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第三课
- 格式:ppt
- 大小:636.00 KB
- 文档页数:70
《媒介素养》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Medialiteracy 课程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课程编号:050320170 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四年级上学期先修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传播伦理与法规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系统介绍媒介素养基本原理与知识,将媒介素养知识与理论进行主体的内化目标2:系统介绍媒介素养的细分,分析各类媒介的属性与特征目标3:系统介绍媒介素养的管理,探讨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目标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
2.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集体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巩固运用为辅的教学方式。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对不同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音视频媒介以及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品性与特征有所把握,并能准确把握其生态与模式;反思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
了解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前沿,具备运用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知识、理论和方法解释和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初步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4.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媒介素养知识和理论和方法,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反思。
第1章媒介素养范畴(4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素养的概念、三大基石与三个模式、媒介素养在当代2.媒介素养阶段与层次理论3.怎样提高你的媒介素养4.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重点:媒介素养的概念;三个模式(知识、能力与理解);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当代媒介素养的核心工具难点: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与三大模式5.章媒介本体属性(6学时)知识要点:1.基本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媒介类别与媒介载具、媒介视域2.媒介的本体要素:媒介呈现、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产品、传媒产业、传媒的本体特征(媒介的偏向性、框架性、媒介效果及传媒铁律)3.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基本属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重点:基本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媒介类别与媒介载具、媒介视域、媒介呈现、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产品、传媒产业、传媒的本体特征难点: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基本属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第3章媒介功能与话语权(2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的功能:监视功能、联系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与经济功能2.传媒话语权与影响力重点:媒介的基本功能与传媒话语权、影响力难点:传媒影响力的本质3.章媒介语言与现实(2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语言:性质、符号特征、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2.媒介语言符号与现实: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重点:媒介语言的性质与符号特征,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难点:符号与符号学相关概念、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第5章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4学时)知识要点:1.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与状态、受众认知2.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三重任务、角色参与性与解读模式、个体差异、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规律重点: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与状态、受众认知;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难点: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三重任务、角色参与性与解读模式3.章报刊媒介素养(2学时)知识要点:1.新闻纸与数字报:报纸与新闻纸、报媒与数字报2.期刊与数字化阅读:期刊与杂志;期刊的品性和品牌影响力;数字化阅读与电子期刊重点:报纸的品性与职能;报纸生态与盈利模式;“报媒”意识;报刊数字化;品牌化竞争与OA期刊难点:报纸的品性与职能;报纸生态与盈利模式;报刊的数字化3.章影视媒介素养(2学时)知识要点:1.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多维表达力、纪实性、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2.电影媒介特征与素养:电影的诞生与意义;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3.电视媒介特征与素养:电视的诞生与意义;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重点: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难点:影像纪实中的虚拟环境;影像谎言与假新闻;伪语境与影像的错误再现;虚构作品中的错误再现;传媒对符号的操控性;电影与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生态与商业模式第八讲互联网时代与素养(4学时)知识要点:1.聚变的互联网时代与力量:打破隔离贯穿一切(地点界域/破时间规制)、黏合碎片聚合融汇(聚合“创客”和“自组织”、汇聚“众包”与“众筹”、融汇“大数据”和“云计算”)、再构的互联网意义与时代变迁(“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扁平化”、“融媒介”与“全媒介”)2.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互联网意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思维、网络媒介特征与品性、互联网媒介的功能与商业模式3.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移动终端将社会生活互联网化之意义;典型移动终端的媒介品性与功能;移动终端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向重点:网络媒介带给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变化:打破隔离贯穿一切(地点界域/破时间规制)、黏合碎片聚合融汇(聚合“创客”和“自组织”、汇聚“众包”与“众筹”、融汇“大数据”和“云计算”)、再构的互联网意义与时代变迁(“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扁平化”、“融媒介”与“全媒介”);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难点:网络媒介带给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变化第9章媒介技术互动与报复(4学时)知识要点1.