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50 KB
- 文档页数:79
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句子用了比喻修辞的是()。
A. 在草原上,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
C. 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树黄色的泪珠里。
D. 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正确答案:A,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面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C.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正确答案:D,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 )可用来考査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 选择题B. 是非题C. 论文题D. 填空题正确答案:D,4.(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也!”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
A.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B.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C.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正确答案:B,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的是A. 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B.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C.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D. 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正确答案:B,6.(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A.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 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 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 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正确答案:A,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写出“三吏”、“三别”的唐朝诗人是()。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60题)1、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
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A.《红字》B.《玩偶之家》C.《项链》D.《威尼斯商人》【答案】 D2、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答案】 A3、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绿》C.《背影》D.《歌声》【答案】 C4、在进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个综合性学习时,老师给大家讲几个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B.泼留希金(《死魂灵》)C.严监生(《儒林外史》)D.聂赫留朵夫(《复活》)【答案】 D5、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024年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1.00 分)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成长的岁月”展开阅读。
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春风沉醉的晚上》B. 《麦田里的守望者》C. 《青春之歌》D.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2.(单项选择题)(每题1.00 分) 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
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 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 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D. 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3.(单项选择题)(每题3.00分)某版本语文教材在《济南的冬天》课文后面附录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这属于()A. 知识系统B. 助读系统C. 范文系统D. 作业系统4.(单项选择题)(每题3.00 分) 在讲解诗词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天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单项选择题)(每题1.00 分)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复活》——阿?托尔斯泰——苏联;《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俄国B.《西厢记》——王实甫——元代;《神曲》——但丁——德国C.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唐璜》——拜伦——英国D. 《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北京人》——曹禺——现代6.(单项选择题)(每题1.00 分) 八年级的王老师在讲解上册第五单元的《短文两篇》后,学生背诵完《陋室铭》觉得朗朗上口,又哲理深刻,于是提出让老师再推荐几篇。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以下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组是:A. 诚恳、诚挚B. 谦虚、谦逊C. 欣慰、喜悦D. 严酷、残酷2、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好,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C. 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勤奋和老师的悉心指导。
D. 我昨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文学的小说,今天已经看完了。
3、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多样,下面哪一项中的“之”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使用?A. 蚓无爪牙之利B. 何陋之有C. 吾欲之南海D.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4、下列句子中,哪一个使用了通假字?A. 沛公不胜杯杓B. 风吹草低见牛羊C. 学而不思则罔D.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在下列哪项中,“之”字用作结构助词?A. 赵王与秦王会论池B. 然后秦王不怿C. 惜其不遭时D. 乃以八月十三日,北去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论语》中的经典名句?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下列哪一项不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薛宝钗D. 王熙凤E. 刘姥姥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这种教学方法属于:A. 讲授法B. 演示法C. 练习法D. 