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七年级 上册 4.1天气和气候3有用的
- 格式:ppt
- 大小:12.29 MB
- 文档页数:26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测量方法:温度表单位:摄氏度℃气温状况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观测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平行二、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曲线1、一般规律:午热晨凉(日变化),冬寒夏暑(年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反映反映一地区七万日变化的剧烈程度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反映一地区气温年变化的剧烈程度北半球月均温最高在7月夏季最低温在1月冬季(南半球相反)三、气温的空间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等温线图:由等温线组成的图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3、气温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反之。
(基本因素)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2)海陆分布: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
冬季反之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赤道雪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地形单一,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小。
4.2 降水和降水分布一、降水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毫米mm一地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分类: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湿润型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3)地形、地势: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原因:暖湿气流遇山地阻挡被迫爬升时,最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3、地球雨极——乞拉朋齐因其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描述:阴晴、风雨、冷热。
特点:多变的2.卫星云图:地图和气象卫星拍摄的图像叠加而成的,可以真实地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
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3.天气符号:冰雹、雾、霜冻、浮尘、扬沙、沙尘暴等。
4.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的判断:在没有尾羽的一端画十字箭头。
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风力的判断:一个尾羽=2级。
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
5.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优劣,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健康有利。
空气质量级别共五级,一级最好,五级最差。
(见课本P61)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人为因素: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来表示。
2.气温的测量(步骤见同步P46)工具:百叶箱、温度计观测4次:2时、8时、14时、20时。
3.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气温最高(14时或午后2时),气温最低(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2月最高,8月最低)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4.气温的差异世界气温差别可以用等温线图来表示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高,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为低温中心。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世界气温分布特点a.等温线大致延纬线方向延伸,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b.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
c.受海陆分布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和差异1.降水: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特点:降水既有季节变化,也有空间差异。
2.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量杯3.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全年多雨:赤道附近,全年降水都很多(每月都大于100毫米)夏季多雨: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少雨:夏季少雨,冬季多雨全年少雨:全年降水都很少,主要位于内陆和极地地区常年湿润:各月降水相差不大,雨量适中(每月50毫米左右)4.降水的空间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四多四少)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描述。
天气具有变化多端和地域差异性的特点。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预报是通过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等环节来预测未来一日的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气温、降水概率和风向风力等。
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通过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制成。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候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般用℃表示。
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测试气温的仪器是放在离地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计。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除以当月天数和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除以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当中气温的高低变化,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大陆上北半球的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1月;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
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气温日较差是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1.等温线是指连接气温相同点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当等温线密集时,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时,气温差别小。
3.如果等温线呈封闭形状且中心气温比周围低,则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则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是时刻在变化的。
2.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气候包含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二、天气系统及影响1. 风向: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基本方向。
风向的判断通常通过风向标或风羽的指向来确定。
2. 风力:风的强弱级别,共分18级。
风力的判断依据风羽的数量和类型,如每一长横代表2级,短横代表1级,三角代表8级等。
3. 卫星云图: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云雨分布。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 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日或几日内的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三、气温及其变化1.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南半球则相反,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海洋上的气温年变化相对平缓,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则相反。
3.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四、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 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降水类型: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 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1 天气和气候一、选择题1.(2020·渠县崇德实验学校期中)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对人类活动最为有利的组合是()A.——晾晒衣服B.——体育锻炼C.——播种水稻D.——出海打渔2.(2020·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月考)北京阅兵期间出现“阅兵蓝”,北京市环保局解释“阅兵蓝”:“人努力+天帮忙”。
下列“人努力”的做法能降低或缓解雾霾天气发生的是()①增加城市绿地②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经济③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④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下班⑤农民燃烧秸秆肥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2020·云南期末)某户外运动节目组计划7月份到昆明郊区进行节目拍摄。