媒介技术与主体的互动:媒介技术与人格主体、驾驭最新技术性能的媒介研究方法2.技术的报复效应:媒介技术与反作用、技术的“报复效应”3.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病毒、黑客与国家安全重点:传媒技术激活了人的主体性、主体媒介技能增长的自发性、媒介学习型技能增长的自觉性、墨菲法则的意义、技术的“报复效应”(网络狂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难点:技术的“报复效应”(网络狂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第10章媒介法规与政策管理(2学时)知识要点:1.传媒的法律与政策规制管理:意识形态化与法律法治;我国传媒政策与管理规制;媒介审判与法律审判2.传媒产品分级制度与媒介伦理:传媒产品的分级管理制度;良知底线与媒介伦理的文治重点:我国传媒政策与管理规制;媒介审判;媒介产品的分级制度难点:传媒的法律与政策规制;媒介产品分级制度:美国与香港经验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表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的教学方法,并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大纲及活动方案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思维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媒介环境。
课程适合中学或小学高年级学生。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1. 媒介素养的定义和内涵2.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3. 媒介产业和媒介文本第二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技巧1. 识别和解读媒介信息2. 分析媒介文本和广告3. 批判性思考和评估媒介信息4. 安全和健康地使用媒介第三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案例分析1. 社交媒体和网络伦理2. 媒介与性别角色认知3. 媒介暴力与身心健康第四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方法1. 媒介素养评估的目标和原则2. 媒介素养评估的方法和工具3. 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思活动方案:第一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1. 讲座:讲解媒介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对媒介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技巧1.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媒介文本和广告,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估能力。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境下如何安全和健康地使用媒介。
第三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案例分析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社交媒体和网络伦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媒介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 小组调研:让学生分组调查社交媒体使用情况,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个人发展。
第四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方法1.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媒介素养评估案例,了解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培养自我评估和反思能力。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总结:本课程通过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小组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掌握媒介批判性思维和评估技能,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和解读能力,为在现代社会中安全和健康地使用媒介奠定基础。
《媒介管理与经营》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媒介经营概论(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经营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把握媒介经营的发展趋势(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化进程中的媒介经营知识要点:一、媒介产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二、媒介产业分工三、传媒业界定第二节媒介经营理论的研究范畴知识要点:一、研究对象微观层面和宏观侧面二、媒介经营管理的学科性质三、媒介经营管理的学科发展第三节媒介经营的利润与市场知识要点:一、媒介经营收入的基本结构二、媒介经营收入的市场因素三、媒介经营收入的市场结构第四节媒介经营的发展趋势知识要点:一、跨媒介经营二、多元化经营三、品牌化经营四、资本运营第二章媒介市场(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市场的基本含义和特征、要素和主要结构2.理解媒介市场结构与市场评价(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市场的形成、发展和特征知识要点:一、市场的概念二、媒介市场形成标志三、媒介市场发展动因和阶段四、媒介市场特征第二节媒介市场构成要素知识要点:一、信息内容二、注意力资源三、信息需求和广告第三节媒介市场结构与竞争知识要点:一、媒介市场结构的判断标准二、媒介市场结构类型第四节:媒介市场评价知识要点:一、媒介经济景气评价分析二、内容资源评价三、媒介广告、受众、竞争力评价第三章媒介产品(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产品的特征和特殊性2.把握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发展现状(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产品及其特征知识要点:一、媒介产品概念二、媒介产品特征三、媒介产品特殊性第二节媒介产品类型与生产机构知识要点:一、媒介产品不同形态二、媒介产品的特性三、媒介生产机构种类第三节媒介产品生产流程知识要点:一、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与环节二、报纸生产流程媒介融合产品的生产三、第四节媒介产品生产现状知识要点:一、纸媒生产现状二、电子媒体生产现状三、网媒生产现状第四章媒介广告(一)本章学时数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广告的界定和资源分类2.把握媒介广告编排和广告定价,理解广告经营和广告市场现状(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广告概述知识要点:一、媒介广告的界定二、媒介广告的作用和地位第二节媒介广告资源的分类和开发知识要点:一、媒介广告资源的分类标准二、媒介广告资源的开发第三节媒介广告资源的编排与定价知识要点:一、媒介广告资源的编排策略二、媒介广告定价的影响因素三、媒介广告效果的评估第四节媒介广告经营与发展现状知识要点:一、媒介广告经营方式二、媒介广告发展现状第五章媒介受众市场分析(一)本章学时数4学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受众市场需求和细分2.把握受众研究方法(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受众需求知识要点:一、媒介受众概念二、媒介受众特征三、媒介受众需求第二节媒介受众细分知识要点:一、媒介受众细分标准二、媒介目标市场三、媒介受众定位第三节媒介受众市场研究知识要点:一、媒介受众市场研究指标二、受众市场研究方法第六章媒介形态与跨媒介经营(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形态种类2.