实验法9、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教材与学生的关系?A. 以教材为中心,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学B.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调整教材内容C. 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D. 教材内容为参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 10、以下哪个教学策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 小组合作学习B. 问题解决学习C. 启发式教学D. 机械重复练习1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志》1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B. 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C.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D.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13、在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容?A.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B.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C.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D.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A. 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小组讨论法D. 角色扮演法1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古汉语词汇解释?A. “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意为高兴。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50题)1、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答案】 B2、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答案】 D3、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A.孔乙己B.祥林嫂C.阿QD.闰土【答案】 B4、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
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
”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
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
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答案】 C5、《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答案】C2、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答案】B3、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答案】C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答案】C5、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竞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句中修辞手法的妙用,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
中学语文教学论学程程勇课后答案1.下列词语中全部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疙瘩脑髓契而不舍当之无愧(正确答案)B.坎坷挚友妇孺皆知锋芒必露C.博学忧郁鞠躬尽瘁鲜为人知D.愧怍镶嵌大庭广众家遇户晓案【C】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拮据.(jū)享.受(xiǎnɡ)歼.灭(qiān)销声匿.迹(nì)B.绯.红(fēi)热忱.(chén) 追溯.(shuò) 面面相觑.(qù)C.倔强.(jiàng) 宛.转(wǎn)魅.力(mèi) 惟妙惟肖.(xiāo)D.恣.睢(zì) 贮.藏(zhù) 虐.待(nüè) 不屑.置辩(xiè)(正确答案)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面对恐怖分子的危.言.危.行.,巴西将调动4.7 万名军人参与反恐、关键基础设施的安保、维持治安和接待外国元首。
②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杜绝按.部.就.班.的教育,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开发智力,健康成长。
③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的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应该脚踏实地,自主创新,不可邯.郸.学.步.,否则,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④从短池世界杯到亚洲锦标赛,出生于温州的徐嘉余横扫仰泳所有项目,中间只调整了一个多月,体力支配上比去年更显得游.刃.有.余.。
⑤作为 G20 杭州峰会主席国的中国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不.孚.众.望.,赢得了与会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国际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单选题]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④(正确答案)D.①②④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天下事莫不如此,因人、因事、因国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我们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再的超级霸主亦逃脱不了这一铁律。
中学语文教学法(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1. (单选题) 语文课程既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 )。
(本题1.0分)A、文体性B、人文性C、特殊性D、内容性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12. (单选题) 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体现在( )之中。
(本题1.0分)A、语文课程目标B、语文课程教学C、语文课程安排D、语文课程计划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03. (单选题)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来构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
(本题1.0分)A、态度和价值观B、情感和生活C、精神和内涵D、基础和实践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04. (单选题) 语文“双基”是指语文基础知识和( )。
(本题1.0分)A、语文基本素养B、语文基本态度C、语文基本能力D、语文基础操作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05. (单选题) 语文教材一般由课文系统、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组成。