读图2“昆明某郊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诗句中,适合描述昆明气候的是()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4.节目组要进行夜间拍摄,需选择露营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地处鞍部,地形较平坦B.b地处山脊,风力强大C.c地处山谷,无山洪威胁D.d地处陡崖,无山体崩塌威胁5.(2020·新疆初一期末)下列符号所示的天气状况中,适合召开学校运动会的是()A.B.C.D.6.(2020·新疆初一期末)天气预报说:今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指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为()A.优B.良C.中度污染D.重度污染7.(2020·新疆初一期末)下列诗句中,描写气候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昨夜雨疏风骤,今日绿肥红瘦(2020·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月考)“回南天”是一种天气现象,人们会感觉到空气特别潮湿。
如下图为某城市“回南天”天气过程气温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回南天”的形成过程是( )①持续几天气温较低②气温大幅升高③持续高温④空气湿度加大⑤狂风暴雨A.①—④—⑤B.①—②—④C.②—①—⑤D.③—④—⑤9.“回南天”天气最可能出现在( )A.北京B.哈尔滨C.广州D.乌鲁木齐10.受“回南天”影响,当地网购量增加的商品最可能有( )①干燥剂②防风镜③加湿器④除湿机⑤润唇膏⑥干衣机A.②③⑥B.①④⑥C.①②④D.②③⑤(2020·北京市三帆中学期末)“麦浪滚滚闪金光,机声隆隆传四方。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概念: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特点:多变。
描述要素:阴晴、风雨、冷热等。
2、气候概念: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特点:相对稳定。
描述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气温1、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放置位置:百叶箱(离地 15 米,通风良好)2、气温的变化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3、气温的分布纬度因素: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三、降水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3、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常年湿润型4、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世界的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2、亚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4、寒带气候类型苔原气候:长冬无夏,只有短暂的暖季。
冰原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5、高山高原气候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不同,气温和降水存在差异。
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让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天气的概念及特点天气,简单来说,就是大气层在某一时刻的状况。
它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天气具有以下特点:变化性:天气状况时刻在发生变化,短短的时间内,可能出现晴天、阴天、雨天等多种变化。
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受地理位置、海拔、地形等因素影响。
季节性:随着季节的推移,天气状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
不可预测性:天气的变化往往难以精确预测,尤其是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平均气象状况。
它反映了该地区大气层的长期稳定特征。
气候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与天气相比,气候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剧烈变化。
区域性:气候受地理位置、地形、海洋和大陆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各异。
季节性:气候随着季节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如气温、降水等。
可预测性:相较于天气,气候的变化较为缓慢,预测其变化趋势相对较为准确。
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天气和气候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不同。
天气是气候的一个缩影,是气候在某一时刻的表现。
换句话说,气候是天气的长期平均状态,而天气则是气候在瞬间的展现。
从时间尺度上看,天气变化迅速,气候则相对稳定。
从空间尺度上看,天气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而气候则具有较大的地域性。
天气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4. 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农业:天气和气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而不利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洪涝、低温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引发农业灾害。
2019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复习:天气与气候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查字典地理网编辑了2019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复习:天气与气候,欢迎参考!1.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况;大气状况易变。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大气状况稳定。
卫星云图上的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层。
常见天气预报符号P55图4.2。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它们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P60图4.6: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陆地上)P61图4.7: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是夏季,1月气温最低,是冬季,南半球刚好相反。
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4.气温的空间变化:①受纬度位置影响,P63图4.10: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受海陆位置影响:夏季,同纬度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
③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5.降水形成条件:①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②有凝结核③云滴增大变成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
6.降水的时间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均匀型。
7.降水的空间变化,P67图4.13:①受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②受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③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通过对2019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复习:天气与气候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整理汇总(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多变。
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
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气温:⑴、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⑵、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2、降水:⑴、降水的三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⑵、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的运动(见下表)。
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运动方向转动中心方向转动同期产生的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4、海陆分布:纬度相同地方,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5、地形、地势的分布:⑴、不同的地形区,气温不相同。
如: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降水和气温则不相同。
⑵、随地势升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6、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及其影响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的特点。
2. 天气的描述: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汇来描述天气。
3. 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农业、交通、生活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二、天气预报1. 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一日或多日内的阴晴、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情况。
2. 常用天气符号:为了方便读懂天气预报,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如晴天用太阳符号表示,阴天用云朵符号表示等。
3. 获取途径:天气预报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和电话等多种途径获取。
三、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气温通常在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则相反,8月最高,2月最低。
4. 气温的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四、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 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 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 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五、气候的地区差异1.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 气候的特征: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3. 气候类型: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地区。