掌握跨媒介经营的实践(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形态概述知识要点:一、媒介形态的概念二、媒介形态的分类第二节传统媒介形态及其特征知识要点:一、传统媒介形态二、传统媒介形态的特征第三节新媒介形态及特征知识要点:一、新媒介形态二、新媒介形态的特征第四节跨媒介经营知识要点:一、跨媒介经营的概念与意义二、跨媒介经营的实践三、跨媒介协作第七章媒介管理概论(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管理的概念和研究范畴2.掌握媒介管理的基本原则3.学问分析媒介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管理概念与研究范畴知识要点:一、媒介管理概念二、媒介管理与媒介经营区别三、媒介管理的研究范畴第二节媒介管理的基本原则知识要点:一、整体原则二、效率原则三、价值和动态原则第三节我国媒介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要点:一、媒介管理面临的问题二、新媒体时代媒介管理面临的挑战第八章媒介战略管理(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2.掌握媒介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战略管理概述知识要点:一、媒介战略概念二、媒介战略管理理论沿革第二节媒介战略环境分析知识要点:一、外在环境分析二、内部环境分析三、媒体WWOT分析第三节媒介战略管理分析知识要点:一、战略分析二、战略规划三、战略实施和控制第四节媒介战略管理的实现知识要点:一、核心能力战略二、运营战略三、STP战略第九章媒介管理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环境(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大众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2.理解我国媒体法律法规的原则,以及不同媒介的法律法规(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媒介法律和法规体系知识要点:一、大众媒介法律和政策制定的必要性二、媒介管理法律体系第二节我国媒介政策体系知识要点:一、总体政策二、基本政策三、基本政策第三节媒介管理机构和管制规定知识要点:一、意识形态系统二、行政管理系统三、广播电视管制规定四、互联网管理规制第十章媒介组织(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传媒组织结构的类别和变革发展的趋势2.把握中国传媒组织集团的结构类型和发展方向(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组织的内涵知识要点:一、媒介组织内涵二、组织的理论三、媒体组织设计的任务第二节媒介组织结构知识要点:一、媒介组织基本形式二、影响媒介组织结构的因素三、媒介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第三节未来媒介组织知识要点:一、现阶段媒介组织存在的问题二、媒介组织未来变革的发展方向三、媒介组织变革的特点第十一章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2.把握媒体薪酬和人才招聘的管理(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人力资源的特征和意义知识要点:一、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二、媒体人力资源的特征三、媒体人力资源的意义第二节媒体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知识要点:一、影响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因素二、影响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因素三、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第三节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知识要点:一、人力资源规划和预测二、人员招聘和甄选三、人力资源培养第十二章媒介营销渠道(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渠道的界定和流程2.理解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新媒体渠道运作与管理(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渠道概述知识要点:一、媒介渠道的界定二、媒介渠道的流程三、媒介渠道的功能第二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新媒体的渠道运作和管理知识要点:一、印刷媒体渠道二、电子媒体渠道三、新媒体渠道第三节媒体渠道运作和管理发展趋势知识要点:一、渠道多元化二、操作专业化和渠道细化三、营销科学化第四节传媒营销知识要点:一、我国传媒营销传统作何策略二、我国传媒营销存在的问题三、我国传媒营销的发展第十三章媒介技术管理(一)本章学时数 2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技术发展的演进以及技术对媒介的影响2.理解数字时代的媒介技术管理环节(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技术演进历程和发展知识要点:一、印刷媒介技术二、电子媒介技术三、互联网技术第二节技术对对媒介的影响知识要点:一、媒介技术的作用二、技术对媒介的影响表现第三节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管理知识要点:一、媒介内容生产环节的技术管理二、媒介产品流通环节的技术管理三、数字时代么街管理的发展趋势第十四章媒介财务管理(一)本章学时数 2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管理的概念和内容2.把握媒介组织的资本运作和运营绩效管理(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财务管理概述知识要点:一、媒介财务管理的概念二、媒介财务管理的内容三、媒介财务管理的作用第二节媒介组织的资本运作知识要点:一、媒介资本组成二、媒介资本运作方式第三节媒介组织的资本运作和成本控制知识要点:一、媒介组织的资本运作问题二、如何进行媒介成本控制第十五章媒介创新(一)本章学时数 4课时(二)教学要求1.了解媒介长创新的基本含义2.掌握我国媒介创新存在的问题(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创新含义和内容知识要点:一、媒介创新的含义二、媒介创新的问题第二节媒介创新的必要性知识要点:一、媒介竞争的要求二、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第三节媒介创新的切入点知识要点:一、媒介制度创新二、媒介组织管理创新三、媒介经营和技术创新第四节我国媒介创新现状和存在问题知识要点:一、媒介创新工作的新进展二、媒介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三、媒介创新工作发展方向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务,在知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媒介市场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知识,又通俗易懂。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本导入: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为什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A(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简述)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C(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同时,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2. 诗歌体裁。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邮票(yóu piào):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 船票(chuán piào):乘船的凭证。
- 坟墓(fén mù):埋葬死人的地方。
- 海峡(hǎi xi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三)诗歌内容与结构。
1. 内容概括。