(本题1.0分)A、教学系统B、辅助系统C、作业系统D、授课系统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06. (单选题) 为了使课程资源得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适应性和( )(本题1.0分)A、切合性B、主动性C、特定性D、优先性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07. (单选题) 识字教学方法有集中识字、( )、两者相结合(本题1.0分)A、分散识字B、重点识字C、快速阅读D、分散阅读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08. (单选题) 写作,也称作文,只用经过自己的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本题1.0分)A、书面语言B、书面报告C、表达形式D、书面形式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09. (单选题) 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是( )(本题1.0分)A、促进学生的发展.B、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C、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D、重视多方评价的综合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010. (单选题) 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一般学习方式在( )当中的的实践和运用。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A.纯应用学科 B.理论学科 C.应用理论学科 D.纯知识学科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A.启发式提问 B.疏导式提问 C.质疑式提问 D.探究式提问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子思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A.信息传递的过程 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 D.美感体验的过程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A.快速读书法 B.提纲挈领法 C.联想求异法 D.SQ3R学习法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阅读法 B.讲授法 C.议论法 D.练习法9.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A.主观想象 B.综合评估 C.主观情感 D.客观分析l0.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A.随时测试 B.综合测试 C.阶段测试 D.选拔测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身体素质。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说、、写四个要素构成的。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和。
4、1903年颁行的《》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和的错误倾向。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为核心的。
第二部分教材教法(40%)一、根据部分更新大纲内容填空(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是重要组成部分。
(2分)2、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培养爱美的,发展健康的,养成良好的。
(6分)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避免和。
(2分)二、简答题(10分)联系实际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
笔者曾化用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名言,对学生说:“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借此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
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
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
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
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
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了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一、积累的重要性“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
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A.《赠从弟》的作者刘桢,字公干,是东汉末诗人,“前七子”之一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D.《河中石兽》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均为志怪小说集【答案】 A2、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D.注意审美鉴赏。
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答案】 C3、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答案】 A4、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答案】 B5、教学文言文句式辨析课,教师安排学生总结一些定语后置的句子。
下列例句合适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B.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D.昊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答案】 A6、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中找出更多相类似的例子。
对这一做法,分析准确的是()A.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B.意在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C.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D.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答案】 B2、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A.多样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灵活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答案】 C3、教师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讲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告诉学生“长亭”这一意象往往代表离别的愁情意绪,并举出其他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下列词句不适合的是()。
A.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B.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C.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辛弃疾《八声甘州》)D.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晏几道《减字木兰花》)【答案】 C4、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 B5、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