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纬度位置:纬度低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纬度高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2. 海陆位置:距海近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多;距海远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少。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 气温是指,单位是,测量工具是。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3.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最高,最低;海洋上最高,最低。
南半球气温,大陆上最高,最低;海洋上最高,最低。
4.(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
(2)等温线呈现闭合状,表示有或。
5.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2)(3)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1)(2)(3)(4)3.影响世界降水的因素:4.(1)世界降水的“雨极”——乞拉朋齐(2)世界降水的“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气温和降水都受的影响气温的分布降水的分布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4.3天气1.天气: 特点: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天气晴朗;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3.风向是指风向标识读,如该图为4.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8级以上的用表示。
4.4 气候1.气候:2.天气与气候的比较实例:(1)气候:四季如春、全年严寒、终年炎热干燥;(2)天气:明天大风降温、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气候的两大要素是和。
4.全球的气候分布(牢记气候的类型与特征)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寒带极地气候高原山地高原山地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实例:(1)青藏高原纬度低,但是气候寒冷。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3)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
( )(4)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
( )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6)一座位于热带的山,山底是热带气候,再往上变成温带气候,再往上变成寒带气候,原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4.1 天气和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概念特点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降水的可能性越大;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4、风力和风级4.2气温和降水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对气温的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3、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
在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海洋向后推迟1个月。
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4、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5、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6、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计,降水的单位是毫米(mm)7、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8、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3 影响气候的因素1、地球具有球体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不同的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往往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太阳倾斜照射,太阳高度降低,太阳辐射变弱。
初一地理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一、天气的定义和分类天气是指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降水、云等。
根据天气的不同特征和变化,可以将天气分为以下几种:1. 晴天天空晴朗,无云无雨,气温适宜。
2. 阴天天空被云层遮盖,光线昏暗,气温低于晴天。
3. 雨天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中落下,称作降水。
降雨强度和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将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等。
4. 雪天大气中的水汽以冰晶形态降落,称作雪。
雪的形态和气温、湿度密切相关。
5. 雾天地面上的湿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低温,形成了一层水汽,影响了能见度。
不同的季节和地区,雾的形成规律不同。
二、气候的定义和类型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况。
影响气候状况的因素很多,比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
根据气候特点,可以将气候分为以下几种: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年温差小、降水量大。
常见的热带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适宜、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常见的温带气候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位于温带和极地之间,气温极低、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常见的寒带气候有极地气候和亚寒带气候。
三、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天气和气候都与大气有关。
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况,而天气则是气候的短期变化。
气候反映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天气则受到风、降水、云等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个地区,天气的变化和气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比如,在一个寒冷的地区,天气多为阴雪天气,而气候也以寒冷干燥为主。
四、天气和气候的预测天气和气候的预测都是基于气象学的科学研究。
预测天气可以根据大气压、风向和风速、湿度等因素,结合前期天气和气压变化趋势来进行预测。
预测气候则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统计研究,通常根据历史数据和气象学知识来进行判断和预测。
不同地区气候情况不同,预测的难度也因此而异。
五、结语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初一地理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初一的地理学习来说,掌握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初一地理天气和气候知识点的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一、天气1. 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地球大气层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和气压等状态的总和。
它是短时间内大气发生的变化情况。
2. 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天气的主要能量来源,它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导致地球各地不同时刻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从而影响天气变化。
(3)地形和海洋:地形和海洋等地理因素会对风向、湿度和气温等天气要素产生影响。
3. 天气要素:(1)温度:指空气中热量的高低,用摄氏度(℃)表示。
温度高低影响衣着、人和动植物的生长等。
(2)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湿度高低影响人体的舒适度和植物的生长等。
(3)风力:指空气运动的强弱,用级表示。
风力大小影响空气的流动和物体的移动等。
(4)气压: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用毫巴(hPa)表示。
气压高低影响天气的变化和风向的形成等。
(5)降水: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并落到地面上的过程,以及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形式有雨、雪、雾、露等。
4. 天气现象:(1)晴天:指天空无云,阳光普照,无降水和阴影。
(2)多云:指天空有云,云量较多,但阳光仍然可以透过云层。
(3)阴天:指天空被云层覆盖,没有阳光照射,但无降水。
(4)雨天:指有降水发生,降水形式为雨水。
(5)雪天:指有降水发生,降水形式为雪。
(6)雾天:指地面上形成一层混浊的、影响能见度的水汽。
5.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安全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气候1. 定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它是指一地多年平均而言的天气情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对天气和气候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通过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天气和气候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天气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3.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和理解天气和气候。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具:地图、图片、气象实验器材等。
4.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制作简易风向标、气温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