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脑瘫儿童融入寄养家庭康复模式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08.56 KB
- 文档页数:4
康复护理对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摘要: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给患儿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困扰。
福利院作为脑瘫患儿的特殊护理场所,承担着提供全面康复护理服务的重要职责。
本文通过对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福利院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服务方法。
一、引言脑瘫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期,主要由非进展性脑损伤引起的一组感觉运动发育障碍。
脑瘫患儿常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发育障碍、智力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给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困扰。
福利院作为脑瘫患儿特殊护理场所,应承担起提供全面康复护理服务的重要职责。
二、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护理的现状福利院作为脑瘫患儿的主要居住和护理场所,通常会派遣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目前,福利院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康复护理手段,可以改善患儿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语言发育和智力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三、康复护理对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3.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福利院脑瘫患儿常见的康复护理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改善患儿的肌肉紧张度,增强肌力和协调性,提高肢体活动能力。
研究表明,物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肢体畸形和肌肉功能障碍等问题。
3.2 语言治疗脑瘫患儿常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对他们的日常交流和社交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语言治疗是通过语言训练和辅助技术,帮助患儿改善语音发音、语义理解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表明,语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语音流畅性、词汇量和句子理解能力。
3.3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促进患儿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技能训练、学习技巧训练和社交技巧训练等方面。
研究表明,作业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自我照顾能力、学习成绩和社交适应能力。
四、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护理的优化建议4.1 提高康复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福利院应加强对康复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康复护理技能。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探究》篇一一、引言孤残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家庭寄养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抚养模式,为孤残儿童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温馨的成长环境。
然而,随着寄养期满,再安置问题逐渐凸显,如何为这些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家庭环境,继续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现状家庭寄养是指将孤残儿童安置在普通家庭中,由家庭成员承担抚养、教育和关爱等责任的一种抚养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孤儿院等机构抚养的不足,为孤残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家庭、更加人性化的成长环境。
然而,由于寄养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寄养期满后,部分孤残儿童的再安置问题变得复杂。
三、再安置问题的挑战1. 家庭匹配难度大:不同孤残儿童具有不同的性格、习惯和需求,寻找一个与孩子相匹配的寄养家庭成为了一个难题。
同时,部分家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长期承担寄养责任,导致孩子频繁更换家庭,对其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 教育资源不足: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为孤残儿童提供与普通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寄养家庭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辅导。
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孤残儿童的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再安置过程中容易出现政策衔接不顺畅、待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四、解决再安置问题的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匹配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家庭匹配和评估机制,对寄养家庭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其具备抚养孤残儿童的能力和条件。
同时,根据孤残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为其寻找合适的寄养家庭。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通过建设更多优质的学校、引进优秀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措施,为孤残儿童提供与普通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科研项目:2015年浙江省基层软科学研究项目: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实践探索(2015JC04)[3]骆金俊,孙卫敏,郭晓燕.黄冈市免疫规划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111-114.[4]陈奕,许国章,王海波,等.宁波市犬伤门诊规范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2):198-200.[5]蒋巧巧,崔宏林,司徒炜敏,等.2011年我中心成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状况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1):67-69.[6]陈伟,高志刚,丁亚兴,等.2012年天津市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现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3):97-98.[7]张伟燕,张英洁,许青,等.2010年山东省免疫规划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11):979-981.[8]关天姬,黄晖,赵泳瑜,等.珠海市免疫规划人力资源配置现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6):100.[9]陈永弟,李倩,凌罗亚,等.浙江省免疫规划人力资源现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9):89-90.[10]戴学伟,顾华,陈永弟,等.浙江省医疗机构防保人员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9):88-89.[11]史淑芬,孙木,王庆.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前后卫生人力资源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805-806.[12]孙烨祥,徐来荣,林鸿波,等.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692-2696.作者简介:昝碧晴(1978- ),女,浙江宁波市人,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免疫规划和传染病防控工作。
(收稿日期:2016-02-15)【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脑瘫儿童“医院—社区—家庭”链式康复服务模式应用效果探究*李建道,张焕军,王舒昊(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宁波315040)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医院—社区—家庭”链式综合康复干预模式下的效果。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探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孤残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儿童,家庭寄养制度应运而生。
然而,寄养后再安置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本文将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现状目前,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制度已逐渐完善。
通过该制度,孤残儿童能够在普通家庭环境中成长,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家庭寄养不仅有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寄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寄养家庭的选择、寄养合同的签订、寄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等。
三、再安置问题的挑战尽管家庭寄养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但当他们达到一定年龄或因各种原因需要再次安置时,仍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再安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安置机构与潜在收养家庭之间难以找到合适的匹配。
其次,部分孤残儿童由于心理创伤或特殊需求,难以融入新的家庭环境。
此外,政策法规的变动也可能对再安置工作产生影响。
四、问题分析针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再安置工作的基础。