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答案】 C6、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1)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文中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不仁者的反感”,还表现出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痛恨和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一、简答1.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维度有哪些?2.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5.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轨迹是什么?6.简答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演变轨迹。
7.简要说新中国以来的几种语文教学范式?8.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二、论述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角色有哪些?2.当前教师们把使用的教科书称为“教材”,请你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加以论述。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4.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写作教学加以论述。
5.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6.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7.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8.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三、撰写教学设计1、给《左心室、右心室》写一份探究性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己确定不经意间,岁月的滑轮又运来了冬的诗签。
那些在人生路上散落的情节,也静静的抖落在了窗台上。
那些或远或近的相思,一个个在窗前排开,像一朵朵花儿在淡然开放。
心兀自暖了起来。
在平淡的时光里,我拥有了两份爱。
一份是老公的爱。
我一直是他种植的一株花,他默默无语只是用所有的爱来灌注。
背上他的行囊远走天涯,任思念流淌为一江春水。
我把左心室给他,每个夜晚以相思为词,真心为曲轻轻吟唱一首心曲。
把所有的思念漂游千山万水,静思静绪安然陪伴。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用真心写在我手心里的“爱”字。
没有大富大贵却有胜过大富大贵的快乐和踏实,我用心收集点点滴滴,放进我的左心室。
闭上双眼摇曳在相思辉煌的冬季里。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季节更迭,转眼寒假将至。
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也远走他乡,留给我的也是不敢言语的思念。
每当电话响起,听到那一句:好好照顾好自己,千万别让我担心。
自己在家别苦了自己,我还要给你这个司令争光呢。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学习说明:语文教学论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的引导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这些练习题与其它基础学科的练习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在对理论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情境体悟、理解等,活学活用,升华自身的教学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本练习题分为简答题、论述题、情境体验题(教学设计)一、简答题(附答案):1. 说说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几点:一、人文性原则。
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情怀的培养,必须依靠人类先进文化的滋养。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材,其选文应尽可能全面,反映新世纪最新的文化思考。
二、文学性原则。
教材的选文应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名篇,是引起中学生兴趣、对他们健全心理及人格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语言丰富鲜活的作品。
三、时代性原则。
教材编写者要运用唯物史观,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在政治思想、历史观念上站在时代的潮头;还要运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术眼光,构建能反映当代人对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框架。
四、基础性原则。
一套成功的语文教材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及心理方面的差别,成系统、有重点地介绍某类知识的系列,重视熏陶感染的功能。
另外,教材中文学作品作家风格的匹配、古今中外的比例等都需要精心设计。
五、兴趣性原则。
教材不仅学生爱看选文、爱学知识、爱做习题,而且要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些作品还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答案: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行为或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静态表现是教学设计,动态特征是教学的行为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是清晰化包括以下三点:1.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 2.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逻辑关系的清晰化 3.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化(二)语文教学的外在特征是可感性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语文教学因素及其过程中的那些直观可感部分在内在逻辑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的舒展多样,显示出形象、生动、丰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语文教学具有充分的外在形式的感性美。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及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
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曹操《观沧海》B.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C.杜牧《泊秦准》D.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2.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汪曾祺《昆明的雨》B.宗璞《紫藤萝瀑布》C.叶圣陶《苏州园林》D.梁启超《最苦与最乐》3.缺失4.缺失5.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吴均《与朱思元书》)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6.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不恰当的是( )。
A.领悟作者人生态度B.学习本文托物启志的写法C.感受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D.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7.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例句来讲解,恰当的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游》)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8.缺失9.缺失10.缺失11.缺失12.缺失13.缺失14.缺失15.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有关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阅读《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教研论文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故事漂流是一项语文交流活动,具体做法有:(1)拟出故事开篇。
