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土保持法第四十四条的正确适用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12.72 KB
- 文档页数: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
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238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16453.6-1996_土地整理【标准名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标准号】GB/T 16453.6-1996【标准文件】GB/T 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土壤肥料)前言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新国标解读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中国水土保持》杂志2019年第11期文章《遵守国家标准规范和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工作》,作者李智广。
李智广( 1966—) ,男,陕西岐山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长期从事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监测和信息化工作。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GB/T 51240—2018)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自2019年4月1日起实施。
标准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要求、范围与时段、内容、方法与频次、监测点布设、重点监测对象、水土流失防治评价和成果等进行了全面规定。
为指导和规范监测实践,标准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基本要求出发,将监测的指标与方法、频次、监测点布设、数据记录等关联对应,将监测的范围、分区与水土流失评价、防治成效评价等关联对应,将监测的时段与阶段性成果及其主要内容、形式、必须资料等关联对应,为全面施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18),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评估与验收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规范和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测,保证监测质量,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防治效益发挥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水利部一贯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监测与评价工作。
2002年,水利部发布实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提出了生产建设项目监测的原则、内容、主要指标、时段与方法等。
2009年,水利部印发《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2009〕187号),对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和重点、方式和手段、频率、报告、成果公告及其管理等进行了规定,提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示范文本。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确保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质量,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管理办法,以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二、资质要求1. 资质等级划分根据从业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不同,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
初级资质适用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人员,中级资质适用于工作经验在三年以上但不满五年的人员,高级资质则适用于工作经验超过五年的人员。
2. 专业知识要求申请资质的人员须具备扎实的水土保持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地质、水文、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方案编制。
3. 培训要求为确保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申请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操作技能培养等,并且要持续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4. 经验要求资质申请人员须能够提供有效项目经验和实际工作成果。
要求在过去五年内参与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或有类似项目的相关经验,能够出示相关项目的方案编制成果,以便评估其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方面的能力。
三、申请程序1. 资格审核申请人需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个人简历、学历证明、培训证书、工作经验证明等申请材料。
管理部门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核,确保申请人符合资质要求。
2. 考试评估符合资格要求的申请人须参加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考核,以评估申请人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能力。
3. 资质认定经过资格审核和考试评估后,管理部门将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考量,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资质认定。
认定结果将通过正式的书面函件形式告知申请人,并颁发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证书。
四、资质管理1. 有效期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证书有效期限为五年。
证书到期前,申请人可向管理部门申请资质证书的更新,需提交相关的继续教育证明和工作经验证明。
水土保持法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0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0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0年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第三章预防第四章治理第五章监测和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水土保持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第五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范围内依法承担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法规于1996年6月25日发布,于1996年9月1日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GB / e16453.2-1996前言。
本标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般原则,第二部分是水土保持综合管理技术。
第三部分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第四项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该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标准包括六个标准:GB / t16453.1-1996水土保持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坡地农田水土保持综合管理处理技术GB / t16453.2-1996水土保持综合管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技术荒地处理技术综合管理水土保持技术沟壑控制技术水土保持综合管理GB / t16453.4-1996小水土保持综合管理技术规范排灌工程GB / t16453.5-1996风沙防治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技术规范(GB / t16453.6-1996)防治塌陷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山丘本标准为GB /t16453.2,包括绿化,草木种植和围栏控制。
本标准的附录A,B和C是指示性的。
本标准系列的四个内容将代替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颁布的sd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由水利部水土保持部起草。
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和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农田和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巧夫,刘婉菲,齐菲迪,徐传造,卢胜利,宁对虎和钟伟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林地技术该文件规定了对有水土流失的荒地进行人工造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技术要求,以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并发展森林和水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
本文适用于全国所有土壤侵蚀(水蚀)的荒地。
2参考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发布时,所指示的版本有效。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探讨马涛;陈家宽【摘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是近年来我国湿地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给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与湿地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最后讨论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湿地保护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that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wetlands of China is the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ese legal system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conflictsand contradictions we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 experiences in wetlan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velation to China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湿地保护;立法;问题;国际经验【作者】马涛;陈家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湿地遭受严重破坏。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水体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而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与措施探讨摘要: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保证。
防止水土流失,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全面落实水土保持规划和法律法规的必要手段。
运用适宜的技术手段监测水土流失相关信息,做好水土流失区域记录,通过动态监测数据掌握水土流失变化趋势和规律,为相关部门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信息支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措施引言在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扰动范围、土方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采集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如何高效、精确获取上述监测数据是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与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1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1.1系统掌握水土流失区域动态数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大量严重的水土资源破坏。
利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设置不同类型的监测点,获取水土流失区域的动态数据和发展规律,为水土保持预防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受外界因素和原状侵蚀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地形地貌变化不稳定,给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对建设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可以避免水土流失的损失,将危害降到最低。
1.2提高水土保持规划的科学性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工作。