我们需要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分析其是否完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同时,要关注政策法规的更新和变化,及时调整再安置工作策略。
2.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再安置工作的效果。
我们需要分析资源分配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资源分配的建议。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孤残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关注寄养家庭和潜在收养家庭的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方面,以确定是否适合孤残儿童的成长。
4. 心理支持:孤残儿童往往存在心理创伤和特殊需求。
我们需要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新的家庭环境。
五、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明确再安置工作的目标和原则,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
大龄脑瘫儿童托管、康复、文化教育一体化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一、对儿童自身的优势1.全面发展:托管、康复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为大龄脑瘫儿童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在康复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开拓思维、增长知识,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而托管服务则确保了他们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身体的运动功能,在文化教育中学习数学、语文等知识,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身体和心智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增强自信:当大龄脑瘫儿童在一体化的环境中取得进步时,无论是在康复方面还是在学习上,都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种自信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比如,孩子在康复训练中学会了独立行走,在文化课堂上回答对了问题,这些小小的成就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3.社交机会:在一体化的机构中,大龄脑瘫儿童有更多机会与同龄人以及专业的康复人员和教师互动交流。
这有助于他们发展社交技能,学会与人合作、沟通和分享,减少孤独感和社交障碍。
例如,在集体康复活动或文化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孩子们可以结交朋友,互相鼓励,共同成长,逐渐融入社会。
二、对家庭的优势1.减轻负担:对于有大龄脑瘫儿童的家庭来说,托管、康复、文化教育一体化服务可以大大减轻家庭的负担。
家长不必再为孩子的康复和教育四处奔波,也不用担心孩子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出现意外。
一方面,家长可以安心工作,缓解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家庭矛盾和心理压力,提升家庭生活质量。
2.专业支持:一体化机构通常由专业的康复师、教师和护理人员组成,他们能够为家庭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家长可以从这些专业人士那里学习到更多关于脑瘫儿童护理和教育的方法,更好地照顾孩子。
例如,康复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家长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化教育,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3.心理慰藉:看到孩子在一体化机构中得到良好的照顾和发展,家长的心理压力会得到缓解,同时也会感到欣慰和安心。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探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孤残儿童的关注与关爱逐渐增强。
家庭寄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安置方式,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温馨的成长环境。
然而,寄养后的再安置问题却成为了困扰社会和政府的重要难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的现有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现状家庭寄养是指将孤残儿童安置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员进行抚养和教育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孤残儿童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稳定的成长环境。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孩子在寄养期间或期满后需要面临再安置的问题。
三、再安置问题的主要挑战1. 寄养家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一些家庭在寄养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如家庭变化、经济压力等)无法长期承担抚养责任,导致孩子需要频繁更换居住环境。
2. 地域性限制:部分地区由于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孤残儿童的寄养需求,导致部分孩子需要跨地区安置,增加了再安置的难度。
3. 心理适应问题: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可能面临心理适应的困难,如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对亲人的依恋等。
四、原因分析1. 政策因素: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够完善,缺乏对寄养家庭的长期支持和保障。
2. 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社会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孤残儿童的长期寄养需求。
3. 家庭自身因素:部分寄养家庭由于自身原因(如经济压力、家庭矛盾等)无法继续承担抚养责任。
五、解决策略1.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为寄养家庭提供长期的支持和保障,包括经济援助、心理辅导等。
2. 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各地区的孤残儿童寄养能力,确保孩子能在当地得到妥善安置。
3. 强化心理干预:在孩子再安置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减轻心理压力。
4. 建立跨地区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孤残儿童安置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康复护理对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患者通常在早期就被诊断出来,并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在福利院中,很多脑瘫患儿因家庭条件无法承担长期的康复治疗,因此他们需要得到额外的康复护理来帮助他们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康复护理对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康复护理在提高他们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一、福利院脑瘫患儿的康复需求福利院是提供给孤儿、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庇护所,其中有很多脑瘫患儿因家庭条件无法接受持续的康复治疗而被送往福利院。
这些孩子通常具有多种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等,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来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福利院的资源有限,很多脑瘫患儿难以获得足够的康复护理,这导致了他们康复的困难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二、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影响1. 生理康复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生理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能够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能力、言语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使他们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
通过定期的康复护理,患儿们可以逐渐恢复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2. 心理康复脑瘫患儿常常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卑、抑郁等心理困扰。
康复护理通过情绪支持、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儿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的心态,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这对于患儿们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康复的积极性和效果。
3. 社交康复在福利院中,脑瘫患儿常常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外界社交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他们的社交发展造成了阻碍。
康复护理通过开展各种社交活动、交流训练等方式,帮助患儿们建立社交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改善他们的社交环境。
这对于患儿们的心理健康和康复效果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提高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重要性1. 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护理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身体状况、提高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对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脑瘫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肌肉协调障碍和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通常伴有各种程度的智力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等,并且患儿的康复过程需要长期而综合的康复治疗。
