之前,我自己认为还算是准备的比较充分的。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却上了一节失败的公开课。
失败点之一:在上课前五分钟,学生已经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就开始进行学情调查。
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没有学过这一课,而且没有预习,甚至是课文都没有读过。
面对着这种情况,我当时确实有些发蒙了,竟然仍然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
学生在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在思想上与作者和老师出现交流和互动,怎么会出现令人惊喜的课堂生成。
现在回想起来,课堂的一声“上课”就已经成为了我这堂课失败的开始。
这说明了我在上课之前只是关注到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而忽略了备课中的备学生的这一环节。
这是多么的不应该啊。
失败点之二:面对着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却依然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没有好的教学效果是必然,更重要的是让这节课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有所收获。
正确做法应该是改变教学策略,把这节课由课文分析课变为第一课时的起始课,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交流并总结预习收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导入,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内容的分析等,这样一来,可能我仅仅是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这节课上他们会有更有价值的收获。
讲不完的内容可以留给他们的老师继续讲解。
所以说,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课堂的教育机智不够多,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也是导致这节课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是我最懊悔的事情,一个老师讲不完课又能怎么样,难道非得用学生稀里糊涂上了一堂课做代价吗?真是后悔死了。
)失败点之三:由于课堂上有些慌乱,导致了我在组织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一的时候没有把教学课件和探讨内容联系到一起,这让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和费劲心思找的图片都没有光鲜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实在是失败透顶。
6 雪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寓意。
3、领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冬日里最使人感动而惊喜的,莫过于那纷飞的落雪。
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也能凝结充满情思的美文。
1924年冬北京的一场落雪,让鲁迅在日记中记下“大风吹雪盈天际”这颇有诗意的文字,18天后,写成散文诗《雪》。
(板书课题)二、题解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收入了1924—1926年作的23篇散文,主要以曲折幽暗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的抗争。
《风筝》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读准课后生难字把握字形:蜡梅——腊梅胡蝶——蝴蝶壶卢——葫芦(是同音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不能用了)四、有感情地朗读(抽读),勾画主要信息再分读江南雪景和塑方飞雪两幅画,并用文中语言概括其特点(见板书)五、讨论、理解主旨1、文章在江南的雪与朔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过渡两者的“但是”意味着什么?江南的雪:柔美。
寄寓了向往、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也有对故乡的怀念。
朔方的雪:壮美。
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品格的歌颂,有孤独寂寞这感,也有永不信息的战斗倔强精神。
过渡词“但是”更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更看种那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2、看课后附:孙玉石《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你更喜欢哪里的雪?为什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六、品味语言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或认为意韵丰富的词句,加以品味。
(略)2、品味“练习二”句子。
(略)七、作业:生字、“练习三”(周记)板书:雪(鲁迅)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滋润美艳决不粘连(孤独)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奋飞洁白明艳死掉的雪雨的精魂柔美:向往追求美好壮美:孤寂之感,对环境理想对故乡的的反抗,对不屈的战争精怀念。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雪》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巧(1)理解积累“读一读, 写一写”中词语, 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 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 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 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 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 诵读全文, 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 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 二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 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 独钓寒江雪”), 教师简评入课: “雪”, 洁白的自然之物, 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 因而, 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
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一)文学常识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
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 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 不分行, 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 如内在的韵律, 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 较为短小, 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1.听读。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
《雪》
课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
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
奋斗的激情
冬花春意盎然
雪
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
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
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
第二单元第六课《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型设计:语言赏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情境导入:问学生谁听过彭丽媛的《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落下,你的舞姿是那样的优美,你的心地是那样的善良,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呦,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幻灯片同时播放下雪的视频)1、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2、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二、诵读课文:1、请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男生齐读4——6段。
2、请几生上板听写几个词语:磬口的腊梅花、脂粉奁、褪尽、消释、凛冽、升腾3、老师为何这样分工?有什么理由,同学们都读出了不同的画面和感情了吗?明确并板书:对比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滋润美艳“但是”蓬勃地奋飞4、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A、“滋润美艳”,何为“滋润美艳”?“滋润”有三个义项:①使湿润,干枯;②含水分多;③方言,舒服,舒心。