监测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对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和采取相关治理措施具有科学意义。
同时,水土保持监测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水土流失面积,为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及相关方案节省调查时间,有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质量运行和效率提升,促进水土保持规划科学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全面监测,为研究水土流失的成因、发展规律和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要求研究人员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水土保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在水土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防治思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1.06.29•【文号】主席令49号•【施行日期】1991.06.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主席令49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四条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第五条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采取措施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查评价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须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土保持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治。
第八条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
第十条国家鼓励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推广水土保持的先进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监理规范的政策法规解读与适用水土保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本文将对水土保持监理规范的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情况。
一、水土保持监理规范的政策法规概述水土保持监理规范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监督和指导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确保工程符合水土保持要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水土保持监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国家水土保持法及实施细则国家水土保持法是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依据,其中包括了对水土保持的定义、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
实施细则进一步对法律进行了细化和补充,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要求和程序。
2. 土地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保护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管理的各项要求。
相关规定则具体对水土保持的责任主体、监理标准和验收程序等进行了规定。
3. 建设工程监理规程及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程是水土保持监理工程的实施指南,包括了监理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相关技术标准则对工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和监测指标进行了明确说明。
二、水土保持监理规范的政策法规解读2.1 国家水土保持法及实施细则国家水土保持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确保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该法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管理制度,强化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地位,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措施。
2.2 土地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对土地的准入和使用进行了规范。
相关规定中明确了各种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审批时,必须考虑土地的水土保持情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各级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建设工程监理规程及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操作指南,明确了监理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环水保管理制度环境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命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管理环境水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水保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一、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目的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1.减少水资源的污染:通过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等,减少水体的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
2.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维护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和损耗,保证未来世代的水资源需求。
4.提高公众观念和参与度:加强环境水保意识教育,培养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内容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内容涵盖了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行政许可、监管监测、责任追究等方面:1.政策法规:通过立法、法规、政策等手段,明确水资源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具体要求,规范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行为。
2.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水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限值等技术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和参考。
3.行政许可:建立行政许可制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污染物等行为进行许可,确保按照规定进行。
4.监管监测:建立水资源监测网络,对水环境质量、水量、水流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责任追究:对违规排放、污染水资源等行为进行严格执法和追究责任,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三、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环境水保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水保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欧盟通过《水框架指令》,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管理。
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环境质量标准》等,推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第四⼗四条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资源的宏观调配。
全国的和跨省、⾃治区、直辖市的⽔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
地⽅的⽔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民政府⽔⾏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级⽔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经本级⼈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
⽔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态、厉⾏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
【释义】本条是对⽔资源的宏观调配和⽔中长期供求规划的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和审批机关的规定。
⼀、⽔资源的宏观调配是指在全国、流域或者区域内,按照⾼效、公平、合理和可持续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的⾃然规律,对有限的各种形式的⽔资源通过⼯程措施和⾮⼯程措施在不同流域、⾏政区域之间进⾏的分配。
⽔资源的宏观调配是通过制定和执⾏跨流域、跨省、跨市、跨县的⽔中长期供求规划来实现的,⽔资源可利⽤量是其基本依据。
⼆、⽔中长期供求规划,是调节⽔资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总体部署,以⽔资源可供给量和⽣态环境可承受的能⼒为基础,⽴⾜现实、展望中长期。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的需求量和⽔资源可开发⽔平决定的可供量决定需求,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和合理调配的原则,协调好全国或流域、区域的⽣活、⽣产和⽣态⽤⽔。
⽔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制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和⽣态环境,是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原⽔电部组织⽔利部门进⾏了全国⽔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研究⼯作,1985年完成了全国⽔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报告。
2002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布置在全国开展⽔资源综合规划⼯作。
计划在三年内完成此项⼯作。
本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中长期供求规划分为全国和跨省、⾃治区、直辖市以及地⽅三种,规定了规划的制定机关、审查程序和批准机关。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管理办法一、总则1、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二、环境保护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环境保护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义务,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鼓励和支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严格限制开发和建设大型能源、化工等项目,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进行污染源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
6、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7、建立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发生环境事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8、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
9、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工作。
1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三、水土保持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水土保持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履行水土保持义务,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3、严格限制在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种植的,应当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4、开办矿山企业、修建道路、水利工程等生产建设项目,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按照规定报批。
5、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水平。
6、对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任务和标准进行治理。
7、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水土保持综合能力。
8、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的义务,有权举报和制止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