由语文年级组编制一个故事的开头,也可以从最近故事报刊中选取一个开头,或者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故事开头。
如果是选用的故事,教师需集体加工修改,以保证选用故事适合活动的需要。
(2)确定漂流顺序。
开篇拟出后,语文教师还要集体讨论故事漂流的顺序,可按照班级序号来进行。
保证每个班级都轮到不同的次序。
(3)明确漂流步骤。
第一个班在接到拟定的故事开篇后,可分组讨论,各组编出后续故事,派代表进行讲述。
接着全班讨论,根据故事的可信度.合理性,与故事开篇的吻合度,特别是故事讲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评出最佳漂流故事。
最后,选出“最佳漂流故事”小组到下一个班级讲述故事。
(4)汇编漂流故事。
将各班编制的故事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
也可将每个班的故事录音剪辑后,在校广播站播放,最后师生共同评出全年级最佳漂流故事。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活动阻碍学生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B. 该活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C. 该活动为学生创造了真实具体的交际语境D. 该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正确答案:C,2.(单项选择题)(每题3.00 分)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而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而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
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 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您的位置:考核练习>> 在线答题结果第一阶段基础测验一、单选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分数:2 分)A. 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 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 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 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B2、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分数:2 分)A. 纯应用学科B. 理论学科C. 应用理论学科D. 纯知识学科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3、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分数:2 分)A. 启发式提问B. 疏导式提问C. 质疑式提问D. 探究式提问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4、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分数:2 分)A. 孔子B. 孟子C. 苟子D. 子思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分数:2 分)A. 信息传递的过程B. 人格构建的过程C. 特殊的认识过程D. 美感体验的过程标准答案是:A。
您的答案是:6、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分数:2 分)A. 分析B. 综合C. 比较D. 抽象标准答案是:A。
您的答案是:二、多选1、()是中学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分数:3 分)A. 直观形象法B. 语言法C. 角色扮演法D. 表扬鼓励法标准答案是:ABCD。
您的答案是:2、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分数:3 分)A. 全国教育目标B. 中期目标C. 近期目标D. 活动目标标准答案是:AC。
您的答案是:3、中学教育过程中选择文化内容的依据是()(分数:3 分)A. 国情B. 乡情C. 学生水平D. 中学实际标准答案是:AB。
您的答案是:4、中学与小学的衔接实质问题是()(分数:3 分)A. 中学小学化的问题B. 小学中学化问题C. 主体的适应性问题D. 中学的读写算问题标准答案是:AB。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类题训练”参考答案(完整版)第一章第一节【类题训练】1.A(‚擢发难数‛的‚擢‛,方言中读‚chuò‛,一般考生读不准正确读音。
这时可以用‚旁词佐证‛的方法,想一想《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一词,可推断其正确读音为‚zhuó‛。
)2.B(‚没齿不忘‛的‚没‛读‚méi‛还是读‚mò‛?如果拿不准,可以用‚据义定音‛的方法来解决。
根据‚没齿不忘‛之‚没‛为‚尽,终‛义,确定其读‚mò‛,而不读‚méi‛。
)3.C(‚载‛字,现代汉语中除了表示‚年‛与‚记载‛的意思时读‚zǎi‛,其余都读‚zài‛;故‚怨声载道‛的‚载‛注音错误。
)4.D(‚良莠不齐‛的‚莠‛,不能读为‚秀‛,应读‚yǒu‛。
)5.A(‚拗‛有三个音。
‚不顺‛为‚ào‛,‚弯曲使断‛为‚ǎo‛,‚固执‛为‚niù‛。
据义定音,‚拗断‛之‚拗‛,应为‚ǎo‛。
)6.B“‚吓‛有两个音,用在口语中(一般在复音词前面)如‚吓唬‛读‚xià‛;用在书面语中(一般在复音词后面如‚恫吓‛‚恐吓‛与单独使用)读‚hè‛。
”7.C(‚解‛的常见读音为‚jiě‛,特殊读音为‚jiè‛与‚xiè‛。
表示‚押送‛意义的读‚jiè‛,如‚解送‛‚押解‛的‚解‛;在‚解数‛‚解趣‛‚姓解‛‚跑马卖解‛之中读‚xiè‛。
)8.D(‚河畔‛这个词很熟,遇到熟字尤其应该谨慎。
大家常常把‚畔‛错读成‚bàn‛,正确读音应是‚pàn‛。
)9.A(‚泊‛有两个音,‚湖泊‛‚血泊‛的‚泊‛读‚pō‛;其余如‚泊船‛‚泊位‛‚停泊‛‚漂泊‛‚落泊‛等词的‚泊‛都读‚bó‛)10.B(‚谥号‛的‚谥‛应读为‚shì‛。
)11.C(‚机杼‛的‚杼‛应读为‚zhù‛。
)【综合测试】1.B(A项‚悚‛应读‚sǒng‛;C项‚牾‛应读‚wǔ‛;D项‚辗‛应读‚zhǎn‛。
)2.A“B项仗义执言,蹙(cù)额;C项再接再厉,百舸(gě)争流;D项绿草如茵、乳臭(xiù)未干。
”3.D(A项‚浸‛应读‚jìn‛; B项‚着‛应读‚zhuó‛;C项‚庖‛应读‚páo‛。
)4.D“A项‚质(zhǐ)量‛应为‚质(zhì)量‛;B项‚露(lù)脸‛应为‚露(lòu)脸‛;C项‚笑靥(yǎn)‛应为‚笑靥(yè)‛。
”5.C(A项‚歃‛应读‚shà‛;B项‚中‛应读‚zhòng‛; D项‚监‛应读‚jiàn‛。
)6.A(B项‚捕‛应读‚bǔ‛;C项‚炫目‛应读‚xuàn‛;D项‚积淀‛应读‚diàn‛。
)7.B(A项‚折‛应读‚shé‛;C项‚露‛应读‚lù‛,‚弦‛应读为‚xián‛;D项‚蜷‛应读‚quán‛。
)8.B(A项‚喝‛应读‚hè‛;C项‚蝎‛应读‚xiē‛;D 项‚舷‛应读‚xián‛。
)9.A“B项‚帛(bó)‛与‚悖(bèi)‛两音近字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音近但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形似音不同。
”10.B“A项‚犷‛(guǎng)和‚旷‛(kuàng)形似音不同; C项‚瞋‛(chēn)和‚撑‛(chēng)音近实不同;D项‚迸‛(bèng)和‚屏‛(bǐng)音近亦不同。
”11.B(A项三组字依次读为wéi/wéi、guō/tián、mú/mó;B项三组字依次读为qīng/jīng 、yǐ/qǐ、chù/chǔ;C项三组字依次读为qí/jī、gǎn/kàn 、jué/jué;D项三组字依次读为yàn/yīng、 xùn/xùn、 cān/cēn。
)12.C(A项四字依次读为‚líng‛‚lín‛‚ líng‛‚ líng‛,B项四字依次读为‚dàn‛‚dàn‛‚dàn‛‚dān‛,D项四字依次读为‚zī‛‚zī‛‚zhī‛‚zī‛;C项四字都读为‚sù‛。
)第二节【类题训练】(一)1.“不知所云”意思是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与听讲的学生因知识贫乏而“不知所讲的”无关。