-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诗人把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通过写信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时诗人的乡愁与爱情有关,船票成为连接他和新娘的媒介,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母亲的离世使乡愁化作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坟墓成为了隔绝阴阳的象征。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此时的乡愁升华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海峡虽浅却隔断了两岸的联系。
2. 结构分析。
- 全诗共四节,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形式。
从个人的思乡之情(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逐步上升到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每一节诗的开头都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使诗歌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四)诗歌意象。
1. 意象分析。
- 邮票:小时候,诗人远离母亲,邮票成为他与母亲联系的纽带,小小的邮票承载着他对母亲的思念,是诗人童年时代乡愁的寄托物。
- 船票:长大后,诗人为了生活奔波,与妻子分离,船票成为他与妻子相见的凭借,窄窄的船票蕴含着他对妻子的相思之苦。
- 坟墓:母亲的去世是诗人生命中的重大悲痛,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隔开,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法弥补的哀伤。
- 海峡:这是全诗最核心的意象。
一湾浅浅的海峡将大陆与台湾分隔开来,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间隔,更代表着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两岸人民的分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第三课:新闻眼——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2课时)第四课:评论眼——研究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2课时)第五课:合作眼——探究劳动者的故事(3课时)第一课:通过阅读三篇人物通讯,学生可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等人的劳动精神和成就。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来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确定对象事件的典型。
第二课:通过阅读两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乡村劳作的艰辛和美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选角度和细节,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课:通过阅读一篇新闻评论,学生可以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如观点和事实的关系,以及新闻报道的立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四课:通过研究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新闻评论的行文逻辑,掌握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写出有逻辑、有观点、有思想深度的新闻评论。
第五课:通过合作探究研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劳动者的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采访当地的工人、农民等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第三课:黄金眼——直面事实立场鲜明(2课时)第四课:今眼——理性表达逻辑严密(1课时)第五课:古眼——颂赞劳动经典传承(1课时)第六课:我眼——立足真实辩证思考(2课时)第一课:千里眼——确定对象事件典型第一课时光荣的劳动杰出的贡献核心任务:熟悉第四课,梳理三位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魅力。
研究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
2.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人物事迹和杰出贡献。
课时安排:1课时研究活动:1.通读本单元第4课,分别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所做的杰出贡献,并分析其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2.用表格、思维导图或纲要的形式整理,组内评比,并将优秀作业张贴在班级作业展示区。
媒介素养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媒介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各类媒介形式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媒介的概念、历史与演变,并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价各类媒介内容。
同时,课程将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培养他们在信息传播中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媒介的概念与分类,认识媒介对于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性。
2.研究媒介的历史与演变,分析不同时代媒介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了解传播学和媒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培养批判性思维。
4.学习如何评价媒介内容的质量,提高信息辨别和筛选的能力。
5.掌握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基本技巧。
三、课程内容1.媒介概念与分类- 媒介的定义与特征- 媒介的分类与演变2.媒介与社会- 媒介对于社会变迁的影响- 媒介与文化认同的关系3.传播学与媒介研究-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媒介研究的方法与应用4.媒介内容评价- 媒介内容质量的评估标准- 媒介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5.新媒体与创造性表达- 新媒体工具的介绍与应用- 利用新媒体进行个人或团队创造性表达四、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授媒介理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概念。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媒介现象。
3.实践:提供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应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4.课外研究:要求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独立研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20%。
2.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面或实践作业,占总成绩的30%。
3.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媒介内容评价的研究性论文,占总成绩的40%。
4.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关于新媒体创造性表达的项目作品,占总成绩的10%。
六、参考教材1.《媒介与社会》(第6版),作者:戴维·科普克2.《传播学导论》(第3版),作者:理查德·贝尔茨3.《媒介评估与社会理解》(第2版),作者:吉尔·布朗4.《深入媒介文化:理论与实践》(第4版),作者:斯图亚特·艾伦·埃米尔七、课程要求1.学生需按时参加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