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8.24寓言二则教案10
- 格式:doc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5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教案-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ﻪ教学重难点:ﻪﻪﻭ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ﻭ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ﻪﻪﻭ教学准备:ﻪ(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ﻭﻭ教学时间:两课时ﻪﻭﻪ教学过程:ﻪﻭ第一课时ﻪﻭﻭ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ﻪ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ﻭ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ﻭﻭ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ﻭﻪﻭ3.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ﻭ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ﻪﻭﻭ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ﻭ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ﻭﻪﻭﻪ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ﻭﻪﻪ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ﻭﻭﻭﻭ(2)揠(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ﻭ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
(同桌先练说)ﻪﻭﻭﻪ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ﻪ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4、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揠苗助长》、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教学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
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
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
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
“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
如,“桩、窜、锄”。
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
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
“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
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
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
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其中一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难点:1、读通全文,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知道课文中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
什么是寓言呢?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3.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二、探索新知(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完成填空题。
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禾苗。
(学生完成填空)同学们,你能根据上面的一段话,说说《揠苗助长》中“揠”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
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
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
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许多孩子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
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用拔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最后导致禾苗枯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法学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等方式理解寓言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学生交流)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个小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寓言就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寓言两则》,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今天来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给浇浇水,施施肥,还要给它拔拔草……)3、“揠”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4、因而“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生交流)5、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9个生字,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先生结合生活实践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和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在浏览中领悟寓意。
【教学方法】合作、探求、交流。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图片介绍)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两个成语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
2. 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甚么是寓言呢?就是用风趣的故事来阐明一个深入的道理。
师:这两则寓言会告诉我们甚么深入的道理呢?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在浏览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经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贝——则、木——宋、皮——疲、力——勃、心——闷、古——枯。
教师指点先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寓”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留意下边的笔画按次。
“焦”上下结构。
上大下小。
“弱”摆布结构,摆布字形一样。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寓言两则的内容是甚么?揠苗滋长鹬蚌相争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妨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jiāo bàng pí zhuó kū mēn sòng bó ruò焦急鹬蚌疲惫啄食枯死闷热宋国兴味勃勃毫不示弱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理解词语:兴致勃勃:描述兴头很足。
筋疲力尽:描述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得意洋洋:描述称心如意、洋洋得意的模样。
毫不逞强:一点也不表现出脆弱的模样来,不甘心表示本人比别人差。
喜笑颜开:描述心里非常高兴,满面愁容。
三、精读领悟1. 品读:第一则《揠苗滋长》(1)农夫“焦急”甚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农夫心情很焦急?禾苗长得太慢。
课题(教学内容)9、寓言两则课时 1 总课时 2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板书)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羊圈”的“圈”是多音字,不要读错。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词语解释: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
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寓言》教案《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二则》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二则》教案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寓言文的特点和用途。
2. 理解寓言文中隐藏的道德、社会和人性问题。
3. 掌握表达寓意的语言技巧和写寓言文的基本结构。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寓言文中的隐喻和寓意。
2. 掌握如何编写寓言文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寓言文中的道德、社会和人性问题。
2. 运用所学知识编写自己的寓言文。
教具准备:1. 《寓言两则》课文。
2. 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绘本、纸张、颜色笔。
教学流程:Step 1:导入 (10分钟)1. 通过欣赏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动画片或阅读其简化版,引入寓言文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问学生,他们对寓言文了解多少,有没有读过或听过其他寓言故事。
Step 2:导读 (15分钟)1. 教师用寓言文《马与驴》展示隐喻和寓意,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马”、“驴”和“人”等角色代表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寓言故事通过动物来讲述?3. 通过对比分析《马与驴》和《狼和小羊》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总结寓言文的特点和用途。
Step 3:阅读理解 (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寓言两则》。
2. 学生小组讨论寓言故事中的隐喻和寓意,回答导读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两个故事进行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寓言文的理解。
Step 4:寓言文分析 (20分钟)1. 教师将寓言文《马与驴》和《狼和小羊》分别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隐喻和寓意。
2. 学生分析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社会和人性问题。
3. 教师总结学生分析的观点,通过问答形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寓言文的语言技巧 (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文字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反问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故事中的语言技巧,如“大声叫醒”、“谁是贼”等,解释其寓意。
3. 学生听写故事中的关键句子,体会寓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方式。
《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焦急、纳闷、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寓言,明确目标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
板书“寓言”,指导读准“寓”的音,书写“寓”,了解“寓言”。
(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是一种文体,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2、大家喜欢寓言吗?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3、这里,老师带来了两则新的寓言故事。
板书“两则”,指导书写“则”,理解“则”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揠苗助长”。
4、解释课题,引导质疑。
(谁揠苗助长?为什么要揠苗助长?是怎样揠苗助长的?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二、初读寓言,了解大意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将生字新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
预设:“宋”是平舌音;其他如“闷”等都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再读课文,交流问题:(1)到底是谁揠苗助长?(宋国农夫。
)(2)他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为了使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3)他是怎么做的?(他把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使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4)揠苗助长的结果又如何呢?(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4、谁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进入文本,感悟心理师:这是则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三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寓言两则_苏教版24、寓言两则(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三、展示词语: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课件出示)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1名读)3、听写一般挑出五个相对难写的生字进行听写。
4、批改小对子交换批改,错一改三。
七、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思考: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可以边读边写读书体会。
2、标画出描写鹬与河蚌神情的句子,体会“互不相让的”情景。
(读书、思考、圈划、讨论。
)八、分配展示任务:1、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拔苗后的结果是什么?标画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边读边标划重点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过程】任务分配:1、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拔苗后的结果是什么?标画出有关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