在福利院,因为孤儿的身世原因以及家庭的贫困等情况,这些脑瘫患儿的康复面临着诸多困难。
而康复护理在福利院对这些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生活护理习惯的培养在福利院,脑瘫患儿的生活护理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康复护理人员通过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帮助脑瘫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护理习惯,比如自我饲料、自我清洁、自我梳洗等。
这些良好的生活护理习惯能够帮助患儿更好的适应生活和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促进康复效果的提高。
二、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功能康复训练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功能康复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康复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康复训练手段,比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言语疗法等,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协调、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技能,促进身体功能的康复。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可以得到改善,生活更加自理自信,康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在福利院中,脑瘫患儿往往会面临来自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和困难,这可能对患儿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康复护理人员需要给予脑瘫患儿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态,提高他们的心理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患儿更好的适应生活,增强对疾病的克服意志,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康复训练中去,促进康复效果的提高。
在福利院里,脑瘫患儿的家庭往往无法给予他们更好的关爱和康复训练。
康复护理人员除了针对患儿本人的康复之外,还需要给予患儿的家庭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家长学习相关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照护技能,提供康复指导和支持,让患儿在家庭中也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关爱,从而促进康复效果的持久和稳定。
学校与家庭结合形式袁碧琴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把握时机鼓励家庭学会采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建立一种积极的合作关系。
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来完成脑瘫儿童的康复教育任务,最终达到提高脑瘫学生的认知能力、言语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以便将来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学校与家庭结合的意义1.学校的作用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一个脑瘫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个孩子从入学那天起,就身处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
而家长也将孩子的未来托付给学校,希望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以后能够融入社会。
因此,学校教育对于脑瘫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提供学生成长需要养分的沃土,是塑造人性的关键阶段。
学校在传递复制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使其变成自己能用和理解的经验。
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教育尤其重要。
学校是一个集体,脑瘫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接受教育,要有集体荣辱感,有团结互助的精神;懂得了许多文化科学知识,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也对肢体、语言、生活自理等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生活基础。
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才能自食其力,乐观积极,良善待人。
老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摇篮。
因为学生未经世俗的渲染,所以天真纯洁。
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将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这就说明学校教育也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学校教育对一个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地方,是最初的生活环境,是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
孩子在家里待的时间最长,与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充分融入,脑瘫学生的早期干预对于其在学习康复习惯方面的培养、良好姿势的养成、生活自理能力的实现等方面都有很大地影响。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
作为社会基本群体的家庭,由于其自然需要、生活上的物质需要以及社会上的伦理道德与能力的要求,决定了家庭对人和社会具有独特的功能。
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浅述【摘要】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社会工作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与方法。
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支持、家庭辅导、社交技能训练等手段,帮助孤残儿童重建自信、增强生活技能。
案例分析部分以实际案例展示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并对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在对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与建议,以期提高康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社会工作对于帮助孤残儿童融入社会、重返正常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技巧、案例分析、评价、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今社会, 孤残儿童康复服务问题愈发严峻,越来越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通过研究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和方法,可以帮助提高福利院康复服务的质量,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生活目标。
本研究的背景是为了探讨和解决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目前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介入和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研究,旨在为提升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研究目的还在于唤起社会对福利院孤残儿童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康复服务,共同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3 意义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家庭的关爱和照顾,需要福利院的庇护与帮助。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康复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利机构内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模式的效果分析王立新;吴炳义;吴建元;张新民;刘典恩;陈景武【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11(026)001【摘要】目的:对社会福利机构内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模式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患儿的康复模式提供更多资料.方法:126例脑瘫患儿在社会福利机构内进行为期1年的感觉统合训练,运动、作业及物理因子疗法、引导式教育及回应式抚育等综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6和12个月时运用<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3次评定得分两两比较均显示治疗6个月时患儿综合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12个月时明显高于6个月时(均P<0.01);组内效应比较,性别、年龄和脑瘫类型对康复效果的时间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比较,年龄、脑瘫类型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对年龄段与脑瘫类型交互作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福利机构内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效果良好,其中共济失调型及年龄段小的患儿康复效果更明显.【总页数】3页(P30-32)【作者】王立新;吴炳义;吴建元;张新民;刘典恩;陈景武【作者单位】安丘市中医院针灸科,山东,潍坊,262100;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潍坊市社会福利院,山东,潍坊,261200;潍坊市社会福利院,山东,潍坊,261200;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742.3【相关文献】1.社会福利机构内小儿脑瘫康复模式探析 [J], 吴炳义;司瑜;吴建元;张新民2.小儿脑瘫60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J], 刘愬;史良俊;熊建忠3.小儿脑瘫60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J], 刘愬;史良俊;熊建忠;4.小儿脑瘫患者康复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效果分析 [J], 钟新5.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杨翠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