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4常见的动物共22张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22
2024年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4章《常见的动物》。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类群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分类特征;详细内容涉及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以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代表性动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认识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并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动物形态结构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物分类原则及各类群动物的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物图片、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常见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讲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3. 新课讲解:a. 无脊椎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例,讲解其特征。
b. 脊椎动物:分别介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特征。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特征,并确定其分类。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动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物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物分类a.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b.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体内有无脊椎。
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属于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物分类的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对某些动物类群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4 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4章“常见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重点学习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常见动物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活习性,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动物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物分类的依据及其特征;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
2. 教学重点: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常见动物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观察盒、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称,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动物分类的依据和常见动物的分类;通过挂图、模型、实物等展示不同动物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1)脊椎动物:介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2)无脊椎动物:介绍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3. 例题讲解:针对新课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2. 常见动物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哺乳动物、三种鸟类、三种鱼类的名称及特征。
(2)简述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答案:(1)哺乳动物:如猫、狗、猪等,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4章《常见的动物》。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4章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掌握常见动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活习性,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常见动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活习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实物(如鱼、青蛙、蜥蜴、鸟、哺乳动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常见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动物及其分类。
3. 新课讲解:(1)展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2)讲解各类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
(3)举例说明,如鲫鱼、青蛙、蜥蜴、麻雀、家兔等。
4.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实物,记录各类动物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5.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常见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 各类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爬行类: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卵生。
鸟类:体表有羽毛,前肢变成翼,用肺呼吸,卵生。
哺乳类:体表有毛发,用肺呼吸,胎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种你熟悉的动物,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
浙教版 初一科学 上 2.4 常见的动物知识点梳理:1.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2. 随着分类等级由大到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生物种类数量就越来越少。
3.鱼类:卵生,体表有鳞片,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两栖类:卵生,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体温不恒定脊椎动物 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贴地爬行,卵生,体温不恒定,用肺呼吸鸟类:体表有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中空,卵生,体温恒定,卵生,用肺呼吸,连有气囊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昆虫纲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外壳 甲壳纲 节肢动物: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 蛛形纲 练习题: 多足纲1. 小方同学将六种生物依据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结果如图所示,你认为他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A. 有无脊椎骨B. 体温是否恒定C. 呼吸方式的不同D. 生殖方式的不同2. 下列动物中,全属于鱼类的一组是( )A. 带鱼、比目鱼、青鱼B.娃娃鱼、鲢鱼、鲸C. 大黄鱼、鲸、甲鱼D. 鳄鱼、草鱼、章鱼3.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幼体首先摆脱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是( )A. 两栖动物B. 爬行动物C. 鸟类D. 哺乳动物4. 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目的是( )A. 有利于蚯蚓的运动B. 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C.便于蚯蚓运动留下痕迹D. 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