选哪一个?(选②)B、追问: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的特点?——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幻灯片图片显示)C、追问:“美艳”何意?文中哪些描写表现江南雪的“美艳”了?——雪野中景物之美(色彩的映衬)很洁白,很明艳,目光灼灼D、请一女生有感情的朗读,试着从第一段读出滋润美艳之美朔方: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地奋飞A、找出能表现“蓬勃地奋飞”的动词?——生光,旋转,升腾,弥漫,闪烁B、请一男生读出“蓬勃地奋飞”的气势。
5、学生自由诵读。
(有感情的朗读)三、体会感情:1、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回忆和对现实中朔方雪景的描画,分别寄托了、融入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体会分别是怎样不同的感情吗?请你在课文上做些圈点批注,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6 《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巧(1)积累本课生字词,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ò)凛冽(lǐnliè)2.解释下列词语: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
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一)文学常识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
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1.听读。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朴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型设计:语言赏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情境导入:问学生谁听过彭丽媛的《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落下,你的舞姿是那样的优美,你的心地是那样的善良,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呦,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幻灯片同时播放下雪的视频)1、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2、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二、诵读课文:1、请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男生齐读4——6段。
2、请几生上板听写几个词语:磬口的腊梅花、脂粉奁、褪尽、消释、凛冽、升腾3、老师为何这样分工?有什么理由,同学们都读出了不同的画面和感情了吗?明确并板书:对比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滋润美艳“但是”蓬勃地奋飞4、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A、“滋润美艳”,何为“滋润美艳”?“滋润”有三个义项:①使湿润,干枯;②含水分多;③方言,舒服,舒心。
选哪一个?(选②)B、追问: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的特点?——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幻灯片图片显示)C、追问:“美艳”何意?文中哪些描写表现江南雪的“美艳”了?——雪野中景物之美(色彩的映衬)很洁白,很明艳,目光灼灼D、请一女生有感情的朗读,试着从第一段读出滋润美艳之美朔方: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地奋飞A、找出能表现“蓬勃地奋飞”的动词?——生光,旋转,升腾,弥漫,闪烁B、请一男生读出“蓬勃地奋飞”的气势。
5、学生自由诵读。
(有感情的朗读)三、体会感情:1、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回忆和对现实中朔方雪景的描画,分别寄托了、融入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体会分别是怎样不同的感情吗?请你在课文上做些圈点批注,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雪
(Iia n2) 博识:见识广博。
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
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
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
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冷的”
是
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
第六课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雪》的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了鲁迅笔下的北方的雪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共同感悟鲁迅在北国的雪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课堂实录一、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将这部分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明确: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
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
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3.课文结尾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明确:“孤独的雪”是因为“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是死掉的雨”死掉的雨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转化;“死掉的雨”转化为雨水,滋润万物,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因而说他是“雨的精魂”,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雪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雪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雪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雪课题雪课型教授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34、35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qing4) 忙碌(lu4)脂粉奁(Iia n2)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朔方(shuo4) 凛冽(lin3lie4)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见识广博. 生注音生解词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雪
(Iia n2) 博识:见识广博。
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
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
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
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冷的”
是
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
13 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
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媲美笃信幼崽啮齿
仓皇逃窜饶有兴趣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东跑西颠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道听途说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
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五:总结:
教学反思:
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简单介绍了作者的相关知识,学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接下来,我让学生阅读文章,用笔给每一段标上序号,并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同时思考这篇文章写了旅鼠哪
些难解之谜。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凌乱的,有人很快进入了阅读状态,有人却半天还没有翻开书。
我巡视并进行了提醒。
六分钟后,有人已经看完了。
我再等了几分钟,在确定他们全部都阅读完毕以后,我让两名学生把自己阅读中找到的生字生词写到黑板上并进行注音,然后进行正音和简单的解释。
学生对挑衅一词不太理解。
对文中的旅鼠之谜概括方面,学生能较好的结合课文内容去进行概括整理。
接下来本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探究旅鼠的死亡大迁移并探究阅读之后的感受与启发,我却把矛头转向了本文的整体把握。
我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填空:从()看,这是一篇()的文章。
并提示他们可以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构思等方面去着手。
这是受一篇优秀案例的启示,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果发现学生几乎是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