2.“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后来比喻为困难重重,应付不了,与句中的“不合身”无关。
3.“噤若寒蝉”比喻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与句中“寒冷”无关。
4.“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也指一言不发。
句中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5.“涣然冰释”是比喻相互间的前嫌、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而不是句中“冰块解冻”之意。
6.“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句中误将“日下”理解为“水流一天天在减少”。
7.“文不加点”应该是写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呵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句子望文生义而致使用错。
8.“含英咀华”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不能用来形容“花蕾”。
9.“谈笑自若”多指在紧张或危急情况下,说说笑笑,和平常一样;这里应该用“谈笑风生”。
10.“拍手称快”是指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此句并不存在正义得到伸张的意思。
11.“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与这里“不能完整理解课文”不同。
12.“安步当车”的意义是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这里“徒步赶路以代替车行”之意不同。
13.“细大不捐”指大的小的都不舍弃,意在兼收并蓄,与这里“什么都不捐献”之意截然不同。
14.只是断取“心悦诚服”中“心悦”二字,忽视了“诚服”的意义,从而使整个成语与语境中的“心情舒畅愉悦”之意相左。
15.只是断取“年富力强”中“力强”二字,忽视了“年富”的意义,从而使整个成语与语境中的“力气大”之意相异。
16.“当仁不让”的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担;可句中只断取了成语中“不让”的意思,错用。
17.“危言危行”是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可句中只断取了成语中“危”(危险)的意思,错用。
18.“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句中主要断取“首”所含的最先、最早的意思,而抛开“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故错用。
19.“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句中只断取“强”所含的“强迫”“勉强”之意,而抛开“差”的意义,故错用。
20.“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句中只断取“狮吼”所含的“睡狮醒来,发威长吼”之意,而抛开“河东”的借代义——“悍妇”,与语意不符。
(二)1.“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系褒义词,这里误用为贬义词。
2.句意否定“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前仆后继”是褒义词,这里误用为贬义词。
3.“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赶过去,系贬义,这里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4.“附庸风雅”形容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追随文化人,假装自己很有修养,这里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5.“拾人牙慧”是指拣别人说过的话,含贬义,这里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6.“耿耿于怀”指不能忘怀,牵萦于心,含贬义,这里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7.误将贬义词“蠢蠢欲动”用为中性词。
8.“翻云覆雨”是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这里显然是误用。
9.“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褒贬失当。
10.“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用在这里显得感情色彩不当。
11.“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这里贬义词误用为褒义词。
12.“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这里褒义词误用为贬义词。
13.“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里褒贬不当。
14.“无所不为”意思是“所有的坏事都干尽了”,用在“年轻的科学家”身上,显然不当。
15.句意是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急功近利”则是指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显然与原句意思不符。
16.“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议论着(多指坏事),是贬义词;这里应该用褒义词。
17.“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是褒义词;此处应该用贬义词。
18.“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出现,是褒义词,用以形容垃圾食品厂,感情色彩不对。
19.“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这里用以描述犯罪行为,感情色彩不对。
(三)1.“津津乐道”已经有“说”这一动作,与句中“谈论”重复。
2.“一语破的”意思是一句话就说明关键,与句中“说得”重复。
3.“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句中“苦衷”与“隐”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
4.“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老百姓,与“人民”重复。
5.“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与句中“自己”重复。
6.“民不聊生”意思是人民没办法生活,与前面“劳苦大众”重复。
7.“大方”指见识广博的人,“贻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以表示谦虚);成语前不能再加“让人”。
8.“孑然一身”是指孤零零的一个人,与“独自”意思重复。
9.“不虞之誉”是没有预料到的赞扬,句中“没想到”与“不虞”重复。
10.“遍体”与“全身”重复。
(四)1.“铩羽而归”,其“铩羽”指翅膀被摧残,该成语形容失意或失败;这里与“赢得‘尤伯杯’”矛盾。
2.“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这里与讲述的一件令人感动的事矛盾。
3.“付之一笑”含有蔑视之意,这里与“感激”矛盾。
4.“蛛丝马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明显”与“蛛丝马迹”矛盾。
5.“宛然在目”形容文章或诗画使人产生逼真联想,这里与眼前所见矛盾。
6.“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这里与眼前“可见”矛盾。
7.“如数家珍”意思是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这里就是介绍自家的珍贵的物品,再以此作比,自相矛盾。
8.“巧夺天工”形容人工的技艺极其精巧,胜过自然;这里与“天然”矛盾。
9.“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相识的人遇然相遇,这里用于与老战友见面矛盾。
10.“身无长物”形容生活穷困,与前面“腰缠万贯”矛盾。
11.“不易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说法;与“初稿”矛盾。
12.“不期而遇”的意思是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与句中“精心组织”矛盾。
13.“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既然李大妈已经获得过三等奖,就不能说再次获奖是“一鸣惊人”。